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竖向阻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桩基础,竖向振动,饱和黏弹性地基,Boer多孔介质模型
竖向阻抗论文文献综述
张石平,崔春义,杨刚,李晓飞[1](2016)在《基于Boer多孔介质模型的饱和黏弹性地基中端承桩竖向动力阻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饱和黏弹性地基中桩基竖向振动问题,基于Boer多孔介质动力控制方程组,在不引入积分变换及势函数的情况下,采用微分算子分解理论并结合桩土接触面的混合边值条件,推导求解相关方程得到了饱和黏弹性地基中端承单桩的桩顶竖向动力阻抗解析表达式.通过和已有相关研究的对比验证了所得解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数值算例对比分析探讨了液固耦合系数、桩长径比、桩土模量比、地基土黏滞阻尼系数对所得桩顶竖向动力阻抗的影响规律.计算分析表明,Boer多孔介质模型和Biot理论的差异不影响饱和土桩体系的共振频率,并且分别基于这两种理论所得到的桩顶竖向动力阻抗在低频阶段是一致的,但在高频阶段,采用Biot理论来描述饱和土的动力学行为将会高估桩土体系的共振幅度.此外,所探讨参数对桩顶动力阻抗均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孔德森,栾茂田,凌贤长,仇清[2](2008)在《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原理,同时考虑桩周土的弱化效应和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效应,利用数理方程方法分别求解单桩与桩周近场土域及远场土域的振动方程,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阻抗函数的简化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线性动力Winkler模型,确定了模型中各物理元件的参数,进而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从而为桩-土-上部结构耦合系统的非线性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雷文军,魏德敏[3](2007)在《分层土中群桩的竖向和摇摆动力阻抗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力文克尔地基梁模型,在研究两桩竖向动力相互作用时,建立被动桩的运动方程,求得均匀土中竖向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解析解。在各分层土中建立单桩竖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各分层土之间桩身的连续性条件和桩顶、桩底边界条件,求解单桩振动方程。采用叁步法计算分层土中桩基竖向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结合单桩竖向动力阻抗和相互作用因子求解群桩竖向和摇摆动力阻抗。通过算例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7年02期)
骆瑞萍,卢海林[4](2006)在《稳态机械阻抗法测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稳态机械阻抗法作用下的桩土模型简化成一质量-弹簧体体系,求出动刚度的更精确值,进而根据经验公式得出单桩竖向承载力。(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界》期刊2006年09期)
熊辉,吕西林[5](2006)在《竖向力下各型群桩-层状土体的水平阻抗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分层地基中考虑轴向力参与作用下群桩水平阻抗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群桩-土相互作用的振动特性,拓展了桩基阻抗简化法的应用范围。群桩动力反应不等同于其独立单桩的简单迭加,其频率阻抗曲线形状与桩数、竖向力、土层属性、桩间距有关,受布桩型式的影响最大,随桩距径比的增大群桩效应有衰减趋势;桩顶轴力的存在使群桩水平反应与单一水平力作用时有明显差异,增大了群桩水平变位。(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毛斌,骆瑞萍[6](2006)在《稳态机械阻抗法测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桩土模型简化成一个质量弹簧体体系,用稳态机械阻抗法测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承载力的关键,就是动刚度的测试精度问题。在进行动刚度计算时,引入更精确数学公式,在准确的试验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可取得更快捷、更准确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06年04期)
燕彬,黄义,王成林[7](2005)在《任意刚性基础竖向动阻抗的简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均质弹性半空间上的任意形状的刚性明置和埋置基础,其动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确定,已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通常基础的任意形状用其外包的规则几何形状代替原有的不规则基础形状,以达到确定动刚度和阻尼系数的目的,而且这两个参数的确定仅仅是对单独刚性基础的,无法考虑相邻基础对其产生的影响。针对上述两方面不完善之处作了进一步探讨,引入相邻基础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概念,并利用地基为平面应变假定以求之。推荐的方法经验证,非常准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5年01期)
王虎,徐松森,王德禹[8](2004)在《正压冲固平台单桩竖向动力阻抗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正压冲固海洋平台的单桩竖向动力阻抗的计算进行了研究,基于动力Winkler动力地基理论提出简化计算方法,把正压冲固后的软土地基及桩基分别作为复合地基和复合桩基础进行等效,给出等效简化计算方法,并最终计算出层状复合地基上平台的单桩竖(轴)向阻抗.实际算例表明该方法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平台》期刊2004年05期)
栾茂田,孔德森[9](2004)在《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原理,改进Winkler地基梁模型,考虑桩周土的弱化效应和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效应,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阻抗函数的计算力学模型,运用数理方程方法分别求解单桩与桩周近场土域及远场土域的振动方程,确定了单桩的竖向动力阻抗函数。针对数值算例进行计算,将得到的单桩竖向动力阻抗随激振频率的变化关系与现有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建议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并通过变动参数计算,对影响桩基振动特性的各相关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燕彬,黄义[10](2004)在《群桩刚性承台竖向动阻抗的简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群桩动阻抗研究的文献 ,始终局限在刚性承台底与土脱离的假设 ,而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承台底与土接触的情况。文中在对群桩刚性承台动阻抗的求解过程中 ,首次考虑了承台底土与承台及群桩的动力相互作用。文中首先利用前期文献确定了单桩和单独刚性基础在均质弹性土中的竖向动阻抗 ,然后定义了桩 -土、土 -桩、土 -土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概念 ,并对诸动力相互作用因子作了理论推导及计算 ,进而建立了均匀介质中群桩竖向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竖向阻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土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原理,同时考虑桩周土的弱化效应和桩-土界面的相对滑移效应,利用数理方程方法分别求解单桩与桩周近场土域及远场土域的振动方程,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阻抗函数的简化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线性动力Winkler模型,确定了模型中各物理元件的参数,进而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从而为桩-土-上部结构耦合系统的非线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竖向阻抗论文参考文献
[1].张石平,崔春义,杨刚,李晓飞.基于Boer多孔介质模型的饱和黏弹性地基中端承桩竖向动力阻抗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6
[2].孔德森,栾茂田,凌贤长,仇清.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模型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8
[3].雷文军,魏德敏.分层土中群桩的竖向和摇摆动力阻抗计算[J].工程力学.2007
[4].骆瑞萍,卢海林.稳态机械阻抗法测定单桩竖向承载力[J].岩土工程界.2006
[5].熊辉,吕西林.竖向力下各型群桩-层状土体的水平阻抗效应[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
[6].毛斌,骆瑞萍.稳态机械阻抗法测定单桩竖向承载力[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
[7].燕彬,黄义,王成林.任意刚性基础竖向动阻抗的简化计算[J].世界地震工程.2005
[8].王虎,徐松森,王德禹.正压冲固平台单桩竖向动力阻抗的计算[J].中国海洋平台.2004
[9].栾茂田,孔德森.单桩竖向动力阻抗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04
[10].燕彬,黄义.群桩刚性承台竖向动阻抗的简化计算[J].岩土工程学报.2004
标签:桩基础; 竖向振动; 饱和黏弹性地基; Boer多孔介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