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主义论文-吴兆晴

女同性恋主义论文-吴兆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同性恋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紫色》,女同性恋主义,女性解放

女同性恋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兆晴[1](2016)在《《紫色》中的女同性恋主义与女性的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同性恋主义最早来源于女性主义,是女性对自身地位与尊严的捍卫。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是双重压迫: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和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种族让她们和白人分离,性别又使得她们难以与男性和谐。在黑人群体中,女性毫无地位可言,于是,为了自由、独立、幸福,黑人女性们走到了一起,同男权抗争。《紫色》的女主人公西丽就是这样一名黑人女性。本文旨在通过她与莎格的同性恋之情分析她的自我意识解放和性意识的解放,进而进一步了解女同性恋主义对于黑人女性解放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8期)

张玉颖[2](2014)在《《紫色》中黑人女同性恋主义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沃克是美国伟大的黑人女作家。《紫色》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寻求自我身份的黑人女性。小说展现了主人公西莉和其他黑人妇女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悲惨境地。艾丽丝·沃克想要告诉我们主人公西莉通过姐妹情谊、同性爱恋,寻找黑人女性传统等途径最终摆脱男性的压迫以及重建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4 2nd Asian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Sciences(ACSS 2014)》期刊2014-12-30)

赵婉莉[3](2014)在《拯救与重生:解读《紫色》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因其深刻反映现实社会中诸多女性问题和种族问题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在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下,小说中女主人公茜莉与莎格之间的同性恋情,被视作是对男权社会束缚的胜利反抗,激励着众多黑人女性团结起来,冲破二元对立模式的男权社会的束缚,积极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力。本文将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产生、作用及意义角度出发,分析《紫色》文本中女同性恋爱人对女主人公茜莉命运的拯救与重生。(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4年11期)

王瑞兵,田畅[4](2014)在《论21世纪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创作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之后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创作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突破。各类华语女性导演站立在新世纪的风标下,重新思考女性同性恋题材的深化方式,从而以新姿态与境外同类题材对话呼应。本文将具体阐释21世纪后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洋溢的女性主义的创作策略。(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4期)

许庆红[5](2013)在《激进主义与乌托邦——艾德里安娜·里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着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3年02期)

张春巧[6](2012)在《女性自我意识的蜕变与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反响巨大的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小说,《紫色》最先描述了关于非裔美国妇女在遭受来自社会和家庭压迫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小说不仅揭露了施加于黑人妇女身上的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也同样描述了那些被压迫的妇女们是如何从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本文首先致力于对这种双重压迫作出分析,阐述她们是如何联合起来与这些压迫做抗争并最终实现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独立。其次,沃克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聚焦于黑人妇女如何在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实现与男性和谐相处的问题。在作者看来,男女之间应是平等和谐相处,这不仅需要男人具有自觉的意识,必要时女性也要采取非常措施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本文对主人公茜莉与莎格·阿维里之间特殊的异性恋情作出分析,旨在应用女同性恋女权主义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理论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非常态化呈现,拓宽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其表现手段,并且表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出现是自然而然且不可避免的,它是促使黑人妇女共同联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最终梦想的一个有利工具,黑人妇女的共同联合使她们最终找到了生活中缺失已久的爱,并实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蜕变与新生。论文同时还表明种族和性别歧视是滋生黑人女同性恋主义的温床,只要这些社会弊病不清除,黑人女同性恋主义就还会在美国社会继续存在下去。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作者及作品;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前人对这部作品所作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的结构与创新点之所在。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采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对这部小说所作出的理解便各有千秋,甚至大不相同;叁、四章引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并分析女同性恋女权主义出现的成因及在《紫色》中的具体表现,从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推理出艾丽丝·沃克所独有的女同性恋女权主义思想;第五章通过分析黑人女同性恋女权主义在《紫色》中所体现出的作用与意义,揭示出其对女性自身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后一章结论部分强调:通过同性相恋相怜思想,女主人公们均打破了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桎梏与枷锁并最终实现身份的独立与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还表明女同性恋女权主义的出现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它们会随着社会压迫与种族歧视的存在而存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5-01)

谭永[7](2011)在《论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婚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从被压迫中解放的途征与女性主义叁大主要流派的观点有很大差异。这也导致了在婚姻观上,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与其他女性主义流派也存在很大不同,她们只认同女性间的同性恋,排斥异性恋。本文重点阐述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婚姻思想及其影响。(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11年12期)

许庆红[8](2010)在《性、政治与诗歌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一批激进女性主义者掀起了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这是一种较新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一种历史、文化和政治的话语。该理论批判父权制和异性恋为压迫性的话语机制、质疑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性和性别角色、认为女性的性身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提倡建立女性认同来重建社会秩序。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将女同性恋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和一种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来张扬,以此体现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作家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批评。艾德里安娜·里奇(1929 - )是当代美国着名的诗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也是西方最重要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她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诗歌和散文积极关注广大女性和女同性恋的历史和社会现状,表现了她坦率的女性主义政治承诺。里奇对西方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恒久贡献在于,她对“强制的异性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女同性恋存在”和“女同性恋连续体”的概念。她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对美国石墙事件之后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话语以及女同性恋行动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们主要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对文学中的女同性恋性质、女同性恋形象、身份政治以及女同性恋诗歌传统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内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只限于为数不多的一般性理论介绍。一些期刊文章限于对少数几个英美女作家的女同性恋题材作品中的雌雄同体、姐妹情谊以及女同性恋身份等问题的分析。国外对里奇的研究主要涉及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发展、政治倾向性和诗歌美学等方面,而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视角对性、政治和诗歌理念等关键性问题未做集中和深入研究。国内迄今为止对里奇的研究除了几篇涉及里奇女性主义的论文,只有为数极少的名篇翻译,对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学术探讨尚属空白。本论文对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中的性、政治和诗歌理念问题进行较为集中和深入的分析。论文认为,里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重新界定了女同性恋的“性”、表明了她强烈的政治关注、革新了诗歌理念,由此开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政治视界的新领域。论文的重点是对里奇在其散文中建构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解读,并将其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代表性诗歌作为支撑材料来论证理论。关于“性”,里奇对女同性恋的“性”进行了重新界定。她认为女同性恋/女性的“性”既表现了身体欲望,又超越了身体欲望,是健全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这是对传统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观和性欲观的质询,也是对女性性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作家将“性”政治化的权力的充分肯定;关于政治,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吸纳“个人的即政治的”意识形态、批判父权制和强制的异性恋、提出“女同性恋存在”和“女同性恋连续体”的概念来重新命名女同性恋的经验实质。这些思想所指涉的政治意义在于超越了既定性别政治下男性主体的异性主义,绘制了一幅女性认同的蓝图,将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政治化为一种全新的批评观,挑战根深蒂固的女性和女同性恋歧视,为女性的历史和现状赋予新的意义;关于诗歌理念,里奇将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诗歌理念与政治思想融为一炉,以诗歌创新来呈现女同性恋/女性经验、表达共同的梦想并突显强烈的政治抱负。里奇背离传统的诗歌理念包含超越女同性恋写作的内在性和家常性、诗歌中的女性认同、对爱情诗歌传统的变革以及普通语言的使用。这些诗歌理念建立了私人和公共、个人和集体的联系,有助于表现诗歌的追寻自由、公正和健全人格的政治主题,这是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诗歌的精髓。论文的结论重申里奇的激进女性主义思想背后所掩藏的深刻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里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不单是一种个体化或纯粹自主化的女同性恋行为本身,而是关注女同性恋/女性历史与现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话语机制,所批判的是男性主体的异性主义思维范式和话语机制。她提议重新建构女性主义分析和批评来彰显女同性恋/女性的历史沉寂和边缘化现实,将文学政治化。这种由性衍生到政治、进而到文学形式的策略,能够激发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的性身份认同、女性的权力意识以及女性的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再思考,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公正观念,对实现性别解放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便是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所具有的认识论高度,也是我们将里奇作为一个政治作家、理论家和人文主义学者来解读的根本所在。论文对里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解读比较深入和集中,所得结论将有助于了解西方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探究文化多元化语境下女同性恋文学所体现的社会/群体/个人的现实。论文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探讨,也希望自己在该研究领域继续前行。(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郭海鹰[9](2010)在《从女同性恋书写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陈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陈染笔下的女同性恋者大多是受父权伤害或对男性失望后的性心理转向,而这种"超性别之爱"不仅否定了异性爱的霸权地位,而且还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方式以及女性的自我确认方式,这一切均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如出一辙。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文本,探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陈染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骆文琳[10](2009)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部女同性恋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交织的文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了生长在五旬福音教派家庭中的女主人公詹尼特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同性倾向的认同,拒绝被边缘化的"他者"身份,为追寻自我和真爱最后走上了与家庭、教会决裂的道路。温特森在小说中大胆地运用各种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融圣经故事、中世纪浪漫传奇、童话寓言于一体,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了颠覆男权中心社会、反抗异性恋霸权的激进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女同性恋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伟大的黑人女作家。《紫色》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在父权制社会中寻求自我身份的黑人女性。小说展现了主人公西莉和其他黑人妇女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悲惨境地。艾丽丝·沃克想要告诉我们主人公西莉通过姐妹情谊、同性爱恋,寻找黑人女性传统等途径最终摆脱男性的压迫以及重建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同性恋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兆晴.《紫色》中的女同性恋主义与女性的解放[J].青年文学家.2016

[2].张玉颖.《紫色》中黑人女同性恋主义解析[C].Proceedingsof20142ndAsianConferenceontheSocialSciences(ACSS2014).2014

[3].赵婉莉.拯救与重生:解读《紫色》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4].王瑞兵,田畅.论21世纪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创作策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5].许庆红.激进主义与乌托邦——艾德里安娜·里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评析[J].学术界.2013

[6].张春巧.女性自我意识的蜕变与新生[D].合肥工业大学.2012

[7].谭永.论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婚姻观[J].改革与开放.2011

[8].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9].郭海鹰.从女同性恋书写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陈染的影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

[10].骆文琳.“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一部女同性恋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交织的文本[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女同性恋主义论文-吴兆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