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敬称谓论文-张华

谦敬称谓论文-张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谦敬称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殿爵《孟子》译本,谦敬称谓,适应和选择,归化

谦敬称谓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1](2017)在《上古汉语谦敬称谓英译:适应与选择——以《孟子》刘殿爵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谦敬称谓是中国上古时代礼貌语言词汇的主体和核心,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类礼貌词汇的英译无疑是先秦典籍英译中不可回避的难点之一。以先秦典籍《孟子》为例,本文借助统计法,详尽统计并定性分析了华人译者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发现该译本采取了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为辅的混合翻译策略。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看,这种着眼于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归化策略迎合了当时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既是译者自身能力选择的结果,也是其适应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结果。文章认为,尽管异化策略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整体独立性,但是归化策略应是当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英译谦敬称谓的首选迂回策略。(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7年07期)

朱祯[2](2013)在《《红楼梦》两英译本谦敬称谓翻译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谦敬称谓都是说话人用来向受话人表达尊敬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谦称是通过贬己尊人,而敬称则直接体现在对受话人的称呼上。谦敬称谓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谦敬称谓的使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由于汉语谦敬称的发展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译中寻求等值成为一大难题。汉语谦敬称谓能否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的内涵,以及如何再现也值得深入探讨。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的两种主要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焦点。异化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异域文化为己任,归化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二者各有侧重。异化是翻译的必然趋势,而归化是翻译的必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好的译者应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本文从谦敬称谓的定义、特点以及中西文化因素的制约等方面入手,对比英语和汉语中谦敬称谓的差异,以霍译和杨译的两个《红楼梦》版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翻译家兼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以文化为导向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分析两位译者翻译这些谦敬称谓时采用的主要策略,发现译文在再现汉语谦敬称谓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观念上的得失,并从译者的文化立场、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叁方面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3-05-01)

吴会娟[3](2008)在《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时期是汉语史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间有颇多新生语言现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做好此时期的语言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谦敬称谓词是汉语的常用词汇,也是汉语重要的指称手段。从中古时期谦敬称谓的概貌、特点、产生形成、发展演变可以透视汉语的发展演变规律。为此,我们调查了中古时期有代表性的译经和撰述,对其中的谦敬称谓作了较为全面的描写、解释。我们主要考察了中古汉语表敬称谓25个,其中承袭上古的有4个,延袭上古但指称对象或表敬程度发生变化的有5个,新生表敬称谓或表敬用法有16个。表谦称谓16个,其中承袭上古的有3个,延袭上古但指称对象或表谦程度发生变化的有5个,新生的表谦称谓或表谦用法有8个。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古时期谦敬称谓的特点是:一、双音节词迅猛发展;二、构词方式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次之,其他方式很少,且出现了一些构词能力极强的表敬和表谦语素;叁、专用尊称极多但泛尊称缺位;四、有不少表敬名词常常添加在姓氏名字之后;五、部分单音节表敬称谓词有向第二人称代词转化的趋势。同时,我们发现中古时期谦敬称谓的派生理据主要有词义引申、词义借代、语法转化叁种形式。最后,我们对中古时期谦敬称谓的深层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更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中古时期的谦敬称谓。(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吴会娟[4](2008)在《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的研究,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材料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本文对中古时期谦敬称谓的研究作一简单回顾和总结,以展现这一方面的研究概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8年10期)

李小平[5](2006)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六朝的谦敬称谓》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六朝非常讲究礼貌用语,看重谦敬称谓。从《世说》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谦敬称谓一是承袭上古,其指称对象和用法未发生变化;二是上古虽表谦敬,但指称对象,程度和用法这时都发生了变化;叁是这一时期新生了不少谦敬词或上古不作谦敬称谓而这时用为表谦敬的。谦敬称谓有四个主要特点:1、谦敬词与该词的本义或古义有着密切联系;2、具有鲜明的尊卑等级色彩;3、从使用的情况看,有不少表敬的名词,常常添加在姓氏名号之后;4、从构词方式来看,以偏正式为主,附加式次之,其他方式很少。(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李冬香[6](2003)在《古汉语谦敬称谓词类的词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汉语谦敬称谓词类的词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代词说和名词说。通过全面考察,我们发现它们的语法功能、语义演变、代替作用等,都同名词基本相同,而与代词相距较远。因此,它们应该归属于名词。仅仅因为其代替作用就把它们归为代词是不恰当的,我们应该考虑其整体特点。(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谦敬称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谦敬称谓都是说话人用来向受话人表达尊敬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谦称是通过贬己尊人,而敬称则直接体现在对受话人的称呼上。谦敬称谓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谦敬称谓的使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由于汉语谦敬称的发展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译中寻求等值成为一大难题。汉语谦敬称谓能否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的内涵,以及如何再现也值得深入探讨。归化和异化作为文化翻译的两种主要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焦点。异化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异域文化为己任,归化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二者各有侧重。异化是翻译的必然趋势,而归化是翻译的必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好的译者应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本文从谦敬称谓的定义、特点以及中西文化因素的制约等方面入手,对比英语和汉语中谦敬称谓的差异,以霍译和杨译的两个《红楼梦》版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翻译家兼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以文化为导向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分析两位译者翻译这些谦敬称谓时采用的主要策略,发现译文在再现汉语谦敬称谓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及其价值观念上的得失,并从译者的文化立场、翻译目的和翻译思想叁方面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谦敬称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上古汉语谦敬称谓英译:适应与选择——以《孟子》刘殿爵译本为例[J].英语广场.2017

[2].朱祯.《红楼梦》两英译本谦敬称谓翻译的对比研究[D].青岛大学.2013

[3].吴会娟.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吴会娟.中古汉语谦敬称谓研究述略[J].文教资料.2008

[5].李小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六朝的谦敬称谓[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李冬香.古汉语谦敬称谓词类的词性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

标签:;  ;  ;  ;  

谦敬称谓论文-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