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网络论文-路世昌,刘晴,李丹

知识流动网络论文-路世昌,刘晴,李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流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创意产业集群

知识流动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路世昌,刘晴,李丹[1](2019)在《基于SNA的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以葫芦岛市泳装创意产业集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水平,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构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传播互动模型。设计问卷并进行访谈调查,以兴城市阿里巴巴实力产业群园区为例,运用UCINET软件对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知识流动创新网络密度相对较低,存在核心-边缘结构;龙头创意企业作为意见领袖处于网络核心位置,新成立的创意企业处于边缘位置;行业协会和技术服务机构处于次级核心位置;人际关系、声誉较好的创意企业位于结构洞位置扮演中间人角色;知识从核心处经由中间人传播到其他创意企业,并以小团体形式流动。(本文来源于《科技促进发展》期刊2019年05期)

游竹君[2](2019)在《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演化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生命周期基础上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过程的演化问题。在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过程演化机理的基础上,首先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抽象为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网络,构建创新网络演化的BA模型,并运用MATLAB工具模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生成,设置四组参数分别模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之后再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主体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断加入创新网络中,选择网络中知识流动广度值较大的主体或者拥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主体合作,同时也逐渐出现具有高连通的核心节点。而且在网络中核心节点的知识流动广度值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度值在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形成期的核心节点知识流动广度值偏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核心节点的知识流动广度值进一步增大,而其他知识流动广度值较低的创新主体在真个网络中所占比例较大,且整体上呈现比例扩大的趋势。(2)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3)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作为组织间知识流动与信息共享和实现组织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目标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对其发展中每个阶段特征的深入分析,不仅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借鉴和参考,而且政府也可根据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知识流动与演化特征做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和策略应对,以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5-15)

王文静,赵江坤[3](2019)在《产学专利合作网络:结构演变与知识流动——合作形式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学专利合作主要包括联合申请、转让与许可叁种形式。利用专利大数据,构建了不同合作形式下的产学专利合作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特征及产学知识流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联合申请网络呈现边缘融合趋势,网络连通性增强,但转让与许可网络仍表现出较强的分散化格局;联合申请网络中高校节点的合作活跃度较高,企业节点有更强的控制力。基于技术共现网络与区域合作网络进一步探讨了产学合作知识流动状况。结果表明,①产学专利合作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域选择特征,各领域知识吸收、扩散能力差异较大,但在不同合作形式间表现较统一;②联合申请网络中各省市合作深度与广度较大,而专利转让与许可网络中区域合作有待提高,区域合作程度的差异化导致各省市知识扩散与吸收能力不同。(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07期)

孔晓丹,张丹[4](2019)在《创新网络知识流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网络嵌入性视角出发,以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专利数据为样本,使用多元分层回归方法实证检验网络结构嵌入性(中心度、结构洞)对知识流动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网络关系嵌入性(联系强度)对这一调节效用的进一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中心度正向调节知识流动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结构洞倒U型调节知识流动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企业间的联系强度能正向调节结构嵌入性对知识流动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9年02期)

张玉志,唐晓嘉[5](2019)在《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开宣告逻辑PAL的基础上引入刻画社会网络的算子f可以弥补公开宣告逻辑仅适用于全通关系的缺陷,形成了社会网络认知逻辑SNL,它已成为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研究的一种主流方法。社会网络不是全通的,公共知识在群体中如何形成需要重新思考。知识流动的意向性与个体在社会网络中认知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知识流动的意向性,可以将双主体间的知识流动分为"双意向的知识流动"、"单意向的知识流动"和"无意向的知识流动"叁类。每种知识流动会产生不同的群体知识,而博弈中的主体可以据此决定自己的占优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许吉黎,杨帆,薛德升[6](2019)在《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研发和商务知识的网络结构与空间流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为例,基于研发、商务两类人才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流动,探讨不同认识视角、不同类型知识溢出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不同认识视角下知识溢出对地理距离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知识流动相较于知识网络更加依赖地理邻近性。②不同类型知识的溢出具有差异化的空间需求,研发和商务知识溢出在多尺度空间上表现出强度和结构的异质性。③以大学、研究机构、产业协会和跨国企业为中心的地方产学研合作体系,创新能力均衡的国家城市体系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和商业合作推动知识网络的形成。分流教育和空间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充分的人才空间流动以及西欧北美地区的人才环流促进知识的空间流动。(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郭朝晖,陈美艳[7](2018)在《企业外部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知识资源吸收、集聚与转化的过程。企业外部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流动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在企业外部创新网络知识流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外部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平台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知识流动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12期)

崔赛[8](2018)在《基于SNA的企业知识流动网络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针对企业知识流动网络为中心,利用SNA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剖析,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更全面的应用知识流动网络,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8年19期)

王欢[9](2018)在《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流动风险的非正式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创新网络创新的过程即知识在各创新主体间流动的过程,由于网络成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创新网络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转移和知识应用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风险。从信任、声誉、激励和合作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流动环节风险的非正式治理机制。非正式治理机制从奖励和惩罚两个方面对各行为主体进行约束,从而对知识流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治理。(本文来源于《决策咨询》期刊2018年04期)

顾春柳[10](2018)在《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的微观作用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是组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流动则是技术创新研发合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行为。一方面,新技术的复杂性已不再是单个企业可以驾驭,与此同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匀分布更为技术创新增加了挑战,组织需要通过合作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自身所匮乏的知识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研发风险的分散承担。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可实现显性知识的交流、隐性知识的挖掘、新旧知识的融合以及新知识的内化吸收与再造,从而推动了知识的有效流动,进而达到提升合作网络创新绩效的目的。不同于过去直接以创新绩效状况为最终目标的研究,而是细化到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绩效提升的一个关键环节——知识流动,从微观层面深度揭示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的作用机理、潜在风险及组织发展规律,从而为技术创新合作网络规避知识流动风险,实现协同创新提供参考。具体可分为以下四部分: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及知识流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和分析,总结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创新方式,以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其次,通过分析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的节点属性、网络关系、结构程度这叁个微观因素对知识流动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构建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微观作用路径模型,并深入探讨了知识流动核心路径及典型微观作用路径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知识竖井”、“知识固化”风险;然后,以企业为立足点,构建了基于双元创新战略的网络关系、结构优化匹配机制,以更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知识流动效果;最后,结合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性比较分析(QCA)、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对微观作用路径模型和企业在突破式、渐进式创新导向下的网络关系、结构匹配机制进行了验证,并结合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知识流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把抽象的知识流动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分析,通过对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微观作用路径的研究阐明了合作网络各微观因素在知识流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基于双元创新战略提出了网络关系、结构的优化匹配机制,这对研究合作网络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知识流动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生命周期基础上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过程的演化问题。在探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过程演化机理的基础上,首先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抽象为复杂网络中的无标度网络,构建创新网络演化的BA模型,并运用MATLAB工具模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生成,设置四组参数分别模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之后再对知识流动效率、网络联系紧密程度随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主体随着网络的发展不断加入创新网络中,选择网络中知识流动广度值较大的主体或者拥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主体合作,同时也逐渐出现具有高连通的核心节点。而且在网络中核心节点的知识流动广度值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度值在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形成期的核心节点知识流动广度值偏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核心节点的知识流动广度值进一步增大,而其他知识流动广度值较低的创新主体在真个网络中所占比例较大,且整体上呈现比例扩大的趋势。(2)知识流动效率呈现U型变化规律,网络联系紧密程度与知识流动效率变化基本同步且同时上升或下降。(3)网络演化前期,知识流动效率不会随着价值网络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网络进入成熟期后,增加获取新的合作伙伴的概率可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效率。最后指出了对创新企业的启示与政府的政策建议。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作为组织间知识流动与信息共享和实现组织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目标的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对其发展中每个阶段特征的深入分析,不仅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借鉴和参考,而且政府也可根据产业集群不同阶段知识流动与演化特征做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和策略应对,以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流动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路世昌,刘晴,李丹.基于SNA的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路径分析——以葫芦岛市泳装创意产业集群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9

[2].游竹君.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流动演化仿真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3].王文静,赵江坤.产学专利合作网络:结构演变与知识流动——合作形式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4].孔晓丹,张丹.创新网络知识流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J].预测.2019

[5].张玉志,唐晓嘉.对社会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逻辑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许吉黎,杨帆,薛德升.德国汉堡生物医药集群研发和商务知识的网络结构与空间流动[J].地理科学.2019

[7].郭朝晖,陈美艳.企业外部创新网络中知识流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8

[8].崔赛.基于SNA的企业知识流动网络解析[J].经贸实践.2018

[9].王欢.企业创新网络知识流动风险的非正式治理研究[J].决策咨询.2018

[10].顾春柳.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流动的微观作用路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知识流动网络论文-路世昌,刘晴,李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