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室增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温室,墙体,温度,砂浆砌块
温室增温论文文献综述
马月虹,李保明,王国强,刘娜,刘德[1](2019)在《装配式日光温室砌筑不同蓄热墙体的增温和草莓栽培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北沙漠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夜间室内低温的问题,以新疆和田使用的装配式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温室内北侧砌筑砖墙体、砌块墙体和砌块填充沙土墙体3种材质的蓄热墙体,采用PT1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对试验温室墙体、室内温度进行测试,并进行草莓栽培试验,用ACS-30型天平、LH-B55型数显折光仪进行草莓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量。由试验数据得,3种蓄热墙体体积、尺寸相同条件下,蓄热性能依次是:砌块填充沙土墙体>砌块墙体>砖墙体。装配式日光温室内砌筑砖墙体、砌块墙体和砌块填充沙土墙体,使得室温较装配式日光温室早晨07:00分别增加2.2、2.9和3.8℃。采用同样的种植管理技术,栽培的草莓开花期分别比原装配式日光温室早7、11和14 d,成熟期早14、17和20 d,单棚产量依次高24.2%、30.1%和33.4%,比装配式温室的草莓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平均值高1.4、2.1和2.6个百分点。进一步验证了墙体对日光温室热贡献的重要性,且砂浆砌块墙体比砖墙体增温效果明显,该墙体温室更适宜草莓生长。新砌筑墙体蓄热量与装配式温室热负荷计算数值一致,表明在没有其他加温设施的情况下,温室内新砌的墙体是室内夜间热源,可使温室内温度增加。该文为西北沙漠区日光温室墙体蓄热材料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为日光温室内砂浆砌块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窦永静[2](2019)在《增温对大兴安岭泥炭地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中高纬度地区是泥炭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区。大兴安岭作为我国泥炭地的主要分布区,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呈现出冻土大面积退化的态势,冻融格局与冻融循环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地改变,这必将导致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但目前在此敏感区域尚缺乏气候变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模拟冻土退化的过程,运用野外样带调查手段,对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湿地与毗邻岛状林中土壤动物群落分布进行了取样分析,揭示了冻融环境变化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动物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野外OTC原位控制增温实验和室内微宇宙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营养关系对增温和冻融作用变化的响应,并研究探讨蚯蚓在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下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CO_2和N_2O)的影响,旨在揭示土壤动物群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基于对不同冻土区湿地和相邻岛状林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共捕获大型动物918只,隶属于8目13类群;螨类20678只,隶属于3目30科46种;跳虫8037只,隶属于1目12科35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在季节冻土区和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大于永久冻土区;螨类和跳虫(中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从连续多年冻土区向季节冻土区逐渐增加,即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增加,温度差异是造成叁地土壤动物群落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相同类型冻土区,无论是大型动物还是土壤螨类和跳虫,岛状林生境的个体密度、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湿地生境,植被则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动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全钾含量与土壤螨类、跳虫群落(中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标有显着的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全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2)基于野外原位OTC增温控制实验研究发现,本实验中OTC增温效果显着,并增加了OTC内部土壤含水量。在增温、增湿的协同作用下大型土壤动物和跳虫的个体数量与物种数显着增加,而土壤螨类群落没有明显的变化。8月份大中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物种数都显着高于5月和9月,这是因为8月雨热同期,植被茂盛,土壤温度适宜,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泥炭地增温后,蚜科、圆跳科跳虫和长角跳科跳虫由初级消费者升至次级消费者,鳞跳科跳虫和鳞翅目幼虫由次级消费者升至叁级消费者,而粉虱科和蓟马科由次级消费者降至初级消费者。土壤动物营养级的变化与增温对泥炭地的光热、水分和植被等条件产生影响有关。(3)基于室内冻融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冻融作用会显着降低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且在大幅度冻融环境FTC(-10℃~5℃)处理最低。冻融循环次数也极显着地影响土壤跳虫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个体密度和物种数随着冻融循环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不同种类的土壤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响应不同,本实验中的螨类具有较强的耐寒性。(4)基于室内蚯蚓培养实验研究发现,增温、含水量增加、添加蚯蚓以及叁因素的交互作用都对土壤CO_2的释放有极显着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温度相同时只有在含水量为80%WHC时,添加蚯蚓才能促进CO_2排放,含水量为60%WHC的情况下,蚯蚓作用不明显;在水分充足(80%WHC)时,温度(18℃)是影响土壤CO_2释放的主要因子。水分和蚯蚓的相互作用对土壤N_2O形成与排放有显着影响,即在80%WHC情况下,添加蚯蚓显着提高了土壤N_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土壤DOC、MBC与CO_2排放的关系密切,并推测实验中土壤N_2O的产生主要是由反硝化作用产生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朱海生,董红敏,栾冬梅,蒲德伦,袁丰[3](2019)在《贮存高度和锯末覆盖厚度对猪粪NH_3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贮存高度和锯末覆盖厚度对猪粪NH3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以猪粪为贮存材料,锯末为覆盖材料,试验设2种猪粪贮存高度(20 cm和40 cm)和3种锯末覆盖高度(0、10 cm和20 cm),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动态箱技术对猪粪贮存过程中NH3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不间断测试,每小时测量一次进气口和排气口NH3、N2O、CH4和CO2的质量浓度,进而计算增温潜势,共测量42 d。结果表明:猪粪便的贮存高度对各种气体排放量均有显着影响,与20 cm贮存高度的猪粪相比,40 cm贮存高度猪粪的NH3、N2O和CO2排放量显着降低,而CH4排放量显着增加。锯末覆盖降低了猪粪贮存过程中NH3和CO2的排放量,但是增加了CH4的排放量;锯末覆盖对不同贮存高度猪粪N2O排放量影响不同,锯末覆盖增加了20 cm贮存高度猪粪N2O排放量,却降低了40 cm贮存高度猪粪N2O排放量。各处理组单位质量猪粪排放的总温室气体增温潜势为36.62~62.83 g·kg-1(CO2基础)。覆盖可以减少猪粪贮存过程中总温室气体增温潜势11.59%~23.61%,但差异不显着。与20 cm贮存高度的猪粪相比,40 cm贮存高度显着降低了猪粪总温室气体增温潜势达36.26%~41.48%。研究表明,增加猪粪贮存高度可以减少猪粪贮存过程中总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巧,吉艳芝,郭艳杰,张丽娟,张杰[4](2019)在《水氮调控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水氮调控下鲜食葡萄园土壤N_2O、CO_2和CH_4 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及其增温潜势,以期了解水氮调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旨在筛选出更为合理的水氮调控管理模式,从而为减缓葡萄园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于2017年4—12月,选择在河北省葡萄主产区—昌黎,以鲜食葡萄‘红地球’为供试葡萄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设置传统水氮、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一种新型的硝化抑制剂) 4个处理,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鲜食葡萄园土壤3种温室气体(N_2O、CO_2和CH_4)排放量进行监测,比较其综合增温潜势差异,并测定葡萄产量。【结果】N_2O排放通量施肥后呈现单峰趋势,在施肥灌水后的1—2 d出现峰值。氮肥能显着提高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传统水氮相比,减氮控水处理能降低73.03%—88.19%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等氮条件下配施DMPP能平均降低50.08%的N_2O排放通量;各处理CO_2排放通量变化趋势一致,在施肥后2—3 d达到排放高峰,在生长期内表现为季节变化规律。减氮控水处理能减少60.56%—62.13%的CO_2排放,达到减排效果;CH_4排放通量则无明显变化趋势,施肥后CH_4排放通量时正时负,其中传统水氮CH_4排放通量波动性较大,范围在-0.132—0.238μg·m~(-2)·h~(-1),减氮控水处理之间变化趋势平缓,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整个试验期间,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传统水氮、优化水氮、移动水肥和优化水氮+DMPP,分别为3.90、2.83、2.76和2.65 kg·hm~(-2),排放系数介于0.58%—0.67%。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减氮控水处理(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可使N_2O总排放累积量降低27.56%—32.09%;各处理土壤CO_2和CH_4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传统水氮(3 816.05 kg·hm~(-2)、0.060 g·hm~(-2)),移动水肥(3 387.33 kg·hm~(-2)、-0.075 g·hm~(-2)),优化水氮(3 410.95 kg·hm~(-2)、-0.036 g·hm~(-2))和优化水氮+DMPP(3 412.06 kg·hm~(-2)、-0.030 g·hm~(-2))。减氮控水处理可分别使CO_2排放累积量降低10.59%—11.23%,CH_4总排放累积量降低150.23%—224.38%。结合葡萄产量,减氮控水处理葡萄产量较传统水氮处理增加8.81%—19.35%,其中以优化+DMPP处理增幅最大,且比优化水氮和移动水肥处理也高出9.69%和2.25%。【结论】与传统水氮相比,优化水氮+DMPP处理土壤N_2O、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32.09%、10.59%和150.23%,总GWP降低了12.82%,实现了葡萄园温室气体减排,同时可使葡萄产量增加19.35%,达到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综合评价为本研究中最佳水氮调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云波[5](2018)在《日光温室利用反光幕增温补光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光幕属于保护地蔬菜生产的辅助设施,冬春季节在日光温室栽培畦的北侧或靠后墙部位张挂反光幕,有较好的增温补光作用。反光幕是聚酯镀铝膜,幅宽1米,两幅镀铝膜连接起来形成2米高的反光幕。当太阳光照射到反光幕,然后再反射到3米范围内的地面和作物上,可增加光照5 000勒克斯,增光率为33%,提高地温和气温2℃左右。距离反光幕越近,增光越多,温度也越高,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利用反光幕可营造日光温室小气候,减少作物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日光温室不论哪种形式,都是前部低矮,空间小,后部空间大,前部白天光(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18年Z2期)
王学霞,高清竹,干珠扎布,胡国铮,栗文瀚[6](2018)在《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认识高寒草甸温室气体通量对长期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Open Top Chamber)模拟增温2a(2Y,2015-2016年)和6a(6Y,2011-2016年)对藏北高寒草甸生长季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长季(6-8月)增温6Y处理和增温2Y处理分别增加和降低高寒草甸土壤CO_2排放通量,其中7月增温6Y处理CO_2排放通量显着高于增温2Y处理;增温6Y和2Y处理增加了高寒草甸CH_4吸收通量,但是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高寒草甸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增温6Y>2Y>CK,处理间无显着差异。环境因子与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相关分析表明,CO_2、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与0~5cm土壤温度相关不显着;土壤湿度、植物地上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蔗糖酶是影响高寒草甸CO_2排放通量的关键因子;NO_3~--N是影响CH_4吸收通量的关键因素;脲酶和NO_3~--N是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主要因子。因此,增温6Y处理通过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蔗糖酶活性,从而提高了土壤CO_2排放通量,增温6Y和2Y处理通过增加土壤脲酶和NO_3~--N含量,从而促进了土壤N_2O排放和CH_4的吸收通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范奥华,杨有刚,裴雪,王孝龙,张彦钦[7](2018)在《冬季日光温室电热膜和风机组合增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方越冬型日光温室在极端天气下需要临时增温的问题,根据热能方程,提出电热膜和轴流风机相结合的短时定向增温方式,并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试验选取晴天、阴天和雨天等,以0.5h为1个测试周期,测试连续加热5、10min和间隔加热10min,在分别配合2台和4台风机的组合模式下,对比分析室内作物冠层平面温度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晴天和小雨天气下使用间隔加热10min和2台风机的加热策略,阴天使用连续加热10min和2台风机的加热策略,能够达到高效且均匀的增温目的,可为日光温室冬季的临时性增温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刘森[8](2017)在《日光温室越冬增温设备的合理选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笔者根据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气候寒冷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示范推广设施农业设备的使用效果等经验,向广大用户介绍目前国内日光温室冬春季常用的取暖、保温和增温技术设备种类、特点和应用场所,供用户参考。第一种,环保节煤燃煤炉特点是该锅炉采用返烧折流、二次燃烧等技术,具有燃烧完全、热效率高,设备投资相对较低,使用简单安全等优点。适用于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蔬菜、花卉、药材、林果和食用菌等用户。用户在温室设施蔬菜、花卉等作(本文来源于《农机科技推广》期刊2017年10期)
李宝鑫[9](2017)在《青海湖湿地模拟增温和施氮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这些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不争的事实,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问题。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调节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青藏高原地处世界第叁极,其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青藏高原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往往十分敏感。由于这一特性,其对于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具有不可忽视的反馈调节作用,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很大的影响潜质。全球气温变暖背景下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及后果是当下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增温及大气氮沉降影响下温室气体排放响应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本文以青藏高寒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湖滨湿地、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观察研究模拟增温施氮状态下叁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规律及对比,探讨湿地生态系统中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因子及其可能的调控途径,并以此为从事于湿地保护及恢复的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研究开展于中国青海省海北州境内的青海湖流域小泊湖湿地及刚察县依克乌兰高寒湿地这两座高寒湿地系统通量观测站,研究湿地类型包括自然状态下青海湖水位下降后遗留下来的沼泽草甸湿地及刚察县瓦颜山沙柳河源湿地。于2016年5月至9月期间,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两种类型湿地在时空动态变化下进行CO2、CH4和N2O通量排放的测定。并进行增温处理,氮添加处理和增温施氮交互处理,且与自然状态形成对照。研究发现在测定期间,总体上,两类湿地土壤叁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通量均表现为排放作用。在生长季期间两块试验地中共进行了增温、施氮、增温施氮交互及自然状态4种处理,增温处理下对土壤CO2排放通量有一定的提升,增温施氮交互处理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提升较为明显,综合来说CO2排放量:增温施氮区>增温区>施氮区>对照区。施氮、增温施氮的土壤N2O与CH4排放通量显着高于自然对照组。在生长季茂盛的7月与8月,湖滨湿地的CO2和N2O的排放量大于河源湿地,在生长季初期与生长季末期差异并不显着。对于CH4排放通量来说,在夏季经常处于淹水状态下的湖滨湿地明显大于河源湿地,在两类湿地生态系统之间CH4通量排放差异显着。在时空变化方面,不同时间尺度下来看,日变化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天之中,温室气体排放常在12点、3点达到峰值,在早晚日出日落时为低值。而对于季节来看,随着生长季的开始,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大,在生长季茂盛的7月8月达到峰值,之后排放速率逐步降低。季节温度,水份,日照时间,植被生长状态等因素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综合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郭建业,秦贵,张艳红,刘晓明[10](2016)在《日光温室水循环增温蓄热系统应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北方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内的温度,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同时减少温室加温能耗,设计了一种水循环增温蓄热系统。该系统以日光温室墙体结构为依托,以水为介质进行热量的蓄积与释放,利用冬季晴天时北墙部位的太阳辐射热量使水增温,并把水储存在蓄热水箱内;夜间温室内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利用所贮蓄的热量给温室加温。结果表明,应用该系统可使温室每天平均气温提高3.65℃以上,地温提高2.00℃左右;夜间气温至少提高3.00℃,地温提高1.00℃以上;既能有效地提高温室温度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还能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减少CO、CO2、SO2、NOx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冬季3个月产生环境效益2.8万元。(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6年09期)
温室增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方中高纬度地区是泥炭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区。大兴安岭作为我国泥炭地的主要分布区,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呈现出冻土大面积退化的态势,冻融格局与冻融循环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地改变,这必将导致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但目前在此敏感区域尚缺乏气候变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模拟冻土退化的过程,运用野外样带调查手段,对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湿地与毗邻岛状林中土壤动物群落分布进行了取样分析,揭示了冻融环境变化下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土壤动物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野外OTC原位控制增温实验和室内微宇宙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营养关系对增温和冻融作用变化的响应,并研究探讨蚯蚓在温度和水分的交互作用下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CO_2和N_2O)的影响,旨在揭示土壤动物群落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基于对不同冻土区湿地和相邻岛状林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共捕获大型动物918只,隶属于8目13类群;螨类20678只,隶属于3目30科46种;跳虫8037只,隶属于1目12科35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在季节冻土区和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大于永久冻土区;螨类和跳虫(中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从连续多年冻土区向季节冻土区逐渐增加,即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增加,温度差异是造成叁地土壤动物群落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相同类型冻土区,无论是大型动物还是土壤螨类和跳虫,岛状林生境的个体密度、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和香浓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湿地生境,植被则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动物群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全钾含量与土壤螨类、跳虫群落(中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标有显着的相关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土壤全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2)基于野外原位OTC增温控制实验研究发现,本实验中OTC增温效果显着,并增加了OTC内部土壤含水量。在增温、增湿的协同作用下大型土壤动物和跳虫的个体数量与物种数显着增加,而土壤螨类群落没有明显的变化。8月份大中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物种数都显着高于5月和9月,这是因为8月雨热同期,植被茂盛,土壤温度适宜,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泥炭地增温后,蚜科、圆跳科跳虫和长角跳科跳虫由初级消费者升至次级消费者,鳞跳科跳虫和鳞翅目幼虫由次级消费者升至叁级消费者,而粉虱科和蓟马科由次级消费者降至初级消费者。土壤动物营养级的变化与增温对泥炭地的光热、水分和植被等条件产生影响有关。(3)基于室内冻融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冻融作用会显着降低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且在大幅度冻融环境FTC(-10℃~5℃)处理最低。冻融循环次数也极显着地影响土壤跳虫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个体密度和物种数随着冻融循环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不同种类的土壤动物对冻融作用的响应不同,本实验中的螨类具有较强的耐寒性。(4)基于室内蚯蚓培养实验研究发现,增温、含水量增加、添加蚯蚓以及叁因素的交互作用都对土壤CO_2的释放有极显着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温度相同时只有在含水量为80%WHC时,添加蚯蚓才能促进CO_2排放,含水量为60%WHC的情况下,蚯蚓作用不明显;在水分充足(80%WHC)时,温度(18℃)是影响土壤CO_2释放的主要因子。水分和蚯蚓的相互作用对土壤N_2O形成与排放有显着影响,即在80%WHC情况下,添加蚯蚓显着提高了土壤N_2O的排放速率和累积排放量。土壤DOC、MBC与CO_2排放的关系密切,并推测实验中土壤N_2O的产生主要是由反硝化作用产生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室增温论文参考文献
[1].马月虹,李保明,王国强,刘娜,刘德.装配式日光温室砌筑不同蓄热墙体的增温和草莓栽培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窦永静.增温对大兴安岭泥炭地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3].朱海生,董红敏,栾冬梅,蒲德伦,袁丰.贮存高度和锯末覆盖厚度对猪粪NH_3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4].刘巧,吉艳芝,郭艳杰,张丽娟,张杰.水氮调控对葡萄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增温潜势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李云波.日光温室利用反光幕增温补光技术[J].吉林蔬菜.2018
[6].王学霞,高清竹,干珠扎布,胡国铮,栗文瀚.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对长期增温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象.2018
[7].范奥华,杨有刚,裴雪,王孝龙,张彦钦.冬季日光温室电热膜和风机组合增温性能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8
[8].刘森.日光温室越冬增温设备的合理选用[J].农机科技推广.2017
[9].李宝鑫.青海湖湿地模拟增温和施氮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响应[D].青海师范大学.2017
[10].郭建业,秦贵,张艳红,刘晓明.日光温室水循环增温蓄热系统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蔬菜.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