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脆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旱河谷,生态脆弱,物种选择,实践
生态脆弱带论文文献综述
陈熊,庞容,朱雪娟,尤继勇[1](2014)在《岷江干旱河谷区生态脆弱带造林植物选择与实践——以森林植被恢复中日合作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2010—2012年汶川县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中日合作项目引种驯化试验和育苗造林实践及前人在岷江干旱河谷区进行的大量工作,进行了人工植被重建中适宜物种筛选研究。根据植物的生态适宜性,运用恢复生态学中的限制性因子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初步筛选出12种岷江干旱河谷区生态脆弱带植被恢复重建中适宜应用的栽培和野生植物种,并将其中的一些物种应用到了当地生态工程的实践中。(本文来源于《四川林勘设计》期刊2014年01期)
段雪梅,王金锡,郝云庆,王乐辉[2](2010)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开展了12种植被恢复模式的试验林营建,设置固定样地于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植被恢复效果对比调查,研究结果反映出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实施的12个植被恢复模式,5 a后植物种类显着增加,部分干旱植物消失;植物生物多样性提高,平均增加4.8个物种;群落生物量明显增加,平均生物量为10 t.hm-2左右,模式间增长幅度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6期)
徐军廷,于波[3](2010)在《生态脆弱带旅游规划问题——以沙坡头、大青沟、孙家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宁夏沙坡头沙地公园、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和辽宁省康平县孙家林场为例,论述了"叁北"生态脆弱带的生态状况和开发旅游区对生态的影响,并针对在生态脆弱带地区开展旅游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规划的重要作用,文中提出保护优先的原则,规划措施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0年04期)
孟文文[4](2010)在《陕北生态脆弱带生态恢复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地区长期以来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自1999年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的重点实施地区。本文以陕西省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研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工程后1999年~2007年该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旨在评价陕北生态脆弱带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措施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同时结合“虚拟水”的新概念,试图对生态足迹方法在同类地区生态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改进。研究结果显示:(1)采用传统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1999~2007年马家沟流域的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承载力逐渐增加,马家沟流域生态承载力状态于2002年开始由生态赤字转为生态盈余;(2) 1999~2007年农作物和畜产品的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逐年下降,虚拟水总消耗量逐年减少;(3)将水足迹账户加入生态足迹账户,应用生态足迹改进方法计算马家沟流域生态承载力,结果发生较大改变:1999年到2007年间马家沟流域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由于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生态赤字逐渐趋于减少;(4)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方法的计算结果,采用SPSS软件以时间序列预测分析马家沟流域2008年~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结果发现,在现有发展水平下,生态足迹将呈现下降趋势,而承载力则将逐渐增加,生态赤字的状态将逐步得到改善,并逐渐趋向于生态盈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修改后的生态足迹方法,在总账户中加入水资源账户,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出马家沟流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更加确切的揭示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与自然的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各种方法的研究结果也均证明,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给地处黄土丘陵区的马家沟流域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明显改善,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生产和消费带给环境的压力有所减小,生态恢复工程初步显现了规划目标。但是研究中也发现了当地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用于碳固存(能源足迹)的林草地面积不足,水资源过度消耗,水资源赤字严重等,这些都对当地的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改善。(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0-06-30)
高爽,殷红,郭范顺,李建东,郭瑞[5](2009)在《界面理论与生态脆弱带的生态安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脆弱带的生态安全问题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界面理论与景观生态学中的异质性过渡区域——生态脆弱带相结合,从界面理论、生态脆弱带、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出发,从基本特征和结构功能两方面分析了界面和生态脆弱带的相关性,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地里边界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及移动窗口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生态脆弱带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7期)
陈幼春,刘强德,赵航[6](2008)在《生态脆弱带的食品生产基地》一文中研究指出512地震给灾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牵挂着我们的心,灾害重建是千百年的大事,从我们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非粮食类生产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地震带属于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带,山势陡峭,耕地匮乏,宜粮农地尤其缺乏,然而当地山势在 45°以下的地带面积并算不小,将其充分利用,开发成食品生产基地而不仅仅局限于平地种粮的传统观念,依然可以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农业生机勃勃的景象。(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08-07-01)
邹尚伟,刘颖[7](2008)在《西南生态脆弱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西南生态脆弱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省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该生态脆弱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对西南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以及造成这种问题原因的粗浅分析,并以贵州省为例,系统化、数据化的将贵州生态环境现状呈现出来,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两大方面入手,深入的剖析了造成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总结了几点解决西南现状的对策,利用山区优势,加快山区生态农业建设,使经济呈良性循环,同时也极大的利用了山区的自然资源,使其达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08年05期)
白育英,樊文颖,葛莉莉,崔远毅,武霆[8](2008)在《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效果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大青山白石头沟流域多年来封山育林成效的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封山育林效果显着,使森林面积增加,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综合效益。为大青山冲积平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可靠的生态屏障。(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3期)
周毅,李旋旗,赵景柱[9](2008)在《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的关系.根据生态脆弱性与贫困因子的相关性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生态脆弱带与贫困县分布、土地面积和人口3个因子的关系式.从而揭示了反映生态脆弱带与贫困之间的定量规律:变动率大的界面性气候与季节性约束强的种植业的矛盾;易变化的生态环境受到高人口增长率冲击和市场发育不足对生态脆弱带有重大影响等.(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白育英,樊文颖,崔远毅,武霆,葛莉莉[10](2007)在《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青山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多年来封山育林研究的成效,提出了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的4种模式:天然白桦次生林封山育林、中山区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中低山区水土保持林封山育林、干旱阳坡封山育林育草,为在大青山地区实施封山育林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07年02期)
生态脆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开展了12种植被恢复模式的试验林营建,设置固定样地于2005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植被恢复效果对比调查,研究结果反映出在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实施的12个植被恢复模式,5 a后植物种类显着增加,部分干旱植物消失;植物生物多样性提高,平均增加4.8个物种;群落生物量明显增加,平均生物量为10 t.hm-2左右,模式间增长幅度有着较大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脆弱带论文参考文献
[1].陈熊,庞容,朱雪娟,尤继勇.岷江干旱河谷区生态脆弱带造林植物选择与实践——以森林植被恢复中日合作项目为例[J].四川林勘设计.2014
[2].段雪梅,王金锡,郝云庆,王乐辉.松潘地区生态脆弱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0
[3].徐军廷,于波.生态脆弱带旅游规划问题——以沙坡头、大青沟、孙家店为例[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
[4].孟文文.陕北生态脆弱带生态恢复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5].高爽,殷红,郭范顺,李建东,郭瑞.界面理论与生态脆弱带的生态安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
[6].陈幼春,刘强德,赵航.生态脆弱带的食品生产基地[C].第叁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08
[7].邹尚伟,刘颖.西南生态脆弱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
[8].白育英,樊文颖,葛莉莉,崔远毅,武霆.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效果调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9].周毅,李旋旗,赵景柱.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带与贫困相关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
[10].白育英,樊文颖,崔远毅,武霆,葛莉莉.内蒙古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模式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