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熊鹰,徐亚丹,孙维筠,尹建军,侯珂伦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熊鹰,徐亚丹,孙维筠,尹建军,侯珂伦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熊鹰,徐亚丹,孙维筠,尹建军,侯珂伦[1](2019)在《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评价与优化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群规模效益、距离效益和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出发,运用ArcGIS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和环洞庭湖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进行评价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城市群在外在规模上具有相对优势,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空间规模以及城市数量较大,但城市群的紧凑度不高,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势不够明显,空间可达性较差,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不够紧密,呈现"大而散"的特征;相对而言,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及用地较小,但其紧凑度及规模效益较高,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势度相对较高,可达性较好,重要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以长沙为中心城市的"一心两圈叁轴"结构体系。(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郭亮,郑朝阳,黄建中,袁满,马煜箫[2](2019)在《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9年10期)

贾翔[3](2019)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叁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中叁角区域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应合理地发展旅游产业,进而发挥出旅游的全域引领作用,助推中叁角一体化的尽快完成。首先要完成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生态文明整合,在此基础上才能摸清旅游产业的家底,完成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进而创建好中叁角旅游品牌,实现中叁角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范擎宇,杨山[4](2019)在《协调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空间优化的本质旨在促进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长叁角城市群为案例,在测度2001-2016年长叁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镇化协调水平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分析和识别城镇化协调关系及其空间结构和内在演变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长叁角城市群的城镇化协调水平提高,城市群内部的高协调城市逐渐显现出以上海为核心的"Z型"分布态势,低协调城市则稳定分布在长叁角城市群扩容后的范围;(2)根据城镇化协调水平的关联强度划分长叁角城市群的凝聚子群,凝聚子群的加权平均中心度和联系密度增大后,上海极化效应更加明显;(3)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长叁角城市群从在空间距离影响下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变形为在时间距离影响下的"核心—边缘"结构;(4)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叁者协调水平的变化影响着长叁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相较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对城镇化协调关系的加强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从协调视角剖析长叁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并提出优化政策,有助于中国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彭芳梅[5](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与优化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要:本文分别从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制度空间叁个维度提出交通网络高精度统筹管理、金融融合发展、构建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以及畅通人才流通渠道等发展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空间布局作了明确安排,总体思路是“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7-23)

覃盟琳,黎小元,袁倩文,丁迪[6](2019)在《北部湾城市群(广西)低碳空间结构评价与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也是碳排放的密集区和核心区。构建低碳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实现城市群低碳发展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针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在低碳发展过程存在的内在关联机制,构建了城市群群低碳导向下的空间优化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3期)

吴左宾,姬一丹,程功[7](2019)在《陕西省定边县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逻辑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缺乏基于定性演绎和定量测算及检验的研究方法,文章以路网格局为研究载体,采用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判读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多方案的交通网络模拟演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情景,并以可达性为检验标准对多方案情景进行优化验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通过"量化解析—方案模拟—优化验证"的技术路线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演绎优化,结果显示,定边县城市空间结构有由单一走向多元的中心分化趋势,且在顺应城市空间生长的趋势下,"叁核"融合式的空间结构是未来定边县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优方案。(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9年11期)

范小蒙,罗萌[8](2019)在《浅析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体系优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阐述城市文化空间结构及其分类,并以郑州市为例,对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体系优化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9年17期)

李碧传[9](2019)在《吉林省城市空间发展态势与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区域,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这些联系与作用均会通过直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来综合的呈现。一个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程度,将会直接关系到这个区域内的城市的繁荣和健康程度,在当今社会局势的迅猛发展势头下,吉林省的城市前进步伐比较缓慢,此时,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合理的在政策上提供支持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关键步骤,发展吉林省是发展整个东北地区的必要步骤,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颁布了相关文件,据此,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深入且科学的对吉林省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是振兴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理论依据和保障。优化吉林省的空间结构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梳理出了吉林省城市发展的现状、不足,同时对吉林省城市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总结,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同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和相关模型的研究,提出适合吉林省城市发展的模式和策略,具体的通过吉林省城市现状和历史的分析,总结影响吉林省城市发展的因素,通过最新的城市数据,定量的分析出吉林省个城市的发展态势,文中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定量分析方法,如城市成长能力模型、灰色关联系数法、熵权法、SPSS聚类分析及GIS的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吉林省各城市的成长能力排名,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出发展模式:“双核”发展模式、“多边形”的轴带发展模式、“多圈层”的发展模式和“叁大片区”的发展模式。并深度分析了优化模式带来的好处,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为吉林省的空间优化提供了从加强核心、加强产业、促进人口流动、加强交通网络和促进城市一体化的战略建议。通过以上研究,能够为吉林省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吉林省产业和经济的腾飞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6-08)

陈玲玲[10](2019)在《工业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设计研究——以柳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标志性窗口地区是城市的中心区,其不仅是城市的精华所在,也集中体现着城市的等级,它代表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1])。随着城市空间规模急剧增加,在特定空间场所中城市服务产业产生集聚,扩散和迁移,裂变,城市中心逐渐由单个中心向中心网络发展,因此规划控制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成为急待研究的全新课题~([2])。本文主要以工业城市柳州市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为例,结合柳州市城市规划,说明促进其更新和发展的设计理念,为城市中心空间结构的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居业》期刊2019年01期)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熊鹰,徐亚丹,孙维筠,尹建军,侯珂伦.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评价与优化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9

[2].郭亮,郑朝阳,黄建中,袁满,马煜箫.基于通勤圈识别的大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9

[3].贾翔.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叁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科技创业月刊.2019

[4].范擎宇,杨山.协调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9

[5].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与优化路径研究[N].深圳特区报.2019

[6].覃盟琳,黎小元,袁倩文,丁迪.北部湾城市群(广西)低碳空间结构评价与优化策略[J].规划师.2019

[7].吴左宾,姬一丹,程功.陕西省定边县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逻辑探究[J].规划师.2019

[8].范小蒙,罗萌.浅析城市文化空间结构体系优化路径[J].建材与装饰.2019

[9].李碧传.吉林省城市空间发展态势与结构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9

[10].陈玲玲.工业城市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的更新与优化设计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居业.2019

标签:;  ;  ;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论文-熊鹰,徐亚丹,孙维筠,尹建军,侯珂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