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时机论文-陈少宗

针刺时机论文-陈少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时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系统科学,针刺时机规律,现代针灸学,时间针灸学

针刺时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少宗[1](2019)在《系统科学视域下针刺时机规律研究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科学作为研究复杂系统演化和调控规律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应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针刺时机规律进行解析。在医学领域,研究疾病的病理过程和治疗过程也就是研究人体系统的演化和调控规律。针灸疗法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药物治疗的干预手段,研究其对人体系统的调控规律离不开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只有从系统科学所倡导的整体角度、连续的动态角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针刺时机规律及其意义,系统科学为深刻理解和认识针刺时机规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工具。(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颖,丁渊,陈丽丽,许浩[2](2019)在《不同时机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治疗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该院顺产的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早期干预组在拔除导尿管前1周即开始针刺治疗,晚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后间歇导尿,并行针刺治疗。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盆底肌力和尿动力学指标,尿失禁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生活质量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盆底肌力各指标和尿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早期干预组高于晚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早期干预组(4.8%)和晚期干预组(9.5%)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I-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2,P>0.05);总有效率早期干预组(95.2%)高于晚期干预组(85.7%)和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治愈率高,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赵霞,刘光辉[3](2019)在《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增效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临床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训练存在费用高、疗程长且疗效不显着等缺点。该次研究运用中医特色温阳疗偏的针灸辅助治疗,通过对其最佳针刺时机和最优选穴配伍的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较严谨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参照最新指南及纳入标准筛选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于我院收治且明确诊断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253例,作为该次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第叁方盲态评价的2×2析因研究对象。根据公允的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ND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标准,结合中医证候疗效、安全性评价及相关炎性指标生化检测等多维评价体系,综合判断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增效因素。结果:该疗法在CSI评分、ADL Barthel指数、NDS评分、Fugl-Meyer评定上,统计学分析均显示无明显的协同、交互干预作用点,但有较为良好的交叉趋势;并且根据选穴配伍、针刺时机的固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无论在中风早期还是晚期,辅助使用针灸治疗均可以缓解中风后肢体的痉挛性紧张程度(P<0.05),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能力(P<0.05),促进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P<0.05),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并且及早治疗在配合偏瘫侧头手足穴位针灸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为佳(P<0.05)。结论:中风早期行温阳疗偏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显着疗效,花费低、安全性高且操作方便,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贾夕莹,王恩龙[4](2019)在《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介入时机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该文旨在分析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检索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Embase以及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纳入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通过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评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且应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包含1788例患者的10个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结果 RR痊愈率=1.22、RR总有效率=1.07,且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进行针刺治疗组可显着提高患者痊愈率及有效率;本文所纳入的文献质量水平一般加之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等原因,应进行严谨、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韵,余晓阳[5](2019)在《针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介入时机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对急性面神经炎症状改善情况和痊愈时间长短的影响,寻找急性面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将120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随机分为4组,即A组、B组、C组、D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发病3天内即开始施行针刺;B组患者发病前3天仅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复合维生素B片,自第4天开始施行针刺;C组患者发病前5天仅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复合维生素B片,自第6天开始施行针刺;D组患者发病前7天仅口服甲钴胺分散片、复合维生素B片,自第8天开始施行针刺。针刺以透刺为主,配合面颊部红外线照射,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3周。比较各组治疗前与发病第7、14、28天症状体征评分(Portmann评分),比较各组病情好转的时间,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发病第7、14、28天,4组Portmann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发病第7、14、28天,A组Portmann评分高于其余3组(均P<0.05),B组、C组和D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其余3组[93.3%(28/30)、86.7%(26/30)、83.3%(25/30),均P<0.05]。4组病情开始好转时间、显着好转时间及临床痊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最优。结论:急性面神经炎及早介入针刺,可以适当减缓面神经损伤的进展,提高疗效,缩短临床痊愈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3期)

刘勇,孙嘉婧[6](2018)在《针刺介入时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PTEN、p-AKT和p-GSK3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介入时间对局灶性脑缺血中风模型大鼠脑组织细胞中双特异性磷酸酶(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p-GSK3?)的影响。方法将2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造模后2 h针刺组)、D组(造模后72 h针刺组)和E组(造模后168 h针刺组),每组40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各组术后1 d、3 d、7 d及14 d分别采用Garcia复合评分法评定神经功能,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脑组织中PTEN、p-AKT和p-GSK3?基因的转录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C组和E组在不同时间点(术后1 d、3 d、7 d和14 d)Garcia复合评分均显着提高(P<0.01)。D组术后7 d和14 d Garcia复合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术后3 d、7 d和14 d Garcia复合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不同时间点(术后1 d、3 d、7 d和14 d)PTEN、p-AKT、p-GSK3?蛋白表达及PTEN mRNA、p-AKT mRNA、p-GSK3?mRNA表达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D组和E组术后3 d、7 d和14 d PTEN、p-AKT、p-GSK3?蛋白表达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D组和E组在不同时间点(术后1 d、3 d、7 d和14 d)PTEN mRNA、p-AKT mRNA、p-GSK3?m RNA表达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可显着降低缺血脑组织神经细胞中PTEN的表达,显着升高p-AKT和p-GSK3?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元细胞,且越早进行针刺,效果越好。(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鲁海,王珍珍,甘圆圆,张春红[7](2018)在《针刺治疗中风时机与剂量的探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针刺治疗中风的时机、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有关针刺治疗中风的相关量学临床研究,以针刺量学因素的时间因素和剂量因素为切入点,从针刺前因素、针刺时因素及针刺后因素对针刺时效关系及针刺量效关系进行分层辨析。结果:针刺量学研究论述不一,尤其对于针刺留针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及疗程等时间因素缺乏严格一致的量学界定,但对于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介入时机、针刺时刻以及经穴特异性和针刺手法的量学认识普遍一致。结论:针刺时效、量效研究的核心是针刺最佳刺激量的研究,针刺最佳刺激量是临床获效的关键。(本文来源于《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期刊2018年02期)

林建顺,黄晓华,晏上海[8](2018)在《针刺不同时机介入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治疗面瘫,急性期采用药物内服、外用治疗~([1]),避免面部刺激加重面神经水肿;缓解期多配合针灸治疗,促进面神经恢复。面瘫患者发病时处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阶段,针刺相关穴位可加快面部局部症状恢复,促进整体功能的提高,恢复其神经调节功能。应用针刺治疗面瘫,疗效显着,且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副作用小的优势~([2])。但笔者在治疗中发现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8年05期)

刘斐雯,俞坤强,宋成城,刘薇,姜祖超[9](2017)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佳时机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8个数据库,检索不同针刺介入时机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2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和4个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急性期比恢复期开始介入疗效更优(MD=14.16,95%CI 3.94 to 24.37),恢复期比后遗症期开始介入疗效更优。在急性期内进一步比较发现:发病后14天内比15天~4周开始介入疗效更优(MD=8.02,95%CI 3.77 to 12.26);7天内比8天~14天开始介入疗效更优(MD=10.42,95%CI 3.52 to 17.32);2天内开始介入针刺疗效显着优于3天~14天(MD=7.41,95%CI 4.73 to 10.09);6 h内与1天~2天、12 h内与1天~2天、6 h~12 h与1天~2天开始介入疗效无显着差异。结论:发病2天内或7天内开始介入疗效优于其他时间点,但2天内与7天内开始介入针刺的疗效尚缺乏对比。(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杜茜茜[10](2017)在《兔面神经损伤不同分期针刺介入时机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兔面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治疗对兔面神经的病理变化以及神经元存活率、caspase-3表达调控的影响,探究分期针刺对损伤面神经恢复的部分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将50只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实验兔随机分为五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每组10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用钝性剥离的方法剖出面神经,但不进行其它处理,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对面神经进行压榨,造面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针刺1组于面神经损伤即刻开始接受治疗;针刺2组于面神经损伤7d后开始针刺治疗,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不做任何治疗。每天在相同的时刻观察兔的面肌活动情况,进行评分并记录,28天后进行取材、切片、染色,镜下观察各组面神经轴突数目、计算髓鞘厚度、轴突横截面积、神经元存活情况以及caspase-3阳性细胞数,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术后28d)后,空白组、假手术组面肌运动评分、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横截面积、神经元存活率、caspase-3阳性细胞数,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1组单位面积轴突数目多于针刺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1组面肌运动评分、髓鞘厚度、轴突横截面积、神经元存活率、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优于针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实验兔损伤即刻介入针刺相比7d后介入针刺有更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神经元存活率、促进轴突再生以及减少caspase-3的激活,控制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神经元胞体的凋亡,从而促进兔损伤面神经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30)

针刺时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治疗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该院顺产的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早期干预组在拔除导尿管前1周即开始针刺治疗,晚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后间歇导尿,并行针刺治疗。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盆底肌力和尿动力学指标,尿失禁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生活质量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盆底肌力各指标和尿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早期干预组高于晚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早期干预组(4.8%)和晚期干预组(9.5%)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I-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2,P>0.05);总有效率早期干预组(95.2%)高于晚期干预组(85.7%)和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治愈率高,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时机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少宗.系统科学视域下针刺时机规律研究再认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李颖,丁渊,陈丽丽,许浩.不同时机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效果比较[J].重庆医学.2019

[3].赵霞,刘光辉.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增效因素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贾夕莹,王恩龙.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介入时机的Meta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

[5].王韵,余晓阳.针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介入时机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9

[6].刘勇,孙嘉婧.针刺介入时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PTEN、p-AKT和p-GSK3β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8

[7].鲁海,王珍珍,甘圆圆,张春红.针刺治疗中风时机与剂量的探讨(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

[8].林建顺,黄晓华,晏上海.针刺不同时机介入治疗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

[9].刘斐雯,俞坤强,宋成城,刘薇,姜祖超.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佳时机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7

[10].杜茜茜.兔面神经损伤不同分期针刺介入时机的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标签:;  ;  ;  ;  

针刺时机论文-陈少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