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专)刊要强化新闻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伟[1](2020)在《纸媒专题报道刍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的变革,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也在积极探求变革之策。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媒体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整合纸媒资源,充分挖掘潜力,在专版、专刊和专题报道上发力,在报纸生存与发展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分众时代的多元化诉求$
张学霞[2](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提出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吕建华[3](2018)在《中国大陆出版行业报媒发展研究 ——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出版行业报是读者了解图书出版业发展动态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整个报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比较真实也记录了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化,也可以说是我国出版行业宝贵的资料库。然而在当前报纸的发行量和广告份额普遍下跌、纸价却不断在上涨的“寒冬”,作为图书出版业信息的了望者、传播者和反馈者,出版行业报发展状况却鲜有关注。本研究第一次对出版行业报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首次界定了出版行业报的发展阶段、梳理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试图在学术研究上填补空白,在实践层面上为当前出版行业报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文章重点以当前出版行业报中三份重要的报纸——《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例,从理念与定位、采编与内容、经营与管理三大范畴对出版行业报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差异化与同质化的描述与分析,并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行业报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开辟新的蓝海、延伸产业链,进而实现转型发展。本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出版行业报发展态势暂时稳定,但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出版行业报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缺乏既懂出版新闻又懂技术的人才,新闻内容尚未适应用户的阅读新习惯,网络平台并未有效吸纳广告商,以及面临用户被其他媒体和平台分流等状况。本研究认为,可以扩大培养专家型、融合型记者,开设专栏、吸引在出版方面有认知盈余的用户参与生产专业内容,打造平台型媒体;同时,在新闻文本和形式上适应用户需求,增加与用户互动的频率,发展社交经济;此外,有效利用线上和线下渠道推广发行报纸,拓展报社业务范围,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在内容、广告等方面价值的增值。
康代旺[4](2013)在《从《光明日报》新闻策划与创新看其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文中研究说明新时期,随着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媒介环境和传统的媒介载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观念、思想不断的汇聚、融合、碰撞、交锋,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系统。光明日报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肩负着重要的舆论引导责任,一直以来不断地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积极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巩固文化宣传阵地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大政方针、提高理论水平的良师益友。近些年来,通过改扩版、策划专刊、专栏、举办重大活动、刊发新闻报道方面的策划与创新,其舆论引导能力日益增强。本文主体部分共三章。第一章,论述自2010年以来,《光明日报》新闻策划与创新转变的原因;第二章,结合《光明日报》2010年改版后的版面编排、专刊、制度、专栏等因素,详尽阐述该报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与创新;第三章,总结该报新闻策划与创新及舆论引导方式创新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当今的新问题、新新现象就如何更好的促进党报创新,提升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建议和意见。
郑东青[5](2013)在《我国报纸副刊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近十二年发表在核心期刊和各个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位论文有关"报纸副刊"的文章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近十二年我国报纸副刊研究四大视角:五四时期副刊研究;副刊的属性、定位;副刊目前的生存困境和新媒体时代副刊如何突围,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认识。
江海伦,郑频,杨蓉蓉,刘鹏[6](2013)在《网络时代的报纸创新和价值再造——2012年中国报纸新创与改版聚焦》文中指出美国着名报纸改版专家、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达里尔莫恩曾说:"一张生机勃勃的报纸应当不断发现向读者报道世界并解释世界的更好途径。"并且他断言:"报纸隔了5年还停滞不前,就不会有新的进展。"对于报人来说,改版,既是满足读者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重大举措,又是每日每时不断创新实践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全球报业市场普遍式微,纷纷进
郑希均[7](2011)在《有用 服务 好看的专刊发展之道——狭义概念下的“社区报模式”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更精更专更深,才能"有用"专刊的设置应包括三方面:第一,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上,倡导高质量生活方式;第二,在安全、健康、知识、教育、就业、理财等方面提高受众的生存能力;第三,满足受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如何强化"有用",要做到更精、更专、更深:1.精细化。在专刊设置和栏目协调上,要更有针对性,更细
杨晓晖[8](2007)在《头条:专刊的灵魂与眼睛——以新民晚报《女性世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纸的专刊,是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知识领域日趋专业化、读者需求日趋丰富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对信息的"摄入"有不同的需求。除了阅读新闻版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体、国际等方面新闻,或者散文随笔类文艺性副刊外,越来越多的读者也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刊。报纸固然要注意读者的"共同兴趣",所刊登的内容尽可能"雅俗共赏"、
羊帆[9](2007)在《市场化报纸的专刊(版)经营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厚报时代的报纸竞争已经从新闻版面延伸至专刊(版),专刊(版)是否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已经直接关系到同报纸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的广告收入,因而专刊(版)在报纸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然而,目前专刊(版)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专刊(版)的实践。所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专刊(版)和专刊(版)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梳理,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市场化报纸专刊(版)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专刊(版)兴起的背景,梳理了目前国内专刊(版)发展概况,总结了专刊(版)对报纸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则从管理机制与经营方式两个方面对专刊(版)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着重分析现阶段专刊(版)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第四部分则对专刊(版)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受众市场细分及专业化程度加深,采用杂志化运作手法及深度整合开发资源,将是未来专刊(版)发展的主要趋势。
谭德明[10](2007)在《“一专三性”是办好专刊的关键》文中提出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各媒体为增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除保持原有新闻版块的拼抢外,更强化了对专副刊领域的争夺。沈阳晚报在2006年下半年对《沈水副刊》进行了改版,增强了《健康》《说法》《历史》等专刊;《辽沈晚报》在2007年也有了大动作,压
二、副(专)刊要强化新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副(专)刊要强化新闻性(论文提纲范文)
(1)纸媒专题报道刍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众时代的多元化诉求 |
二、“硬”内容要“软”表达 |
三、专版应体现专业化水平 |
四、结语 |
(2)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当代启示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表清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中国大陆出版行业报媒发展研究 ——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支撑 |
一、文献综述 |
二、理论依据 |
第二章 出版行业报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发轫之始:夹缝中繁荣的时代(清末——1949年) |
第二节 跌宕起伏:复兴与磨难的时代(1950年——1978年) |
第三节 蓬勃增长:驶入市场化快车道的时代(1979年——1995年) |
第四节 适者生存:整顿频繁的时代(1996年——2005年) |
第五节 转型发展:互联网冲击下的时代(2006年——2017年) |
第三章 出版行业报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理念与定位 |
一、《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侧重产业报道 |
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侧重政策性报道 |
第二节 采编与内容 |
一、专题报道分析:出现的频率、选题、内容和形式差异明显 |
(一)专题设置频率不均:两份《商报》专题报道出现频率更高.. |
(二)选题侧重各异:《出版商务周报》的选题侧重经验性、文化性,其余两份报的选题侧重新闻性、纪实性 |
(三)内容和形式各报各具特色、差异明显 |
二、各类新闻报道分析:行业特色明显、各报差异化发展 |
(一)《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报道内容最丰富 |
(二)《出版商务周报》:深度报道最特色 |
(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报道领域最广泛 |
第三节 经营与管理 |
一、多渠道发行纸质报纸 |
二、多手段推进数字化发行 |
(一)利用现有平台 |
(二)报社搭建数字化平台 |
三、盈利方式更依靠广告、项目合作和品牌活动 |
第四章 出版行业报面临的转型挑战 |
第一节 采编层面:专业人才不足,内容优势正在被稀释 |
一、专业人才的匮乏 |
二、新闻内容来源单一、UGC内容缺乏有效挖掘 |
三、新闻内容尚未适应用户信息消费习惯的改变 |
第二节 经营层面:发行渠道相对简单,盈利模式需要创新 |
一、传统发行渠道优势正在减弱 |
二、数字化发行渠道建设并不完善 |
三、盈利模式需要创新 |
第三节 管理层面:缺乏应对用户信息消费习惯改变的策略 |
一、缺乏满足用户需求的行动 |
二、面临信息分流的压力 |
第五章 出版行业报的转型发展策略 |
第一节 采编层面:培养专业人才,多角度挖掘内容 |
一、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
二、拓展PGC、UGC、OGC内容来源,打造平台型媒体 |
三、在消费文本、文体适应用户习惯变化 |
第二节 经营层面:强化多渠道推广、分发 |
一、与专业化发行公司合作 |
二、有效利用现有新媒体平台 |
三、借助其他平台拓展分发渠道 |
第三节 管理层面:以用户为中心,加强品牌建设 |
一、增加与用户的互动频率 |
二、拓展多平台布局,实现“一次内容、多次售卖” |
三、塑造和推广品牌 |
第四节 盈利模式: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环境 |
一、培养用户习惯,适当内容付费 |
二、创新广告模式,实现多方合作 |
三、开展项目合作,拓展业务范围 |
四、重视品牌力量,发展社交经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附录二:访谈人物及主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从《光明日报》新闻策划与创新看其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光明日报》重大新闻策划与创新的原因 |
第一节 传播环境的变化 |
一、媒介的当下使命及社会责任 |
二、舆论引导能力成为媒体竞争核心 |
三、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 |
第二节 报社内部环境的变化 |
一、对报社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
二、总编辑锐意改革 |
三、报纸新定位取得成效 |
第三节 其他有利因素 |
一、党中央的重视关怀为本报提供了坚实保障 |
二、文化发展繁荣为本报带来了难得机会 |
三、广大读者的支持期待为本报注入新的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明日报》新闻策划与创新的表现 |
第一节 形式、制度层面的创新 |
一、版面内容创新 |
二、报社工作机制创新 |
三、记者站工作机制创新 |
第二节 从主题活动策划创新看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 |
一、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的策划与报道 |
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 |
第三节 从系列报道、栏目变化看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 |
一、《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系列报道 |
二、《“泥腿子”院长王庆煌》系列报道 |
三、《诚信大家谈》专栏的开办 |
四、知识分 子精神家园的“后花园”——《雅趣》专版 |
第四节 从专题报道变化看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 |
一、 11 年两会报道 |
二、世博报道 |
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宣传报道 |
四 、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全景式“ 文化 ” 解 读 |
第五节 从突发事件报道看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 |
一、鲜明的思想性 |
二、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启示和反思 |
第一节 启示 |
一、新闻策划与创新为报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
二、新闻策划与创新让本报发生了哪些转变 |
三、坚持新闻策划与创新是党报舆论方式创新的必经之路 |
第二节 建议 |
一、《光明日报》面临的问题 |
二、对于《光明日报》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报纸副刊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五四时期副刊研究 |
(一) 报人优秀的副刊编辑素质 |
(二) 副刊是培养青年作家的阵地 |
(三) 副刊反映原生的文学生态 |
二、副刊的属性、定位 |
(一) 副刊的新闻性、文艺性 |
(二) 副刊逐渐衍化为专刊 |
三、副刊目前的生存困境 |
(一) 当代媒介多元化, 竞争激烈 |
(二) 副刊的衰落与当代社会文学发展的日趋边缘化紧密相关 |
(三) 副刊编辑水平低下是制约副刊发展的重要原因 |
(四) “小编大采”的机制对副刊发展不利 |
四、副刊的突围之道 |
(一) 把握好副刊的雅与俗 |
(二) 让副刊成为地方标杆 |
(三) 建立“编辑中心制” |
(四) 报纸副刊与互联网的共存和利用 |
(6)网络时代的报纸创新和价值再造——2012年中国报纸新创与改版聚焦(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2年新创刊的报纸 |
(一) 传统形式的报纸 |
1.《新晚社区报》 |
2.《楚天民报》 |
3.《海东时报》 |
4.《社区晨报》 |
5.《蓝色快报》 |
6.《南方都市报·鹏城通》 |
7.《星沙时报》 |
8.《海西晨报》 |
9.《泉州商报》 |
1 0.《黄三角早报》 |
1 1.《南方教育时报》 |
(二) 免费的地铁报 |
1.《地铁第一时间》 |
2.《武汉晨报 (地铁读本) 》 |
3.《城市早8点》 |
4.《南都METRO》 |
5.《新晚报》 |
二、2012年改版的报纸 |
(一) 省级机关报 |
1.《湖北日报》 |
2.《甘肃日报》 |
3.《山西日报》 |
4.《南方日报》 |
5.《广州日报》 |
(二) 都市类报纸 |
1.《华商晨报》 |
2.《北京晚报》 |
3.《北京晨报》 |
4.《京华时报》 |
5.《新京报》 |
6.《北京青年报》 |
7.《山东商报》 |
8.《今晨6点》 |
9.《烟台晚报》 |
1 0.《兰州晨报》 |
1 1.《江南时报》 |
1 2.《江淮晨报》 |
1 3.《江南晚报》 |
1 4.《淮北晨刊》 |
1 5.《浦东时报》 |
16 《新民晚报》 |
17 《华西都市报》 |
18.《楚天都市报》 |
19.《楚天金报》 |
20.《武汉晚报》 |
21.《东楚晚报》 |
22.《重庆晚报》 |
23.《黔中早报》 |
24.《生活新报》 |
25.《都市时报》 |
26.《当代生活报》 |
27.《珠江商报》 |
28.《羊城晚报》 |
29.《南方都市报》 |
30.《深圳都市报》 |
31.《深圳晚报》 |
(三) 地市 (县) 级机关报 |
1.《黄冈日报》 |
2.《黄石日报》 |
3.《湘潭日报》 |
4.《遵义日报》 |
5.《雅安日报》 |
6.《北海日报》 |
7.《瑞安日报》 |
8.《东阳日报》 |
三、从报纸改版探测报业变革趋势 |
1. 党的机关报:尊重宣传规律 |
2. 经营模式:免费渐成声势 |
3. 定位调整:本土化、社区化 |
4. 价值重塑:强化深度报道 |
5. 形态变革:杂志化包装 |
6. 转型变身:走向媒体融合 |
四、结语:从“跑马圈地”转向“深耕细作” |
(7)有用 服务 好看的专刊发展之道——狭义概念下的“社区报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更精更专更深, 才能“有用” |
提档扩面多法并举, 才是“服务” |
全新时代必须出新, 才叫好看 |
(9)市场化报纸的专刊(版)经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1. 课题研究动机 |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式 |
第一章 国内报业专刊(版)发展现状分析 |
1.1 国内报业专刊(版)兴起的背景 |
1.2 国内报纸专刊(版)发展现状 |
1.3 专刊(版)在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第二章 国内报纸专刊(版)的经营管理分析 |
2.1 专刊(版)的管理机制分析 |
2.2 专刊(版)经营方式分析 |
第三章 国内报纸专刊(版)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1 现阶段专刊(版)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病 |
3.2 专刊(版)经营管理问题相关对策探讨 |
第四章 报纸专刊(版)发展趋势探讨 |
4.1 受众市场日益细分 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 |
4.2 杂志化操作手法 深度整合开发多种资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副(专)刊要强化新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纸媒专题报道刍探[N]. 孙伟. 云南经济日报, 2020
- [2]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中国大陆出版行业报媒发展研究 ——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商务周报》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为例[D]. 吕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从《光明日报》新闻策划与创新看其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D]. 康代旺.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5]我国报纸副刊研究综述[J]. 郑东青. 今传媒, 2013(02)
- [6]网络时代的报纸创新和价值再造——2012年中国报纸新创与改版聚焦[J]. 江海伦,郑频,杨蓉蓉,刘鹏. 新闻记者, 2013(01)
- [7]有用 服务 好看的专刊发展之道——狭义概念下的“社区报模式”初探[J]. 郑希均. 中国记者, 2011(03)
- [8]头条:专刊的灵魂与眼睛——以新民晚报《女性世界》为例[J]. 杨晓晖. 新闻记者, 2007(10)
- [9]市场化报纸的专刊(版)经营管理研究[D]. 羊帆. 暨南大学, 2007(01)
- [10]“一专三性”是办好专刊的关键[J]. 谭德明. 记者摇篮,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