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基因转化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百合,喷雾式植物反应器,遗传转化,At,CKX3基因
单基因转化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杜运鹏,毕彧,陈绪清,张秀海[1](2016)在《东方百合‘索邦’基于喷雾式植物反应器的AtCKX3基因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方百合‘索邦’鳞片为试材,采用喷雾式植物反应器(即开放式培养)手段,进行外源基因At CKX3的转化,并对除草剂草丁膦(PPT)质量浓度筛选、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以生长情况一致的百合幼苗为材料进行草丁膦质量浓度的筛选,结果表明:8.5 mg·L-1为‘索邦’草丁膦筛选的临界质量浓度;将农杆菌侵染后的鳞片在喷雾式反应器中培养,诱导出不定芽及生根后进行移栽,并对转化植株幼苗进行草丁膦筛选。对抗性植株进一步进行PCR检测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喷雾式植物反应器培养,一方面,可有效提高转化效率,缩短培养时间,转化率为0.29%左右;另一方面转化苗移栽成活率更高,达75%。(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刘静轶[2](2014)在《发根农杆菌介导IRT1基因转化镉超富集植物油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重金属镉(Cd)因其致癌性强而引起业界广泛关注,Cd可通过工业废水、废渣污染土壤和水源,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动物及人体内对生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植物进行Cd污染的修复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自然界中存在可以富集Cd的超富集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的Cd污染环境中生存,并通过新陈代谢机制摄取和固定Cd。但目前已知的Cd超富集植物存在富集系数低、富集量有限等缺点,影响了实际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对Cd超富集植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是促进Cd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论文选择分布广泛、易获得的Cd超富集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进行转基因改造研究,希望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建立转基因的油菜毛状根体系,今后可利用转基因毛状根体系作为Cd富集转基因改造研究平台。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油菜进行转基因毛状根的诱导和基因改造研究。利用油菜种子进行无菌培养获得外植体,同时将发根土壤杆菌ATCC15834进行单克隆培养、活化,将活化好的菌液与外植体子叶外植体进行共培养,后转移至含头孢噻肟钠(Cephalosporins, Cef)的培养基上进行除菌,10d后可获得油菜毛状根。设计引物对油菜毛状根进行PCR检测,检验rol B基因是否已整合进入植物毛状根组织。同时对不同的侵染时间、不同浓度萘乙酸(NAA)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在确定油菜毛状根成功获得的基础上,利用Takara公司的pR1101质粒将与Cd富集相关的IRT1基因整合进ATCC15834菌种中,并利用改造过的ATCC15834浸染油菜子叶外植体,诱导获得转IRT1基因毛状根。同样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进行IRT1基因、rol B基因的检验,确定IRT1基因、rol B基因已经整合植物毛状根组织的DNA中。最后对转IRT1基因毛状根进行Cd富集实验研究。将转IRTl基因油菜毛状根与野生菌诱导的油菜毛状根分别置于含不同浓度Cd的培养基上进行暗培养。7d和14d分别取样进行生物量、毛状根富集的Cd含量、培养基残留Cd含量的测定,探讨转入IRT1基因提高油菜毛状根富集Cd的可能性。结果:设计引物对油菜毛状根进行PCR检测,可以检测到大小为423bp的rolB基因条带,确定发根农杆菌Ri质粒中的rol B基因已整合进入植物毛状根组织DNA中。目前未见有文献报道油菜毛状根的成功诱导。不同的侵染时间对毛状根的诱导有着较明显的影响,在一定范围的侵染时间内,毛状根的诱导率呈正态分布,其中侵染时间为4h时,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也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油菜毛状根的生长,在0-1.0mg/L的范围内,NAA浓度越高,油菜毛状根诱导率越高。重组质粒IRT1-pRI101经测序后证明构建成功。经转化重组质粒IRT1-pRI101获得的重组菌ATCC15834侵染油菜子叶外植体获得转IRT1毛状根,设计引物进行IRT1基因、rol B基因的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毛状根DNA中存在423bp、471bp大小条带,证明rol B基因、IRT1基因已经整合进入植物毛状根组织。Cd富集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和转IRT1油菜毛状根都能有效地富集培养基中的Cd。在不同浓度的Cd环境下,转入了IRTl基因的毛状根比野生型毛状根的生长状况更好,对Cd的富集量更高。随着培养基中Cd浓度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转IRT1油菜毛状根对Cd的富集量也随之增加。在100μmol/L Cd培养基中培养14d后,转IRT1基因毛状根中富集的Cd含量为33.161±0.026μg/100mg毛状根,Cd富集系数达到7.261%±0.006%,比野生型毛状根的富集系数6.384%±00005%提高了13.73%±0.01%。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将来利用转IRTl基因油菜再生植株修复重金属Cd污染提供了应用理论基础,建立的自主生长毛状根体系可作为重金属吸附机理研究的可靠实验体系。(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6-13)
邓小梅,赵先海,袁金英,湛欣,陈怡佳[3](2014)在《植物多基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的性状、研究基因的功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不断出现的多基因转化方法为现代植物基因工程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概述了植物多基因转化的传统方法、双元载体转化法、直接转化法和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植物人工染色体法,评论了一些方法在植物多基因转化中的优缺点,探讨了植物多基因转化中存在的植株遗传稳定性和启动子表达稳定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14年02期)
木合热皮亚·艾尔肯[4](2013)在《棉花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盐穗木耐盐相关基因转化植物的耐盐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作物生产和生态平衡的严重问题也是限制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随着植物生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完善,植物耐盐分子机理及选育耐盐植物品种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植物耐盐基因工程也随之广泛开展。盐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是在盐土荒漠上生长的盐生植物之一,迄今为止,盐穗木卓越的耐盐特性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利用盐穗木的基因资源并转化经济作物,培育耐盐碱的经济作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前期工作已从盐生植物盐穗木中克隆获得编码液泡膜氢离子焦磷酸酶的基因HcVP1和液泡膜Na+/H+逆向运输梯基因HcNHX1。本研究将盐穗木HcVP1基因通过农杆菌浸染法转入烟草中,对转基因烟草进行PCR、RT-PCR检测、生理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在盐胁迫下转基因烟草植株长势良好,其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对照,而MDA含量低于野生型对照。与此相一致,SOD、POD、CAT等抗氧化物酶活性也被证实高于野生型对照。这说明,在高盐环境下,过表达真盐生植物盐穗木液泡膜氢离子焦磷酸酶(V-PPase)基因能够大大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棉花(Gossypum hirsutum L.)是世界性的重要经济纤维作物,虽然具有一定的耐盐能力,但土壤盐分过高就会对棉花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研究盐胁迫对棉花生长影响的机制、利用各种转基因技术将耐盐基因导入棉花以提高棉花耐盐性已成为棉花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但体细胞胚胎发生困难、转基因效率低等这些问题是限制了棉花组织培养和棉花转基因的研究。目前棉花遗传转化中主要用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本文同时介绍对两种转化方法对棉花转化效率并进行了转基因棉花遗传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用以棉花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受体的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过程中对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抗性胚性愈伤组织进行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HcNHX1和HcVP1已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最佳的侵染条件为:将菌液浓度调到0.6侵染15min后暗环境共培养48h,筛选时500mg/L头孢霉素来抑制多余的农杆菌。转化后的棉花胚性愈伤组织经120mg/L卡那霉素筛选,最终得到21株抗性再生苗,转化频率为10.5%。用此转化方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棉花。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已获得的HcVP1转基因棉花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和RT-PCR检测分析后,对检测阳性的转基因棉花植株进行200mmol/L NaCl胁迫处理4wks,检测转HcVP1基因棉花的耐盐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生理生化分析表明,盐穗木HcVP1基因转化棉花可以有效地提高棉花的耐盐能力。为进一步结合农艺性状培育优良耐盐棉花新品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3-05-01)
贺转转,王文艳,黄代红,徐栋生,兰海燕[5](2012)在《粘液繁殖体植物抱茎独行菜TTG1基因转化拟南芥的表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过量表达典型粘液繁殖体植物抱茎独行菜TTG1基因(LpTTG1)的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表型与野生型和突变体进行比较,为深入研究LpTTG1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下,通过对拟南芥野生型、ttg1突变体及LpTTG1基因过表达转基因株系的植株表型,幼苗叶表皮毛、下胚轴和根毛以及种子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拟南芥ttg1突变体与野生型和LpTTG1过表达转基因型的幼苗在下胚轴的颜色、根毛着生方式、真叶表皮毛等方面有显着差异,但后两者表型间无显着差异。[结论]缺失TTG1基因可导致拟南芥幼苗形态发生显着变化,但此基因过量表达不一定对拟南芥形态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卢双楠,李粲,滕峥,刘开雨,刘芳[6](2012)在《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转化甘蔗二元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载体重组技术分别将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Cbcor15a)和报告基因eGFP插入载体pCambia1300-bar,并引入玉米泛素基因启动子UBi-1代替载体本身启动子CaMV35s,重组为适合甘蔗转基因的二元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cbcor15a-bar。【方法】参照pCambia1300-bar载体多克隆位点和基因Cbcor15a、eGFP和启动子UBi-1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通过载体重组技术将基因和启动子分别插入相应的位点。利用基因枪分别将pCambia1300-bar载体和重组载体导入洋葱表皮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与导入pCambia1300-bar载体的洋葱表皮细胞相比较,导入重组载体pCambia1300-cbcor15a-bar的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强烈的绿色荧光信号。【结论】重组甘蔗转基因二元植物表达载体启动子Ubi-1能够调控下游冷诱导基因Cbcor15a和报告基因eGFP的正常高效表达,为外源基因Cbcor15a转化甘蔗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孙海伟[7](2012)在《沙冬青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AmGS)基因转化类茶植物红叶石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环境下,低温胁迫是植物主要的环境灾害因素,也是许多农作物区域性和季节性的限定因素,往往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作物生产率,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植物育种方法在改善植物耐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对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进行抗冻性改良,具有高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加速高抗冻性植物新品种的选育进程。沙冬青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基因(galactinol synthase gene of Ammopiptanthusmongolicus)AmGS是从抗寒性强、能忍耐冬季-30℃以下低温的沙冬青中筛选得到。经过RACE扩增得到了AmG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然后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真核表达载体pCAMBIA2300-35S-OCS中,建成了AmGS基因的细菌遗传转化表达载体pET-22b-AmGS和红叶石楠遗传转化表达载体pCAMBIA2300-AmGS。然后分别转化到大肠杆菌和和红叶石楠中,获得了转AmGS基因的大肠杆菌和转AmGS基因的红叶石楠。初步筛选出抗寒性提高的转基因红叶石楠株系,为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茶树等常绿树种进行抗寒性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技术储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AmGS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AmGS基因成功转化大肠杆菌菌株,在低温下转基因大肠杆菌比转化空载体的大肠杆菌存活率高,说明我们克隆到了预期的AmGS基因。2、建立了红叶石楠高效再生体系,外植体应选择水培嫩芽,最佳启动培养基:MS+6-BA1.0mg/L+NAA0.1mg/L;不定芽诱导培养基:MS+6-BA2.0mg/L+NAA0.5mg/L;茎段再生分化诱导:茎段平铺在MS+6-BA2.0mg/L+NAA0.1mg/L培养基上培养;生根培养:IBA浓度为生根限制因子,培养基为1/2MS+NAA0.05mg/L+IBA0.1mg/L+蔗糖10g/L。3、构建了植物转基因表达载体pCAMBIA2300-AmGS,研究了农杆菌介导转化后植株的死亡率、分化率、分化芽数、芽苗长度、芽苗颜色与遗传转化有关的指标,发现浸染部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茎尖是最佳的浸染部位,确定了AmGS基因转化红叶石楠的转化方案为:选取红叶石楠组培苗茎尖,用携带pCAMBIA2300-AmGS表达载体的农杆菌原液(OD600≈0.4)的1/2浓度,浸染10min,然后水平放置于附加25mg/L乙酰丁香酮(AS)的MS分化培养基上,25℃下黑暗条件下共培养2d,转入50mg/L卡那霉素浓度的MS培养基进行筛选培养。4、本研究中筛选得到32个抗卡那霉素的转基因植株,取其中的R6、R7、R8、R9、R10、R11、R12进行了茎段再生分化培养,对培养的第一代进行PCR分析表明转基因阳性株系有R6、R7、R8和R10。对R6、R7、R8和R10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AmGS基因已经整合到R6、R7和R8叁个转基因株系的基因组DNA中。对单拷贝的R6和R7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导入的AmGS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转录水平上表达。5、转基因植株的遗传传递和遗传稳定性检测发现,在C1、C2和C3继代植株中,个别植株出现过PCR阴性的结果,但从C4至C6继代植株中都没出现PCR阴性的植株,这表明C4以后的继代植株基本趋向稳定;也表明导入的AmGS基因在R6、R7两个转基因株系中能稳定地传递到后代转基因植株中。6、抗冻表型分析表明,在不同低温条件下,转基因植株都比野生型植株表现出较高的存活率,抗寒能力明显优于野生型植株,说明导入的抗冻基因提高了红叶石楠的抗寒性。7、不同低温处理下转基因植株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表明,低温处理后两个转基因株系相对电导率升高的程度明显低于野生型植株。R6株系的LT50是-12.93℃,R7株系的LT50是-12.63℃,野生型植株的LT50是-8.25℃,两转基因株系的LT50分别比对照下降了4.68℃和4.38℃,说明转基因株系的抗寒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转基因红叶石楠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MDA等的测定结果也支持了转基因植株在低温处理后受到的危害减轻,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得到了改良。8、转AmGS基因红叶石楠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初步检测表明,转基因株系和非转基因株系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有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以细菌为主要微生物群落。转基因红叶石楠根际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变化,其中细菌菌群数量变化最大,但对总体组成影响不大,仍以细菌数量最多,真菌和放线菌次之;在细菌菌群中以芽孢杆菌属的细菌为主。本研究为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茶树等树木进行抗寒性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和技术储备,本研究中筛选出的R6、R7两个转基因新株系为进一步培育类茶植物红叶石楠的抗寒品种提供了选择材料。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2-05-15)
张洁莉[8](2012)在《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元素,调控植物的整个代谢过程,而土壤中能供给植物吸收的有效磷甚少,满足不了植物的需求,成为阻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之一。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吸收和转运主要由磷转运蛋白负责。在缺磷的环境中,植物会通过提高磷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来促进植物根系及其共生菌根菌丝对磷的吸收及转运。克隆的番茄LePT1基因是pht1家族成员之一,编码高亲和力磷转运蛋白。将LePT1基因转入模式植物烟草中,研究转基因烟草在低磷营养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为通过转基因技术创建耐低磷作物新品系奠定基础。本实验将克隆的番茄磷酸转运蛋白基因LePT1插入pCAMBIA2300,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烟草植株的PCR及RT-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转基因植株中并得到表达,转化率为68%;烟草LePT1基因受低磷诱导表达,且在低磷诱导12h时表达量明显增加。同时,在烟草根部及叶片均有表达,其中根部的表达强于叶片。对T1代转基因植株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在低磷环境中,野生型植株明显出现低磷症状,而转基因植株生长良好;植株磷的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转基因烟草的磷含量是野生型植株的1.62倍,说明在磷饥饿时,转基因植物能比野生型植株更有效的富集环境中的磷。(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2-05-01)
别晓敏,佘茂云,杜丽璞,林志珊,殷桂香[9](2010)在《植物多基因转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植物遗传改良手段不断创新。在植物转基因方面,单个目的基因的转化已经不足以满足植物改良的需要,尤其是对一些代谢途径或数量性状的遗传修饰,多基因转化研究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以烟草、水稻、玉米等几种高等植物为例,概述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介导法开展多基因转化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可为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多基因转化提供参考,促进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0年06期)
李鸣,梁朝旭,卢双楠,方位宽,刘海斌[10](2010)在《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转化甘蔗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是我国最主要的糖料经济作物,蔗糖约占糖总产量的80%,我国蔗糖生产量位居世界食糖第叁。广西在中国糖料生产上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已连续17个榨季食糖产量高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的产糖中心。甘蔗糖业不仅用于制糖,还用于造纸和燃料乙醇生产。随着石油的日益枯竭和油价的不断攀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和研究新型可再生能源,而甘蔗就是其中最理想的(本文来源于《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13)
单基因转化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目的:重金属镉(Cd)因其致癌性强而引起业界广泛关注,Cd可通过工业废水、废渣污染土壤和水源,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动物及人体内对生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植物进行Cd污染的修复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自然界中存在可以富集Cd的超富集植物,能够在一定浓度的Cd污染环境中生存,并通过新陈代谢机制摄取和固定Cd。但目前已知的Cd超富集植物存在富集系数低、富集量有限等缺点,影响了实际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对Cd超富集植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是促进Cd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论文选择分布广泛、易获得的Cd超富集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进行转基因改造研究,希望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建立转基因的油菜毛状根体系,今后可利用转基因毛状根体系作为Cd富集转基因改造研究平台。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油菜进行转基因毛状根的诱导和基因改造研究。利用油菜种子进行无菌培养获得外植体,同时将发根土壤杆菌ATCC15834进行单克隆培养、活化,将活化好的菌液与外植体子叶外植体进行共培养,后转移至含头孢噻肟钠(Cephalosporins, Cef)的培养基上进行除菌,10d后可获得油菜毛状根。设计引物对油菜毛状根进行PCR检测,检验rol B基因是否已整合进入植物毛状根组织。同时对不同的侵染时间、不同浓度萘乙酸(NAA)对油菜毛状根诱导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在确定油菜毛状根成功获得的基础上,利用Takara公司的pR1101质粒将与Cd富集相关的IRT1基因整合进ATCC15834菌种中,并利用改造过的ATCC15834浸染油菜子叶外植体,诱导获得转IRT1基因毛状根。同样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进行IRT1基因、rol B基因的检验,确定IRT1基因、rol B基因已经整合植物毛状根组织的DNA中。最后对转IRT1基因毛状根进行Cd富集实验研究。将转IRTl基因油菜毛状根与野生菌诱导的油菜毛状根分别置于含不同浓度Cd的培养基上进行暗培养。7d和14d分别取样进行生物量、毛状根富集的Cd含量、培养基残留Cd含量的测定,探讨转入IRT1基因提高油菜毛状根富集Cd的可能性。结果:设计引物对油菜毛状根进行PCR检测,可以检测到大小为423bp的rolB基因条带,确定发根农杆菌Ri质粒中的rol B基因已整合进入植物毛状根组织DNA中。目前未见有文献报道油菜毛状根的成功诱导。不同的侵染时间对毛状根的诱导有着较明显的影响,在一定范围的侵染时间内,毛状根的诱导率呈正态分布,其中侵染时间为4h时,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也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油菜毛状根的生长,在0-1.0mg/L的范围内,NAA浓度越高,油菜毛状根诱导率越高。重组质粒IRT1-pRI101经测序后证明构建成功。经转化重组质粒IRT1-pRI101获得的重组菌ATCC15834侵染油菜子叶外植体获得转IRT1毛状根,设计引物进行IRT1基因、rol B基因的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毛状根DNA中存在423bp、471bp大小条带,证明rol B基因、IRT1基因已经整合进入植物毛状根组织。Cd富集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和转IRT1油菜毛状根都能有效地富集培养基中的Cd。在不同浓度的Cd环境下,转入了IRTl基因的毛状根比野生型毛状根的生长状况更好,对Cd的富集量更高。随着培养基中Cd浓度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转IRT1油菜毛状根对Cd的富集量也随之增加。在100μmol/L Cd培养基中培养14d后,转IRT1基因毛状根中富集的Cd含量为33.161±0.026μg/100mg毛状根,Cd富集系数达到7.261%±0.006%,比野生型毛状根的富集系数6.384%±00005%提高了13.73%±0.01%。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将来利用转IRTl基因油菜再生植株修复重金属Cd污染提供了应用理论基础,建立的自主生长毛状根体系可作为重金属吸附机理研究的可靠实验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基因转化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倩,杜运鹏,毕彧,陈绪清,张秀海.东方百合‘索邦’基于喷雾式植物反应器的AtCKX3基因转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2].刘静轶.发根农杆菌介导IRT1基因转化镉超富集植物油菜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邓小梅,赵先海,袁金英,湛欣,陈怡佳.植物多基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14
[4].木合热皮亚·艾尔肯.棉花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和盐穗木耐盐相关基因转化植物的耐盐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3
[5].贺转转,王文艳,黄代红,徐栋生,兰海燕.粘液繁殖体植物抱茎独行菜TTG1基因转化拟南芥的表型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2
[6].卢双楠,李粲,滕峥,刘开雨,刘芳.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转化甘蔗二元植物表达载体构建[J].南方农业学报.2012
[7].孙海伟.沙冬青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AmGS)基因转化类茶植物红叶石楠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8].张洁莉.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2
[9].别晓敏,佘茂云,杜丽璞,林志珊,殷桂香.植物多基因转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
[10].李鸣,梁朝旭,卢双楠,方位宽,刘海斌.高山离子芥冷诱导基因转化甘蔗植物表达载体构建[C].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