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亚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干族,留学生,中文名字,调查分析
中亚留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杨福亮,韩苗苗,乌恩夫[1](2019)在《中亚东干族留学生中文名字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东干族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海外华人移民群体,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对171名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进行调查,梳理中文名字来源,总结中文名字和母语名字的音义关系,归纳中文名字语义特征,分析中文名字用字情况以及留学生对中文名字的态度。东干族留学生的中文名字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相关管理部门、教学人员和留学生本人都应给予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晶[2](2019)在《由中亚东干族留学生语言状况看汉语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中亚的东干族留学生系中国甘肃和陕西两省回族后裔,目前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定居。东干族留学生生长在多语环境下,具有天然的语言优势,因此掌握多种语言,包括母语东干语,族际共同语俄语,所在国的国语等。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干语,作为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20)
郝玲[3](2019)在《从词语、语法偏误看中亚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中亚五国来华留学生书面输出的汉语词语、语法偏误进行分析,归纳了偏误的类型,以此为视角探讨中亚留学生的交际能力,发现虽然中高级中亚留学生总体汉语水平提升,但仍存在大量的偏误和语用失误,这是限制了其交际能力的发展,应该予以充分重视。(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62期)
王林霞[4](2019)在《中亚留学生汉语零起点语音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中亚各国青年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急剧增多。他们一般学习时间从半年到两年居多,而且大都喜欢学习汉语口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针对性地研究语音教学策略就很有必要。本文主要针对中亚学生的语音教学,研究中亚学生语音教学的策略,希望对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农家参谋》期刊2019年13期)
蒋欣荣[5](2019)在《中亚留学生汉语方位词“前/后”掌握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抽象的空间引申义与具体的空间方位词之间存在关系,对“前/后”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用来表示空间方位,还可以通过隐喻来表示时间、状态等方面,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前/后”隐喻时间层面以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留学生在方位词“前/后”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及方位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北京大学语料库中收集以及筛选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汉语方位词“前/后”从空间映射到时间、状态、社会关系等领域的隐喻规律。同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将方位词的研究与中亚留学生掌握情况结合起来,依照其掌握情况展开数据分析并提出教学上的几点建议,希望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方位词教学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乌登格日丽[6](2019)在《中亚及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副词“都”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副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其意义和用法的复杂性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其灵活性给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都”在汉语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副词,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都”的使用频率很高,其意义和用法也比较丰富。以往对于副词“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方面,近几年才开始集中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笔者根据自身两年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经历和跟中亚及俄罗斯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在使用汉语副词“都”时出现的偏误比较多(四种偏误类型均有涉及),因此,本文通过对中亚及俄罗斯留学生学习和使用副词“都”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归纳统计出学生出现偏误的类型,并使用偏误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及文献研究法得出学生在使用副词“都”时产生偏误的规律和原因,并根据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对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中亚及俄罗斯留学生和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能有所启发和帮助。(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赵王勉[7](2019)在《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学习任务时,不自觉偏爱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风格对教师调整个人教学风格、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地区,中亚留学生也是来陕留学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本研究在全面概述学习风格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源探究中亚民族的民族性格特点,并以在陕四所高校的部分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课堂观察、抽样访谈的方式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的相关性展开探讨。论文一共分为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了选题目的及意义、学习风格研究综述、研究价值、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学习风格概述,对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概念做以解析。第叁部分为中亚民族性格特点概述,从民族性格理论出发,结合中亚研究文献,探讨其民族性格特点。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与实施,介绍了本研究调查的总方法、问卷制作、优化处理和发放过程。第五部分为数据分析与讨论,主要内容为数据的整体分析、课堂观察及访谈总结、汉语学习风格倾向具体分析和民族性格相关性小结。第六部分为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教学建议。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语,对本研究作出反思,并提出后续展望。研究结果显示,中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风格整体倾向为场依赖型>外向型=视觉型>冲动型>动觉型>程序型>直觉型>听觉型>细节型>场独立型>整体型>内向型>思考型。其中感知类以视觉型和动觉型为主,认知类以场依赖型和冲动型为主,个性特点类以外向型和程序型为主。从中亚民族性格特点角度来看,动觉型、场依赖型、冲动型、外向型四种汉语学习风格的倾向明显受到中亚民族性格特点影响,视觉型和程序型则相关性不明显。基于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倾向的分析,以及对中亚民族性格特点的探究,论文提出五点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板书和多媒体;2)加强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3)注重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4)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5)注意汉语教学中的系统性和递进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晓蕊[8](2019)在《中亚留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跨文化适应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陕西省也凭借与中亚各国在文化科技方面日益密切的合作成为中亚留学生的热选地,越来越多的中亚留学生选择来陕留学,以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使者。目前关于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新疆地区,对于内陆区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有待补充健全。通过调查发现,中亚留学生在陕就读期间,其跨文化适应总体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初次来华的中亚留学生。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就是其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在对跨文化适应的研究中,多半强调了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忽略了课外活动这一教育形式。课外活动在整个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留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也是对目的语文化了解的过程,那么课外活动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程度怎样?目前西安高校的课外活动设置有没有将跨文化渗透进去?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形式,对中亚留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和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此之前,通过整理西安各高校目前课外活动举办情况的资料,设计了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几名中亚留学生进行了访谈交流,将目前西安的中亚留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课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调查结果发现,中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课外活动的参与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访谈中了解到中亚留学生课外活动参与受阻的原因,例如文化差异导致的学生对活动安排的不满意,语言障碍引发的社交恐惧情绪等。因此本研究在最后针对中亚留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希望用有效的课外活动提高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付珊珊[9](2019)在《中亚留学生高级阶段口语语篇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汉语口语,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口语是重要部分之一。对达到高级水平的留学生而言,语篇表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必备技能。对于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语篇成段表达能力是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判断留学生高级阶段汉语口语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充分吸收借鉴优秀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39篇中亚学生和6篇汉字圈学生在高级阶段口语语篇表达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使用叁种语篇功能:主位--述位、已知信息--新信息和衔接作为理论基础,在五种衔接手段:照应、省略、替代、逻辑以及词汇关系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中亚留学生汉语口语语篇现状的分析,为中亚留学生高级阶段口语课堂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中亚留学生高级阶段口语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性资料。经过统计分析,45篇高级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口语语篇在五种衔接关系照应、省略、替代、逻辑和词汇关系存在问题如下:1)省略关系使用不当,容易缺失宾语或造成句子繁赘多余。2)替代关系使用较少,多数为小句替代。3)逻辑关系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容易出现错误,多数为关联词语混用,缺失。4)词汇关系使用形式单一,多数为简单的原词复现。根据以上结果得出高级阶段中亚留学生口语语篇表达偏误的成因是年龄与民族性格特点、学习者学习策略不当、受教育程度、大纲缺乏口语语篇教学的内容、教材缺乏语篇教学的内容。最后根据成因提出高级阶段中亚留学生口语与语篇构建能力方面的建议,并从学生、教师、教材叁个方面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郝玲[10](2019)在《基于请求行为策略的中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兼谈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书面的开放式语篇补全测试,对中亚五国汉语言专业留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探讨中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中亚留学生的请求中心语话语策略、外部辅助策略水平和语用策略总量低于中高级水平中亚留学生,且初级中亚学生在以上方面均与汉语母语者有显着性差异。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中高级中亚留学生请求策略水平较初级中亚学生有所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与母语者存在显着差异。这反映了语用策略能力培养和语用教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将发展汉语交际能力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中亚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来自中亚的东干族留学生系中国甘肃和陕西两省回族后裔,目前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定居。东干族留学生生长在多语环境下,具有天然的语言优势,因此掌握多种语言,包括母语东干语,族际共同语俄语,所在国的国语等。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干语,作为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亚留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杨福亮,韩苗苗,乌恩夫.中亚东干族留学生中文名字调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王晶.由中亚东干族留学生语言状况看汉语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郝玲.从词语、语法偏误看中亚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9
[4].王林霞.中亚留学生汉语零起点语音教学策略[J].农家参谋.2019
[5].蒋欣荣.中亚留学生汉语方位词“前/后”掌握情况调查分析[D].新疆大学.2019
[6].乌登格日丽.中亚及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副词“都”学习情况调查分析[D].新疆大学.2019
[7].赵王勉.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风格与民族性格相关性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8].陈晓蕊.中亚留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跨文化适应情况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9].付珊珊.中亚留学生高级阶段口语语篇表达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10].郝玲.基于请求行为策略的中亚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兼谈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发展[J].现代语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