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液免疫指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方中药制剂,地克珠利,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
血液免疫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向凌云,胡虹,刘丽,权淑静,王秋菊[1](2019)在《复方中药制剂对幼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免疫指标和球虫发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择断奶分窝的新西兰肉兔幼兔1 0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0只,采用由使君子、常山、仙鹤草、陈皮、白头翁、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黄芪、当归和甘草11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中药制剂与地克珠利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方中药制剂可使幼兔平均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8.05%、9.94%(P<0.05);日均耗料量和料重比分别降低0.75%、10.52%(P>0.05);幼兔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5.73%、5.00%、6.71%(P<0.05),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提高5.75%(P>0.05);幼兔血清中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分别提高19.53%、44.71%(P<0.05),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分别提高22.03%、17.78%(P>0.05);幼兔球虫发病率降低70.79%(P<0.05),死亡数降低72.73%(P<0.05),成活率提高8.99%(P<0.05)。(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王璐,曲永利,辛小月,殷术鑫,张帅[2](2019)在《饲喂菌制剂与菌酶制剂处理的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早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2~3)胎次、泌乳量(30±1.5)kg/d、泌乳天数(45±5)d的健康荷斯坦经产奶牛39头,随机分为3组,无添加组饲喂无添加剂的青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菌酶制剂(将1.7 kg乳酸菌与85 kg纤维素酶的混合菌酶制剂添加在85 t青贮中)、菌制剂(将1.7 kg乳酸菌添加于85 t青贮中)的青贮。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无添加组相比,菌酶制剂组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总固形物含量显着提高,乳糖、乳脂等乳成分有所提高(P>0.05);菌制剂组血液中的IL-2显着高于无添加组,其他血液指标无显着影响。综上,添加菌酶制剂的青贮可提高奶牛的采食量、泌乳量、牛乳品质及机体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辛小月[3](2019)在《酸化奶粉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及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针对牧场科学配制液体饲粮缺乏数据支撑和实践参考等问题,旨在研究饲喂酸化奶粉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及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国内利用酸化奶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1)酸化奶粉、巴氏杀菌奶粉和酸化奶营养成分、pH值和细菌数量的比较本试验以奶粉为试验原料,经甲酸酸化和巴氏杀菌处理后,与酸化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奶粉(PP)组和酸化奶(AM)组的乳糖含量显着高于酸化奶粉(AP)组(P<0.05),AM组的总固形物含量显着高于AP组(P<0.05),尿素氮含量极显着高于AP组和PP组(P<0.01),PP组的pH值、总菌数和大肠杆菌数均极显着高于AP组和AM组(P<0.01)。(2)酸化奶粉、巴氏杀菌奶粉和酸化奶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取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某大型牧场27头30日龄左右、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3组,即酸化奶粉组(AP组)、巴氏杀菌奶粉组(PP组)和酸化奶组(AM组),每组9头,70 d断奶,饲喂至180 d,试验期共150 d。分别记录犊牛液体、固体饲粮的采食量,测量体重、体尺,计算平均日增重、体尺指数,70日龄前每天统计粪便评分、计算腹泻率。结果表明,AM组在30-40 d的液体饲粮采食量极显着高于AP组和PP组(P<0.01),在51-60 d时显着低于AP组和PP组(P<0.01,P<0.05);固体饲粮采食量AP组和AM组在71-120 d时显着高于PP组(P<0.05),AM组在121-180 d时显着高于PP组(P<0.05)。与AM组相比,AP组和PP组犊牛60 d体重极显着提高(P<0.01),与PP组相比,AP组和AM组犊牛90 d、120 d体重显着提高(P<0.05),AP组犊牛180 d体重显着提高(P<0.05);犊牛30-60 d时,AP组和PP组日增重显着高于AM组(P<0.05),犊牛71-180 d和30-180 d时,AP组和AM组日增重显着高于PP组(P<0.01,P<0.05)。犊牛30 d时,体尺指标均无显着差异;与AM组相比,AP组和PP组犊牛60 d时体直长和胸围、70 d时胸围、胸深、体长指数和腿围指数以及120 d和180 d时体斜长均显着提高(P<0.05,P<0.01),AP组犊牛60 d时胸深、70 d和90 d时腿围以及120 d时管围和管围指数均显着提高(P<0.05,P<0.01),PP组60 d和180 d管围指数、90 d管围指数和胸围指数以及120 d的体长指数均显着提高(P<0.05,P<0.01);与PP组相比,AP组和AM组70 d的体高、90 d的体高和体直长、120 d的胸围指数、180 d的体高、胸围、胸深和胸围指数均显着提高(P<0.05,P<0.01),AP组60 d的体高、120 d的体高、胸围和胸深、180 d的体直长以及AM组90 d的肢长指数、120 d和180 d的体躯指数均显着提高(P<0.05,P<0.01);与PP组和AM组相比,AP组60 d的腿围、70 d的体直长以及90 d的体斜长、胸围和胸深均显着提高(P<0.05,P<0.01)。叁组犊牛51-60 d的粪便评分无显着差异,61-70 d时AP组粪便评分极显着低于PP组和AM组(P<0.01),其余各时间段,AP组和AM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均极显着低于PP组(P<0.01)。(3)酸化奶粉、巴氏杀菌奶粉和酸化奶对犊牛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于犊牛生长的第30 d、60 d、70 d、90 d、120 d和180 d晨饲前进行采血,测定血液中常规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与AP组和AM组相比,PP组犊牛60 d时WBC、LYM和IL-1β含量、70 d时WBC、IL-6和TNF-α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P<0.01),PP组60 d的IgG和IgM含量、70 d的IgM和IL-1β含量以及90 d的IL-1β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PP组相比,AP组犊牛70 d时IgG和IL-1β含量显著上升(P<0.05)、LYM和TNF-α含量以及AM组90 d的TNF-α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AM组相比,AP组犊牛70 d时LYM含量极显着下降(P<0.01);其余时间点均无显着结果。(4)酸化奶粉、巴氏杀菌奶粉和酸化奶对犊牛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于犊牛生长的第50 d、70 d和90 d,从每处理组选取3头体况相近的犊牛,刮取其直肠末端粪样约20 g,进行16srDNA扩增及测序。试验结果表明共获得用于后续分析的高质量序列1,468,772个。OTU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297个OTU,分布于15个门,28个纲,53个目,87个科,245个属。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犊牛日龄的不断增长,Alpha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均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则随着犊牛日龄的增长逐渐降低。除50 d时,shannon指数AP>PP>AM,其余两个时间点,shannon指数AP>AM>PP。ace指数和chao指数没有表现出特定规律。物种组成分析结果显示,9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LEfSe分析结果显示AP组起显着作用的微生物群落13个,明显多于PP组6个和AM组8个。综上所述,酸化奶粉的乳成分有所改善,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生长;能够提高犊牛采食量,降低腹泻率,有助于犊牛健康生长发育;提高犊牛机体免疫力,增强免疫功能;能够影响犊牛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对肠道菌群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颖[4](2018)在《582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后血液免疫指标变化的检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82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后血液免疫指标变化,为临床献血相关大数据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登记的无偿献血者582例,分别检测期献血前和献血30d后体液免疫功能指标(IgA、IgM、IgG)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变化。再按不同性别分类,对比两者献血前和献血30d后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献血30d后IgA、IgM、IgG等体液免疫指标与献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CD4+、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高于献血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献血30d后细胞免疫功能均高于献血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性别之间无差异(P>0.05),且不同性别之间献血30d后与献血前相比,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82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后血液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但细胞免疫明显改变,机体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值得临床借鉴。(本文来源于《实验与检验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胡丹丹,郭婷婷,张力莉,徐晓锋[5](2018)在《异食癖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异食癖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具有舔食牛毛、沙子等症状,表现为被毛粗乱、消瘦、发育受阻的12头哺乳期犊牛作为异食癖组,无舔食牛毛、沙子等症状并表现健康的12头犊牛作为正常组,饲喂到断奶。结果发现,异食癖组体斜长及胸围绝对增长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而且不同日龄阶段影响程度不同;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与日增重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0~21d、21~42d期间,异食癖组犊牛较正常组犊牛显着降低(P<0.05),在43~56日龄期间,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整个哺乳期(0~56d)异食癖组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从料重比指标分析,在0~21日龄期间,异食癖组犊牛较正常组犊牛显着增加(P<0.05),在21~42d、43~56d,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整个哺乳期(0~56d)异食癖组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异食癖组犊牛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血液总抗氧化能力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丙二醛浓度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5);血液IgG、IgM浓度较正常组显着降低(P<0.05),血液IL-1β、IL-6和TNF-α与正常组比较则显著升高(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8年11期)
高岩[6](2018)在《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及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我国规模化奶牛场科学利用酸化乳饲喂犊牛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开展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和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探索犊牛自由采食酸化乳的饲喂效果,旨在为国内更好的应用酸化乳提供理论依据。(1)巴氏杀菌乳和酸化乳营养成分、p H值与细菌数量的比较本试验对比了相同来源牛乳经甲酸酸化和巴氏杀菌后乳成分、p H值及细菌数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巴氏杀菌乳和酸化乳的营养成分均差异不显着,仅酸化乳尿素氮含量极显着高于巴氏杀菌乳(P<0.01),p H值极显着低于巴氏杀菌乳(P<0.01),且酸化乳显着降低了乳中大肠杆菌数(P<0.05),极显着降低了乳中总菌数(P<0.01)。(2)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某规模化奶牛场出生3 d、体高和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母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头。PM组(对照组)饲喂巴氏杀菌乳,AM组(试验组)饲喂酸化乳,试验期共180 d,其中哺乳期60 d。记录液体饲料和固体饲料采食量,并测量体尺体重,计算日增重和体尺指数,每日记录粪便评分,并计算腹泻率。试验结果表明,犊牛31-40 d、41-50 d时,AM组液体饲料采食量极显着高于PM组(P<0.01);61-90 d时,AM组犊牛固体饲料采食量极显着高于PM组(P<0.01)。犊牛60 d和180 d时,AM组犊牛体重均极显着高于PM组(P<0.01),90 d时AM组犊牛体重显着高于PM组(P<0.05);犊牛31-60 d、61-180 d和7-180 d时,AM组日增重均显着高于PM组(P<0.05)。犊牛7 d时,体尺指标差异均不显着;犊牛30 d时,AM组犊牛腿围和腿围指数显着高于PM组(P<0.05),胸深极显着高于PM组(P<0.01),肢长指数极显着低于PM组(P<0.01);犊牛60 d时,AM组体高和管围均显着高于PM组(P<0.05),体直长、胸围和胸深均极显着高于PM组(P<0.01),肢长指数和腿围指数显着低于PM组(P<0.01);犊牛90 d时,AM组管围显着高于PM组(P<0.05),体直长、体斜长、体高、胸围和胸深均极显着高于PM组(P<0.01),AM组腿围指数极显着低于PM组(P<0.01);犊牛180 d时,AM组体直长、体斜长、体高、胸围和胸深均极显着高于PM组(P<0.01),体长指数显着高于PM组(P<0.05),但肢长指数和体躯指数显着低于PM组(P<0.05)。犊牛各时期内,AM组粪便评分及腹泻率均显着低于PM组(P<0.05)。(3)饲喂酸化乳对犊牛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于犊牛饲养期的第7 d、30 d、60 d、90 d和180 d晨饲前采集犊牛血液,测定血液中血常规指标和血液免疫指标含量。试验结果表明:30 d时,AM组犊牛WBC、LYM和LYM%均显着高于PM组(P<0.05),TNF-α、IL-1β含量和IL-6含量均显着低于PM组(P<0.05);60 d时,AM组犊牛WBC、LYM、LYM%、IL-1β和IL-6含量均显着低于PM组(P<0.05),Ig A含量均显着高于PM组(P<0.05);90 d时AM组LYM%、IL-1β含量显著低于PM组(P<0.05),Ig M含量、Ig G含量均显着高于PM组(P<0.05);180 d时,AM组Ig M含量显着高于PM组(P<0.05)。(4)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在犊牛饲养期的50 d和90 d时,每处理组选取5头体重相近的犊牛,刮取犊牛直肠末端粪样约20 g,进行16S r DNA扩增及测序。50 d时饲喂酸化乳犊牛的粪便为AB组,饲喂巴氏杀菌乳犊牛的粪便为PB组,90 d时饲喂酸化乳犊牛的粪便为AP组,饲喂巴氏杀菌乳犊牛的粪便为PP组,试验结果表明共获可用于后续分析的Tags序列1,227,017条。按组别进行OTU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饲喂酸化乳犊牛粪便中特有OTU数均低于饲喂巴氏杀菌乳组。4组样品丰度最高的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次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经LEf Se(LDA Effect Size)分析显示,AB组较其他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有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Faecalibacterium、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_9)、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_UCG_004)、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_UCG_010)、芽孢杆菌纲(Bacill)、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其中影响最大的为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综上所述,利用甲酸酸化对牛乳成分影响不大,可抑制牛乳中有害细菌生长,提高适口性;并在自由采食的条件下,酸化乳可增加采食量,降低犊牛腹泻率,改善粪便评分,有助于犊牛生长发育,改善机体免疫力并可能对犊牛肠道菌群平衡产生一定调节作用,但其调节机制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8-06-01)
周燕婷[7](2018)在《广西锰暴露工人队列的随访及职业锰暴露对血液免疫学指标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已建立的广西锰暴露工人队列(MEWHC)进行随访,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工作场所空气锰浓度监测资料,并对调查的工人进行血液免疫学指标检测,以此描述及分析队列锰暴露工人的基本情况,探讨职业锰暴露与机体血液免疫学指标水平的关系。方法:1、2017年对已建立的广西锰暴露工人队列进行随访,同时继续招募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并利用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用药史、疾病史及职业史等职业流行病学问卷资料,肺功能、肝功能、心电图等职业体检结果,以及血清、血浆、血细胞、尿液、粪便、头发、指甲等生物样本,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描述并分析2017年锰暴露工人的基本情况。2、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对参与2017年随访调查的工人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补体C3、C4,炎症标记物CRP等血液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并从广西锰暴露工人队列的流行病学数据库中获得血液炎症标记物WBC、LYMPH、MONO、NEUT、EO、BASO的检查结果。根据GBZ2.1-2007规定工作场所锰的职业接触限值PC-TWA(0.15mg/m~3)将496名锰暴露工人分为内对照组与暴露组,并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比较的t检验或秩和检验、协方差分析及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Mn-TWA与免疫学指标水平的关系,初步探讨职业锰暴露对机体血液免疫学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2017年的随访调查中,共调查锰暴露工人828名,其中随访工人700名,新纳入工人128名,随访率为73.92%。在828名锰暴露工人中,男性559人(67.51%),女性269人(32.49%);平均年龄44.03±7.08,平均工龄为19.69±8.86;此外,工种以冶炼工占比最高(25.36%),Mn-TWA为0.2043mg/m~3,Mn-TWA最高的岗位是人力破碎工(0.3085 mg/m~3)。2.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显示,按性别分层后,在男性工人中,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暴露组中MVV%pred高于内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暴露组中ALT水平低于内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酶谱检查中,暴露组CK水平高于内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检查中,暴露组的QRS时限、QTC间期、RV5高于内对照组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工人中,肺功能检查各指标水平在内对照组与暴露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功能检查中,暴露组中AST水平高于内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酶谱检查中,暴露组CK-MB、LD及?-HBD水平高于内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电图检查中,暴露组的QRS时限及RV5高于内对照组并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828名锰暴露工人中,肺功能的异常率为10.51%,肝功能异常率为14.86%,心肌酶谱异常率30.31%,GLU异常率为17.27%,血压异常率为29.47%,ECG异常率17.15%,尿常规异常率为37.20%。此外,暴露组工人的心肌酶普异常率高于内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肝功能、GLU、BP、ECG以及尿常规异常率在两组工人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内对照组与暴露组的免疫学指标对比结果显示,与内对照组相比,暴露组中IgG、IgM、C3水平均降低,EO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层后男性工人的C3及EO水平在内对照组与暴露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分层后吸烟工人EO水平在内对照组与暴露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吸烟工人的C3水平在内对照组与暴露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与锰暴露对C3、EO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_(interaction)<0.05);BMI分层后发现,BMI正常组工人的C3及EO水平在内对照组与暴露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n-TWA与免疫学指标IgG、IgM、C3、EO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n-TWA与C3呈现负相关(Beta=-0.102,P=0.018),与EO呈现正相关(Beta=0.096,P=0.033),而与IgG、IgM均无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1、基于广西锰暴露工人队列的随访,对工人进行肺功能,肝功能,心肌酶及心电图的检查,可以观察锰暴露工人各系统功能的变化,探讨长期职业锰暴露对工人健康的影响。2、锰暴露可以引起工人机体免疫学指标C3水平的降低、EO水平的增加,Mn-TWA与C3水平负相关,与EO水平正相关,提示职业锰暴露可影响机体免疫学指标的水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成鑫[8](2018)在《血液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液学指标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死亡的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在临床研究发现,CAD终末期具有加速进展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突然发作、病情急剧恶化等特点。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往往预后较差。临床中将这种具有加速演变和剧烈进展特点的危重冠心病终末期定义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ACS是CAD最为严重的发病形式。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中ST段是否升高分为叁种亚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由于ACS病情的严重性,在临床工作中往往需要对ACS快速诊断及尽早治疗,但事实上在真实世界的情况是患者急诊到医院后仍然有大量的ACS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情况在中国表现尤为明显,导致了此类患者的预后差异性大,特别是NSTEMI及UA其危险分层更难把控,如何寻找一些潜在的较为简便易实现的ACS危险预测指标,以便更好的预测疾病进展风险,是目前ACS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免疫细胞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于炎症反应在ACS时所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集中在研究可以用来评估ACS风险分层的免疫细胞及炎症标记物,但尚未形成定论。近年来,对一些主要的血液学指标与ACS预后诊断价值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主要优点是经济简便,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广泛而容易获得。同时也证实了这些指标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预后价值。2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统计研究ACS叁个亚型患者血液学标记物: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cyte percentage,MO)、血小板宽度(Platelet width,PLW)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冠状动脉阻塞程度、是否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及30天全因死亡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潜在的较为简便易实现的ACS危险预测指标,更好的预测疾病进展风险;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选取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共309名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录入电脑,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ST段是否升高将患者分为叁组,即UA150例、STEMI59例和NSTEMI100例组。所有患者都可通过病史、CAG、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来确诊ACS。3.2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偏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M(P25,P75)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自带的Pairwise Comparisons法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衡量变量间相关性,偏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衡量变量间相关性。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或频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0天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1)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LR、PLR、WBC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呈现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W和MO与cTnI无相关性。(2)非参数检验显示,是否进行PCI的患者,叁组中NLR、PLR、PLW、MO、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非参数检验显示,除PLW之外,是否进行急诊PCI(EPCI)的患者,NLR、PLR、MO、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NLR、PLR及WBC在急诊PCI组均显着高于未急诊PCI组,相反MO明显降低。进一步分析STEMI及NSTEMI两种亚型的患者,仅NLR、PLR与是否进行EPCI发生相关,行EPCI患者NLR及PLR显着高于行未行EPCI的患者;而UA组的NLR、PLR及PLW在行EPCI组均显着高于未行EPCI组,相反MO在未行EPCI组明显降低;(4)在所有ACS患者中,非参数检验显示,除PLW之外,与30天全因死亡,NLR、PLR、MO、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NLR、PLR及WBC在30天全因死亡组均显着高于未死亡组,相反MO明显降低。进一步分析STEMI及NSTEMI两种亚型的患者,仅NLR与30天全因死亡发生相关,死亡组患者NLR显着高于非死亡组患者;而UA组的NLR、PLR及WBC在30天全因死亡组均显着高于未死亡组,相反MO在死亡组明显降低。提示NLR、PLR、MO、WBC这四项指标的改变可以预测ACS的预后,即死亡发生率,尤其NLR升高意义更大;(5)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将SYNTAX评分划分为3组,具体为低危组0-22分,中危组23—32分,高危组≥33分。经非参数检验,叁组间NLR、PLR、PLW、MO、W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nI、NLR、PLR和MO是30天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其中,cTnI、PLR、NLR为3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7)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作cTnI,NLR,PLR和MO受试者死亡工作曲线ROC曲线,从预测结果看,NLR对于30天死亡预测价值最大,其次是PLR和cTnI;MO的预测效果最差。5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NLR为较为简便易实现的ACS血液学危险预测指标,如结合PLR、PLW、MO、WBC就可以更好的预测ACS进展风险。第二部分外周血免疫细胞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分析1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发展到终末期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全球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疾病之一。ACS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稳定性心绞痛的斑块不稳定且更易碎裂。虽然几乎可以肯定,大部分的免疫细胞参与了动脉易破裂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但是到目前为止,免疫细胞与动脉易破裂斑块发生发展过程具体关系尚未完全阐明,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观察研究免疫细胞与动脉易破裂斑块发生发展关系时,ACS患者无疑是最佳的研究对象。近十年以来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一系列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和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参与慢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ACS的进展。我们通过第一部分研究发现主要的血液学指标不同程度与ACS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互关联,说明在ACS中淋巴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都有可能参与其中,而且与其密切相关,但各种免疫细胞亚群与ACS叁个类型的具体关系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其机制更是不清楚。2研究目的了解ACS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单核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及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变化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选取收集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共50名ACS患者及19健康志愿者。将50名ACS患者根据有无急性心肌梗死分为两组:AMI组代表心肌梗死组,包括STEMI及NSTEMI的病人;UA组代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第叁组健康志愿者组用NG组表示。所有患者都可通过病史、CAG、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来确诊ACS。3.2实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及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其中单核细胞亚群用抗体CD14、CD16和CD45标记,T细胞亚群用抗体CD4、CD8、CD3标记,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用抗体CD14、HLA-DR和CD45标记。同时在单核细胞中,用流式方法检测CD11b+CD206+、CD11b+CD68+细胞。3.2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使用SNK法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偏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M(P25,P75)进行描述,多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自带的Pairwise Comparisons法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衡量变量间相关性,偏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衡量变量间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1)通过3组一般情况统计学分析比较,叁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2)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淋巴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单核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CD14+CD16-单核细胞、CD14+CD16+单核细胞、CD11b+CD68+单核/巨噬细胞在叁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叁组中淋巴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比:健康对照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其中AMI和UA、AMI和NG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UA和N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T细胞亚群中,叁组中CD3+CD4+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其中AMI和NG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和UA、UA和N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D3+CD8+T细胞、CD4+/CD8+、CD4+CD8+及CD4-CD8-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在单核细胞亚群中:CD14+单核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比例:健康对照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其中AMI和NG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和UA、UA和N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4+CD16-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健康对照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其中AMI、UA、NG叁组中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CD14+CD16+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其中AMI、UA、NG叁组中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对于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叁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7)叁组中CD11b+CD68+单核/巨噬细胞(代表促炎性的M1单核/巨噬细胞):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健康对照组。其中AMI和NG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和UA、UA和N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CD11b+CD206+单核/巨噬细胞(代表抑炎性的M2单核/巨噬细胞)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研究结论:(1)单核细胞亚群与ACS密切相关,其中CD14+CD16-单核细胞与ACS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CD14+CD16+单核细胞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在外周血中可能存在介于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转化的一群细胞,其中代表促炎性的M1单核/巨噬细胞与急性期ACS正相关,但这群单核/巨噬细胞有什么样的功能和具体分型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3)本研究中未发现MDSCs与ACS的相关性;(4)适应性免疫反应与ACS斑块不稳定性密切相关;CD3+CD4+T细胞在ACS早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第叁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与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壁的慢性代谢和炎症性疾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D),是动脉粥样硬化在心脏冠状动脉中的具体体现,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CAD终末期最为严重的发病形式。脂质和免疫细胞在血管壁内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ACS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脱落造成梗塞相关冠状动脉有关。目前的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程的各个阶段,单核巨噬细胞在参与和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具有不同的表型,对炎症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或缓解有不同的影响。巨噬细胞分为两种亚群,M1型及M2型,M1型被认为是促炎型,而M2被认为是抑炎型。促炎型和抗炎型的巨噬细胞都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这些细胞亚型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命运,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单核巨噬细胞的极化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调控,所以单核巨噬细胞的表型调控机制应该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极化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具体调节过程仍不清楚。近年来,有关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细胞内NAMPT(i NAMPT)是合成NAD的限速酶,细胞外NAMPT(e NAMPT)表现出细胞因子/脂肪因子的特性,表明其可能是代谢与炎症联系的纽带。虽然多项研究显示外周血中NAMPT含量升高是ACS的独立影响因素,且NAMPT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可能有关,但其对进入外周血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极化是否具有调节作用还不得而知。2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亚型和血浆NAMPT的表达水平,了解NAMPT与单核/巨噬细胞亚群的联系;(2)了解细胞外NAMPT和细胞内NAMPT与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亚型极化的关系;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2015年6月-2016年12月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募集ACS患者61名;另一组为20例年龄匹配的无心血管病史的体检人员被招募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3.2血标本的收集和PBMC的分离采集ACS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标本,分别进行分子标记物如肌钙蛋白的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离PBMC。3.3原代人巨噬细胞的培养分为两组,一组分离得到PBMC,接种培养洗涤,分别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向M1和M2极化。另一组,向细胞中分别加入NAMPT、NAMPT抑制剂FK866和NAMPT中和抗体。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细胞因子水平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水平情况。3.4核糖核酸(RNA)提取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提取纯化RNA,使用商品化的PCR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定量检测。3.5细胞外NAMPT和细胞因子水平检测血浆中细胞外NAMPT的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ra、IL-6、IL-10和TNF-α含量。3.6流式细胞术检测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鉴别单核/巨噬细胞M1/M2比例。3.7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通过裂解新鲜的细胞,收集蛋白上清液。测定蛋白浓度,进行电泳并转膜。经过一抗二抗标记显色,在化学发光成像系统中拍摄照片。3.8统计学分析将得到数据按目的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1)在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中发现,在UA组、NSTEMI组、STEMI组及正常对照组(UG组)中高血压、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有统计学差异;(2)e NAMPT和i NAMPT在AC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均提高;(3)急性期ACS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向M1极化;(4)M1单核/巨噬细胞中NAMPT m RNA水平和e NAMPT水平高于M2单核/巨噬细胞中的NAMPT m RNA水平和e NAMPT水平;(5)抑制i NAMPT和e NAMPT的水平对M2极化无影响,但可以降低M1极化;而增加NAMPT的水平对M2极化无影响,但可以促进M1极化。5研究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NAMPT参与ACS发病至少部分是通过调节单核/巨噬细胞亚型的功能来实现的。ACS时NAMPT升高可能通过调节M1极化,起到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周乐,何进田,徐稳,张昊,黄强[9](2016)在《核苷酸对断奶仔猪腹泻率、血液抗氧化酶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核苷酸对断奶仔猪腹泻率、血液抗氧化酶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饲粮中核苷酸的最适添加量。试验选用240头21日龄断奶、体重相近的"杜×长×大"叁元断奶仔猪,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仔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核苷酸Ⅰ组、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和0.2%核苷酸,试验期42天。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核苷酸Ⅰ组、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腹泻率均显着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核苷酸Ⅲ组血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血液过氧化氢酶活力(catalase,CAT)显着升高(P<0.05),而核苷酸Ⅰ组、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核苷酸Ⅰ组、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血液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核苷酸Ⅰ组、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血液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和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4)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血液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而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血液补体C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升高(P<0.05)。核苷酸Ⅰ组、核苷酸Ⅱ组和核苷酸Ⅲ组白细胞介素一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补体C4和溶菌酶等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元显着差异(P>0.05)。综上,饲粮中添加核苷酸能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血液的抗氧化能力,同时调节血液免疫力,且当饲粮中核苷酸添加量为0.02%时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周博文[10](2016)在《蒲公英绿原酸的提取及其提取物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蒲公英绿原酸的提取及其提取物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为以后蒲公英作为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应用到犊牛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蒲公英(全株、叶)中绿原酸提取工艺优化本文通过单因子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蒲公英粗提物(全株、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优化。蒲公英全株中绿原酸提取工艺优化试验设计如下:(蒲公英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优化同样依据此试验设计方法)本研究设置了固液比(1∶5、1∶10、1∶15、1∶20、1∶25、1∶30)、浸提次数(1、2、3、4次)、浸提温度(30、40、50、60、70、80℃)、乙醇浓度(25、35、45、55、65、75、85、95%)、浸提时间(0.5、1、1.5、2.0、2.5、3 h)五个单因素,以确定各因素对蒲公英绿原酸得率的影响效果以及适宜的参数范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表,设置四因素叁水平,即固液比(1∶10、1∶15、1∶20);提取次数(1、2、3);温度为(50℃、60℃、70℃);乙醇浓度为(45%、55%、65%);提取时间1 h/次,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本试验结果为:1)蒲公英全株中绿原酸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1∶10、提取3次、提取温度70℃、乙醇浓度45%。2)蒲公英叶中绿原酸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固液比1∶15、提取3次、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45%。此试验研究为以后蒲公英(全株、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2)犊牛饲喂试验本试验通过在饲喂犊牛的常乳中添加蒲公英不同部位的粗提物,研究其对犊牛的生长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选择3日龄左右、体重、体尺以及健康状况相近的奶犊牛15头,平均分为3组,每组5头。其中1组为对照组A(生理盐水20 mL+常乳)、2组为试验组B(全株粗提液20 mL+常乳)、3组为试验组C(叶粗提液20 mL+常乳),试验组B、C提取液均按照试验一得到的优化提取条件制备。试验预试期3天,试验期为30天。试验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体重、日增重、料重比、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2)在19、34日龄,各组犊牛体直长、胸围、管围均无显着差异(P>0.05)。(3)在犊牛饮用的常乳中添加蒲公英粗提物对犊牛的粪便指数、腹泻频率均无显着差异。(4)在犊牛饮用的常乳中添加蒲公英粗提物对犊牛血液指标(IL-4、IL-6、IL-10、IgA、IgG、IgM、IFN-γ)差异均显着,但在34日龄,各组间犊牛的IL-4无显着差异(P=0.1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在饲喂犊牛的常乳中添加蒲公英粗提物对犊牛的生长性能无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犊牛的免疫力,为以后蒲公英作为一种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应用到犊牛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6-06-01)
血液免疫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的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早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2~3)胎次、泌乳量(30±1.5)kg/d、泌乳天数(45±5)d的健康荷斯坦经产奶牛39头,随机分为3组,无添加组饲喂无添加剂的青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菌酶制剂(将1.7 kg乳酸菌与85 kg纤维素酶的混合菌酶制剂添加在85 t青贮中)、菌制剂(将1.7 kg乳酸菌添加于85 t青贮中)的青贮。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无添加组相比,菌酶制剂组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总固形物含量显着提高,乳糖、乳脂等乳成分有所提高(P>0.05);菌制剂组血液中的IL-2显着高于无添加组,其他血液指标无显着影响。综上,添加菌酶制剂的青贮可提高奶牛的采食量、泌乳量、牛乳品质及机体免疫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液免疫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1].向凌云,胡虹,刘丽,权淑静,王秋菊.复方中药制剂对幼兔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免疫指标和球虫发病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9
[2].王璐,曲永利,辛小月,殷术鑫,张帅.饲喂菌制剂与菌酶制剂处理的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9
[3].辛小月.酸化奶粉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及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4].王颖.582例无偿献血者献血后血液免疫指标变化的检验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
[5].胡丹丹,郭婷婷,张力莉,徐晓锋.异食癖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奶牛.2018
[6].高岩.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免疫指标及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
[7].周燕婷.广西锰暴露工人队列的随访及职业锰暴露对血液免疫学指标水平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8
[8].张成鑫.血液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9].周乐,何进田,徐稳,张昊,黄强.核苷酸对断奶仔猪腹泻率、血液抗氧化酶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10].周博文.蒲公英绿原酸的提取及其提取物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