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杰
(河南濮阳市清丰县瓦屋头镇卫生院457322)
【摘要】目的:探析乡镇医院对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模式。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50例,记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模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一个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从患者发病到抵达医院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乡镇医院拥有一套完善的急救模式能够大大所缩短患者发病到抵达医院的救治时间,为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镇医院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032-02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它主要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眩晕、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死亡[1]。它可以因脑血管突然血栓或血管栓塞而引起的脑梗塞,还可以因外伤或脑出血而引起脑血管病。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说,从发病到抵达医院的治疗时间直接决定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为了探析乡镇医院对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现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50例,记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予以电话指导进行救治。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出血有38例,脑梗死有35例,脑血栓有2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0~72岁,平均(50.3±8.1)岁;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0~72岁,平均(50.3±8.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救方法
1.2.1对照组急救方法
急诊人员赶至现场后,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急诊人员的多年经验进行处置,也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治疗,尽量不要挪动患者,尤其是对于颅压升高者或者脑水肿疑似患者要严禁转运。
1.2.2观察组急救方法
首先接警后要及时出动救护车车。乡镇医院一旦接到急救电话,一方面要及时和患者位置较近的医疗机构联系,要及时出动救护车,时间限制在5~10min,途中及时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向其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史的大致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电话急救指导,同时在半小时内抵达患者现场并实施急救,在这个过程中,急诊人员要和医院随时保持联系,做好一切就诊的准备。由于乡镇医院的治疗设备和技术受到限制,如果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及时送往上级医院进行救治。其次,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加强对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指导,充分了解急救技术和相关措施,比如气管插管等。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现场急救措施,比如,急诊人员一旦赶至现场要在第一时间测量患者的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以保障患者呼吸通畅,如果严重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气管插管给氧;还可以建立静脉道、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使用降压药,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异物,进而使呼吸保持通畅。最后是建立绿色通道,做好转运工作。急诊人员在实施现场的救治过程中,要和医院随时保持联系并做好接诊工作,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对患者的转运工作,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急诊人员要保证患者处于平稳状态,同时要密切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相关情况,同时要及时和家属做好沟通,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和转运的风险等,以取得家属对于工作的支持。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临床疗效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病至抵达医院救治的时间比较观察组中,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有3例患者心跳和呼吸停止且经过抢救无效死亡,40例患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急救和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有6例,死亡患者有4例;而对照组中,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有4例患者心跳和呼吸停止且经过抢救无效死亡,40例患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急救和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有10例,死亡患者有5例。观察组从发病至到达医院进行救治的时间要低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可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发病至抵达医院救治的时间比较[n/%]
组别n小于2h2~6h大于6h
观察组5015(28.31)20(49.51)15(22.36)
对照组507(14.65)15(34.42)28(50.93)
P--小于0.05小于0.05小于0.05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急诊患者在发病至抵达医院救治的救护工作主要以出诊前的准备、现场紧急处理和救治、转运和转运途中的救治为主要工作内容[2]。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救治患者的机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也是衡量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手段。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从发病至到达医院进行救治的时间要低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乡镇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急救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儿而言,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转诊,为其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进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正是因为我院对于出诊前的工作十分重视,拥有一套完善的急救模式,大大所缩短患者发病到抵达医院的救治时间,为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丘玥,陈宁.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诱因228例临床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8):35-36.
[2]姜春莲,葛洪义,李作春等.基层医院急性脑血管病急救模式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Z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