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部神经的局部解剖与足跟痛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吴以臣[1](2021)在《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跟痛症临床多见、治疗棘手。我们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方法,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于2013年开始临床试用,取得良好效果。初期12例临床应用研究文章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本课题是在前期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剖学角度对跟痛症患者进行分类分型,并进一步对适合骨水泥注入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更深入了解骨水泥注入对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在解剖学理论指导下,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12月于骨科就诊的明显跟痛症患者32例进行分型和筛选,32例中,跖筋膜炎型11例,神经卡压型3例,骨内压增高型5例,足跟脂肪垫型7例,跟腱炎及滑囊炎型6例。从解剖结构分析,选取其中骨内压增高型5例纳入研究对象,排除其余27例不适合行骨水泥治疗的病例,纳入研究的5例病人加上前期临床研究并随访的12例行骨水泥注入治疗的跟痛症病例,共计17例作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对象。将17例根据患足跟骨有无骨刺分为有骨刺组(A组)6例和无骨刺组(B组)11例。此17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57岁,病史6-36个月,平均15个月。以上患者均于门诊手术室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治疗在局麻下进行,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足有无跟骨骨刺、术前压痛定位点,术中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有无出现穿刺点出血、感染、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过敏等并发症。术后均进行为期2个月-1年的临床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月三个时间点对受试者进行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并在术后2月随访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该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跟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该疗法对于有无跟骨骨刺的跟痛症患者各时期疗效差异。结果:1各分组患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有骨刺组和无骨刺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周与术后2月三个时期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有骨刺组和无骨刺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个月两个时期的AOFAS踝-后足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2周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水泥注入治疗,对有无伴跟骨骨刺生成的跟痛症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疗效无明显差异。2在疼痛的缓解方面,无论患者有无伴有跟骨骨刺生成,骨水泥注入治疗各时期疗效相似;而在踝-后足功能的恢复方面,骨水泥注入治疗对于伴有骨刺的患者短期内起效更快,但两组患者中长期疗效相仿。
刘璇[2](2020)在《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膏摩法治疗跟痛症并进行相关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该疗法是否有效,为跟痛症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和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包含3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以15日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1个疗程。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并认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Maryland足功能表和VAS评分,并对每位患者进行15天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ryland足功能表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的结果,探讨观察组基于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90.0%,其中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经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且从有效率来看,观察组更有优势。(2)本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Maryland评分和VAS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有效率、Maryland评分和VAS评分上,经统计学检验,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膏摩法对于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具有显着疗效,并且在疗效上要优于传统推拿法。
韩兆文[3](2020)在《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作对比,以期为今后临床针刺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型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足)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足)。治疗组予浮针疗法进行治疗,明确患肌,针对患肌进行扫散并结合再灌注活动;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选穴以足跟局部及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治疗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结果及评价疗效差异。结果:首次治疗后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首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从(5.43±1.04)降至(1.97±1.13),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从(5.50±0.94)降至(4.20±1.21),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降低(3.47±1.17),对照组平均降低(1.30±0.92),两组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降低(疼痛减轻)、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升高(功能改善),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VAS评分治疗组平均降低(4.10±1.09),对照组平均降低(2.90±1.18),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治疗组平均增长(22.23±8.43),对照组平均增长(17.70±8.17),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60.00%,对照组愈显率为2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治疗组首次治疗即可获得明显效果,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方法不仅能减轻疼痛且能改善足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方法治疗跟痛症疗效肯定,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次数少,更值得临床推广。
尼格兰·阿布来提[4](2019)在《跟痛症与跟骨生物力学结构特性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跟痛症和跟骨结节骨刺与跟骨跟弓角及距跟角的相关性,以及跟痛与跟骨结节骨刺的相关性,为研究跟痛症病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足踝部X线片患者中,选取120例,行负重位跟骨侧位x线片拍摄,根据患者有无跟痛及有无跟骨结节骨刺进行分组,分别为A组:有跟痛组;B组:无跟痛组;C组:有跟骨结节骨刺组;D组:无跟骨结节骨刺组;并分别测量患者足部的跟骨跟弓角及距跟角,行跟痛症发病原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四组组间年龄(p=0.098)及性别(X2=3.482,p=0.362)无统计学意义,跟骨结节骨刺与跟痛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2.136,p=0.144)。跟痛组与无跟痛组组间跟弓角、距跟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2 4.908 p<0.05);表明跟骨结节骨刺组与无跟骨结节骨刺组组间跟弓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6p<0.05);跟骨结节骨刺组与无跟骨结节骨刺组组间距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0 p>0.05)。结论:跟痛与年龄、性别及跟骨结节骨刺无必然联系,跟痛组的跟弓角角度较无痛组小,然而距跟角较大,跟骨结节骨刺组中的跟弓角角度较大,而距跟角角度相近。
颜琳琳[5](2018)在《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评分指标比较疗程之间以及分型证治的关系,为临床针刺方法的选择、治疗疗程的把握以及分型证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足跟痛诊断及纳入标准,并通过排除标准筛查的31例(男14例,女17例)足跟痛患者,其中肝肾亏虚型20例,瘀血阻滞型10例。均釆用局部阿是穴齐刺(深度约1.0-1.2寸),阿是穴连接电针仪。肝肾亏虚型选太溪、三阴交连接电针仪,瘀血阻滞型选承山连接电针仪。治疗观察周期为2周。治疗过程中,脱落1例(因不能耐受且心中惧怕针刺,治疗1次即止,换外用药物治疗),余30例(男14例,女16例)计入统计。全部病例作为自身对照。治疗3次/周(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两疗程,每一疗程后休息2d。治疗一疗程和两疗程后分别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简化McGi11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及患者的不适记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疗效分析。以P<0.05表示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结果在30例(30足)足跟痛患者中,治疗一疗程后,痊愈10足(33.3%),显效6足(20.0%),有效9足(30.0%),无效5足(16.7%),总有效率83.3%。治疗两疗程后后痊愈16足(53.3%),显效8足(26.7%),有效5足(16.7%),无效1足(3.33%),总有效率96.7%。治疗一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7足(85.0%),无效3足(15.0%),瘀血阻滞型有效8足(80.0%),无效2足(20.0%)。治疗两疗程后,肝肾亏虚型有效19足(95.0%),无效1足(5.0%),瘀血阻滞型有效10足(100%),无效0足(0.0%)。2.简化McGi11量表以及分型比较结果比较治疗一疗程与治疗两疗程后患者PRI感觉分及PRI情绪分的降低幅度时发现,治疗一疗程后降低幅度大于治疗两疗程后,同时治疗两疗程后各项评分均有进一步降低;比较治疗前后VAS及PPI评分,提示治疗后VAS及PPI评分明显下降。且P<0.05,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肝肾亏虚型与瘀血阻滞型患者治疗一疗程与两疗程后疗效差异,P>0.05,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阿是穴局部齐刺并电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结合选取患侧太溪滋补肾阴,承山行气活血,三阴交调补肝肾,治疗足跟痛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足跟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干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病人痛苦,促进临床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临床荟萃分析发现,保守疗法治疗足跟痛疗程的长短及远期疗效各有差异。本次临床观察发现,齐刺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疗效明显,见效快,值得在足跟痛治疗中推广。并且治疗两疗程结束后与治疗一疗程后均有疗效,而治疗一疗程后患者主观疼痛的减轻程度更显着。但是总体而言,治疗两疗程较治疗一疗程后有效率明显提高,痊愈和显效率也有所上升,更适宜作为治疗疗程的参考。此外,分型证治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是样本量太小的缘故。
杨波,王鹏,于红超[6](2018)在《中药熏洗配合局部注射治疗跟痛症48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局部注射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中药熏洗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局部注射治疗,用0.5%利多卡因7mL,加得宝松1mL配制成混悬液注射,1周1次,3次为1个疗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跟痛、局部压痛及步行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足跟痛、局部压痛及步行均有不同程度好转,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患者足跟痛、局部压痛及步行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25%和79.1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配合局部注射治疗跟痛症疗效显着且明显优于单纯中药熏洗治疗。
谭威[7](2018)在《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calcaneodynia)的临床疗效,为跟痛症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在我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跟痛症患者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5-75岁,平均59岁;右侧跟痛7例,左侧跟痛3例,跟部疼痛症状持续时间1-3年,平均1.6年。所有病例前期均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后效果欠佳而来院就诊。对10例患者采用自制穿刺、注入系统,在跟部痛点部位注入骨水泥,注入后患者休息20分钟即可下地行走,治疗在局麻下进行,不需住院。对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每个时间点的评估均采用临床症状评分和简化Mc Gill量表评分两种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比较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和简化Mc Gill量表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本次临床试验中共有1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右侧足跟疼痛7例,左侧足跟疼痛3例,10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年,全部病例未出现骨水泥渗漏、过敏、穿刺点感染、跟骨骨折等并发症。2临床疗效评价:10例患者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痊愈5足,显效4足,好转1足,无效0足,总有效率为100.0%。3临床症状评分:1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疼痛、肿胀、功能评分、总分)在治疗前分别为(3.30±0.46)、(1.10±0.54)、(3.50±0.50)、(7.70±1.10)。治疗后分别为(1.00±0.77)、(0.40±0.49)、(1.50±0.50)、(2.90±0.83)。末次随访分别为(0.70±0.46)、(0.20±0.40)、(0.80±0.40)、(1.70±0.64)。治疗后及末次随访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简化Mc Gill量表评分:10例患者的简化Mc Gill量表评分:疼痛评级指数感觉分(PRI感觉分)、疼痛评级指数情绪分(PRI情绪分)、视觉疼痛评分(VAS)、现有疼痛状况(PPI)治疗前分别为(16.80±0.87)、(5.70±0.78)、(7.00±0.63)、(3.40±0.49)。治疗后分别为(9.50±0.81)、(2.70±0.64)、(2.40±0.49)、(1.50±0.50)。末次随访分别为(8.40±0.80)、(2.10±0.54)、(1.70±0.46)、(1.20±0.40)。治疗后及末次随访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注入治疗可有效治疗跟痛症,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等特点,能够早期快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对顽固性跟痛症也具有明显效果,该方法为一种治疗跟痛症新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孟凡亭[8](2018)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依据经络与针灸治疗学中所提出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本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采集的病例,采用针刺与运动疗法相配合的方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通过为期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足跟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对比,从而为患者找到一条绿色,安全,无副作用,价格便宜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临床针灸医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本实验依照随机、对比的临床试验方法,经过收集患者的中医症候,根据其相应的诊断、纳入和排除准则选取与准则相吻合的患者72例,按其就诊顺序分成两对即治疗组(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组)36例,对比组(常规的针刺组)36例。根据医者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集VAS及临床症状评分法等数据,对疗效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不符合标准2例,实际诊治34例,对照组不符合标准3例,实际诊治33例。两组在治疗前对其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病程以及VAS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其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别;整体疗程完事后,对于这两组整体疗效进行统计学检验,治疗组治愈12人,显效15人,有效5例,失效2例,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5例,失效3例,总有效率90.9%,p<0.05,二者具有统计学的意义,阐明治疗组整体疗效优胜于对照组,采用实验组当中的治疗手段取得较好的效应以及反响,值得推广与运用。结论:1.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治疗具有明显疗效。2.通过本研究证明,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且方法新颖独特,安全,无副作用,是一条绿色的充满新思维的方法,利于病人的接纳,本疗法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利用与发展,造福于患者。
郐众[9](2018)在《自拟当归活血方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自拟当归活血方熏洗治疗,以观察对跟痛症所产生的疗效,将足浴汤熏洗运用到跟痛症的治疗过程中,系统评价伤科足浴汤对跟痛症所产生的的治疗作用,为跟痛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经门诊诊断为足跟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当归活血熏洗方剂进行熏洗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乳膏(扶他林)进行治疗。疗程均为三周。分别对实验开始前、实验开始1周及实验开始三周后患者的VAS评分及Maryland评分进行观察记录后,经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跟痛症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病变部位以及病程长短)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VAS疼痛评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3)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7天及21天后进行VAS疼痛评分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本组内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两组间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无论是治疗后7天及21天,两组间结果均有明显差异性(P>0.05),从统计结果来看,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跟痛症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能够取得明显的疗效,无论在短期及长期效果来看,能够明显减轻足跟部肿胀疼痛的症状,并且此种疗法是一种经济简便,无毒副作用的无创疗法,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大力应用。
徐明明[10](2017)在《关刺法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关刺法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从而探索出针刺治疗跟痛症有效且值得应用推广的一种针刺疗法。方法:选择60例符合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纳入标准的患者,并且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关刺法来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两组在治疗方面均为6天1个疗程,每日针刺治疗1次,每次留针40分钟,每个疗程中间休息为1天,一共治疗3疗程。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VAS量表评分情况,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记录患者的足跟疼痛数字评分,进而从对照组以及治疗组的患者中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上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说明了治疗组的VAS评分改善方面好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的足跟疼痛数字评分与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足跟疼痛数字评分与治疗后的对照组评分相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7%,比较中能够看出两组在临床总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治疗组使用的关刺法在足跟痛治疗方面上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方法。结论:1、关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在VAS评分以及NR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有较好改善。2、在VAS评分改进方面,关刺法优于常规针刺法。3、关刺法在NRS评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的常规针刺方法。4、关刺在临床总疗效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
二、跟部神经的局部解剖与足跟痛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跟部神经的局部解剖与足跟痛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跟部解剖结构研究分析及病例筛选 |
1 跟部解剖学基础 |
2 纳入骨水泥治疗跟痛症类型的选择 |
第二部分 各型跟痛症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疗效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部分患者手术摄影及影像学资料 |
附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当代医学从解剖基础对跟痛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组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跟痛症的中医认识 |
1.1 跟痛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 |
2 跟痛症的西医认识 |
2.1 足跟部的解剖 |
2.2 跟痛症的病因 |
2.3 跟痛症的西医治疗 |
3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药物资料 |
1.3 病例选择 |
2.一般资料 |
2.1 性别分析 |
2.2 年龄分析 |
2.3 病程分析 |
2.4 VAS评分比较 |
3 治疗方法 |
3.1 观察组治疗方案:膏摩法治疗 |
3.2 对照组治疗方案:传统推拿法治疗 |
4 疗效评定的标准 |
4.1 观察指标 |
4.2 中途退出试验标准 |
5 推拿异常情况及处理[59] |
6 统计学处理 |
7 结果分析 |
7.1 治疗后患者足跟痛程度(VAS)比较 |
7.2 治疗后患者Maryland评分比较 |
7.3 治疗后疗效分析 |
7.4 治疗前后足跟痛程度(VAS)疗效比较 |
7.5 治疗前后Maryland评分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膏摩法在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
2.1 膏摩法的现代临床研究 |
2.2 膏摩法作用机制 |
3 疗效分析 |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结果如下 |
3.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及 Maryland评分比较 |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疗效分析比较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3)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针具的选择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见表 1、表 2、表 3)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 |
4.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
1.1 概况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
2.1 足跟部的生理解剖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浮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
3.1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 |
3.2 浮针疗法取效的机制探讨 |
4 结果分析 |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疗法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跟痛症与跟骨生物力学结构特性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标准 |
2 检查方法与测量 |
3 图像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
(5)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详细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症候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针灸处方 |
2.2 针具选择 |
2.3 电针仪选择 |
2.4 针刺方法 |
3.观察方法 |
3.1 观察时间 |
3.2 观察项目 |
3.2.1 疗效评定 |
3.2.2 评价量表 |
3.2.3 安全性评价 |
3.3 数据处理 |
4.观察结果 |
4.1 临床疗效 |
4.2 典型案例 |
4.3 治疗过程中患者特殊及不适情况记录 |
4.3.1 特殊情况 |
4.3.2 不适情况 |
讨论 |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
1.2.1 古代文献病因病机记载 |
1.2.2 现代文献辨证分型记载 |
2.足跟痛西医发病机制及对应疾病 |
2.1 跖筋膜炎 |
2.2 神经卡压 |
2.3 足跟内高压 |
2.4 脂肪垫老化 |
2.5 跟骨骨刺 |
2.6 足部炎症 |
2.7 足部的异常结构 |
2.8 某些疾病 |
3.各种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优缺点 |
4.齐刺治疗足跟痛的优势 |
5.选穴分析 |
6.疗效分析 |
7.特殊及不适情况分析 |
8.齐刺疗法的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综述一 足跟痛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
综述二 足跟痛西医治疗研究概况 |
综述三 齐刺法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6)中药熏洗配合局部注射治疗跟痛症4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
1.1 临床疗效评价 |
1.2 临床症状评分 |
1.3 McGill量表评分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1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附表2 McGill疼痛问卷(简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足跟痛在古代的发展历程 |
(二)足跟痛在当代的发展历程 |
(三)西医疗法 |
实验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终止、剔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与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安全性观测 |
2.8 疗效评定标准 |
3.具体研究方法 |
4.试验结果 |
讨论 |
一.选穴的理论依据 |
二.运动疗法的机理 |
三.结果与分析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9)自拟当归活血方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临床资料 |
2 中医临床资料 |
临床研究 |
0 研究目标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方剂分析 |
2 药理作用 |
3 中药熏洗对跟痛症治疗的机理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0)关刺法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跟痛症的研究概况 |
1.1 跟痛症病名在祖国医学的历史沿革 |
1.2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 |
1.3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
2.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研究概况 |
2.1 跟痛症的定义 |
2.2 病因病机 |
2.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治疗 |
临床观察 |
1.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1.6 意外情况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方法 |
2.4 评价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足跟疼痛数字评分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讨论 |
1.立题思路与依据 |
2.关刺法治疗的基本理论依据 |
2.1 跟痛症的理论依据 |
2.2 关刺法治疗的理论依据 |
3.针刺穴位选择 |
4.疗效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跟部神经的局部解剖与足跟痛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D]. 吴以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D]. 韩兆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跟痛症与跟骨生物力学结构特性的相关性[D]. 尼格兰·阿布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5]齐刺为主治疗足跟痛临床疗效观察[D]. 颜琳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6]中药熏洗配合局部注射治疗跟痛症48例[J]. 杨波,王鹏,于红超. 现代中医药, 2018(03)
- [7]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谭威.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8]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足跟痛的临床疗效研究[D]. 孟凡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6)
- [9]自拟当归活血方熏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郐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10]关刺法治疗跖筋膜炎性跟痛症的临床观察[D]. 徐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