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韩海明,白丽,刘伟华,杨欣明,高爱农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韩海明,白丽,刘伟华,杨欣明,高爱农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冰草,创新种质,多粒,抗白粉病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文献综述

韩海明,白丽,刘伟华,杨欣明,高爱农[1](2013)在《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抗白粉病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多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和促进育种水平的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证明具有多粒特性(粒数/穗>80)的31份普通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2n=4x=28,PPPP)衍生后代为材料,通过田间接种白粉病生理小种E09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SDS-PAGE方法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以及株高、有效分蘖等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6份材料表现抗白粉病,12份材料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亚基组成为(2*,7+8,5+10)或(1,7+8,5+10)。其中,8份材料的穗粒数大于80粒、株高小于75 cm、抗白粉病且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这为未来培育兼具高产、优质、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对多粒、抗白粉病和优质亚基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陈丹[2](2012)在《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遗传与利用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穗粒数是小麦产量叁因素之一,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具有多粒特性的新种质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从普通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2n=4x=28, PPPP)远缘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具有突出多粒特性的“普冰3504”为材料,通过多年多点种植、遗传效应分析、QTL定位以及差异表达谱分析等方法,试图阐明“普冰3504”多粒特性的生态稳定性,分析与不同穗粒数小麦亲本组配的遗传效应,发掘控制穗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QTL、基因组区段以及幼穗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为“普冰3504”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和候选基因克隆奠定理论基础。1、生态稳定性评价。通过在北京、陕西杨凌、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河北石家庄五个生态区2006-2007及2007-2008连续两个年度的种植和穗粒数性状调查,发现“普冰3504”在五个生态区均表现出多粒特性,穗粒数为82.7–145,平均为102.66,显着高于当地对照品种(41.7–63.26粒/穗)的49.81%–163.39%,说明“普冰3504”的多粒特性具有广泛和稳定的生态适应性。2、不同穗粒数小麦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分析。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将“普冰3504”与9个不同穗粒数的小麦品种(高组>52粒,中组40-52粒,低组<40粒)进行杂交,并分别将F1、F2种植于北京、四川成都、陕西杨凌试验区进行连续叁年(2008-2009,2009-2010和2010-2011)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调查,采用QGAStation1.0软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普冰3504”与不同小麦亲本组配的F2群体的穗粒数平均数,均显着高于小麦亲本,平均提高46.07%;F2群体穗粒数性状均以加性遗传方差为主,狭义遗传率平均值为31.16%;遗传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5.19%;在5%和1%选择强度下,群体选择响应(遗传进度)平均值分别为27.86%和36.25%,相对遗传进度分别达44.20%和57.53%;所有亲本中,“普冰3504”的加性效应最为显着,预测值为27.417;同一组合内,“普冰3504”作为父本对穗粒数提高的育种效应优于其作为母本的遗传表现。穗粒数与千粒重负相关程度较低(R~2=0.0024),表明利用“普冰3504”改良小麦时,比较容易从杂交后代中选择出兼具高穗粒数和高千粒重的单株。3、“普冰3504”与京4839F_(2:3)群体表型分析。构建“普冰3504”与京4839F_(2:3)群体,并将F2群体在2008-2009年度种植于北京,F_3家系在2009-2010年度分别种植于北京、四川成都、陕西杨凌试验区,调查穗粒数、穗长、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千粒重、有效分蘖数、株高等7个重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F2:3群体所有调查性状均具有丰富变异,广义遗传力均高于70%。其中,穗粒数性状在四个不同环境中的变异范围达16.78%-26.43%;广义遗传力为87%。并且,穗粒数与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和穗长均正相关,尤其与小穗粒数正相关程度最高(R~2=0.2809-0.7225);同时,穗粒数与千粒重不相关;穗粒数与有效分蘖数(除2009年北京环境外)存在较低负相关(R~2=0.1521-0.3721)。4、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190对SSR、EST-SSR及STS分子标记,对“普冰3504”与京4839F2代的282个单株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了一张覆盖(除2B染色体外)小麦所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3171.60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6.69cM。5、穗粒数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利用Network2.0软件,结合构建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穗粒数等上述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37个(单环境分析)和25个(联合分析)。其中,位于1A染色体短臂Xmag834标记附近的QGnps.cd-1A是控制穗粒数的主效QTL,四个环境下可重复检测到,对表型贡献率达13.01%-64.47%;QKps.cd-1A.1,QSns.cd-1A和QSl.cd-2D分别是控制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和穗长的主效QTL,其中,QKps.cd-1A.1,QSns.cd-1A与QGnps.cd-1A位置相同,条件QTL分析表明,QGnps.cd-1A位点是控制穗粒数、小穗粒数和每穗小穗数3个性状的“一因多效”位点,穗粒数与小穗粒数和每穗小穗数,尤其是与小穗粒数存在较强的遗传相关性。并且也检测到1A染色体上存在控制有效分蘖数的主效QTL QSnp.cd-1A,4B染色体上存在控制千粒重和株高的主效QTL QTgw.cd-4B,QHt.cd-4B。同时,穗粒数、小穗粒数、穗长、有效分蘖数及株高存在QTL与环境互作效应,互作贡献率为0.21%-7.89%。所有性状中70.3%(单环境分析)和57.6%(联合环境分析)QTL位点的加性增效效应由“普冰3504”所提供。6、重要基因组区段分析。研究共发现5个与多粒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分布于1A、4A、4B、2D和4D染色体上。其中,1A染色体短臂Xmag834-Xbarc83标记区间是一个新发现的可以显着改良穗部性状,并且具骨干亲本遗传特性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在今后改良小麦穗粒数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此区段内存在控制穗粒数、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穗部相关性状的主效QTL位点,表型贡献率为1.57%-64.47%;同时还涉及千粒重及有效分蘖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位点具有良好的环境重复性。除有效分蘖数外,所有性状QTL位点的加性增效基因均来自“普冰3504”。7、P基因组遗传成分检测。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3362对小麦Fukuho背景下P基因组特异引物,对“普冰3504”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对特异引物能够在“普冰3504”背景下显示特异扩增,利用“普冰3504”与京4839的F2群体将这2对特异引物分别定位于3A染色体和4A染色体。8、基因与蛋白差异表达谱分析。以多粒种质“普冰3504”、“普冰3228”、小麦–冰草附加系“4844-12”及其小麦亲本Fukuho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小麦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及iTRAQ-MS/MS技术,从转录和翻译水平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共检测到差异表达探针组611个(上调表达为272个,下调表达为339个)及差异表达蛋白282个(上调表达为123个,下调表达为159个)。其中,抑制开花因子GASA5及ZCCT2, ZCCT1的上调表达和促进开花因子FCA的下调表达,可能导致茎尖分生组织到花分生组织转变过程延迟,从而利于小穗分化而增加小穗数;控制花器官分化基因包括具有AP2结构域的蛋白激酶及HUA2上调表达,则利于小花分化以增加小花数,上述基因可能参与多粒性状形成的表达。并根据芯片差异表达EST序列开发可追踪小麦Fukuho背景中的P基因组特异标记143对及可能与多粒性状相关的小麦STS分子标记132对,并将其中5对定位于染色体1A、3A、6A和7B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6-01)

王健胜,王辉,刘伟华,武军,李立会[3](2009)在《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及其多粒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90粒/穗)的遗传及其利用价值。【方法】将该材料在5个不同小麦种植区进行种植,以评价该材料多粒特性的稳定性;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京4839(♂)的F2单株表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稳定,其穗粒数均大于90;小麦-冰草异源新种质3228与京4839(41粒左右/穗)F2群体遗传分析表明,多粒特性主要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27.81%,其加性效应是9.33;此外,在F2群体中,78.11%的单株穗粒数都高于京4839,表明3228中的多粒基因具有一定的显性效应。【结论】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3228多粒特性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其在遗传上主要受1对主基因控制,有望利用该多粒基因通过提高穗粒数实现小麦高产育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王晓光,杨国辉,郭勇,刘伟华,杨欣明[4](2008)在《利用电离辐照创造小麦-冰草异源多粒新种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冰草的多粒基因转入小麦,以具有多粒特性的小麦-冰草二体附加系4844-12为材料与小麦品种藁城8901杂交,对其杂种F1进行60Co-γ辐照处理。采用冰草P基因组特异SSR和SCAR标记对M2236个单株进行鉴定,进而对部分含P染色质阳性植株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检测,初步分析发现有3株为小麦-冰草异源易位(渐渗)系;进一步的穗粒数分析表明,该3株材料具有多粒特性,可能成为小麦丰产育种的创新种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穗粒数是小麦产量叁因素之一,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具有多粒特性的新种质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从普通小麦–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 Gaertn.,2n=4x=28, PPPP)远缘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具有突出多粒特性的“普冰3504”为材料,通过多年多点种植、遗传效应分析、QTL定位以及差异表达谱分析等方法,试图阐明“普冰3504”多粒特性的生态稳定性,分析与不同穗粒数小麦亲本组配的遗传效应,发掘控制穗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QTL、基因组区段以及幼穗分化过程中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为“普冰3504”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和候选基因克隆奠定理论基础。1、生态稳定性评价。通过在北京、陕西杨凌、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河北石家庄五个生态区2006-2007及2007-2008连续两个年度的种植和穗粒数性状调查,发现“普冰3504”在五个生态区均表现出多粒特性,穗粒数为82.7–145,平均为102.66,显着高于当地对照品种(41.7–63.26粒/穗)的49.81%–163.39%,说明“普冰3504”的多粒特性具有广泛和稳定的生态适应性。2、不同穗粒数小麦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分析。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将“普冰3504”与9个不同穗粒数的小麦品种(高组>52粒,中组40-52粒,低组<40粒)进行杂交,并分别将F1、F2种植于北京、四川成都、陕西杨凌试验区进行连续叁年(2008-2009,2009-2010和2010-2011)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调查,采用QGAStation1.0软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普冰3504”与不同小麦亲本组配的F2群体的穗粒数平均数,均显着高于小麦亲本,平均提高46.07%;F2群体穗粒数性状均以加性遗传方差为主,狭义遗传率平均值为31.16%;遗传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5.19%;在5%和1%选择强度下,群体选择响应(遗传进度)平均值分别为27.86%和36.25%,相对遗传进度分别达44.20%和57.53%;所有亲本中,“普冰3504”的加性效应最为显着,预测值为27.417;同一组合内,“普冰3504”作为父本对穗粒数提高的育种效应优于其作为母本的遗传表现。穗粒数与千粒重负相关程度较低(R~2=0.0024),表明利用“普冰3504”改良小麦时,比较容易从杂交后代中选择出兼具高穗粒数和高千粒重的单株。3、“普冰3504”与京4839F_(2:3)群体表型分析。构建“普冰3504”与京4839F_(2:3)群体,并将F2群体在2008-2009年度种植于北京,F_3家系在2009-2010年度分别种植于北京、四川成都、陕西杨凌试验区,调查穗粒数、穗长、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千粒重、有效分蘖数、株高等7个重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F2:3群体所有调查性状均具有丰富变异,广义遗传力均高于70%。其中,穗粒数性状在四个不同环境中的变异范围达16.78%-26.43%;广义遗传力为87%。并且,穗粒数与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和穗长均正相关,尤其与小穗粒数正相关程度最高(R~2=0.2809-0.7225);同时,穗粒数与千粒重不相关;穗粒数与有效分蘖数(除2009年北京环境外)存在较低负相关(R~2=0.1521-0.3721)。4、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利用190对SSR、EST-SSR及STS分子标记,对“普冰3504”与京4839F2代的282个单株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了一张覆盖(除2B染色体外)小麦所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3171.60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6.69cM。5、穗粒数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利用Network2.0软件,结合构建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穗粒数等上述7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37个(单环境分析)和25个(联合分析)。其中,位于1A染色体短臂Xmag834标记附近的QGnps.cd-1A是控制穗粒数的主效QTL,四个环境下可重复检测到,对表型贡献率达13.01%-64.47%;QKps.cd-1A.1,QSns.cd-1A和QSl.cd-2D分别是控制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和穗长的主效QTL,其中,QKps.cd-1A.1,QSns.cd-1A与QGnps.cd-1A位置相同,条件QTL分析表明,QGnps.cd-1A位点是控制穗粒数、小穗粒数和每穗小穗数3个性状的“一因多效”位点,穗粒数与小穗粒数和每穗小穗数,尤其是与小穗粒数存在较强的遗传相关性。并且也检测到1A染色体上存在控制有效分蘖数的主效QTL QSnp.cd-1A,4B染色体上存在控制千粒重和株高的主效QTL QTgw.cd-4B,QHt.cd-4B。同时,穗粒数、小穗粒数、穗长、有效分蘖数及株高存在QTL与环境互作效应,互作贡献率为0.21%-7.89%。所有性状中70.3%(单环境分析)和57.6%(联合环境分析)QTL位点的加性增效效应由“普冰3504”所提供。6、重要基因组区段分析。研究共发现5个与多粒性状相关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分布于1A、4A、4B、2D和4D染色体上。其中,1A染色体短臂Xmag834-Xbarc83标记区间是一个新发现的可以显着改良穗部性状,并且具骨干亲本遗传特性的重要基因组区段,在今后改良小麦穗粒数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此区段内存在控制穗粒数、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穗部相关性状的主效QTL位点,表型贡献率为1.57%-64.47%;同时还涉及千粒重及有效分蘖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位点具有良好的环境重复性。除有效分蘖数外,所有性状QTL位点的加性增效基因均来自“普冰3504”。7、P基因组遗传成分检测。利用本实验室开发的3362对小麦Fukuho背景下P基因组特异引物,对“普冰3504”进行检测。结果发现,2对特异引物能够在“普冰3504”背景下显示特异扩增,利用“普冰3504”与京4839的F2群体将这2对特异引物分别定位于3A染色体和4A染色体。8、基因与蛋白差异表达谱分析。以多粒种质“普冰3504”、“普冰3228”、小麦–冰草附加系“4844-12”及其小麦亲本Fukuho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小麦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及iTRAQ-MS/MS技术,从转录和翻译水平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共检测到差异表达探针组611个(上调表达为272个,下调表达为339个)及差异表达蛋白282个(上调表达为123个,下调表达为159个)。其中,抑制开花因子GASA5及ZCCT2, ZCCT1的上调表达和促进开花因子FCA的下调表达,可能导致茎尖分生组织到花分生组织转变过程延迟,从而利于小穗分化而增加小穗数;控制花器官分化基因包括具有AP2结构域的蛋白激酶及HUA2上调表达,则利于小花分化以增加小花数,上述基因可能参与多粒性状形成的表达。并根据芯片差异表达EST序列开发可追踪小麦Fukuho背景中的P基因组特异标记143对及可能与多粒性状相关的小麦STS分子标记132对,并将其中5对定位于染色体1A、3A、6A和7B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参考文献

[1].韩海明,白丽,刘伟华,杨欣明,高爱农.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抗白粉病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

[2].陈丹.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的遗传与利用基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王健胜,王辉,刘伟华,武军,李立会.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及其多粒性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9

[4].王晓光,杨国辉,郭勇,刘伟华,杨欣明.利用电离辐照创造小麦-冰草异源多粒新种质的初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

标签:;  ;  ;  ;  

小麦冰草多粒新种质论文-韩海明,白丽,刘伟华,杨欣明,高爱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