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俑论文-谭建华

人物俑论文-谭建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物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万州,初唐,人物俑,服饰

人物俑论文文献综述

谭建华[1](2018)在《万州唐墓出土人物俑服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万州唐永徽五年(654)墓陪葬有大量珍贵湘阴窑青瓷人物俑,其类型包括文吏、武吏、武士、骑士、侍从等。这些瓷俑所着服饰反映了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物特性,显示出初唐服饰承上启下、糅合胡汉的特征,体现出唐人独特的审美观。(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文永杰[2](2018)在《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造型简练,表现手法高度概括,古朴雄厚、简约传神。不仅体现了汉代南阳郡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珍惜、研究、学习。(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8年16期)

石业青[3](2017)在《南京六朝墓葬中人物俑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墓葬中出土的俑和其他随葬品一样,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可以直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舆服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公元前3世纪到6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作为当时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帝王贵族聚居的地方,南京自然也是墓葬集中分布的地区。随着南京地区包括南方其他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六朝人物俑的发现不断增多,运用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做系统的梳理进而探讨六朝时期人物俑的发展脉络便有了可能。全文从南京地区六朝墓葬人物俑的出土情况、类型分析、发展演变历程、造型来源、制作工艺等方面概述了南京地区六朝人物俑的基本情况并探究了相关问题。文章首先介绍了南京地区六朝人物俑的出土情况,将每座出土有人物俑的墓葬做表梳理,分析人物俑出土墓葬的分布情况,对人物俑的发展演变做分析,具体表现为数量演变、空间演变及时间演变的分析。再依据造型、工艺等对人物俑做具体的分类。根据人物俑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试将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分为侍俑、武士俑、文士俑、伎乐俑、劳作俑、奴仆俑、代表墓主形象的俑。笔者试着根据六朝墓葬的断代分期研究人物俑的分期问题,结合人物俑自身特点,试将南京地区六朝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大致分为孙吴西晋、东晋早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南朝中后期四个演变阶段。另外,对人物俑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背景、审美趣味、制作工艺、造型来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孙吴西晋时期,是青瓷俑流行时期。东晋时期,青瓷俑绝迹,陶俑开始流行。东晋后期至南朝初期,陶俑更加发展。经过吴、西晋、东晋、南朝不断的发展,人物俑的数量不断增多,品种日益多样化,塑造工艺日益成熟,风格极富个性,形态更加逼真,制作日益精巧。六朝人物俑塑造的形象多是静态的。这种以静传神的风格,可以说是六朝人物俑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这一时期制作工艺已经很纯熟,造型和对细部的刻画以及对线条的掌握都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为隋唐人物俑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朝人物俑目前发现有陶、瓷、木、石、玉等材料制成,其中以陶质最为常见。陶俑制作工艺在不同程度上受各个时期南京地区经济、政治地位、人口和丧葬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着变化。孙吴时期青瓷俑的制作工艺主要是立体捏塑,青瓷俑的造型生动,富于变化。西晋时期模制青瓷俑和捏制青瓷俑并行,不论是模制还是捏制,最后都加以贴塑和刻、划、压印等,服饰、帽、冠等处还刻画出具有西晋特色的纹饰。东晋早期陶质人物俑的制作工艺主要是捏制和半模制。东晋后期到南朝初期陶俑均为分段模制,一般是头颈为一模,俑身为一模,将头颈安插进俑身,然后捏塑双手,再对五官、服饰等细节加以修饰。南朝中晚期陶俑也是分段模制,模制技术更加成熟,在衣褶、面部表情、举止神态上给人以自然真实的感觉。本文对材料进行时间、空间及数量演变的分析,根据人物俑文化面貌的不同,在分类的基础上试着对南京地区六朝人物俑进行了分期研究,总结了南京六朝人物俑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脉络。人物俑在不同时期,由于朝代的更替、外来文化因素的传入、自身文化的变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在造型和风格上发生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闫睿[4](2017)在《南京地区六朝人物俑风格及工艺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出土于南京地区的六朝陶瓷人物俑,是以南京地区六朝古墓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对六朝人物俑的研究为主要依据,结合南京六朝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现场观摩,对俑的时代进行分期,并就其样式、相貌、服饰等变化,在分类比较的情况之下,将南京地区的六朝人物俑分为四个时期,依次是孙吴西晋时期、东晋初期、东晋末期至南朝初期、南朝中叶晚期。并且在分期的前提下,从材质、服饰、类别叁个方面,将各个时期的人物俑的风格特点所存在的差异与变化进行研究说明,并且将每个时期人物俑的制作方法进行了逐个的分析研究。最后,将整个南京地区出土的六朝人物俑演变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这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7-04-24)

李维艳[5](2016)在《包罗万象的唐代叁彩人物俑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叁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从初唐开始,一直到盛唐,唐叁彩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独具匠心的叁彩制作者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其中叁彩人物俑是最具特色的一类。文章主要分析唐代叁彩人物俑所表现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其人物造型的研究分析唐代叁彩俑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王卫丹[6](2015)在《山东博物馆馆藏两件红绿彩人物俑》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山东博物馆发掘了曲阜杨家院遗址,出土了一男一女两件红绿彩人物俑。男性人物俑,高30.5厘米。头戴黑冠,粉白色脸膛,五官清晰,红彩小口,双眉微蹙若有所思,蓄八字胡须。身着官服,其服饰红色为地,袖口领口间用黑彩,绿彩小饰边襟,脚蹬黑靴,立于底座之上。为古代文官形象。女性人物俑,高28厘米。头发梳理整齐,乌黑的花式发髻,头戴白色头饰,头饰上以绿彩、黑彩装饰,女子面目清秀,釉面在化妆土的衬托下显现粉白效果,黑彩眉眼,鼻子挺直,红彩小口,双手捧粉盒于胸前,服饰以黑色、绿色为边饰,下身裙裾为红色,(本文来源于《春秋》期刊2015年03期)

俞磊[7](2014)在《从洛阳两汉人物俑看汉代陶俑雕塑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洛阳地区两汉墓葬出土人物俑的系统梳理。从雕塑艺术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了洛阳两汉陶俑的雕塑艺术特点,和优秀雕塑技法。在雕塑艺术特征上分为叁期,指出西汉初期至新莽时期受楚地木俑影响较大。新莽时期至东汉中晚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雕塑造型技法,并进行详细论述。至东汉末年衰败。洛阳两汉的墓葬中人物俑出土量有限,不如建筑器具和禽畜俑普及,但各时期均有葬出土。西汉早中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人物俑绝大部分是俑头,也有少量的全身陶俑和胸像俑。新莽至东汉时期陶俑的出(本文来源于《现代装饰(理论)》期刊2014年09期)

朱叶蓉[8](2013)在《唐叁彩人物俑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叁彩人物俑是中国唐代流传至今的宝贵艺术品,它把中国绘画、雕刻和陶艺融为一体,是唐朝人对彩陶艺术形式美、色彩美、文化美的独特追求,反应了唐代特有的审美风格和文化情趣。将唐叁彩人物俑的色、形、意引入到动画角色设计中,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还能为中国动画拓展创意新思路,丰富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16期)

李梦璋[9](2013)在《长沙赤岗冲二号墓出土的滑石人物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滑石制作明器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多充当璧、剑具、印等实用器的替代品,而用它制成的随葬俑则较为鲜见。长沙市博物馆收藏有4件滑石人物俑,均为1978年在长沙市赤岗冲二号墓出土,它们雕刻工艺娴熟,文化内涵丰富,是汉魏时期滑石器的代表作。表现出那个动荡年代独有的审美习惯,映射出那个文化杂糅时期复杂的世俗情怀,对中国古代服饰以及艺术史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期刊2013年00期)

孙影梅[10](2013)在《南京出土六朝人物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俑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中出土的俑和其他陪葬品一样,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可以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舆服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本文以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人物俑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物俑文化面貌的不同,在分类的基础上把六朝人物俑分为孙吴西晋、东晋早期、东晋后期至南朝刘宋时期、南朝中后期这四个阶段。反映了人物俑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脉络。人物俑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朝代的更替、外来文化因素的传入、自身文化的变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在造型和风格上发生着变化。孙吴西晋时期,是青瓷俑流行时期。东晋前期,青瓷俑绝迹,陶俑开始流行。东晋后期至南朝初期,陶俑更加发展。经过吴、西晋、东晋、南朝不断的发展,人物俑的数量不断增多,品种日益多样化,塑造工艺日益成熟,风格极富个性,形态更加逼真,制作日益精巧。六朝人物俑塑造的形象多是静态的。这种以静传神的风格,可以说是六朝人物俑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这一时期制作工艺已经很纯熟,造型和对细部的刻画以及对线条的掌握都达到了运用自如的程度,为隋唐人物俑艺术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物俑对六朝服饰的研究是活的标本。服饰文化是一个时期重要的文化标识,六朝服饰风尚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鲜明产物,是时代、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六朝的服饰是在继承秦汉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通过对人物俑的研究,可以看出,六朝的服饰在很多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自然、飘逸、洒脱成了定格六朝服饰风格的最好语言。(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30)

人物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题材广泛、内涵丰富、造型简练,表现手法高度概括,古朴雄厚、简约传神。不仅体现了汉代南阳郡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珍惜、研究、学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物俑论文参考文献

[1].谭建华.万州唐墓出土人物俑服饰研究[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8

[2].文永杰.南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塑人物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

[3].石业青.南京六朝墓葬中人物俑的发现与研究[D].南京大学.2017

[4].闫睿.南京地区六朝人物俑风格及工艺特点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5].李维艳.包罗万象的唐代叁彩人物俑赏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

[6].王卫丹.山东博物馆馆藏两件红绿彩人物俑[J].春秋.2015

[7].俞磊.从洛阳两汉人物俑看汉代陶俑雕塑艺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4

[8].朱叶蓉.唐叁彩人物俑对动画角色设计的启示[J].作家.2013

[9].李梦璋.长沙赤岗冲二号墓出土的滑石人物俑[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

[10].孙影梅.南京出土六朝人物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人物俑论文-谭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