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健董远琳(凤冈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贵州遵义5642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滋补肝肾之剂,配合针灸治疗肝火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证。结果病程短,疗效好,患者易接受,治愈率95.6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以取得镇静、降压、止呕、改善微循环、抗血栓、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调节机体免疫等功效。
【关键词】中药针灸辩证施治眩晕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亦可见。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发展成中风、厥症或脱症而危及生命。西医的高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皆属本病范畴。笔者采取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46例,疗效好,病程短,患者容易接受,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系我科2009年4月-2011年10月的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天。
1.2诊断标准:(1)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2)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腹泻;或面色潮红,急躁易怒等。(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4)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1.3临床表现:患者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定,不敢睁眼,否则感天旋地动,伴有恶心呕吐,甚则腹泻,食欲不振,或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或腰膝酸软,耳鸣,失眠健忘,舌红苔黄,或苔白腻,或舌质淡,脉弦细数,或濡滑,或沉迟。
2.治疗方法
2.1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熄风为治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治疗:半夏12g,天麻15g,白术15g,茯苓15g,竹茹15g,陈皮15g,胆南星10g,丹参15g,白芍15g,甘草6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若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黄芪;若肾精不足者加红杞、枣皮;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石决明;若失眠者龙骨、远志;加若头痛较甚者加川芎、白芷、蔓荆子。
2.2针灸治疗急性发作且伴面色晃白,少气懒言者艾灸百会穴;若伴急躁易怒,面色潮红者用泻法针刺太冲穴;气血亏虚用补法针刺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肝阳上亢者用泻法针刺风池、行间、侠溪;痰浊中阻者用泻法针刺内关、丰隆、解溪。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经治疗后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者为治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工作和学习者为显效,眩晕等症状减轻,虽能工作,但工作和生活受影响者为有效,眩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3.2经过1-2疗程的治疗后,28例患者临床状消失,其余12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症状减轻;继续治疗1-2疗程,16例临床状消失,2例症状明显好转。
4.典型病例
4.1冷××,男,60岁,已婚,2011年4月21日入院,主诉:头晕目眩2年余,加重20天。2年来常因情志不畅或饮洒过度时发作,20天前因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头晕目眩,不能站立,视物旋转不定,睁眼则感天旋地动,如坐舟船,伴有面色潮红,恶心欲吐,纳差食少,舌质淡紫,苔黄厚腻,脉弦滑。有高血压史半年,BP160/100mmHg。辅查:脑彩超示基底动脉痉挛,脑供血不足。有40余年饮酒史,每日饮3-5两。中医诊断为眩晕,属痰湿内蕴,肝火内动,风痰上扰,胃气上逆。
4.2治疗拟平肝熄风,化痰解郁,清热燥湿为原则。方药首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半夏12g,天麻15g,白术15g,茯苓15g,枳壳12g,竹茹15g,陈皮15g,胆星20g,牛膝15g,石菖蒲15g,白芍15g,钩藤20g,石决明15g,菊花15g,甘草6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每次100ml。静滴丹参注射液30ml,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用泻法针刺穴位:风池、太冲、行间、侠溪、内关、丰隆、解溪,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嘱患者戒酒,注意调节情绪,多食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品及动物内脏。
4.3治疗1疗程后,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欲吐,纳差食少消失,舌质淡紫,苔薄黄腻,脉弦,BP150/90mmHg。中药在原方基础上去半夏、竹茹、陈皮、胆星,加丹参20g、葛根20g、枸杞15g;穴位去侠溪、行间、内关。继续治疗1疗程后,眩晕间断发作,2-3天发作1次,且症状轻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濡,BP140/86mmHg。续用前方1疗程后,眩晕症状完全消失,舌淡红,苔薄,脉平,BP136/82mmHg。
5.体会
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以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为基本病机。眩晕的发生与人的脏腑有关,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肝阳上亢诸风掉眩;清浊升降失调,聚湿痰积必眩晕。由于劳倦伤脾,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能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则发眩晕。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两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白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找燥湿祛痰止眩晕,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配伍尤能治生痰之源,陈皮、枳壳、竹茹理气宽中、化痰止呕,胆星加强化痰熄风之效,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补肝肾,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白芍养血柔肝,菊花、石决明清肝明目,枸杞滋补肝肾,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燥湿化痰之效,配合针灸舒经通络、调整经气,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以调节血管运动平衡,使眩晕之症逐渐而愈。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主观症状,是患者对于空间、方向和平衡感觉的障碍,是一种错觉,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有明显的抗惊厥、镇痛、镇静、降压、明目、增智等作用,白术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抗溃疡、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应激、增强造血功能、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等作用,茯苓有镇静、利尿、保肝、降胃酸、抗肿瘤、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半夏有止呕祛痰、降压、抑制呕吐中枢的作用,丹参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保肝、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等作用,枸杞能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白芍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解痉、镇痛等作用,胆星有祛痰和镇静作用,钩藤有降压、镇静作用,石菖蒲有镇静、促进消化液分泌、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葛根有解痉、扩张冠状血管、抗血栓形成、降血糖、降温、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甘草有抗炎、抗变态反应、解痉、抗酸等作用。诸药配伍组方,以达到镇静、降压、止呕、改善微循环、抗血栓、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调节机体免疫等功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苗明三.实用中药注射剂学[S].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7-31.
[3]季宇彬.天然药物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S].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31-436.
[4]张峰,林勇等.针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