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诱导,自体荧光,癌变组织,光谱检测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论文文献综述
陈正义,欧辉彬,傅升,林松挺,钟文州[1](2018)在《激光诱导胃体组织自体荧光诊断早癌的检测系统研究及临床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诊断技术是利用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来诊断病变,克服常规取样活检容易出现微小病变和较深层病变漏检的缺点,使临床诊断早癌变为现实。该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41个患者进行在体连续LIAF光谱检测和分析,以磷状细胞癌光谱图为中心分别与正常胃体组织,炎性组织、增生组织等进行横向分析比较查找出其差异性。LIAF光谱检测技术可以明确区分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实时发现早癌和癌前病变,实现"光活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8年10期)
聂英斌[2](2012)在《激光诱导结肠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及其检测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概述了人体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性,阐述了自体荧光光谱诊断结肠癌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采用FLS920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系统检测17例离体结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选择337,375,405和460nm为激发波长,相应地荧光发射波长范围分别为360-650nm,400-650nm,420-650nm和480-650nm。对各个激发波长的自体荧光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 A)结合线性判别分析方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采用PCA结合LDA对337nm激发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判别分析,获得区分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特异性较好(89.5%),但灵敏度较低(73.5%)。当激发波长为460nm时,区分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85.3%,86.8%和86.1%。激发波长为375和405nm时,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337和460nm可作为离体结肠癌诊断的最佳激发波长,采用PCA和LDA相结合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地区分离体结肠正常和癌变组织。再次,结合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自主研发了一套便携式结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检测系统,并将该系统检测的光谱数据与FLS920光谱仪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样机的性能测试。最后,总结了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今后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9-01)
刘彩芳,张阳德[3](2008)在《Cr:LiSAF激光诱导的大肠癌自体荧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对肿瘤进行诊断。方法用Cr:LiSAF激光器诱导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分析各试验组光谱强度差异。结果在(461.3±10.1)nm处,正常组织的荧光峰值强度明显大于癌症组织,而在(627.5±9.8)nm处,正常组织的荧光峰值强度则明显小于癌症组织。结论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差异有显着性,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08年04期)
黄秋林,张阳德[4](2008)在《激光诱导大鼠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激光诱导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方法:采用二甲肼ip法建立SD大鼠大肠癌动物模型,对大鼠结肠和直肠可疑病变或肿块部位用370 nm激光照射,诱导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并收集光谱后取材,根据病理诊断分为正常组、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分析各组光谱特征.结果:正常64例,早期癌78例,进展期癌84例,共226例.各组光谱在460 nm和505 nm处附近有波峰;正常组460 nm左右波峰对应的波长与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对应波长比较差异有显着性(457.66±3.28 vs 467.87±7.71,468.60±4.53,P<0.05).73%(61/84)的进展期大肠癌组织、69%(54/78)的早期大肠癌组织荧光光谱在635nm附近有荧光峰,而正常组织缺乏该峰.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自体荧光在460 nm处的荧光强度比在正常组相应强度弱.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_(635)/I_(460)(1.9507±1.1460,2.1368±1.4721)和I_(635)/I_(600)值(0.4215±0.2582,0.4482±0.2309)分别较正常组I_(635)/I_(460)和I_(635)/I_(600)值大且差异有显着性(0.7494±0.1077,0.1416±0.0439,P<0.05).结论:激光诱导的大鼠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包括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之间存在差异,自体荧光光谱部分特征可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8年06期)
彭健,张阳德,刘路,李年丰,李坚[5](2006)在《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规律。方法以Nd:YAG叁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系统,自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至癌组织,分别连续检测18例大肠癌手术标本的LIAF光谱。结果大肠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和癌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主次峰波长分别为475nm和550nm;主峰强度由正常大肠组织经癌旁组织至癌组织依次为1413.78±96.46、751.22±76.32和490.84±81.28,癌组织平均降低922.94,与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01)。结论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至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逐渐降低,光谱形状相似,主、次峰波长一致;癌组织的荧光强度低可能与激发光难于穿透癌组织激发到黏膜下层的荧光物质或(和)黏膜下层荧光物质减弱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24期)
罗湘建,张阳德,李建国[6](2006)在《大肠癌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诊断系统对40例大肠组织标本荧光光谱随机信号进行采集,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光谱分析及临床样本自动诊断分类,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智能诊断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06年03期)
朱玉平[7](2006)在《激光诱导血浆自体荧光光谱识别胃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荧光法癌症诊断,以其实时、客观、无毒副作用和灵敏度高等优势,引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代谢不同,其代谢物存在于血浆中,导致癌症病人与健康人血浆的自体荧光光谱出现差异。因此,通过对他们的光谱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即可实现癌症的鉴别、筛查和诊断。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利用癌症病人血浆的自体荧光特征峰来进行癌诊断研究。但是由于血浆中多种荧光团的存在,各荧光峰相互交迭,形成的荧光光谱谱带较宽。仅从光谱中选择特征峰进行分析,不仅十分困难,而且不能全面反映光谱的有效信息,难以提高准确率。本文创新地对血浆的自体荧光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光谱法处理,使其相互交迭的光谱分离,然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人工神经网络(PLS-ANN)法对整个光谱进行多因素信息提取,提高了癌诊断的准确率。本文首先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45例胃癌病人和健康人的血浆进行了自体荧光光谱检测;同时,设计了激光诱导荧光(LIF)系统,使用LIF系统对45例血浆进行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探测。对获取的光谱数据,采用国际癌诊断领域先进的信息提取技术PLS-ANN法,用Matlab语言编程分别对两种系统得到的自体荧光光谱进行数据处理,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86%、96%、93%;95%,100%,98%。结果表明,用PLS-ANN并结合二阶导数光谱法对用LIF系统得到的自体荧光光谱进行分析,胃癌诊断的准确率最高。另一方面,本论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了9例胃癌病人和4例健康人血浆,发现胃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浆中原卟啉IX含量的差异:胃癌病人血浆原卟啉IX的浓度范围为4.6534x10~(-5)-18 x10~(-5)μg/μl,健康人血浆原卟啉IX的浓度为1.0485 x10~(-5)-1.9352x10~(-5)μg/μl。为以血浆的荧光光谱特征进行癌诊断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4-01)
张阳德,李罗丝[8](2006)在《激光诱导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技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aserinducedauto-fluorescence,LIAF)光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肿瘤诊断新方法,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快速、简便、无创伤及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该文综述LIAF光谱技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06年01期)
罗湘建,张阳德,李建国,彭建,曹兴[9](2005)在《激光诱导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诊断系统对3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荧光光谱随机信号进行采集,并基于M atlab软件,通过功率谱法和神经网络感知器法,进行信号处理及自动诊断分类,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智能诊断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彭健,张阳德,李罗丝,刘路,李建国[10](2005)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与大肠正常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方法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并确立判断依据。方法收集 32 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离体标本及相对应的大肠正常组织。采用 Nd :YAG 叁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观察大肠癌标本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根据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规律,寻找能够区分两者的光谱差异,得出判断依据,并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 LIAF 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大肠癌组织 LIAF 光谱强度及主、次峰强度明显低于大肠正常组织(P <0.001)。LIAF 光谱主峰波长 475 nm,次峰波长 550 nm,且大肠癌组织在 640 nm 处,荧光光谱强度高于大肠正常组织。去除背景光后取上述各点集成荧光强度比值 X1= (I475- I550)/I640,X2=I475/I640,X3= I550/I640 为参数 , 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 , 建立数学判别方程 W="( 6.184375!X1)2+(1.987699!X2)2+(2.965413!X3)2+0.2,若 W≥12 判为大肠正常组织,若 W<12 判为大肠癌组织。采用 100 个抽样标本进行模型检验,识别的准确率为 94%。结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可用于区分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24期)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概述了人体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性,阐述了自体荧光光谱诊断结肠癌的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采用FLS920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系统检测17例离体结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选择337,375,405和460nm为激发波长,相应地荧光发射波长范围分别为360-650nm,400-650nm,420-650nm和480-650nm。对各个激发波长的自体荧光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 A)结合线性判别分析方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采用PCA结合LDA对337nm激发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判别分析,获得区分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特异性较好(89.5%),但灵敏度较低(73.5%)。当激发波长为460nm时,区分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85.3%,86.8%和86.1%。激发波长为375和405nm时,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337和460nm可作为离体结肠癌诊断的最佳激发波长,采用PCA和LDA相结合的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地区分离体结肠正常和癌变组织。再次,结合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自主研发了一套便携式结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检测系统,并将该系统检测的光谱数据与FLS920光谱仪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样机的性能测试。最后,总结了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今后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论文参考文献
[1].陈正义,欧辉彬,傅升,林松挺,钟文州.激光诱导胃体组织自体荧光诊断早癌的检测系统研究及临床实验[J].中国医疗设备.2018
[2].聂英斌.激光诱导结肠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及其检测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刘彩芳,张阳德.Cr:LiSAF激光诱导的大肠癌自体荧光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8
[4].黄秋林,张阳德.激光诱导大鼠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
[5].彭健,张阳德,刘路,李年丰,李坚.大肠癌组织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规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
[6].罗湘建,张阳德,李建国.大肠癌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分析研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
[7].朱玉平.激光诱导血浆自体荧光光谱识别胃癌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8].张阳德,李罗丝.激光诱导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技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06
[9].罗湘建,张阳德,李建国,彭建,曹兴.激光诱导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
[10].彭健,张阳德,李罗丝,刘路,李建国.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与大肠正常组织[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