导读:本文包含了应该现实自我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乐观偏差,保护因素,风险因素,自我-他人差异
应该现实自我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尹天子,刘潇,戚江丹,黄希庭[1](2019)在《提示现实因素影响乐观偏差的有限性:自我-他人判断差异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自我相关将来事件认知中表现出的乐观偏差现象已被广泛证实。以往研究显示,提示与将来事件相关的现实因素(保护因素和风险因素)能够影响,但并不能消除乐观偏差。本研究操纵判断视角,考察提示现实因素对将来事件认知的影响是否存在自我-他人差异,进一步探讨提示现实因素有限影响乐观偏差的具体表现。实验采用组间设计,要求被试在提示现实因素的基础上,对积极和消极将来事件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可能性和时间距离做出判断。结果显示,提示现实因素对将来事件认知的影响存在自我-他人差异,对自我相关将来事件的认知主要受事件效价的影响,而对他人相关将来事件的认知主要受提示现实因素的影响;人际相似性不能缩小这种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雨恬[2](2019)在《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对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和心理弹性的混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带有其独特的匿名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的存在,网络使用者们可以再网络上利用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去刻意或者无意识的呈现一个与现实生活中存在差异的自我形象。这种差异在于个体是否需要网络的隐藏性去树立一个不一样的自我。本研究主要研究的就是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是否会影响网络使用者的网络成瘾水平。网络成瘾指的是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现象,网络成瘾会对网络使用者的身心都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本研究再网络虚拟自我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中,纳入孤独感与心理弹性两个变量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发放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孤独感量表调查了252名大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1.18-25岁网络使用者知觉到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别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差别大的个体在网络花费时长和网络开销方面比差别小的个体要高;2.网络成瘾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单亲家庭结构的个体在网络成瘾水平方面比非单亲家庭高;网络成瘾水平高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花销与花费时间比水平低的个体高;3.心理弹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单亲家庭结构的个体在心理弹性水平方面比非单亲家庭低;心理弹性平高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花销与花费时间比水平低的个体低;4.孤独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单亲家庭结构的个体在孤独感水平方面比非单亲家庭高;孤独感高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花销与花费时间比水平低的个体高;5.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网络成瘾、孤独感和心理弹性两两显着相关。其中,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网络成瘾正相关,与孤独感正相关,与心理弹性负相关。网络成瘾与心理弹性也是负相关,孤独感与心理弹性也呈现负相关关系。6.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对网络成瘾有正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和网络成瘾间起中介作用;孤独感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和网络成瘾间起调节作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网络成瘾和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可以拟合混合模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衡书鹏,周宗奎,雷玉菊,牛更枫[3](2018)在《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影响:化身认同和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我差异理论,在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和游戏化身认同的视角下,采用问卷法对42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现实-理想自我差异(AISD)对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化身认同、沉浸感和游戏成瘾均呈显着正相关;(2)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化身认同和游戏成瘾均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3)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不仅可以通过化身认同的单独中介作用,还能通过化身认同和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游戏成瘾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游戏化身在成瘾者的自我概念中有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通过分析成瘾者对游戏化身的认同,了解其现实和理想自我的特征,并改善其对现实自我的接纳和认同,从而预防和控制游戏成瘾。(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静怡,王利刚,高文斌[4](2017)在《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4年11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266人,采用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和改编的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问卷调查完美主义、自我损耗及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与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得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以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得分为自变量,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得分为因变量,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为中介变量,采用叁步中介回归法分析其之间的关系;以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总分的上、下27%为分界,将受试者分为完美主义高分组(n=76)与完美主义低分组(n=75),比较两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及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得分的差异。结果 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自我调节疲劳量表总分及其认知分量表、行为分量表、情绪分量表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叁步中介回归法结果表明,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影响自我损耗中的中介作用显着(P<0.05)。完美主义高分组与完美主义低分组自我调节疲劳量表总分及认知分量表、行为分量表、情绪分量表、理想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现实生活方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的完美主义特质可以正向预测其自我损耗程度;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特质对自我损耗程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祖雅桐,杜健[5](2016)在《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青少年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及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Beck抑郁量表,对266名初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青少年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抑郁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2)青少年抑郁水平随着理想-现实自我差异的增加而升高;(3)青少年抑郁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降低;(4)青少年自我效能感水平调节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即青少年抑郁水平随现实-理想自我差异的升高而升高,但升高速度随自我效能感的增加而减慢。(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杜健,祖雅桐[6](2015)在《试论我国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的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为基础,以500名初、高中学生为被试对象,最终编制成含有37个项目且专门针对我国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其中包括:学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活自我、总体评价等六大维度。经检验,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相容效度良好,而且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臧志谊,王聪[7](2014)在《消费者自我一致性和品牌情感依恋:现实-理想自我差异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费者品牌情感依恋是影响消费者品牌忠诚的重要因素,而自我一致性在消费者品牌情感依恋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文献分别对现实自我一致、理想自我一致对消费者品牌依恋的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通过对消费者样本的调研,本文发现消费者现实自我一致、理想自我一致对品牌情感依恋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这种正向影响会因为消费者现实-理想自我差异的大小发生变化。本文这一结论为企业的品牌管理实践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14年03期)
陈莉[8](2014)在《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及其与现实自我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一个新的领域——网络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给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表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自我的存在方式——网络虚拟自我。网络虚拟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属性的认知和评价;而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属性的认知和评价。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以Higgins的自我差异论为理论基础,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综述、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结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青少年现实自我、网络虚拟自我及其自我差异的发展特点,并探讨了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卷入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机制,以此为研究的基点,结合认知加工的实验范式,探讨了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的自我参照效应及其与现实自我差异对个体情绪认知加工偏向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论:(1)《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量表》和《青少年现实自我量表》都共19个题目,五个因素:人际性格自我、自制力、自信自我、伦理道德自我和学习自我;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我国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测量工具。同时两个量表的结构和内容都一样,也可以将《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量表》和《青少年现实自我量表》合并成《青少年网络虚拟和现实自我量表》,作为比较青少年现实自我和网络虚拟自我的测量工具。(2)青少年对其现实自我有比较积极的自我评价,5个维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伦理道德自我、人际性格自我、自制力、学习自我和自信自我;青少年现实自我总分及各维度从初一到初二阶段先显着上升,再下降,后再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女生在现实自我总均分得分都显着高于男生。青少年被试对其网络虚拟自我的评价不高,五个维度得分上,人际性格自我得分最高、伦理道德自我和自制力得分最低;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总分及各维度在网龄上呈现明显的上升的发展趋势;男生在网络虚拟自我总均分得分显着高于女生。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的分数都显着低于现实自我的得分,女生在自我差异总均分以及自制力和伦理道德自我维度上的得分都显着高于男生。(3)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个体的负性情绪、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呈显着负相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个体的负性情绪、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呈显着正相关。网络成瘾状态总分与个体的负性情绪、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呈显着正相关。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与与个体的负性情绪呈显着正相关。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卷入对负性情绪具有显着的直接预测作用,网络虚拟自-现实自我差异在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卷入影响负性情绪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着,且为部分中介效应。(4)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被试都存在现实自我参照效应和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会影响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而在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对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无影响。因此网络虚拟自我在认知加工上具有和现实世界中的自我信息类似的优先性,进而证实个体的自我结构中包含了网络虚拟自我成分。(5)在点探测实验任务中,所有被试对情绪词语刺激都出现注意偏向;无论探测刺激与情绪词的位置是否一致,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词语刺激更为敏感,即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词语刺激的反应时要显着快于对其他类型词语的反应时,其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值显着高于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值;在词语选择任务中,所有被试对正性词语的选择最多,显着多于中性词语和负性词语,表现出“趋乐”的认知选择倾向。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情绪词选择次数显着高于对低自我差异组被试的选择次数,且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情绪词反应时显着低于对低自我差异组被试的反应时。最后,对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沈书培,崔苗苗[9](2013)在《试论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扩大。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产生的实际作用,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大学生村官和村民两个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初步对目前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的差异进行分析,并以第叁方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期刊2013年10期)
王艳男[10](2013)在《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与网络购物行为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已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购物也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在虚拟的网络情境中购物有着不同于传统的面对面购物的特点,大学生是网民中最大规模的群体,是网络购物的主流消费群体,探讨他们在网络购物时会表现怎样的决策风格、网络购物行为,这对网络商家或网络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proles和Kendall的购物决策风格量表进行修订。研究二以大二、大叁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网络购物行为、羞怯及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异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修订的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4-0.74。(2)大学生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量表包括:新奇时尚、休闲娱乐、品牌意识、完美主义、冲动、经济实惠、决策困难和忠诚,共八个维度。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最多的是服装鞋帽类,其次是生活用品类和美容护肤类,最不经常购买的是食品药材类、机票酒店类和教育服务类。最常用的网购支付方式是支付宝预付款,收货后再确认付款,其次是通过网上银行直接付款。(3)大学生的网络购物频率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其中,男生的网络购物频率显着高于女生,大叁学生的网络购物频率显着高于大二学生,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网络购物频率显着高于农村生源地的学生。大学生的网络购物平均金额存在显着的年级和生源地差异,其中,大叁学生的网络购物平均金额显着高于大二学生,城市生源地大学生的网络购物平均金额显着高于农村生源地的大学生。(4)大学生的羞怯表现从高到低依次是:寻求赞成、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和自责。(5)大学生的羞怯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异呈显着的正相关。(6)大学生的羞怯与网络购物频率、平均每次花费金额呈显着的负相关,其中羞怯维度中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与网络购物频率、平均金额均呈显着负相关。(7)寻求赞成型羞怯与新奇时尚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呈显着负相关,与完美主义、经济实惠、决策困难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呈显着正相关;自责型羞怯与冲动、决策困难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呈显着正相关;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与决策困难的网络购物决策风格呈显着正相关。(8)大学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异与网络购物的频次、平均金额呈显着负相关。(9)大学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异在羞怯和网络购物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的羞怯除了对网络购物行为有直接的作用外,还通过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异对网络购物行为有间接地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应该现实自我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带有其独特的匿名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的存在,网络使用者们可以再网络上利用不同的自我呈现策略去刻意或者无意识的呈现一个与现实生活中存在差异的自我形象。这种差异在于个体是否需要网络的隐藏性去树立一个不一样的自我。本研究主要研究的就是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是否会影响网络使用者的网络成瘾水平。网络成瘾指的是过度使用网络的行为现象,网络成瘾会对网络使用者的身心都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本研究再网络虚拟自我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中,纳入孤独感与心理弹性两个变量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发放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孤独感量表调查了252名大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1.18-25岁网络使用者知觉到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别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差别大的个体在网络花费时长和网络开销方面比差别小的个体要高;2.网络成瘾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单亲家庭结构的个体在网络成瘾水平方面比非单亲家庭高;网络成瘾水平高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花销与花费时间比水平低的个体高;3.心理弹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单亲家庭结构的个体在心理弹性水平方面比非单亲家庭低;心理弹性平高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花销与花费时间比水平低的个体低;4.孤独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中单亲家庭结构的个体在孤独感水平方面比非单亲家庭高;孤独感高的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花销与花费时间比水平低的个体高;5.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网络成瘾、孤独感和心理弹性两两显着相关。其中,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网络成瘾正相关,与孤独感正相关,与心理弹性负相关。网络成瘾与心理弹性也是负相关,孤独感与心理弹性也呈现负相关关系。6.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对网络成瘾有正向预测作用;孤独感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和网络成瘾间起中介作用;孤独感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和网络成瘾间起调节作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网络成瘾和孤独感与心理弹性可以拟合混合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该现实自我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尹天子,刘潇,戚江丹,黄希庭.提示现实因素影响乐观偏差的有限性:自我-他人判断差异的证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雨恬.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对网络成瘾的关系:孤独感和心理弹性的混合模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衡书鹏,周宗奎,雷玉菊,牛更枫.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对青少年游戏成瘾的影响:化身认同和沉浸感的序列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
[4].张静怡,王利刚,高文斌.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间的中介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5].祖雅桐,杜健.青少年自我效能感对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抑郁间关系的调节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
[6].杜健,祖雅桐.试论我国青少年“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量表的编制[J].东疆学刊.2015
[7].臧志谊,王聪.消费者自我一致性和品牌情感依恋:现实-理想自我差异的调节作用[J].消费经济.2014
[8].陈莉.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及其与现实自我差异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9].沈书培,崔苗苗.试论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的差异[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
[10].王艳男.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与网络购物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