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化硅,微推力器阵列,点火试验
微推力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国际首次碳化硅MEMS微推力器阵列在轨点火试验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据麦姆斯咨询报道,10月18日上午9时40分,随金牛座纳星运行了37天的碳化硅MEMS(微机电系统)微推力器阵列芯片接受地面点火指令成功点火,在轨验证了对金牛座纳星的姿态控制技术。金牛座纳星由八院805所所属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于9月12日11时26分,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实施了一箭叁星发射,将资源一号02D星、京师一号卫星和金牛座纳星送入太(本文来源于《半导体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常浩,叶继飞,周伟静,李南雷[2](2019)在《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微推力输出对纳星平台的姿态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微推力器由于比冲高、推力水平低、体积功耗低、简单可靠等优点逐渐成为微纳星可负担的起的动力系统选择之一。针对固体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推力输出过程中,由于阵列式激光器点火位置、点火顺序对纳星平台姿态影响问题,建立了基于激光烧蚀力矩的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姿态角和角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微推力器激光点火顺序可分为两边对称且连续输出和两边对称且间隔输出两种情况下,两种模式对纳星姿态影响存在差异,但无论激光烧蚀力矩由大到小输出或由小到大,力矩对称且连续输出对姿态影响最小,为应用于微纳星姿态稳定控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S2期)
沈洋,王鑫,路远,胡立明[3](2019)在《一种微推力器阵列寻址驱动系统性能定量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推力器阵列寻址驱动系统通过优化算法向目标微推力器发送最优点火指令进行组合点火,实现输出目标输出冲量和冲量矩。微推力器阵列加工工艺以及结构正日臻成熟,但其寻址驱动系统设计研究工作还不够完善。针对微推力器阵列寻址驱动系统性能评价方法研究不完善的现状,提出一种涵盖系统响应速度(表现为延时)和接口匹配两方面内容的性能评价方法。应用该方法对10×10微推力器阵列(阵列中单个点火电桥点火延时为375μs)进行测试并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寻址驱动系统延时小于阵列点火延时,接口匹配可靠。该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9期)
周伟静,叶继飞,常浩,李南雷[4](2019)在《激光微推力器作用下纳星轨道半长轴简化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激光微推力器微小推力作用下纳星轨道转移问题,利用摄动方程提出一种切向推力同面轨道转移的半长轴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地球非球形、大气阻力和太阳光压等主要摄动因素对该方法的影响,并与各种摄动下纳星运动方程直接积分的轨道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简化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条件。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轨道高度300 km以上,纳星在百微牛量级的切向推力作用下,可以采用简化计算方法获得轨道高度机动能力;对于纳星任务设计阶段,太阳光压摄动可以忽略,大气阻力摄动在500 km以上可以不予考虑,地球非球形摄动影响特性与其他卫星类似。(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S1期)
金星,吴文堂,周伟静,常浩[5](2019)在《用于脉冲微推力器的枢轴式微冲量测量系统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冲量测量系统是研究脉冲微推力器推进性能的必备试验手段。提出了一种用于冲量测量的、通用的枢轴式扭摆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首先,基于二阶振动系统微冲量测量模型,提出将冲量量程和误差限、测量噪声误差限、位移传感器量程和误差限作为基本设计条件;其次,根据冲量与系统响应之间关系、位移传感器测量扭转角方法以及冲量瞬间作用模型,提出了测量臂、力臂、扭转刚度系数、转动惯量等关键测量系统参数的约束条件;最后,通过建立基本设计条件与关键系统参数之间关系,给出了设计步骤。该设计方法可以用于星载脉冲微推力器冲量性能测量装置的设计,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S1期)
常浩,叶继飞,陈粤,周伟静[6](2019)在《用于微推力测量的电磁恒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扭摆结构的微推力测量装置是空间微推力器微推力测量的常用方法,稳定、准确的标定力是标定微推力测量系统的关键。利用音圈电机能够产生较长行程恒定电磁力的特点,研究基于音圈电机的电磁力恒力特性。介绍了基于音圈电机的电磁力装置组成及在基于扭摆结构的微推力测量装置中的标定应用;仿真分析了音圈电机中的磁场分布情况,以及线圈电流、线圈与磁轭磁铁相对距离等控制因素下的电磁力变化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搭建微小电磁力恒力特性实验系统,采用高精度电子天平称重方式,获得了精确的电磁力变化特性;以电磁力误差小于等于5%作为判断标准,获得了音圈电机的稳定力输出行程,为应用于扭摆的微推力标定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S1期)
卢国权,刘旭辉,魏延明,杨灵芝,陈明阳[7](2019)在《基于纳米铝热剂的MEMS固体微推力器点火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EMS固体微推力器可以形成单元数量巨大的微推力器阵列,适合低成本微、纳卫星系统,是极具潜力的新型卫星推力器。为研究基于纳米铝热剂的MEMS推力器工作特性,开展了大气和真空点火实验。大气下的燃烧羽流与空气进一步燃烧,导致羽流的发光持续时间约数ms,远大于真空试验,过估了在真空条件下的推力器作用时间。真空试验获得了动态推力特征和有效工作时间(约250μs),估算推力器的冲量约55μN·s~80μN·s。羽流影响范围的直径约为30mm、流向约70mm,羽流颗粒的运动速度约132m/s。测试结果显示,底部点火先将推进剂挤出喷孔,而后在外部燃烧和爆炸。羽流形貌有两种特征:一种是剧烈爆炸,产生蘑菇云状气体产物;而另一种未产生气状产物。前者的冲量和有效工作时间大于后者。(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郑慧奇,徐焱林,丁亮,顾磊[8](2018)在《叁线摆微推力测量系统的阻尼控制优化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线摆可以应用于电推进器微推力的测量。文章介绍叁线摆微推力测量的原理,分析测量结构的阻尼特性及其影响,提出人为施加阻尼以缩短动态时间,并对外加阻尼作用下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阻尼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韩铭麟,陈君,汪旭东,张涛[9](2018)在《应用于冷气微推力器的压电晶片驱动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自由度压电晶片驱动机构,建立了多自由度质量—弹簧—阻尼等效模型。通过对压电晶片驱动机构模型中等效刚度和阻尼系数变参数研究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阶跃响应及系统稳定性。通过进一步的数值仿真,确定压电晶片驱动机构虽然不可控,但仍然是镇定系统,验证了微推力器中首次应用压电晶片驱动机构的合理性,该系统的阶跃响应快且稳定在3.34×10-6m。(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王大鹏,金星,周伟静,李南雷,王青[10](2018)在《间接法测量微推力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法是星载微推进器推力测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将基于间接法的测量结构分为吊摆型、弹性盘型、悬臂梁型叁种基本动力学构型,总结了叁种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了叁种结构的测量原理及测量特性。指出了测量理论模型、高精度参数标定、高精度位移测量是测量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各关键问题中的技术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指出建立动力学模型,确定动态推力测量方法,以及研究推进器尾喷流冲击力与实际推力之间的关系是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宇航计测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微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激光微推力器由于比冲高、推力水平低、体积功耗低、简单可靠等优点逐渐成为微纳星可负担的起的动力系统选择之一。针对固体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推力输出过程中,由于阵列式激光器点火位置、点火顺序对纳星平台姿态影响问题,建立了基于激光烧蚀力矩的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姿态角和角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微推力器激光点火顺序可分为两边对称且连续输出和两边对称且间隔输出两种情况下,两种模式对纳星姿态影响存在差异,但无论激光烧蚀力矩由大到小输出或由小到大,力矩对称且连续输出对姿态影响最小,为应用于微纳星姿态稳定控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推力论文参考文献
[1]..国际首次碳化硅MEMS微推力器阵列在轨点火试验成功[J].半导体信息.2019
[2].常浩,叶继飞,周伟静,李南雷.靶带式激光微推力器微推力输出对纳星平台的姿态影响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3].沈洋,王鑫,路远,胡立明.一种微推力器阵列寻址驱动系统性能定量评价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4].周伟静,叶继飞,常浩,李南雷.激光微推力器作用下纳星轨道半长轴简化计算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5].金星,吴文堂,周伟静,常浩.用于脉冲微推力器的枢轴式微冲量测量系统设计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6].常浩,叶继飞,陈粤,周伟静.用于微推力测量的电磁恒力特性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7].卢国权,刘旭辉,魏延明,杨灵芝,陈明阳.基于纳米铝热剂的MEMS固体微推力器点火实验研究[J].推进技术.2019
[8].郑慧奇,徐焱林,丁亮,顾磊.叁线摆微推力测量系统的阻尼控制优化法[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8
[9].韩铭麟,陈君,汪旭东,张涛.应用于冷气微推力器的压电晶片驱动稳定性分析[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8
[10].王大鹏,金星,周伟静,李南雷,王青.间接法测量微推力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J].宇航计测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