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荷载模型论文-李绍华

疲劳荷载模型论文-李绍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疲劳荷载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机车流作用,正交异性桥面板,构造细节,疲劳性

疲劳荷载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绍华[1](2019)在《基于随机车流的桥梁构件疲劳分析及其疲劳荷载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细化的结构性能评估是桥梁大建设后的前沿性课题,可为桥梁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提供持续性优化。目前,诸多桥梁在运营使用多年后出现了大量的病害及损伤,对于桥梁构件疲劳性分析研究意义重大。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构建系统在活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非常突出,模拟正常随机车流作用下的构件疲劳应力幅特性,建立疲劳车辆荷载模型。(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7期)

张厚记,成猛,宗炜,区桦,郭洪军[2](2019)在《公路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荷载计算模型与实际交通荷载匹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正交异性钢箱梁桥面系构件提前发生疲劳损坏的问题,以军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例,研究公路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荷载计算模型与实际交通荷载匹配性问题。通过交通实际组成分析,发现设计规范规定的疲劳荷载验算计算模型Ⅲ对应的车型(五轴车)与实际交通代表车型不符(实际代表车型为六轴车)。进而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两种车型(五轴车和六轴车)荷载作用下钢箱梁结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际代表车型作用下最不利截面处的最大应力幅较计算模型Ⅲ车型提高25%~47%,相应的疲劳寿命为原设计的1/2~1/3,这是导致钢箱梁结构虽然设计上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提前发生疲劳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钢箱梁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交通组成情况选择合理的正交异性钢结构桥梁桥面系构件疲劳荷载验算模型。(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7期)

陆海天[3](2019)在《系杆拱桥疲劳荷载谱和疲劳车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损伤是系杆拱桥吊杆构件破坏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疲劳荷载谱,在设计研究中大多使用国外的疲劳荷载车模型,得出研究成果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实际交通情况,使得吊杆的疲劳损伤研究受到制约。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疲劳荷载谱和疲劳车辆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编制方法;探讨了基于我国交通发展现状和动态称重系统技术对疲劳荷载谱编制的意义,提出针对系杆拱桥吊杆疲劳研究的疲劳车辆模型建立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宗周红,陆飞龙,薛程,杨泽刚,袁微微[4](2018)在《基于WIM系统的京沪高速公路重车疲劳荷载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动态称重(WIM)系统的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大于55 t重车的车重、车间距、轴重及车头时间间隔等特征参数的概率分布,推导出京沪高速(沂淮段)重车疲劳荷载谱和标准疲劳车模型.此外,建立了分车道和不分车道的疲劳荷载谱和标准疲劳车模型,且标准疲劳车总重远大于规范值.结果表明,京沪高速(沂淮段)日均重车达3 657辆,重载运输特征明显,车重服从广义极值分布,车间距服从伽马分布,轴重及轴间距服从混合高斯分布,车头时间间隔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建立的重车疲劳荷载谱和等效标准疲劳车模型可供实桥疲劳评估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苗元耀,牛荻涛,程雪莉[5](2018)在《钢筋混凝土桥梁疲劳荷载模型及应力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路交通量的日益增加,车辆荷载的循环累积作用引起桥梁结构疲劳损伤,其安全运营与耐久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公路桥梁疲劳损伤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目前,我国公路桥梁规范尚无疲劳车辆荷载模型的取值相关规定,通过国内外公路桥梁疲劳车辆荷载模型研究分析其适用性.针对量大面广的中小跨径混凝土桥梁选取叁座典型桥梁,对其进行设计荷载、标准疲劳车荷载和实际调查运营荷载作用下的桥梁荷载水平进行计算与分析,提出混凝土桥梁设计荷载应力水平为0.5,实际运营调查荷载应力水平为0.55,可为既有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梁疲劳性能的准确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贾建杰[6](2018)在《基于疲劳荷载模型Ⅲ的钢桥面及铺装结构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大跨径桥梁的快速发展,钢箱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因此钢桥面板的疲劳破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国铁路钢桥疲劳设计方面较为完善,而公路钢桥疲劳设计在2015年之前基本参考国外和铁路方面的相关疲劳荷载规范。由于国内外的实际交通状况差异较大,故我国交通运输部在参考英国BS5400规范、欧洲Eurocode规范、美国AASHTO规范的疲劳荷载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交通形式颁布了《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其中疲劳荷载模型共有叁个,而疲劳荷载模型Ⅲ主要是针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验算设计的。本文基于实际已建成桥梁工程,通过疲劳荷载模型Ⅲ和叁种国外规范中的疲劳荷载对钢桥面板进行疲劳验算和评估,进而分析我国规范中疲劳荷载模型Ⅲ的适用性。首先本文总结了钢桥面板和铺装层的典型疲劳破坏的现象,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疲劳荷载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钢桥疲劳损伤机理,主要阐述了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关于疲劳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而确定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为本文理论基础。其次以在役桥梁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FEA有限元软件建立两种铺装层状况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有限元模型。通过线性静力计算结果确定钢桥面板在横桥向最不利加载位置,进而将钢桥面板按两种铺装状况分别对快、慢车道中的疲劳细节进行疲劳验算。将各个规范中的疲劳荷载模型分别进行加载,确定四种疲劳细节的应力频值谱,再结合实际交通调查和预测数据确定设计基准期内交通量,将第一主应力幅值计算结果按线性疲劳损伤理论转换为200万次等效应力幅,通过规范中的验算方法确定所研究的疲劳细节是否发生疲劳破坏。计算结果表明,疲劳细节4应作为疲劳验算时的控制细节,同时在疲劳荷载模型Ⅲ作用下疲劳细节1、2和4在完好铺装层状况下已经发生疲劳破坏,在破损铺装层状况下四个疲劳细节均发生疲劳破坏;而采用英国BS5400规范验算时在破损铺装层状况下均满足要求。最后分析钢桥面铺装层的结构性能。采用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中的疲劳荷载模型Ⅲ进行纵桥向单车道加载来确定钢桥面铺装层应力和竖向变形的最不利加载位置后,在纵桥向最不利加载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横桥向双车道加载来确定横桥向最不利加载位置,进而得出在铺装层破损状况下纵桥向应力最大值为0.914>0.229MPa,则抗裂性能不满足参考控制条件;界面剪切应力最大值为0.349<0.893MPa,则满足参考控制条件;最大竖向位移为3.229<4.375mm,则属于正常竖向位移范围。综合上述结论,总结出新颁布的规范与其它规范疲劳荷载下验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和铺装层计算结果的差异,进而对疲劳荷载模型Ⅲ在疲劳验算过程中的相关系数取值有更好的认识和对已建成且正在服役的桥梁提出加固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1)

苏建明,周广利,王娜,李彬,崔世萍[7](2018)在《济青高速公路桥梁疲劳荷载车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高速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梁,在车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疲劳损伤原理,得出高速公路疲劳荷载谱及标准疲劳车辆模型,相关结果可为高速公路混凝土桥梁的设计和测试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永辉[8](2018)在《基于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本构模型研究及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流变力学一直是岩石力学理论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对于岩石流变特性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主要的组合模型是由叁个最基本的流变元件(弹性元件,黏性元件,塑性元件)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合而成的;二是通过流变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单轴压缩流变试验和叁轴压缩流变试验等。然后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或用神经网络等方法来辨识和反演模型参数。目前虽然描述岩石流变特征的模型较多,但是这些模型都只是对蠕变的前两个阶段有效,对于非线性加速蠕变阶段无效,即使有不少学者基于非线性黏性元件、断裂损伤理论或者内时理论提出了改进的模型,也由于模型参数较多而使辨识过程很难。为此,本论文选取了岩石流变本构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西原模型和宾汉姆两种传统模型,基于循环荷载下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一种能够描述岩石非线性流变的改进的疲劳本构模型,用来表征岩石的加速蠕变阶段。通过用前人试验得到的岩石蠕变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模型参数,进而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两种改进模型的力学模型结构、模型参数、模型表示岩石的流变特征和两种改进模型的适用范围。本论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传统流变模型基本元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概括总结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模型组成中的弹性疲劳元件(HF)、黏性疲劳元件(NF)和塑性疲劳元件(YF)叁种基本疲劳元件,并对叁种疲劳元件的本构关系和组合规律做了表述。给出了基本元件在循环荷载下的等效应力函数表达式,并对循环荷载下岩石疲劳变形的特征和变形量的组成作了介绍。(2)通过将传统西原模型黏塑性体中线性黏性元件替换为含疲劳参数n的非线性黏性元件,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改进的西原疲劳模型,用以表示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非线性流变特性,并推导出了改进后疲劳模型的本构方程。通过查阅文献,用前人研究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各类岩石的加载试验的试验数据对本构方程进行合理性拟合验证,并拟合出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与既有岩石疲劳试验结果相比,改进的西原疲劳模型能更好描述循环荷载下岩石的减速、等速、加速叁个疲劳变形阶段,拟合相关系数均在0.994以上,高者达到了0.997,而且模型含有较少的参数,说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地反映循环荷载下岩石的非线性变形特性,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3)通过将传统宾汉姆模型中的常值黏壶元件替换成与循环次数N相关的变系数黏壶元件,将定值弹性元件替换为随周期荷载循环次数N的增大而衰减的非定值弹性元件,得到反映周期循环荷载下岩石各种应变规律的宾汉姆疲劳本构模型,并推导出了改进后模型的本构方程。通过查阅文献,用前人研究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各类岩石的加载试验的试验数据对本构方程进行合理性拟合验证,并拟合出模型参数,拟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方程式可较好描述周期循环荷载下不同岩石各类应变特征,对各类岩石的应变曲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868以上,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且同一种岩石模型中弹性元件系数初始值随周期荷载的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岩石加速应变速率参数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4)对本文所建立循环荷载作用下西原疲劳模型和宾汉姆疲劳模型两种模型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力学模型、模型参数、流变性质和模型的适用范围,研究得出:对力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循环荷载下的宾汉姆模型属于叁元件模型,循环荷载下的西原疲劳模型属于五元件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西原疲劳模型的本构方程中包含五个参数,宾汉姆疲劳模型的本构方程中包含四个参数,并对每个参数表示的意义做了说明。对于所建立的西原疲劳模型的流变性质,当σ(27)σ_s时,所建立模型不会发生无限变形,松弛时也不会使应力为零;当σ?σ_s时,所建立西原疲劳模型的流变特性有所改变,蠕变属亚稳定型,蠕变导致无限变形,松驰不完全。对于所建立的宾汉姆疲劳模型的流变性质,当σ(27)σ_s时,模型只有弹簧有变形,但没有蠕变;当σ?σ_s时,模型具有瞬时变形、等速蠕变和松弛的性质,属于不稳定蠕变。所建立西原疲劳模型适用于描述任何岩石的非线性弹—黏弹—黏塑性流变特性,宾汉姆疲劳模型能全面反映软岩的非线性弹—黏塑性特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马亚飞,汪国栋,郭忠照,王磊,张建仁[9](2018)在《疲劳荷载后锈胀RC梁抗弯刚度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腐蚀和疲劳作用影响钢筋混凝土梁的服役性能,降低结构的剩余使用寿命。为研究疲劳后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刚度退化规律,采用电化学快速锈蚀试验得到了6根不同锈胀程度的钢筋混凝土梁,研究了不同疲劳荷载次数后梁在分级荷载下的荷载—挠度关系、混凝土裂缝发展规律、失效模式,分析了锈蚀水平对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寿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发展分快速上升—稳定—失稳叁个阶段,混凝土锈胀对梁疲劳寿命的影响较大。引入刚度修正系数,发展了疲劳荷载后锈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考虑疲劳作用、锈胀、混凝土弹性模量退化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本文试验及现有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可用于日后老化钢筋混凝土桥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挠度计算和寿命评估。(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邓扬,颜巍,刘扬,张海萍[10](2018)在《基于WIM数据的公路桥梁车辆疲劳荷载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桥梁的疲劳损伤是由各式载重不同的车辆反复作用产生的,所以对公路桥梁进行抗疲劳设计或疲劳寿命评估采用的荷载应能够反映桥梁的日常交通荷载特征。该文结合南溪长江大桥WIM系统测得的18个月的车辆荷载数据,对车辆参数统计及疲劳荷载模型展开研究。引用统计学的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和赤池、贝叶斯两种信息判别准则(AIC、BIC),结合EM算法得到车重、轴重的最优模型。采用Matlab拟合工具箱对部分车辆荷载参数进行曲线拟合,得到车头间距等参数的分布类型。基于Miner准则和线性累积损伤原理,得到5种疲劳荷载模型,并计算各车型的疲劳损伤贡献值和损伤度。相比于以往的疲劳荷载模型,该文得到的分时段疲劳荷载谱用于实桥计算疲劳损伤和疲劳寿命评估时可用两种时段的模型车辆循环加载,更接近实际车况,使计算结果更精确。(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1期)

疲劳荷载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正交异性钢箱梁桥面系构件提前发生疲劳损坏的问题,以军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例,研究公路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荷载计算模型与实际交通荷载匹配性问题。通过交通实际组成分析,发现设计规范规定的疲劳荷载验算计算模型Ⅲ对应的车型(五轴车)与实际交通代表车型不符(实际代表车型为六轴车)。进而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两种车型(五轴车和六轴车)荷载作用下钢箱梁结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际代表车型作用下最不利截面处的最大应力幅较计算模型Ⅲ车型提高25%~47%,相应的疲劳寿命为原设计的1/2~1/3,这是导致钢箱梁结构虽然设计上满足规范要求,但是提前发生疲劳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钢箱梁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交通组成情况选择合理的正交异性钢结构桥梁桥面系构件疲劳荷载验算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疲劳荷载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绍华.基于随机车流的桥梁构件疲劳分析及其疲劳荷载模型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张厚记,成猛,宗炜,区桦,郭洪军.公路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荷载计算模型与实际交通荷载匹配性研究[J].公路.2019

[3].陆海天.系杆拱桥疲劳荷载谱和疲劳车辆模型研究[J].四川建材.2019

[4].宗周红,陆飞龙,薛程,杨泽刚,袁微微.基于WIM系统的京沪高速公路重车疲劳荷载模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苗元耀,牛荻涛,程雪莉.钢筋混凝土桥梁疲劳荷载模型及应力水平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贾建杰.基于疲劳荷载模型Ⅲ的钢桥面及铺装结构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8

[7].苏建明,周广利,王娜,李彬,崔世萍.济青高速公路桥梁疲劳荷载车辆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

[8].李永辉.基于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疲劳本构模型研究及参数分析[D].贵州大学.2018

[9].马亚飞,汪国栋,郭忠照,王磊,张建仁.疲劳荷载后锈胀RC梁抗弯刚度计算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10].邓扬,颜巍,刘扬,张海萍.基于WIM数据的公路桥梁车辆疲劳荷载模型研究[J].中外公路.2018

标签:;  ;  ;  ;  

疲劳荷载模型论文-李绍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