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戟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戟科,DNA条形码,ITS2,rbcL
大戟科论文文献综述
徐腊红,陆籽豪,唐历波,李栎[1](2019)在《几条热点DNA条形码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鉴定能力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ITS2、ITS、psbA-trnH、rbcL、matK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的鉴定能力。【方法】利用PCR测序法对供试样本目的片段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 Code Aligner拼接后,利用MEGA 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利用TAXON DNA软件分析序列种内、种间变异并作barcoding gap分析。【结果】5条候选序列的序列获得率分别为86.96%、76.81%、89.86%、79.71%、49.28%;ITS2序列的变异系数和信息位点系数最大;ITS2序列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种间与种内变异分布呈两边分开的趋势。ITS序列虽存在barcoding gap,但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有较多的重迭区;psbA-trnH和matK序列barcoding gap均不明显,同时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有较多的重迭区;rbcL序列虽barcoding gap不明显,但种内变异和种间变异重迭比例较小。【结论】ITS2条形码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鉴定能力强,rbcL序列不能作为单独的条形码鉴定物种,但可以作为ITS2的补充条形码。(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学方,景炳年,周雍,王伟,魏磊[2](2019)在《大戟科植物鲨烯环氧酶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E)是在叁萜和甾醇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主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17种大戟科植物的SQE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序列结构、理化特性方面以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预测和分析,并构建SQE蛋白家族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7种大戟科植物的SQE氨基酸序列结构与理化性质具有一定差异,多为碱性的疏水性蛋白;多数不具有信号肽,没有导肽分裂位点,却具有导肽,具有0~5个数量不等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可能定位在内质网膜、质膜、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上. SQE二级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元件是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保守区都含有一个PLN02985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属于鲨烯单加氧酶超家族.分析结果可为SQE的酶学特性及叁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夏常英,范晓虹,李振宇,吴学学,裴紫馨[3](2019)在《山东日照新截获大戟科外来植物——本氏巴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本氏巴豆(Croton bonplandianus Baill.)在中国境内的首次截获,介绍了该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物学特征、传播途径、入侵危害和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4期)
徐晔春[4](2019)在《大戟科木奶果属Baccaurea ramiflora木奶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花卉》期刊2019年09期)
李思茹,韩冰,李文欣,林瑞超,张啸[5](2018)在《常见大戟科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戟科植物入药十分普遍,由于大戟科植物的提取物普遍具有毒性,所以大戟科植物的提取物在药理学活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共引用文献62篇,总结出大戟科植物提取物所具有的15种常见药理学活性,其主要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等常见药理活性,另外大戟科植物还具有抗蛇毒促伤口愈合的大戟科植物特有活性。(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8年06期)
张若鹏[6](2018)在《中国野桐属(大戟科)植物分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桐属MallotusLour.属于大戟科,全世界约有15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亚洲、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仅少数种分布在热带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中国有26种4变种,主产于南部各省区。该属因叶通常具散生的颗粒状腺体、均为单性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顶生稀腋生、子房每室1枚胚珠、果通常被星状毛且具软刺与大戟科其它属区分。虽然前人已对中国野桐属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但对部分疑难种的分类处理问题难以解决,部分广布种的变异幅度难以确定。此外,野桐属与近缘属属间关系不明确,粗毛野桐属和滑桃树属曾与野桐属多次分合,至今未有定论。本研究通过查阅标本和文献,综合野外居群观察、形态学、叶表皮微形态学、孢粉学、比较解剖学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工作,旨在为该属上述分类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多方面的的证据。在叶表皮微形态方面,对该属22种1变种野桐属植物进行了研究。该属的气孔器有气孔下生型、双面气孔型两种类型;毛被有单毛和星状毛两种,在不同种间大小、形态差异较大;表皮细胞的形状多为不规则形,有些种表皮细胞有纹饰或乳突。叶表皮细胞特征、气孔特征、毛被特征等可为种的鉴定提供依据。在孢粉学方面,对该属12种野桐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野桐属的花粉椭圆形或近球形,3孔沟,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和大小对野桐属下种的划分具有一定意义。在分子系统学方面,对17种2变种野桐属植物4基因(trnQ-rps16、psbJ-petA、80F-1300R、PHYC)序列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野桐属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实验结果有力支持了将桃源野桐归并入红叶野桐。本研究通过文献考证、标本查阅和野外居群观察,综合上述各类实验证据,确认中国产野桐属26种4变种;归并了桃源野桐Mallotus taoyuanensis和桂野桐Mallotus conspurcatus;将南平野桐Mallotus duus 转移至香野桐组;纠正了南平野桐Mallotusduns 和肾叶野桐Mallotus oreophilus var.lar.oails模式指定的错误;对野桐属及属下各种的名称进行了考订,建立了分种检索表并对种特征进行了描述;重新评价了该属重要的分类性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吕亚媚,杜凡,李娟,肖明昆[7](2018)在《大戟科一新种——元江海漆》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采自云南省元江县的大戟科(Euphorbiaceae)海漆属(Excoecaria)新种——元江海漆(E.yuanjiangensis)。新种形态上接近云南土沉香(E.acerifolia),不同点在于新种叶常绿、近对生、薄革质,叶柄较长,托叶阔叁角形;花序粗且长,花着生密集,苞片顶端急尖,腺体位于腹面基部;花药肾形;果棱显着凸起。(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伟豪,翁道玥,宋慧云,崔泽华,孙坚[8](2018)在《9种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抗菌和抗氧化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为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常见的5种夹竹桃科植物和4种大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冷浸提取和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制备植物提取物,以薄层层析(TLC)—生物自显影法测定9种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通过斑点及斑点的迁移率(R_f)初步评价样品中化合物的极性和活性,根据抑菌斑大小评价化合物的活性。【结果】除银柴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对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红背桂、红背山麻杆和蝴蝶果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且红背桂和蝴蝶果提取物的抑菌斑直径超过10 mm,R_f集中在0~0.13,说明活性化合物极性偏大。除夹竹桃科的羊角坳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红背山麻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R_f为0~0.52,抗氧化斑直径为5~10 mm。【结论】TLC-生物自显影法能够快速检测和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红背山麻杆、红背桂和蝴蝶果可作为抗细菌的候选植物资源利用,红背山麻杆可同时作为优良的抗氧化植物资源利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芳芳,黄立森,陈仲巍,吕淑秋,张岗[9](2017)在《台湾两种大戟科植物不同层析层抗氧化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台湾产小返魂和叶下株为研究对象,采用萃取分离和硅胶柱层析方法,经不同极性洗脱液梯度洗脱得到两种植物的不同层析层,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对两种植物不同层析层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估,并测定了两种植物不同层析层中的总多酚含量。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分离纯化方法得到的两种植物不同层析层的抗氧化活性和总多酚含量不同,其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含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冯延涛,孙刚[10](2017)在《城市园林中的大戟科植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戟科植物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由于经济性、观赏性并重的原因,逐渐被开发并用于城市园林建设。为了保护野生大戟科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开发培育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野生植物保护的现行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采挖野生大戟科植物,选育优良品种,批量生产,用作园林建设。然后加强管理,适时采收植物,充分发挥所选大戟科植物的药用价值或经济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管理循环,在发挥植物观赏价值的同时,实现植物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7年17期)
大戟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E)是在叁萜和甾醇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主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17种大戟科植物的SQE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序列结构、理化特性方面以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预测和分析,并构建SQE蛋白家族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7种大戟科植物的SQE氨基酸序列结构与理化性质具有一定差异,多为碱性的疏水性蛋白;多数不具有信号肽,没有导肽分裂位点,却具有导肽,具有0~5个数量不等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可能定位在内质网膜、质膜、类囊体膜和线粒体内膜上. SQE二级结构中最主要的结构元件是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保守区都含有一个PLN02985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属于鲨烯单加氧酶超家族.分析结果可为SQE的酶学特性及叁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戟科论文参考文献
[1].徐腊红,陆籽豪,唐历波,李栎.几条热点DNA条形码序列对海南大戟科植物鉴定能力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9
[2].王学方,景炳年,周雍,王伟,魏磊.大戟科植物鲨烯环氧酶核苷酸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J].河南科学.2019
[3].夏常英,范晓虹,李振宇,吴学学,裴紫馨.山东日照新截获大戟科外来植物——本氏巴豆[J].植物检疫.2019
[4].徐晔春.大戟科木奶果属Baccaurearamiflora木奶果[J].花卉.2019
[5].李思茹,韩冰,李文欣,林瑞超,张啸.常见大戟科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J].环球中医药.2018
[6].张若鹏.中国野桐属(大戟科)植物分类学研究[D].厦门大学.2018
[7].吕亚媚,杜凡,李娟,肖明昆.大戟科一新种——元江海漆[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8].张伟豪,翁道玥,宋慧云,崔泽华,孙坚.9种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抗菌和抗氧化活性测定[J].南方农业学报.2018
[9].陈芳芳,黄立森,陈仲巍,吕淑秋,张岗.台湾两种大戟科植物不同层析层抗氧化活性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7
[10].冯延涛,孙刚.城市园林中的大戟科植物应用[J].江西农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