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带来物理课的愉快之旅(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1](2021)在《脱身策略》文中指出一家着名医药科技公司创始人乔丹·帕里什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看似成功的人生其实早已千疮百孔。乔丹觉得自己山穷水尽,心力交瘁的他只想着早日逃离现实。乔丹的心理医生罗森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告诉他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绝望的乔丹拨通了电话,随后被自称是"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带走。这家公司专门帮助那些想要摆脱现有生活,在世界的另一处改头换面、重新生活的人。他们制造了乔丹遭遇车祸死亡的假象,乔丹的家人获得了一笔赔偿金,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是乔丹很快就后悔了,他不愿以这种狼狈的方式退出原来的生活。想念家人的他希望回归家庭,但脱身策略公司的人强行将乔丹送到日本,严格监视他的生活。乔丹无意中发现以前的同事兼好友亚历克斯与脱身策略公司有过联系。难道这一切都是圈套?
王培铎[2](2021)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自古及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者,都十分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到物理教学领域,如何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对于物理学科的教育者来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临后,直播课、微课等线上资源逐渐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将其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本文以微课为教学资源,探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从教育领域对兴趣的关注和微课资源应用的角度论述了研究本问题的必要性。对兴趣、微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阐明本文研究的问题、内容、方法、意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探讨和界定,在兴趣方面给出了兴趣的分类、兴趣的影响因素、兴趣与物理学习兴趣的关系等。在微课方面,论述了微课的定义、特点、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的实践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如何促进其物理学习兴趣水平的提升。第三部分为具体实践过程:首先在必修一选择四个重点章节作为微课内容,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把实验班分成四人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小组;其次教师制作微课样例给学生观看并普及微课概念,指导学生设计微课并提出制作、上交时间的要求;通过答疑、提供资源等方式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在学生上交作品后指导学生评价微课并予以激励。在一学期的时间里,针对四个重点章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评价微课共四次,并在实践后选择学生进行访谈。在实践前后采用胡象岭教授编制的物理学习兴趣量表分别测量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并记录实践前后两个班级的学业成绩。第四部分为研究的结果,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对学生的访谈和访谈分析,二是通过SPSS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物理学习兴趣量化分数进行分析,三是鉴于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通过SPSS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业成绩变化来佐证本实践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共同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的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升。
李红[3](2021)在《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科技、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笔者长期进行初二初三的循环教学,发现学生在对物理新鲜好奇之后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枯燥,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害怕上物理课,成绩也不理想。究其原因: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仍然实行“以教为中心”,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遏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无从谈起。活动教学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了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的行动研究,以期解决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不持久、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本论文中笔者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进行了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研究。在研究中笔者应用杨莉娟教授提出的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对苏科版八年级和九年级适合运用活动教学的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运用三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实践研究。并对应用活动教学三种典型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研究发现:1、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等方面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将不同的活动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使用,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2、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活动教学的这三种典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应用。3、并不是课堂活动进行的越多越好,要注意恰当的选择、组织活动,注意活动的可控性、层次性、有效性。4、需要采取适当的活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学生当小老师的活动环节、建立新的提问策略、搭建QQ问题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多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机会等教学策略。5、为了顺利实施活动教学,需要提高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把控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彭毛措[4](2021)在《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青海民族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它以其短小精悍、目标明确、易于传播的优势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生活下的习惯和需求,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国内微课的热潮下,近几年有关于微课的研究和资源日益增多,但应用于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以及研究微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较少。针对目前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将微课应用到其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本研究针对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研究背景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微课起源与实施现状以及平台建设后,确定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从而界定了相关概念并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课堂教学现状”、“课下预习情况”、“网络普及度”、“对微课的了解和使用意愿”几个维度了解了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和微课在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将微课应用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第三部分,结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现状确定了微课的设计原则和开发模式后,按照ADDIE教学设计模型为开发流程,为制作微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四部分,根据ADDIE模型开发流程,开发了几例结合民族地区生活实例的微课案例。第五部分,探究将微课应用到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时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这一部分首先通过案例检测试题对采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的实验班和常规预习的对照班进行教学效果检测,其后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微课的满意程度,以“学生对微课的适应程度”、“微课在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学生采用微课的学习效果”以及“关于微课未来的推广及普及”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微课辅助教学确实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结论。
蔡轼呈[5](2021)在《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信息交互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寂然渗透入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方便条件,"哪里不会学哪里"的个性化查漏补缺使得学习变得高效。笔者顺应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呼唤,响应社会对高中高质量培养的要求,积极投身于高中物理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第三章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第四章高中物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第五章行动研究(一)、第六章行动研究(二)、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反思。笔者通过阅读和研究国内外现有文献与资料,分析相关实验和案例,结合当前我国当前高中物理现状以及翻转课堂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根据在SY中学实习的经验,明确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具体分析现阶段高中物理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状态,以SY中学的学生为教学研究对象,通过行动研究进行实际的翻转课堂教学。分别从课前学生自我学习,课上教师传授以及组内讨论,课后班级自检三个方面展开实验研究,为提高学习效率,要注重教学视频质量的提升,将信息技术实际运用到课堂,明确教学目标。为加强课堂活动,增加课上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中,真正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在行动研究中贯彻"高效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原则,1并结合在一轮的行动反思改进二轮。本研究旨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尝试探寻适合我国高中学生学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苏康慧[6](2021)在《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互动的效果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次研究以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物理课堂为研究对象,探究二者差异并从中获得启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是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一种理想化的划分,专家教师一般指的是从业时间15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的、参加过学科教学竞赛并取得过名次的教师(大多是高级教师)。新手教师是指入职时间在4年以下,教学经验逐步积累(无职称或有三级教师职称)的新教师,以及即将正式入职的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存在着差异,这导致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教学风格、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课堂言语等方面的不同。物理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物理学是以实验和讲授为基础的。因为有实验这一环节的存在,物理课堂上的互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且物理课堂的互动还受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影响。通过对物理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究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存在的差异,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师生互动的效果是决定探究式物理课堂成败的关键,新手教师往往教学经验少,而专家教师往往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那么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存在什么类型的差异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研究选取3位新手教师与3位专家教师,对探究式物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展开研究。首先,根据对物理课堂的观察与对视频资料的分析,发现专家教师在物理课堂的师生互动上比新手教师有更多的方法与手段。然后,按照FIAS编码原则对物理课堂言语互动编码,并用矩阵分析、比率分析、曲线分析等方式探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行为、课堂氛围、教师教学模式等。接着,基于已有的研究,设计问卷以收集学生对课堂师生互动的看法,问卷数据用SPSS 25进行分析,找出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另外,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来了解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观看法。最后,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对课堂师生互动提出意见及建议。本次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第一章是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和研究计划;第二章论述了研究现状,包括师生互动、物理课堂师生互动、探究式课堂、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研究现状;第三章阐述了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观察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过程;第四章结合物理课堂特点和探究式课堂的特点对研究结果进行论述,得到结论;第五章在第四章的结论基础之上,根据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同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展望。物理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专家型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有显着的专业特征。经过听课时的观察发现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学习的几个关键环节:(1)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交流,解释物理概念;(2)利用简易制作的演示实验来组织学生观察和验证物理原理;(3)在做实验之前,组织学生讨论并且预测实验结果;(4)设计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较难的物理问题。经过研究还发现:专家物理教师课堂师生互动多样性优于新手教师;专家物理教师的学生与新手教师的学生在参与物理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显着差异;相比专家物理教师而言,新手物理教师对学生施加更多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相对较少;不同群体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情况有所不同;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影响物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这一系列发现为新手教师向专家教师学习提供了思路。
尹昊[7](2021)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基础结构的学科,也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现代技术革命的先导、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物理学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平台。“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讲解和师生沟通的信息载体,是学生学习、领悟和交流的内化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的知识是前提,但表达是关键,优秀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知识要点,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关于“语言”、“语言艺术”以及“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相关研究之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师生对“语言艺术”的了解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并将调查分析结果与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相结合,提出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实施原则——科学性、启发性、简明性、教育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整体性以及针对“教学口头语”、“教学体态语”和“教学书面语”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实施策略;并根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期望本研究能够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价值,将“语言艺术”更好地融入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牛金慧[8](2020)在《初中物理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4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运用教育学原理讲述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的书,在21世纪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社会各层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快乐教育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升华。而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情感因素,所以情感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在中学物理课堂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现状如何呢?如何更好地利用情感因素,使物理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呢?这就是本论文致力于研究的内容。本研究从中学教育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环节——课堂教学入手,对情感教育内涵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情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本论文以情感这一概念为起点,探究了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总结,并对研究方法、思路和可能创新点作了简单说明。其次,通过文献法,对情感教育实施的意义作了总结;并通过问卷、访谈、课堂实录等方法进行调查,较为客观地找出了目前本校物理情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缺失,并分析了制约情感教育发展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对成绩的过分关注;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学校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制约;学生原生家庭的影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消极信息对学生和老师的冲击。最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中关于情感因素、关于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关于对教师成长的研究等内容对情感教学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苏晓彤[9](2020)在《“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参与式”教学法依据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设计学生喜爱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解开疑问,并养成爱思考、和同学合作的好习惯。将“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及观察法,对“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论文一共四章,绪论是通过对“参与式”教学法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参与式”教学法的相关概念,并分析其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若教师在课前、课上和课后设计“参与式”活动,学生参与程度是否强烈,是否有参与课堂的意识。并对学校物理教师的公开课课堂活动进行了总结,感受到教师会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授课。第三章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初中物理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学生参与实验的方式,设计课前(讲解知识点之前)、课上(讲解知识点之时)和课后(讲解知识点之后)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实验中所需物品在生活中容易获得,且学生容易操作。第四章提出“参与式”教学法教学建议。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韩路[10](2020)在《“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落实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首要目的。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理念及“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旨在教学中培养落实学科素养。物理核心素养是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但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假思考、假体验”的现象,课堂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想法就成了摆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应用“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对高一物理教学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创设物理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通过“教思考”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用物理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世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物理思考方式。通过“教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物理体验,通过体验去领悟物理思维的方法,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思考和体验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正确规范的物理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具体处理方式就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高一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三教”+“情境-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重视情境创设,丰富物理教学;教思考,引导学生“想物理”;教体验,引导学生“做物理”;教表达,引导学生“说物理”。根据“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原则和策略,设计高一物理“相互作用”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并进行实践。实践过程采用对比的方式,选取一个班采用“三教”+“情境-问题”教学,另一个班采用常规教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对实践过程及测试结果分析得到,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自主思考;在物理思考方式养成、学会物理科学探究体验以及在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有促进性作用的。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内容选择、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需要注意的要点,反思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信息技术带来物理课的愉快之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带来物理课的愉快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践研究法 |
1.3.4 访谈法 |
1.4 兴趣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兴趣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兴趣的研究现状 |
1.5 微课的研究现状 |
1.5.1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意义 |
二、理论探讨 |
2.1 物理学习兴趣的理论探讨 |
2.1.1 兴趣分类理论 |
2.1.2 兴趣的影响因素 |
2.1.3 兴趣与物理学习兴趣的关系 |
2.1.4 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2.2 微课的理论探讨 |
2.2.1 微课的理论基础 |
2.2.2 微课定义 |
2.3 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
2.4 由学生制作微课的特点 |
2.5 开展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实践的原则 |
2.6 可行性分析 |
三、实践过程 |
3.1 实践对象的选择 |
3.2 预期的结果及衡量方式 |
3.2.1 预期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升 |
3.2.2 兴趣水平的衡量方式 |
3.3 教师制作微课样例 |
3.3.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
3.3.2 《自由落体运动》 |
3.3.3 《力的合成与分解》 |
3.3.4 《牛顿第二定律》 |
3.4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微课 |
3.4.1 督促学生分组并展示微课样例 |
3.4.2 引导学生讨论的实施 |
3.4.3 学生讨论结果汇总 |
3.4.4 学生制作微课的要求 |
3.5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 |
3.5.1 对知识脉络的指导 |
3.5.2 对素材采集的指导 |
3.5.3 对制作方法的指导 |
3.5.4 对讲授风格的指导 |
3.6 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微课 |
3.6.1 对学生微课作品评价的作用 |
3.6.2 微课的评价标准 |
3.6.3 微课评价具体实践 |
3.7 学生微课作品情况 |
3.7.1 学生微课作品情况 |
3.7.2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3 《自由落体运动》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4 《力的合成与分解》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5 《牛顿第二定律》学生优秀微课展示 |
3.7.6 学生微课作品总结 |
3.8 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3.8.1 学生积极性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3.8.2 课时协调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3.8.3 学生对微课概念认识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四、学生访谈分析 |
4.1 访谈前的准备 |
4.2 访谈实录及分析 |
4.3 访谈总结 |
五、数据分析 |
5.1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数据分析 |
5.1.1 实验班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分析 |
5.1.2 对照班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分析 |
5.1.3 原因分析 |
5.2 学业成绩变化佐证学习兴趣变化的数据分析 |
5.2.1 实践前测学业成绩分析 |
5.2.2 实践后测学业成绩分析 |
5.3 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2 海南中学高一新生入学摸底考试 |
附录3 物理学业水平后测试卷(第三次周考) |
附录4 访谈实录汇总 |
致谢 |
(3)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培养科学素养人的需要 |
1.1.2 物理课堂教学现实的需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有利于纠正教师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 |
1.4.2 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
1.4.3 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活动教学 |
2.1.2 初中物理活动教学 |
2.1.3 行动研究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实践观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 |
3.1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依据 |
3.1.1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
3.1.2 初中物理学科特点 |
3.1.3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
3.2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1 主体性原则 |
3.2.2 明确化原则 |
3.2.3 发展性原则 |
3.2.4 多样化原则 |
3.2.5 反馈补偿原则 |
3.3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案例 |
3.3.1 “活动—体验型”教学模式下的《压强》教学设计 |
3.3.2 “活动—交往型”教学模式下的《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3.3.3 “活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设计 |
第4章 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1 计划与设计 |
4.1.2 行动与观察 |
4.1.3 反思与再设计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2.1 计划与设计 |
4.2.2 行动与观察 |
4.2.3 总结与反思 |
4.3 实践效果 |
4.3.1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
4.3.2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物理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三: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自主检测 |
致谢 |
(4)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青海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 |
(二)民族地区中学物理面临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微课 |
(二)微课程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微课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国外微课起源与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
(二)国外微课平台建设与设计原则的调查研究 |
二、国内微课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国内微课起源与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
(二)国内微课平台建设与设计原则的调查研究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四、研究工具 |
第四章 微课在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总结 |
第五章 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开发研究 |
一、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二、微课的设计原则 |
(一)微型化原则 |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趣味性原则 |
三、微课的开发流程 |
(一)微课的分析阶段 |
(二)微课的设计阶段 |
(三)微课的开发阶段 |
(四)微课的实施阶段 |
(五)微课的评估阶段 |
第六章 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微课案例设计 |
一、《圆周运动》微课的开发案例 |
(一)前期分析阶段 |
(二)微课设计阶段 |
(三)微课开发阶段 |
二、《向心加速度》微课的开发案例 |
(一)前期分析阶段 |
(二)微课设计阶段 |
(三)微课开发阶段 |
三、《向心力》微课的开发案例 |
(一)前期分析阶段 |
(二)微课设计阶段 |
(三)微课开发阶段 |
第七章 微课教学的应用效果调查 |
一、从测试卷分析 |
二、从调查问卷分析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一)开发微课资源时的建议 |
(二)应用微课资源时的建议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化教学的进步与成熟 |
(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翻转课堂的融合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一、翻转课堂 |
(一)翻转课堂概念 |
(二)翻转课堂特点 |
(三)翻转课堂经典模式分析 |
二、微课 |
(1)微课概念 |
(2)微课特点 |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
第三章 高中物理翻转课堂调查现状 |
一、调查方法 |
二、问卷与访谈编制 |
(1)调查问卷维度 |
(2)访谈提纲维度 |
三、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四、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物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原则 |
二、教学目标设计 |
三、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方法 |
3.教学过程 |
4.教学评价的设计 |
第五章 行动研究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行动前准备 |
(二)行动计划 |
(三)行动实施 |
1.课前导入 |
2.分组讨论 |
3.实验探究 |
4.定律导出 |
5.习题演练 |
(四)行动总结 |
课前问题 |
课堂中问题 |
(五)行动反思 |
1.信息整合以帮助学习 |
2.提高课前预习环节的考察 |
3.课堂中完成效果的提高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行动前准备 |
(二)行动计划 |
(三)行动实施 |
1.课前导入 |
2.合作学习 |
3.创造情境,实验探究 |
4.师生互动 |
5.定律导出 |
(四)行动分析 |
1.课堂前分析 |
2.课堂中分析 |
(五)行动总结 |
三、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物理翻转课堂问卷调查 |
附录2 沈阳市SY中学高中物理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高中物理翻转课堂访谈提纲 学生提纲 |
致谢 |
(6)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互动 |
二、师生互动 |
三、课堂师生互动 |
四、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 |
五、探究式课堂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师生互动研究 |
第二节 物理师生互动研究 |
第三节 探究式物理课堂研究 |
第四节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对比研究 |
第五节 FIAS互动分析系统 |
一、编码系统 |
二、记录规则(矩阵分析) |
三、数据处理原则(比率分析) |
四、动态曲线分析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分析 |
一、观察对象基本信息 |
二、观察结果 |
第二节 学生参与课堂师生互动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 |
三、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节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师生互动的访谈研究 |
一、访谈目的和对象 |
二、访谈问题 |
三、访谈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探究式物理课堂非言语互动对比分析 |
一、物理课堂实验指导 |
二、教师课堂肢体语言 |
三、物理课堂小组讨论 |
第二节 课堂言语互动对比分析 |
第三节 不同学生群体师生互动参与情况分析 |
第四节 物理课堂氛围分析 |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
附录二 比率分析计算公式 |
附录三 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物理与高中物理 |
2.课堂教学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
3.语言与课堂教学语言 |
4.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
(二)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和实施过程 |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1.学生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2.教师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
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实施策略 |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实施原则与策略 |
1.科学性原则 |
2.启发性原则 |
3.简明性原则 |
4.教育性原则 |
5.针对性原则 |
6.生动性原则 |
7.整体性原则 |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实施策略 |
1.教学口头语艺术的实施策略 |
2.教学体态语艺术的实施策略 |
3.教学书面语艺术的实施策略 |
五、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设计案例 |
(一)理论课——《牛顿第一定律》 |
(二)习题课——《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 |
六、总结和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8)初中物理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1.研究缘起 |
2.问题提出 |
(二)物理情感教学的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我国关于情感教育、情感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
2.国内外与情感教育有关的几种教育模式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情感与物理情感 |
2.情感教育 |
(五)研究方法、思路与可能的创新点 |
⒈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与可能创新点 |
一、物理情感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
(一)物理情感教学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
(二)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
(三)物理情感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四)物理情感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助力作用,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
(五)物理情感教学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
1.中学生生理发展明显 |
2.心理成长的滞后 |
二、情感教学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
(一)教师方面:传统教学理念中缺乏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 |
1.“铁一般的课堂纪律是效率的保证” |
2.“讲授法依然是保证课堂效率的惯用手段” |
3.“课程知识是神圣的、不容置疑的” |
(二)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制约 |
1.班级授课制的产生背景 |
2.班级授课制下的我校班级情况 |
(三)传统评价机制中的不合理之处 |
1.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目标导向作用压倒一切 |
2.考试是传统评价机制的主要依据 |
3.传统评价机制下,老师们为追求分数的“不择手段” |
(四)学生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不容易被克服 |
(五)网络上极端的师生冲突案例对师生的消极影响 |
三、情感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
(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在教学中要有情感的共鸣 |
(三)发现物理学科本身的美,将物理学史融入情感教学的课堂 |
(四)教会学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
1.了解并清楚学生的需要,以期满足学生的需要 |
2.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待学生的需求 |
3.情感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
(五)发挥物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在实验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
(六)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进,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
(七)将情感因素纳入学生评价机制,与知识技能教育相辅相成 |
(八)其它方式并用,在积极情感因素的调动中反哺物理课堂 |
1.充分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以期形成良性循环的师生关系 |
2.利用情景陶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3.让学生体验成功,形成自我效能感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致谢 |
(9)“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行动研究法 |
4.观察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参与式”教学法相关概念 |
1.参与 |
2.“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 |
3.“参与式”教学法的特征 |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
4.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
二、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对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的设计 |
4.调查实施 |
5.初中学生物理课堂参与情况调查与结论 |
(二)对教师课堂情况的分析 |
1.物理教师公开课课堂活动分析 |
2.实习学校物理教学现状的分析总结 |
三、初中物理“参与式”教学案例的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1.主体性原则 |
2.启发性原则 |
3.多样性原则 |
4.联系生活性原则 |
(二)设计程序 |
(三)基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
1.课前活动案例 |
2.课上活动案例 |
3.课后活动案例 |
四、“参与式”教学法教学建议 |
(一)提高教师运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意识 |
1.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
2.物理教师要合理设计“参与式”教学活动 |
3.物理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
(二)培养学生参与“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意识和习惯 |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
2.培养学生的参与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1.2.2 “三教”理念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三教”理念的介绍 |
2.1.1 思考、体验、表达的概念界定 |
2.1.2 “三教”理念的内涵 |
2.2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介绍 |
2.2.1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 |
2.2.2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
2.2.3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
2.3 “三教”理念与物理教学 |
2.3.1 物理核心素养 |
2.3.2 “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的适用性 |
2.3.3 “三教”+“情境-问题”教学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描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杜威学习理论 |
2.4.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4.3 布鲁纳发现学习 |
3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的编制 |
3.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4 调查过程 |
3.5 调查问卷分析 |
3.6 调查结论 |
4 基于模式的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
4.1 基于调查发现和理论研究提出教学策略 |
4.1.1 重视情境创设,丰富物理教学 |
4.1.2 教思考,引导学生“想物理” |
4.1.3 教体验,引导学生“做物理” |
4.1.4 教表达,引导学生“说物理” |
4.2 基于“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4.2.1 设计内容的选择及设计要求 |
4.2.2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
4.2.3 《弹力》教学设计 |
4.2.4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
4.2.5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教学设计 |
5 “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施及结果分析 |
5.1 实践研究 |
5.1.1 实践目的 |
5.1.2 实践对象 |
5.1.3 实践过程 |
5.2 实践案例分析 |
5.2.1 案例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
5.2.2 案例二《弹力》 |
5.2.3 案例三《静摩擦力》 |
5.2.4 案例四《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
5.3 “三教”+“情境问题”模式下的教学实践反馈 |
5.3.1 学生心得展示 |
5.3.2 学生访谈记录 |
5.3.3 教师访谈记录 |
5.4 试题测试结果分析 |
5.4.1 试题评价标准及测试过程 |
5.4.2 实验班和对照班测验成绩差异对比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 |
附录3 《弹力》教学设计 |
附录4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
附录5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教学设计 |
附录6 第三章相互作用测试卷及评分标准 |
致谢 |
四、信息技术带来物理课的愉快之旅(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身策略[J]. 查尔顿·佩特斯,余书华. 译林, 2021(05)
-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微课对物理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践研究[D]. 王培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活动教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红. 扬州大学, 2021(09)
- [4]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微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青海民族中学为例[D]. 彭毛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蔡轼呈.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6]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探究式物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 苏康慧.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7]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D]. 尹昊.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初中物理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D]. 牛金慧. 西南大学, 2020(05)
- [9]“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晓彤.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
- [10]“三教”+“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践研究[D]. 韩路.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