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龙果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龙果,茎,DNA提取,改进CTAB+Tris-HCl洗涤法
火龙果茎论文文献综述
农全东,张明永,张美,简曙光,陆宏芳[1](2019)在《火龙果茎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热带水果,其茎富含多糖、多酚及其它次生代谢物,黏性极大,很难从中提取高质量的DNA。特别是一年生以上的老茎,目前尚未有较好的DNA提取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研究对CTAB+Tris-HCl洗涤法进行了3种方式的改良。结果表明,"改进叁"方法可不受取样时期和取样部位的限制,从一年生以上火龙果茎中提取的DNA质量最好且不含黏性物质,可用于酶切与分子标记等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该研究探索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火龙果茎DNA提取方法,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圆,严婉荣,肖敏,肖彤斌,赵志祥[2](2019)在《火龙果茎腐病致病菌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和分类地位,并进一步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琼海、临高、陵水等地广泛采集病样。经田间症状调查、组织纯化培养、病原形态观察、致病力测定、真菌ITS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结果表明:病原分离物具有典型的镰刀菌形态特征,菌丝浓密,产生紫色素,小型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多个隔;而在ITS序列分析中,代表菌株47A4和47A5与NCBI数据库中尖孢镰刀菌的多条ITS序列(登录号分别为KJ653447.1, DQ535184.1和KM268692.1)相似性达100%;系统进化树上,47A4和47A5与尖孢镰刀菌聚在同一分支上,遗传距离最近,而与非纯培养镰刀菌克隆3.91E在不同分支上,遗传距离远。结合形态特征、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将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结果对火龙果茎腐病流行规律、致灾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3期)
马若影,李幼梅,邓志勇,陈逸婷,邢燕妮[3](2018)在《大孔树脂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脱色除蛋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红心火龙果茎多糖的纯度,并了解大孔树脂处理对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多糖脱色除蛋白的效果和多糖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佳脱色效果的树脂,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大孔树脂脱色除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B-8树脂效果最佳,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0.6 g/mL,温度60℃,pH为5,时间2 h。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色率、蛋白去除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76.51%、88.29%和83.47%。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火龙果茎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大孔树脂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欧岳姣,曹剑锋,张美容,陈集双,梁西琴[4](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火龙果茎甾醇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火龙果茎为原料,研究火龙果茎甾醇的提取及精制工艺。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火龙果茎甾醇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火龙果茎甾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57 min、超声功率143 W、液料比12∶1(m L/g)、温度53℃,甾醇得率为2.69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火龙果茎甾醇精制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为4∶1(m L/mg),结晶初始温度为55℃,养晶时间为18 h,此条件下火龙果茎甾醇的纯度达到87.6%。(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8年03期)
马若影[5](2018)在《红心火龙果茎中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龙果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修剪火龙果茎,茎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火龙果茎作为植物生长中遗弃的废料,国内外目前对其研究甚少,关于其多糖提取、纯化等一系列系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开发前景广阔,潜在价值高。本论文以红心火龙果茎为原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及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亚临界水提取、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叁种提取方法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提取和性能的影响,最后用大孔树脂对亚临界水提取的火龙果茎多糖脱色除蛋白初步纯化,确定最佳脱色除蛋白工艺,并对各种处理方法所得产品的收率,溶解度、持油力、电镜扫描、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单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与比较。1、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性能影响研究:考察晒干、烘干、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四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得率及多糖颜色、溶解度、持油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预处理方法获得的多糖,晒干(HSP-1)、烘干(HSP-2)、真空干燥(HSP-3)、冷冻干燥(HSP-4)多糖得率分别为10.04%、8.93%、15.90%、19.53%,多糖的颜色分别为浅褐色、浅褐色、浅黄色、米白色,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82.50%、86.00%、76.00%、70.50%,持油力分别为 0.34、0.51、0.86、0.98g/g。2、亚临界水提取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及工艺优化: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筛选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亚临界水提取红心火龙果茎多糖进行条件优化,亚临界水提取火龙果茎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140℃、料液比1:50、提取时间25 min,此工艺条件下,火龙果茎多糖提取率为38.07±0.15%。3、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及工艺优化:考察料液比、超声微波提取时间、微波功率对多糖提取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火龙果茎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50、超声微波时间200s、微波功率500w,在此工艺条件下,火龙果茎多糖提取率19.16±0.23%。4、微波辅助提取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及工艺优化: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功率对多糖提取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火龙果茎多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50、提取功率700w、提取时间240s,在此工艺条件下,火龙果茎多糖提取率17.29±0.14%。5、不同提取方法红心火龙果茎多糖性能影响研究:对叁种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多糖得率、溶解度、持油力、电镜扫描、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单糖组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提取的红心火龙果茎多糖(HSP-S)性能最佳。HSP-S为米白色,溶解度99.50±0.15%,持油力1.48±0.12g/g,阳离子交换能力105.00±2.00mmol/g。扫描电镜观察到火龙果茎多糖表面疏松有孔状,结构状态完整,红外光谱扫描定性确定提取的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具有多糖特征吸收峰,HSP-S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半乳糖醛酸、氨基半乳糖、阿拉伯糖,其相对摩尔比为0.26:1.47:1.63:0.04:0.24:6.25:0.71:0.04:6.58,HSP-S 多糖浓度为5mg/mL 时,DPPH 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8.89%,·OH清除能力为62.66%,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良好。6、大孔树脂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脱色除蛋白及工艺优化:筛选出合适的树脂,考察树脂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脱色除蛋白工艺优化和大孔树脂脱色前后火龙果茎多糖性质变化。从多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佳脱色效果的树脂,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大孔树脂脱色除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AB-8树脂效果最佳,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0.6 g/mL,温度60℃,pH值为5,时间2 h。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色率、蛋白去除率和多糖保留率分别为76.51%,88.29%和83.47%。树脂处理后多糖溶解度由99.50±0.15%提升至99.82±0.18,其溶解度略有增加,持油力由1.48±0.12g/g提升至1.52±0.25g/g,阳离子交换能力由105.00±2.00mmol/g提升至125.00±1.78mmol/g,结果表明,亚临界水提取的红心火龙果茎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大孔树脂处理后其抗氧化活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8-05-01)
肖显梅,白成艳,王晗,张荣[6](2018)在《一种引起火龙果茎部病害病原菌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火龙果茎斑病广泛发生在火龙果种植区。通过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火龙果茎斑病的病原菌。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茎斑病的病原菌为Epicoccum latusicollu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pH值为6~7。(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8年02期)
范建新,邓仁菊,王永清,罗立娜,韩树全[7](2017)在《火龙果茎段及花药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测定火龙果茎段鲜样及不同来源愈伤组织的脱落酸(ABA)、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T)四个内源激素的含量,以期找到火龙果愈伤组织再分化率低的内源激素规律,为火龙果花药培养中合理添加外源激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火龙果茎段中内源IAA和ZT含量较高易于愈伤组织的诱导。火龙果茎段鲜样中的GA3含量明显低于茎段或花药愈伤组织,ABA含量则高于茎段愈伤组织,小于花药愈伤组织。花药诱导的愈伤组织中IAA的含量明显低于茎段愈伤组织,而ABA的含量却高于茎段愈伤组织,花药愈伤组织的ABA/GA3、ABA/IAA的比例都明显高于茎段愈伤组织,其中未分化花药愈伤组织的ABA/GA3的比值是茎段愈伤的6.71倍、是可分化花药愈伤组织的3.82倍,ABA/IAA的比值是茎段愈伤的43.68倍、是可分化花药愈伤组织的16.02倍,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由此表明,较高含量的ZT和IAA对花药愈伤组织不定芽的分化有明显优势,而高含量的GA3则会对不定芽分化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GA3/ZT值保持在较低水平对于不定芽的分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12期)
张依楠,廖海民,吉志超,张雪,王荔[8](2017)在《水分胁迫对火龙果茎解剖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火龙果茎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火龙果茎解剖结构由复表皮、皮层、和维管柱构成,其中维管柱包括维管束和基本组织,靠近表皮的皮层细胞特化为栅栏组织,茎中含有大量的储水细胞和含晶细胞。不同水分处理对火龙果茎解剖结构影响明显,水分胁迫下,火龙果茎复表皮厚度、维管束、储水细胞数量及皮层与茎厚度比值增加,茎厚度以及皮层厚度减小。(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逄崇洋[9](2017)在《类芽孢杆菌PCY-67菌株的鉴定、发酵工艺研制和对火龙果茎腐病的生防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主要对黑龙江、江苏、浙江、海南等地的土壤样本77份,经过分离以及纯化培养,一共得到细菌菌株206株细菌菌株。采取平板对峙培养的方法筛选出1株对火龙果茎腐病具有极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并通过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的比较,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Ash, Priest & Collin,编号为PCY-67)。在此基础上,对该菌株开展发酵工艺研制和对火龙果茎腐病的生防潜力评价,为该菌株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PCY-67对10种植物病原菌拮抗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PCY-67对椰子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palmarumCooke)、橡胶树棒孢病菌(Corynesporacassiicola Berk.&M.A. Curtis)、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M.A. Curtis)、树仔菜叶斑病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山竹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荔枝叶斑病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R.R.Nelson&Haasis)、荔枝炭疽病菌(C.sp.)、火龙果果腐病镰刀菌(Fusarium sp.)、柑橘炭疽病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番木瓜炭疽病菌(C.papaya P.Henn)等10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2、以单位液体中活菌数量为目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和优化了 PCY-67的发酵工艺为:可溶性淀粉17.5g/L,蛋白胨20g/L,氯化钠1.25g/L,发酵温度30℃,初始pH值7.0,摇瓶转速180r/min,发酵时间36h,接种量8%,瓶装量为每250mL体积的叁角瓶装80mL液体培养基。用此发酵工艺发酵,PCY-67的活菌数达 4.3×109CFU/mL。3、测定了 PCY-67发酵滤液对火龙果茎腐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10%的PCY-67发酵滤液对火龙果茎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0%,浓度为30%的抑制率达83%,浓度为50%的抑制率高达94%。4、研究在火龙果植株茎部不同接种处理下PCY-67对火龙果茎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先接PCY-67菌液后接种病原菌的防病效果为76.42%,PCY-67菌液与病原菌同时接种的防病效果为60.38%,先接病原菌后接PCY-67菌液的防病效果为50.06%;浓度为30%的PCY-67发酵滤液火龙果茎腐病的防效为66.33%,浓度为50%的PCY-67发酵滤液防效为68.45%,浓度为70%的防效为70.28%,浓度低于30%防效显着下降,但浓度30%与更高浓度比较防效差异不显着,从经济适用角度考虑而推荐使用30%的PCY-67发酵滤液进行防治。5、研究并初步探明了 PCY-67在火龙果植株茎部上的定殖规律。通过抗药性诱导试验,逐级诱导得到抗200μg/mL利福平的标记菌株PCY-67*,测定了 PCY-67*在火龙果植株茎部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的1-5d期间,PCY-67*数量,从6.3×105CFU/g逐渐减少到4.9×104CFU/g,第5-15d期间,PCY-67*数量逐渐增加,达到5.8×104CFU/g,到第15d及以后,PCY-67*数量又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到6.1X 103CFU/g,直至接种时间达到25d甚至30d以后,PCY-67*菌量变化相对平稳,基本稳定在 4.4×103CFU/g。(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赵世学[10](2016)在《火龙果茎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火龙果茎腐病菌为害火龙果肉质的茎部,症状为火龙果肉质茎部分变黄腐烂,肉质部被分解,只剩余茎中央木质化的髓部,腐烂部位逐渐向茎两端蔓延,严重时腐烂部位木质化的髓部也会断裂,病健交界处清晰明显。茎部腐烂后,该茎的开花、结果数量明显少于未染病的健康茎部,造成种植区的火龙果减产,目前海南尚无引起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鉴定和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首次报道了在海南省发生的火龙果茎腐病,详细的描述了该病害的症状和危害情况,并从火龙果病茎上分离得到菌株3个,分别是细菌菌株QH-G、QZ-G,真菌菌株DZ-F。由细菌引起的火龙果茎腐病命名为火龙果细菌性茎腐病,由真菌引起的火龙果茎腐病命名为火龙果真菌性茎腐病。对两个细菌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再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寄主范围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分类归属。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和各项生理生化试验测定结果,2个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G+),厌氧生长,在营养琼脂上不产色素,接触酶阳性,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表明,2个菌株在37℃,2%NaCl能生长,能降解果胶,能水解淀粉、纤维素,能还原硝酸盐,但不能产生吲哚,不能水解脲素、卵黄卵磷脂和吐温80。能利用D-葡萄糖、L-阿拉伯糖、甘露醇、D-木糖、甘油和棉籽糖并产酸,但不能利用L-鼠李糖、菊糖、山梨糖、D-果糖、纤维二糖、甜醇、山梨醇。能利用苯甲酸钠,但不能利用柠檬酸钠、琥珀酸钠和酒石酸钠。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两个菌株序列相似程度最高的是Paenibacillus polymyxa,同源性均在97%以上。根据系统发育树情况,并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和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参考《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将2个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olymyxa)。同时,对真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后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寄主范围测定、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了其分类归属。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真菌菌株鉴定为新暗色柱节孢(Veoscytalidium dimidiatum)。采用抑菌圈法,对10种杀细菌剂在火龙果细菌性茎腐病病原上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5%代森铵水剂防治效果最好,抑菌圈最大;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稍差,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2.380+2.477x,y=2.896+1.146x,EC50分别为0.4929,0.0240。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效果次之,直线回归方程为y=1.020+1.040x,EC50值为2.5686。这3种药剂可作为火龙果细菌性茎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火龙果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弄清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和分类地位,并进一步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琼海、临高、陵水等地广泛采集病样。经田间症状调查、组织纯化培养、病原形态观察、致病力测定、真菌ITS序列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结果表明:病原分离物具有典型的镰刀菌形态特征,菌丝浓密,产生紫色素,小型分生孢子新月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多个隔;而在ITS序列分析中,代表菌株47A4和47A5与NCBI数据库中尖孢镰刀菌的多条ITS序列(登录号分别为KJ653447.1, DQ535184.1和KM268692.1)相似性达100%;系统进化树上,47A4和47A5与尖孢镰刀菌聚在同一分支上,遗传距离最近,而与非纯培养镰刀菌克隆3.91E在不同分支上,遗传距离远。结合形态特征、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将火龙果茎腐病的病原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结果对火龙果茎腐病流行规律、致灾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龙果茎论文参考文献
[1].农全东,张明永,张美,简曙光,陆宏芳.火龙果茎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良[J].植物学报.2019
[2].陈圆,严婉荣,肖敏,肖彤斌,赵志祥.火龙果茎腐病致病菌的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9
[3].马若影,李幼梅,邓志勇,陈逸婷,邢燕妮.大孔树脂对红心火龙果茎多糖脱色除蛋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8
[4].欧岳姣,曹剑锋,张美容,陈集双,梁西琴.响应面法优化火龙果茎甾醇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J].生物资源.2018
[5].马若影.红心火龙果茎中多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8
[6].肖显梅,白成艳,王晗,张荣.一种引起火龙果茎部病害病原菌的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18
[7].范建新,邓仁菊,王永清,罗立娜,韩树全.火龙果茎段及花药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7
[8].张依楠,廖海民,吉志超,张雪,王荔.水分胁迫对火龙果茎解剖结构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7
[9].逄崇洋.类芽孢杆菌PCY-67菌株的鉴定、发酵工艺研制和对火龙果茎腐病的生防潜力评价[D].海南大学.2017
[10].赵世学.火龙果茎腐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D].海南大学.2016
标签:火龙果; 茎; DNA提取; 改进CTAB+Tris-HCl洗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