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1.身份证号码:37152119900815XXXX

2.聊城市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

摘要:按照生态建筑的设计规划原则,选用正确的生态建材是保证生态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引领我国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化建设的道路。本文作者对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环境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水平及生活观念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由基本的生活保障转向高层次的消费。而作为高层次消费的一种――旅游,已不是个别人的专利,而是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首先,在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环境的同时,又可以使人们远离喧闹的城市,摆脱繁重的工作压力而更进一步的亲近大自然。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经济、假日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休闲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旅游也成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生态建筑的设计

生态建筑就是指按照地方环境特点进行规划设计,是指本着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将地方环境与资源条件作为两个重要的设计依据进行考虑,不仅能够真正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而且可以优先采用适宜技术、经济、功能合理的要求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以满足人们的舒适度为基本出发点,并有效地开发当地特有的材料,利用当地地形地质地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然材料的运用以及借鉴传统民居的独特风格上。

1.1从我国地形特点来看。这样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居民占总人口的52%,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0%,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都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依山傍水”历来是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但是当前,种种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对自然的粗暴掠夺行为加剧了我国旅游业建设的非自然化倾向,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国传统建筑的择基准则是“靠山近水,负阴抱阳”,对许多建筑来说还可利用地形,将山做为屏障,阻隔城市道路的尘土和喧嚣,屏蔽有害射线和防止不良视线的干扰。

1.2建筑材料是一个能源资源消耗非常高的行业,同时也是处理及容纳、综合利用废弃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行业。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为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忽视了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传统绿色设计是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因此,绿色设计是这样的一种设计,即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保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寿命、质量和经济性。

随着绿色设计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产品设计中的绿色设计概念是指: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对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产品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因素以及用户的绿色实用感知因素,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1.3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屋顶。近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高了,而过去的老房子,由于当时在屋顶建筑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手段上,对承重、隔热保温标准要求较低,冬天的保温和夏季的隔热效果不好。现在“平改坡”是一种修补。

2生态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是由自然――社会――建筑――人组成的超级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生态大系统,生态是构成环境肌体的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环境问题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生态问题,这就是环境的生态本质特征。

2.1从物理学角度看,环境是物质的空间;从生态学角度看,环境是有机体外部条件的总和;而从地理学角度看,环境是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建筑的环境含义就不只是显形环境概念了,它还应该包括光、声、电、磁、气氛、色彩、变化等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的因素一如制度、法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这些隐形环境,而隐形环境对建筑发展的制约作用有时并不次于显形环境。

2.2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就是生态的基本要求,因此满足生态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筑的基本目的。生态活动所要求的建筑空间包括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工作空间、闲暇空间等,有多少生态现象就会有多少种相应的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教育建筑、交通建筑、生产建筑、体育建筑、医疗休养建筑、宗教建筑、文化娱乐建筑、行政办公建筑、孤儿院、养老院等等。每种建筑都反映着不同年龄、性别、时期、地域、民族等特有的生态本质。建筑这个大系统由硬件部分(房屋、道路、广场、城市等)、弹性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地、绿化等)、软件部分(人、人群、社会、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包括物理、生理、心理、经济、美学等要求)组成。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1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急待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完善立法,扩大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范围。将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对湿地的保护、电子垃圾的处理等其他还未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的纳入到立法之中;2.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各法的可操作性;3.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来保护生态环境。

3.2健全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健康发展

一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环境经济的微观经济政策,建立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并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资源开发利用同步发展;二是遵循经济、生态经济、区位优势经济、生态文化建设规律,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纳入经常化、惯性投入机制,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逐步稳定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三是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

4结语

近几年,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其严重性,生态设计的概念已开始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这方面的操作大部分仅限于理论层面,很少应用于实践,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仍是建设与破坏并行。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引领我国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生态化建设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程海帆.通海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2]《风景区建筑与景观环境之关系》.王丽方.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3]《科学技术是建筑材料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施惠生,郭晓潞.2006年2月

标签:;  ;  ;  

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