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浅析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浅析

陆颖坤1陆丽梅2

(1双辽市中心医院吉林双辽136400)

(2双辽市辽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双辽1364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094-02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大多是生理性的,不需要特殊处理就可以自行消退,但也有少数黄疸是病理性的,由严重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区别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十分重要,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及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是非常主要的,下面笔者就新生儿黄疸的形成及治疗浅谈下自己的看法。

1前言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衰老的红细胞每时都在被破坏,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胆红素,这是胆红素产生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未结合胆红素,它们被转运至肝脏,经肝脏代谢转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到肠道,使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始终很低,因而皮肤黏膜不发生黄染。当任何原因引起胆红素产生过多、肝功能不全或胆红素排泄受阻等使胆红素代谢失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现象即为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新生儿因为肝脏功能还没有发育好,在出生的第一周内足月产的新生儿有百分之六十会出现黄疸;早产的新生儿则有百分之八十会出现黄疸。正常的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周内有轻微的黄疸,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黄疸太重或持续的时间太长则要考虑到新生儿的身体有某些不正常的情形存在,这些情形包括一些发育上的生理问题,以及一些疾病,许多都是不可以忽视的问题,必需适当的面对及处理。

2黄疸形成原因

2.1生理性黄疸

正常足月产的新生儿,黄疸在第二到第四天出现,平均在第四到第五天到达高峰在一周到两周之内会消失,早产儿的黄疸持续会较久。黄疸的颜色不能太深,胆色素的数值平均十一到十二毫克左右。新生儿的黄疸大约是由脸部先开始,以后再严重时才会影响到身体与四肢手脚。在正常柔和的日光下看起来比较准,日光灯下也可以做参考,如果发现身体躯干部份在黄疸时,黄疸指数大约七至八左右,如果膝盖以下的皮肤也出现黄疸时,指数就会超过十二至十五,婴儿体内产生胆红素的量过多,但是肝脏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不能分解排出这些胆红素,再加上有些正常经由胆道已经排出到了肠内的胆红素又再被婴儿的肠道吸收回到血液内,这些因素加在一齐都会使新生儿特别容易出现黄疸现象。

2.2母乳可能是造成宝宝黄疸的原因

可能与母乳中某些脂肪酸的含量有关,但是一般与母亲本身的饮食及健康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大约有三成左右的以母乳哺育的新生儿黄疸现象会比较明显,而且黄疸的时间会持续到比较久。如果生儿出现黄疸时必需把以上所提各点与疾病有关的原因全排除后,最后才考虑母乳这一项原因。一般因为母乳所引起的黄疸,其出现的时间较慢,大约出生后一周左右才较明显,黄疸可以考虑暂停母乳两天,用牛奶取代,指数都会自然降低。绝不建议贸然把母乳全部停掉。

2.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2.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2.6胆红素的产生量太多

胆红素是由红血球破坏后的成份产生的,如果是红血球破坏的量愈多,产生的胆红素的量就愈大。常见的情形例如婴儿出生时有身体上有体内或皮下出血时,这些血液在溶解时也会产生大量的血红素,造成婴儿的黄疸。

2.7母亲与宝宝的血型不合

新生儿体内的红血球在出生时发生大量的溶血现象,可以使胆红素的产生太多,造成严重的新生儿黄疸。如果母亲是O型,父亲是A型或B型,生的新生儿又是A或B型时,母视体内的抗体可能会引起宝宝体内的红血球破坏,造成溶血现象,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新生儿黄疸。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新生儿在母亲身体内的失天性感染例如德国麻疹、梅毒、巨细胞病毒等

3症状体征

黄疸过深表示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过高,如果胆红素的指数超过二十以上,婴儿脑内最重要的基底核(basal巧玲珑ganglion),将会受损坏死,其结果可能在未来造成脑性麻痹,使孩子的智力、听力、视力及活动能力终生受损,结果十分严重,不可不慎。

发生核黄疸时,婴儿会出现胃口变差、昏睡、活动力降低等现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非常尖锐且刺耳的哭声、身体会向后弓弯、非常烦躁不安,甚至发烧抽筋。核黄疸较易发生在早产儿及各种原因引起败血症的宝宝,即使指数没有超过二十,很可能早期就可能出现核黄疸的问题,需特别留意。

4治疗

4.1光照疗法

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4.2酶诱导剂

常用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较缓,3~7日才显疗效。可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100mg/kg/日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疗效。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4.3阻止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

提前喂奶,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有人给活性炭0.75g,每4小时1次以减少肠壁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与光疗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4.4换血疗法

适用于溶血性黄疸。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疸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在广泛采用光疗以后,换血已大为减少。

4.5白蛋白

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可使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从而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在换血1~2小时前,先注入白蛋白lg/kg/次,连用2~4次,或用血浆25ml,每日1~2次,可换出较多的胆红素。

4.6肾上腺皮质激素

其主要作用是活跃肝细胞酶系统,加强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结合的能力。一般口服强的松每日1~2mg/kg。对较重黄疸病例可静点氢化可地松5~10mg/kg,或用地塞米松每日0.4mg/kg,待黄疸消退时减量,以至停药。由于皮质激素常有不良副作用,一般不作常规处理。在普遍应用光疗以后,更不需激素疗法。

不论是何种原因,病理性黄疸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较差,除了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平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一旦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马上及时送医院诊治。面对新生儿的黄疸不要紧张也不要着急,是生理性的自然会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紧时间治疗,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新生儿就能安全度过黄疸期。

标签:;  ;  ;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