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创设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浅议情境创设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河北省大名县张铁集中学龚有丽

【摘要】:本文围绕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用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其次要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情感。【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并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通过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注重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学之余,笔者总喜欢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经常聊聊《今日说法》或《大家看法》栏目的案例(笔者要求学生尽量每天收看这两个法制栏目);有时就争论一下对刚才讨论问题的不同观点;学生们还常常向笔者“控诉”自己父母对他们所谓“学习上的摧残”;而有时笔者则什么也不说,就静静地享受着学生们围在自己身边吱吱喳喳地嚷着……学生们都愿意把笔者当成知心朋友,有了心事也愿意对笔者说。这也许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吧,学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思想政治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加上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它抱有偏见,认为它“假、大、空”,既不可信,也不实用,这就是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考命题目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趋向“能力立意”,且必将继续深入下去,从而更加突出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此外,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老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呢?

一、预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政治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预设情境,即指教师在讲述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例如,在进入初三“感受使命”的这一课教学之前,我先播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的录像,主持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着每个英雄模范人物的颁奖词时,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感人的事迹中,将情绪沉浸在感悟使命的气氛中,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感环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让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加深学生对问题、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1.紧扣教材,设计小品故事,由学生自导自演,创设课堂情境。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拥有好心情”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挑选了6位自愿报名参加表演的同学,请他(她)们表演这样两个情景:一是用尽量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示人类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喜、怒、哀、惧。二是当情绪不佳时,如何分别使用好“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理智控制”、“理性升华”、“改变认识”、“幽默”等六种调节情绪的方法。学生们在愉快的表演中,在认真的思考讨论中,深刻领会到:健康的情绪都是事出有因的,健康的情绪都应表现恰当,应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克服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使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

2.讲故事,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如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运用“认识改变法”来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笔者补充知识,向学生介绍一种有关情绪调节的ABC理论。具体实现过程如下:讲故事《秀才与棺材》(甲乙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黑乎乎的棺材,甲秀才心理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他的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后,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最后名落孙山。乙秀才看到棺材时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有“官”才有“财”,这是个好兆头。乙秀才十分兴奋,最终金榜题名),然后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结果为什何不同?并得出结论:心态影响人的行为,直至产生不同的结果。消极心态往往致人失败,积极心态往往使人成功。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对引起不良情绪事物的看法,以致改变我们的不良情绪。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ABC理论。A即事件,B即想法,C即情绪、行为。例如,同样是半杯水,不同的想法就引出不同的情绪结果。

3.联系学生生活事例创设情境,缩短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使教学变得有情感、有魅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换位思考”这一内容时,笔者请班里的两位男同学表演这样一个场景:李浩和王强是好朋友,他俩的成绩也一直不相上下。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李浩的数学成绩却高出王强10多分,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王强闷闷不乐,他想:往常我们的复习资料都是公用的,这次肯定是李浩偷偷地买了别的资料,要不就是他通过其他渠道打听到了考试题,怪不得他这阵子好像都对我躲躲闪闪。王强越想越气,刚好李浩走过来问他考试失利的原因,他大吼道:“走开,我不想看到你!”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三个问题:(1)王强为什么气愤?(2)王强的做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3)如果换位思考,王强可以这样想……。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明白:学会换位思考就是要做到克服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偏激或走极端的思维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使人遇事不冷静,产生不良的后果。生活在团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多记住他人的帮助,少想别人的过失,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阳光灿烂、多姿多彩。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完善健全的人格。比如笔者常组织开展社会调查、访问、“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实践活动等,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在自主实践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前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多数形成自私、霸道、任性、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等性格特点,因此在生活中常与父母产生矛盾,亲子矛盾尤为突出。为了让学生实现亲子和谐,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笔者在七年级的寒假布置学生完成一项寒假作业——“我为父母洗洗脚”,要求学生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有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摸着爸爸的脚板,那厚厚的茧呀承载着多少艰辛,多少酸甜苦辣。我怎能因为一点小事跟父母吵架呢?”“看着妈妈不自然的神态,但脸上笑眯眯的,我就知道妈妈很开心,嘴里不停地说我是个乖女儿,这简单的洗脚却洗出母女纯纯的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从而实现了亲子和谐。

二、感悟生活,辨析情境,理解生活的真谛初中学生认识事物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乱扔乱弃的行为,在讲“保护环境”这一节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模拟了乱扔乱弃的情境,并派了三个学生负责捡垃圾。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请了几个“乱扔乱弃”的学生谈感想。扔垃圾的学生说:“随手扔垃圾的感觉真是好极了,既方便又轻松”。捡垃圾的学生谈到:“捡垃圾真是又辛苦又生气。我前面刚捡完,他们在后面又扔了,气得我都不想捡了。由此,我想到清洁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地打扫路面,而我们却随手乱丢乱扔,真是不应该”。至此,模拟情境的目的达到了。我告诉学生,今天扔垃圾的人,明天可能就是捡垃圾的人,请不要为这一高尚行为而沮丧。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优美舒适的环境,我进一步向学生提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保护环境关键是行动,那就从爱护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开始吧。

(一)每天清理自己的桌子,保证不留废弃物。

(二)在校园吃了食物,请务必把包装袋和残剩食物扔进垃圾箱。

(三)看见地面上有废弃物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箱。要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因而得到了学生的赞同。它们每天推选一名同学负责这件事。从生活中获取事例,在扩展辨析时,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正确价值观来明辨是非,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帮助他们选择了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

三、观察演示,设置情境,营造体验氛围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图片,适当进行一些小实验,小操作等,能够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如讲初三思想政治“环境污染与破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环境一旦被污染,被破坏造成的影响,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具有不可逆性,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墨水并加以震荡,然后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这个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纷纷动手实验,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有的学生说:“在清水中放入盐,然后滴入墨水,清水和墨水是分层的。”紧接着有学生反驳:“墨水滴入清水后震荡,再加入盐是无法把清水与墨水分离的。但我们用84消毒液以1:3的比例清除墨水的蓝色。”我适时总结:环境正如这杯清水,一旦被污染,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你想办法改造,治理了被污染被破坏了的环境,也与从前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用盐或用84消毒液净化后的水,已不再是可以饮用的清水了。然后,我用其一张白纸进一步给学生演示,白纸就好比优美的环境,画上乱糟糟的墨迹,即使想办法擦去墨迹,白纸也已伤痕累累,这就像被污染了的环境;我把白纸一撕两半,让学生想办法,将两半纸粘合,观察纸张,并告诉学生,此时已粘合的这张纸就好像是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环境。以直观的实验和演示的方法,创设环境,营造体验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体验的氛围中获得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

四、构建问题情境,设疑导思,开启学生思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进入初三复习,讲《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专题时,让学生看时政资料: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胡锦涛出席了庆祝大会……,而后提出问题:

(1)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经济路、政治路、文化路?(3)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学习和弘扬青藏铁路精神?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通过讨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包括在内,如青藏铁路通车的意义:第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的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当地经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三,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

总之,通过对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景创设的探究,我们可以认识到:情境创设从前期教材内容的导入,延续到课堂情绪全过程的感知体验,一直发展到学生主体性知识体系意义的构建,情境的创设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了,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这样,既做到“境”与“情”的结合,又达到“境”与“理”的统一,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由此可见,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将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李吉林等《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6

标签:;  ;  ;  

浅议情境创设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