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饮片论文-裴玉琼,石海培,严辉,黄胜良,董伟

甘草饮片论文-裴玉琼,石海培,严辉,黄胜良,董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草饮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炙甘草饮片,HPLC,一测多评法,指纹图谱

甘草饮片论文文献综述

裴玉琼,石海培,严辉,黄胜良,董伟[1](2019)在《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一测多评法定量的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优质炙甘草饮片指纹图谱;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炙甘草饮片中6种有效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芹糖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的含量,通过与外标法进行比较,以确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以基地收集与市售共计30批炙甘草饮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炙甘草饮片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化学成分确认,并以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及部分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比值作为评价指标区分优质饮片与统货饮片;建立了多成分一测多评定量方法,以甘草苷(S1)、甘草酸(S2)为内参物,得到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1/a)平均值为0.502、芹糖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A)平均值为0.578、芹糖异甘草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S2/B)平均值为0.252,甘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fS2/C)平均值为0.257,为新生化颗粒原料优质炙甘草饮片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新生化颗粒原料炙甘草饮片的质量评价。(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8期)

吴柱,谭军华,王灵芝,魏丹丹[2](2019)在《单因素考察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中甘草酸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中甘草酸提取工艺,为其质量控制标准奠定基础。方法:以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最佳提取工艺;采用HPLC法探究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甘草酸含量测定色谱条件。结果:以95%乙醇为溶剂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为较佳提取工艺;甘草酸的线性范围50~250μg/mL(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1%,RSD为1.95%(n=9)。结论:所建立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贡济宇,赵凌,曹雪,王莎莎,付要[3](2019)在《基于复合质量常数结合色度指标的甘草饮片等级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基于甘草饮片复合质量常数结合色度指标的等级评价标准。方法通过考察甘草饮片外观、浸出物、含量等指标,构建复合质量常数,与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呈极显着正相关,将复合质量常数等级划分简化为色度等级划分。结果根据复合质量常数结果,将甘草饮片划分为四等:一等≥12.93,二等<12.93且≥11.39,叁等<11.39且≥7.01,等外<7.01。参照复合质量常数等级,采用色度进行分等,把甘草饮片划分为四等:一等甘草饮片内芯b~*≥36.94,外皮a~*≥9.96;二等甘草饮片内芯b~*<36.94且≥34.58,外皮a~*<9.96且≥7.03;叁等甘草饮片内芯b~*<34.58且≥31.89,外皮a~*<7.03且≥6.53;等外甘草饮片内芯b~*<31.89,外皮a~*<6.53。结论构建了甘草饮片等级标准,为现阶段甘草饮片的等级评价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9年04期)

贡济宇,赵凌,赵丽茹,王莎莎,蔡广知[4](2019)在《甘草饮片等级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传统经验鉴别的基础上,通过数理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甘草饮片的外观性状与内在指标成分对其质量进行综合考察,为甘草饮片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44批甘草饮片的直径、质量、甘草苷含量、甘草酸铵含量等内容进行考察,结合市场饮片分级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合理构建甘草饮片的等级划分方法,制定甘草饮片的等级标准。结果:通过以上数据,主要将甘草饮片划分为4个等级。一等:平均直径> 1. 66 mm,平均质量> 0. 54 g,甘草苷质量分数> 1. 10%,甘草酸质量分数> 2. 12%。二等:平均直径在1. 40~1. 66 mm,平均质量在0. 42~0. 54 g,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 74%~1. 10%,甘草酸质量分数在1. 95%~2. 12%。叁等:平均直径在1. 07~1. 40 mm,平均质量在0. 29~0. 42 g,甘草苷质量分数在0. 65%~0. 74%,甘草酸质量分数在1. 88%~1. 95%。等外:平均直径<1. 07 mm,平均质量<0. 29 g,甘草苷质量分数<0. 65%,甘草酸质量分数<1. 88%。结论:该实验主要将传统经验鉴别和现代分析方法相结合,制定出甘草饮片的等级划分方法,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甘草饮片的等级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邓哲,石佳,沈立,荆文光,焦梦姣[5](2019)在《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炙甘草饮片等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饮片等级是表征饮片质量最明了、最直接的方式,是实现饮片优质优价的依据,是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中药饮片等级评价研究备受重视并在行业中迅速兴起。而近年来,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以其具有综合、可量化的特点,在饮片等级研究中渐渐获得了认可和应用。该文基于中药质量常数评价方法建立炙甘草饮片等级标准。从饮片企业收集20批炙甘草饮片,将合格的14批样品分别测定外观性状指标和内在质量指标,计算其中药质量常数,并划分等级。结果表明炙甘草饮片相对质量常数范围0. 70~14. 08,百分质量常数范围4. 95~100. 00。若把炙甘草饮片划分成3等级,则一等炙甘草饮片相对质量常数≥11. 27,或百分质量常数≥80. 03;二等炙甘草饮片相对质量常数<11. 27且≥7. 04,或百分质量常数<80. 03且≥49. 99;叁等炙甘草饮片相对质量常数<7. 04,或百分质量常数<49. 99。该研究表明中药质量常数方法能客观地划分炙甘草饮片等级,同时为复杂炮制工艺饮片的等级研究提供了参考。此外,对中药质量常数具有评价饮片质量差异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便于扩大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任晓航,岳英男,魏晓峰,李祥溦,刘博男[6](2019)在《甘草微型饮片切制工艺及UPLC指纹图谱》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甘草微型饮片切制工艺,建立其UPLC指纹图谱。方法以流动性、出膏率以及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甘草次酸、异甘草素、查耳酮含有量为评价指标,软化时间、饮片厚度、饮片粒径、干燥温度为影响因素,正交试验优化切制工艺。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BEH C_(18)色谱柱(2. 1 mm×50 mm,1. 7μm);流动相乙腈-0. 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 3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37 nm。结果最佳工艺为粒径0. 5~0. 9 mm,厚度1 mm,软化时间1 h,干燥温度50℃。10批样品UPLC指纹图谱中有25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 9。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 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 4%~102. 5%,RSD 0. 29%~1. 9%。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甘草微型饮片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1期)

周萃,杨燕云,顾颖杰,李婉姝,张振秋[7](2019)在《甘草饮片及其四种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甘草生品及其炮制品的指纹图谱,为甘草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色谱柱Dikma Technologies-C_(18)(200 mm×4.6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切换检测波长,流速1.0 mL·min~(-1)。结果:建立了甘草及4种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5个共有特征峰,指认了其中7个成分。结论:运用HPLC建立甘草饮片的指纹图谱,可为药材质量评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恒斌,贾亦兵[8](2018)在《蜜炙对甘草饮片免疫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甘草饮片蜜炙前后对小鼠离体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操作分离小鼠脾脏,制备脾淋巴细胞。加入刺激剂刀豆蛋白和不同浓度的甘草、蜜炙甘草饮片及其配伍的炙甘草汤水提物、醇提物以及多糖与甘草苷样品溶液培养48 h,以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甘草、蜜甘草饮片和炙甘草汤水提物组以及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显着增强经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1),同时上述各样品蜜炙品水提物组明显高于相应的生品组(P<0.05)。各样品醇提物、甘草苷、蜂蜜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甘草生炙饮片免疫活性存在明显差别,蜜炙后免疫活性增强,其中多糖成分是甘草的主要免疫活性成分。甘草饮片生品和蜜炙品在临床应用中应区分应用,保证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汪少一[9](2018)在《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8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6例,对照组给予益母草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均显着减少(P<0.01),但观察组症状评分减少相比对照组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藤甘草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荐。(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王蓓[10](2016)在《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方法将炙甘草粉碎制成4种不同粒度的煮散饮片,记为A、B、C、D组,将传统炙甘草饮片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甘草酸、甘草苷煎出情况及干膏收率。结果炙甘草煮散的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干膏收率高于对照组,D组甘草苷、干膏收率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甘草酸煎出率评分、甘草苷煎出率评分和干膏收率评分的总分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19~2.36 mm粒度范围的炙甘草煮散可达到较佳的药材煎出效果,临床上可根据这一结果筛选炙甘草煮散饮片的最佳粉碎粒度。(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6年20期)

甘草饮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优选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中甘草酸提取工艺,为其质量控制标准奠定基础。方法:以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最佳提取工艺;采用HPLC法探究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甘草酸含量测定色谱条件。结果:以95%乙醇为溶剂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为较佳提取工艺;甘草酸的线性范围50~250μg/mL(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1%,RSD为1.95%(n=9)。结论:所建立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草饮片论文参考文献

[1].裴玉琼,石海培,严辉,黄胜良,董伟.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一测多评法定量的炙甘草饮片质量评价研究[J].中草药.2019

[2].吴柱,谭军华,王灵芝,魏丹丹.单因素考察甘草泻心汤超微饮片中甘草酸提取工艺研究[J].生物化工.2019

[3].贡济宇,赵凌,曹雪,王莎莎,付要.基于复合质量常数结合色度指标的甘草饮片等级标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

[4].贡济宇,赵凌,赵丽茹,王莎莎,蔡广知.甘草饮片等级标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5].邓哲,石佳,沈立,荆文光,焦梦姣.基于中药质量常数的炙甘草饮片等级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

[6].任晓航,岳英男,魏晓峰,李祥溦,刘博男.甘草微型饮片切制工艺及UPLC指纹图谱[J].中成药.2019

[7].周萃,杨燕云,顾颖杰,李婉姝,张振秋.甘草饮片及其四种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

[8].张恒斌,贾亦兵.蜜炙对甘草饮片免疫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药学研究.2018

[9].汪少一.傣药藤甘草饮片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86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

[10].王蓓.不同粒度的炙甘草煮散饮片中成分煎出率及干膏收率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

标签:;  ;  ;  ;  

甘草饮片论文-裴玉琼,石海培,严辉,黄胜良,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