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回交改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02428,广亲和,垩白
回交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姜洁锋,邱先进,吕文恺,金林灿[1](2019)在《回交改良广亲和水稻02428的垩白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是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02428是一个携带有广亲和基因并表现为广亲和的粳稻,是选育籼粳杂交稻的骨干亲本。但其品质低劣,阻碍了它在育种中的应用。本研究以叁系恢复系明恢63为供体,通过回交育种的方法改良02428的垩白性状。回交2代再自交8代后,从中选育出8个垩白性状明显改良的家系,其中有2个家系达到国标叁级,3个家系达到国标二级; 4个改良家系的产量相关性状均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些改良系为选育籼粳杂交稻提供了很高价值的亲本资源。(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满强,赵慧,徐萍,王亚飞,李世景[2](2019)在《小麦水旱地品种回交二代农艺性状改良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旱条件下小麦水旱地品种回交后代群体农艺性状改良效应,本研究以旱地品种‘长6878’为供体亲本、水地品种‘济麦22’为轮回亲本获得的回交二代(BC2)后代材料,对其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回交后代材料在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等性状偏向于轮回亲本‘济麦22’,同时在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等性状中存在超亲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经济系数与单株粒重显着正相关,而单株粒重又与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等7个性状达极显着正相关水平。在欧式距离40处, BC2群体分为4类,以轮回亲本‘济麦22’为核心的第Ⅱ类占BC2代总数的30.5%,供体亲本‘长6878’单独划为第Ⅳ类;在欧式距离45处将第Ⅰ类(占BC2代总数的58%)和第Ⅱ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群,即群体中88.5%的BC2单株和轮回亲本划分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因子对BC2代农艺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5.51%,并筛选出综合得分高的10个株系,可作为后代重点选育。综合以上结果,在BC2代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农艺性状定向遗传改良效应,为回交定向改良小麦抗旱水分高效利用和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4期)
刘存[3](2018)在《利用回交导入和MAS技术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褐飞虱的危害会造成水稻植株生长停滞、空瘪率增加、谷粒不饱满等现象。目前我国对褐飞虱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原则。寻找新的抗性基因、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环保的防控措施。本研究以携带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的水稻品系B5为抗原供体,以市场主推的两系杂交稻恢复系南恢688为受体,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在各分离世代,利用特异性SSR标记RM5665和15-6分别对Bph14、Bph15基因进行MAS选择,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苗期抗褐飞虱鉴定,选择出57个抗褐飞虱恢复系,并对这些恢复系及其所配组合进行了抗褐飞虱鉴定与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基因型和表型选择,共获得57个抗性基因纯合的抗虫株系;其中Bph14单基因纯合株系7个,Bph15单基因纯合株系11个,Bph14、Bph15双基因纯合株系39个,这些株系可以作为南恢688的抗虫替代株系使用。2.2017年正季对57个株系进行苗期褐飞虱抗性鉴定。Bph14单基因纯合株系全部为MR水平,抗性级别均值为4.4。Bph15单基因纯合株系抗性介于MR-R之间,抗性级别均值为3.6。Bph14,15双基因纯合株系抗性介于R-HR之间,抗性级别均值为1.3。可以得出:通过导入抗性基因可以明显提高水稻对褐飞虱抗性;且Bph14,15双基因抗性>Bph15单基因抗性>Bph14单基因抗性。3.改良的恢复系所配92个组合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培育抗性恢复系可以配组出褐飞虱抗性较好的组合。恢复系和不育系两者兼具抗性基因的情况下,所配组合的抗性将更强。4.通过本次试验,筛选出抗虫性好、米质优、丰产性好的组合8个,分别是SE21S/17RS42、LP631S/17RS-5、SE21S/17RS-13、SE21S/17RS-26、SE21S/17RS-47、LP631S/17RS-11、LP631S/17RS-20、LP631S/17RS-56,可进一步进行产量鉴定,有望育成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组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常爱霞,郭利杰,刘旦,罗成刚,王林嵩[4](2015)在《早花基因(FT)介导的烟草快速回交改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常规回交育种周期较长的问题,以烟草为模式植物,探索快速回交改良作物的有效方法。【方法】以对TMV免疫的烤烟品种Fc8作为抗性供体亲本,以综合性状优良但感TMV的中烟100为受体亲本进行回交改良及种质创新。首先从拟南芥中克隆早花FT,将其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22上,并转入农杆菌中,采用叶盘法转化烟草Fc8,创建含FT的Fc8阳性植株。阳性植株分别与中烟100杂交,根据F1后代群体中早花基因的分离比例,鉴定筛选含单拷贝FT的阳性植株。接下来,从含单拷贝FT的阳性植株的F1群体中选择早花植株,与中烟100回交,根据回交分离群体中FT早花基因与TMV抗性N基因的分离比例,筛选FT与N基因不连锁的阳性植株。选择该阳性植株与中烟100连续回交。在每一回交分离世代中,选择早花且含有TMV抗性标记的植株连续回交,当后代遗传背景大部分与中烟100相近,并保留TMV抗性时选择非早花且含N基因标记的植株,鉴定无FT、Ubi启动子、Nos终止子和Hyg筛选标记等转基因元件后,连续自交纯化,筛选改良的创新种质。【结果】通过转基因技术共获得8株含FT的Fc8阳性植株,经鉴定获得一个含单拷贝FT,且FT和TMV抗性N基因不连锁的Fc8植株。用该植株作为TMV抗性的供体亲本回交改良中烟100,一年多时间已回交加代到BC4F1,比常规回交育种时间缩短450—500 d。早花基因在杂交、回交各世代均能稳定表达,早花植株在苗龄50—60 d现蕾开花,早花植株现蕾开花时,一般有3—4片叶,株高平均约35 cm,同期非早花植株高约27 cm,仍然处于营养生长阶段。非早花植株在苗龄130—140 d现蕾开花,平均株高约120 cm,叶片数18—20片。FT能使植株花期提前70—90 d,缩短世代周期约一半时间;早花加代结合TMV分子标记筛选得到了BC1、BC2、BC3代TMV抗性烟草新种质。【结论】借助FT介导的早花及抗TMV基因分子标记,能有效地缩短烟草TMV抗性回交育种周期、加快回交育种进程,虽利用转基因技术但可获得不含有任何转基因元件的创新种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3期)
王绍飞,黄琳凯,张新全,马啸,张萌[5](2014)在《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主要形态性状的回交改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回交的方法对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Changjiang No.2')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改良。结果表明:杂交组合C2,C7及C8的茎粗及节间长表现优于亲本长江2号。经过一轮回交,各回交组合除含有目标性状外,其他性状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回复。SSR分析表明,20对SSR引物在7个育种群体中共扩增出217个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2.2%。SSR分子标记水平上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回交组合形态性状上的变化是发生在遗传物质变化上的。这将为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的进一步改良提供基础信息。(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迟莉[6](2014)在《黑龙江省西部高感大斑病玉米种质回交改良及配合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外引抗病自交系SPF-1、NX8008对本地区骨干自交系甸11、Kl3、K10、444、PH6WC进行轮回选择,得到改良系甸11×SPF-1、Kl3×SPF-1、K10×SPF-1、444×SPF-1、PH6WC×SPF-1、甸11×NX8008、Kl3×NX8008、K10×NX8008、444×NX8008、PH6WC×NX8008。改良系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较改良前原始系有明显提高。甸11×SPF-1、444×SPF-1、PH6WC×SPF-1、甸11×NX8008、K10×NX8008、444×NX8008、PH6WC×NX8008较原始系的一般配合力也有显着提高;Kl3×SPF-1对丹340,K10×SPF-1、Kl3×NX8008对黄早四的特殊配合力有明显提高。Kl3×SPF-1、K10×SPF-1、Kl3×NX8008一般配合力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4年05期)
李芦江,熊尧宇,陈文生,兰海,林海建[7](2013)在《玉米自交系08-641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分子标记对玉米自交系08-641(R08)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得到的79个BC2F4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44对具有清晰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到27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位点,其中有123个位点在回交后代株系中被检测到而在轮回亲本中缺失;以种子形状和颜色不像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系,基因型与R08的相似程度总体低于以种子形状和颜色类似R08为标准选择得到的回交后代株,且其变异范围更广。可见不同选择方向所得回交后代选系的遗传变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回交过程中采用多向选择的策略,可能有利于提高回交改良的育种效率。(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魏亦勤,叶兴国,李红霞,刘旺清,张双喜[8](2013)在《回交改良和花药培养在宁春50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春50号(原代号H 5366)是采用西北春麦区主栽品种宁春4号为母本,法国硬粒小麦卡姆(ChamI)为父本人工杂交,在杂交后代F1中又选株与农艺亲本宁春4号回交,之后又连续回交2次,回交后代又经花药培养,再以系谱法选择,经过北育南繁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宁麦审2010001号)。宁春50号在植物学特征特性和部分农艺性状继承和遗传了农艺亲本宁春4号的遗传性状,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品质和抗病性有了较大改良和提高,是回交改良设计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的成功典范。(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3年03期)
项超[9](2012)在《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抗旱性改良和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已成为限制亚洲雨养地区水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论文以我国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稻恢复系蜀恢527和明恢86为轮回亲本,辐恢838和旱227为供体亲本,分别构建了四个BC2F2回交导入系群体。对BC2F2混合群体进行严格的干旱筛选,共得到101个抗旱导入系(蜀恢527遗传背景58个,明恢86遗传背景43个)。在国际水稻所对抗旱回交导入系BC2F4家系及其亲本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并结合表型分析结果,对抗旱回交导入系进行QTL定位研究。1.研究结果表明,蜀恢527遗传背景的两个导入系群体在正常灌溉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产量表现与轮回亲本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明恢86遗传背景的两个导入系群体在两种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均优于轮回亲本。产量构成因素中,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受干旱影响较大,最终引起了产量的损失。2.将4个群体的101个导入系在正常灌溉和干旱两种环境的产量表现和各自的轮回亲本进行比较,我们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在蜀恢527遗传背景获得在正常灌溉和干旱条件均比轮回亲本增产的株系9个(15.5%),明恢86遗传背景有18个(41.9%)。蜀恢527和明恢86遗传背景分别有13个(22.4%)和6个(14.0%)株系在干旱条件下增产、正常灌溉条件下减产。这两个类型的株系数目占导入系的比例较大,并且从中获得了6个抗旱高产株系,这充分证明了抗旱性选择的有效性。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每穗实粒数与单株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超过0.9。单株有效穗数与单株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单株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除了明恢86/辐恢838群体),与抽穗期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单株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群体间和不同处理条件下表现都不尽一致。4.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每穗实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这与相关系数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次之,但在蜀恢527背景下受到的直接效应明显高于明恢86背景下的直接效应。结实率在不同条件下因受到不同程度的间接效应的影响而表现不同。在多数群体中,干旱胁迫引起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的直接效应的降低,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它们的间接效应。5.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显示,4个导入系群体在正常灌溉和干旱条件下一共检测到控制抽穗期的QTL有18个,控制株高的QTL有16个,控制单株有效穗数的QTL有11个,控制穗长的QTL有27个,控制每穗实粒数的QTL有4个,控制结实率的QTL有17个,控制千粒重的QTL有14个,控制单株产量的QTL有13个。并同时检测到一因多效的位点17个。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回交导入结合目标性状选择的策略进行水稻抗旱性的改良和有利抗旱基因/QTL的发掘和定位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李飞[10](2012)在《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耐热性改良和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我国生产上已经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蜀恢527为轮回亲本,紫恢100、Bgg0-2、辐恢838着桂99为供体亲本,分别构建了有24、20、19和20个株系的BC2F4的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使用SAS统计软件和单向方差分析软件分别对4个群体在高温胁迫和常温两种处理的抽穗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八个重要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表型分析,并对其中的六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高温胁迫与常温条件下的表现通过对各性状在高温胁迫和常温条件下的均值及其比值分析表明,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受高温影响较为严重,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次之,而抽穗期、株高和千粒重在高温胁迫条件下表现较为稳定。其中,各群体株高的平均值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均有所提高,说明高温胁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稻植株的纵向生长。此外,对高温比较敏感的叁个性状中,以单株产量对高温最为敏感,单株有效穗数次之,结实率相对前两者较为稳定。通过对两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大部分为显着正相关,有些达到了极显着的水平。据此推测,高温条件下,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单株产量显着下降的直接原因。而单株有效穗数的减少可能与供试材料过早和较长时间接受高温处理有关。2.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耐热相关性状QTL定位与分析结果显示蜀恢527/紫恢100群体,总共定位到37个与产量相关的位点,其中仅在高温条件下检测到的位点有8个,仅在常温下检测到的位点有25个,在高温和常温下均被检测到的位点有4个。蜀恢527/Bg90-2群体,在两种不同条件下共检测到21个与产量相关的位点,其中在高温条件下检测到的位点有11个,在常温条件下检测到的位点有7个,在两种条件下均被检测到的位点有3个。蜀恢527/辐恢838群体,在两种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共检测到20个与产量相关的位点,其中在高温条件下检测9个,在常温条件下检测到11个,未发现两种条件下均被检测到的位点。蜀恢527/桂99群体,该群体在高温和常温两种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共检测到了12个与产量相关的位点,其中在高温条件下检测到的位点有6个,在常温条件下检测到的位点有4个,在两种条件下都被检测到的位点有2个。在这四个群体中,蜀恢527/紫恢100群体,所检测到的与产量有关的QTL相对其他群体较多。本研究所定位到的与产量有关的位点,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从所定位到的与产量有关位点的加性效应方向可以看出:有利的等位基因分别来自双亲,通过杂交后回交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挖掘双亲中存在的有利的隐蔽基因,为水稻抗逆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的分子依据。此外,所定位到的位于第2和3染色体上的位点qtgw2c和qtgw3b分别在不同群体中被检测到。qtgw2c位点在蜀恢527/紫恢100和蜀恢527/桂99这两个群体中均被检测到,且加性效应值均为负,说明该位点有利等位基因来自轮回亲本蜀恢527。此外,qtgw2c在蜀恢527/紫恢100群体中,两种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均被检测到,其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方向较为一致,均为负向。qtgw3b在蜀恢527/紫恢100和蜀恢527/Bg90-2两个群体中均被检测到,其加性效应方向均为负,且在蜀恢527/紫恢100群体,两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均被检测到。说明该位点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较稳定,可以进一步研究,为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回交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干旱条件下小麦水旱地品种回交后代群体农艺性状改良效应,本研究以旱地品种‘长6878’为供体亲本、水地品种‘济麦22’为轮回亲本获得的回交二代(BC2)后代材料,对其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回交后代材料在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等性状偏向于轮回亲本‘济麦22’,同时在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单株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等性状中存在超亲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经济系数与单株粒重显着正相关,而单株粒重又与株高、穗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单株生物学产量、千粒重等7个性状达极显着正相关水平。在欧式距离40处, BC2群体分为4类,以轮回亲本‘济麦22’为核心的第Ⅱ类占BC2代总数的30.5%,供体亲本‘长6878’单独划为第Ⅳ类;在欧式距离45处将第Ⅰ类(占BC2代总数的58%)和第Ⅱ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群,即群体中88.5%的BC2单株和轮回亲本划分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主成分因子对BC2代农艺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5.51%,并筛选出综合得分高的10个株系,可作为后代重点选育。综合以上结果,在BC2代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农艺性状定向遗传改良效应,为回交定向改良小麦抗旱水分高效利用和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回交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1].姜洁锋,邱先进,吕文恺,金林灿.回交改良广亲和水稻02428的垩白性状[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满强,赵慧,徐萍,王亚飞,李世景.小麦水旱地品种回交二代农艺性状改良效应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3].刘存.利用回交导入和MAS技术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8
[4].常爱霞,郭利杰,刘旦,罗成刚,王林嵩.早花基因(FT)介导的烟草快速回交改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5
[5].王绍飞,黄琳凯,张新全,马啸,张萌.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主要形态性状的回交改良分析[J].草地学报.2014
[6].迟莉.黑龙江省西部高感大斑病玉米种质回交改良及配合力研究[J].中国种业.2014
[7].李芦江,熊尧宇,陈文生,兰海,林海建.玉米自交系08-641不同选择方向回交改良后代的遗传变异[J].华北农学报.2013
[8].魏亦勤,叶兴国,李红霞,刘旺清,张双喜.回交改良和花药培养在宁春50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J].种子.2013
[9].项超.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抗旱性改良和QTL定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10].李飞.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耐热性改良和QTL定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