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工读学校,广西梧州543000)
摘要:通过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和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非遗”进课堂传承文化传统的作用。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实践中学,更深入地了解梧州“非遗”文化传统,从而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崇高情怀。使学生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传承;非遗文化
广西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教育部《关于印发<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试行)的通知》指出,“广泛开展专题教育,包括国情省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民俗文化教育等活动项目。要求学生学习欣赏当地民间艺术,学会简单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了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根据以上指导性文件精神并考虑影响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要素:社会需求、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1]。中心每年在市直管初中学校八年级学生的实践课程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教学过程中,注意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传承“非遗”文化传统。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非遗”课程涉及梧州市及广西独特的地域风貌、乡土民俗、历史遗存、传统工艺、舌尖美食等资料。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1]
在“非遗”教学过程中,能否很好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其中,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将决定“非遗”课程的成功与否。
一、“非遗”课程教学内容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具吸引力。
从研究型学习的角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能。”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创造了广宽的空间,学生的才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民间音乐、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俗、传统手工艺组成。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则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课,难以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技艺的精髓。传统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现代教育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具吸引力。[1]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已从传统的“教师、知识、学生”三维方式转换为“教师、知识、媒体、学生”的四维乃至多维方式,在课堂上,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教的活动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汇其中,改变传统知识呈现方式,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非遗”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三、“非遗”课程与网络技术相结合,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
“非遗”课程创设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技艺类文化遗产传承、工匠精神发扬的作用。
“活动是控制和支配个性发展的基本手段”个性发展是课程开发的纽带,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2]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开展独具本土特色的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传承“非遗”文化传统,让学生在看中学,在实践中学,更深入地了解梧州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在思想政治和思想理论渗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com/doc/10040180-10525842.html
[2]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