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酶体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
溶酶体膜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王祥,林冰倩,代美方,王兴兵[1](201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与其临床指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3种膜蛋白在AML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ML细胞系(HL-60、NB4)、57例AML(其中初治患者44例,难治复发患者13例)LAMP1、TPC1、TPC2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和患者化疗后缓解情况的关系。结果:与CD34+造血干细胞(HSC)相比,AML细胞系HL-60、NB4中LAMP1、TPC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TPC2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别。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BMMNC(P <0. 05),CD34~+原代AML细胞(患者骨髓内CD34~+原始细胞> 90%)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水平也高于CD34+HSC; AML初治患者以及复发难治患者间LAMP1、TPC1、TPC2表达无明显差异(P> 0. 05)。未发现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基因型与各膜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P> 0. 05)。LAMP1、TPC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P <0. 01)。分析发现,LAMP1和TPC2与初治病人1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情况存在相关性;骨髓内高表达LAMP1的初治患者1个疗程化疗后不易缓解,骨髓内高表达TPC2的患者1个疗程化疗后更易缓解。结论:3种膜蛋白的mRNA在AML患者细胞中高表达,其中LAMP1、TPC1是AML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TPC2的高表达则有利于初治AML患者的化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祥[2](2019)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现对其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联合化疗为主,其次则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等。化疗后的耐药与复发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成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溶酶体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死亡,信号传导,免疫与应激,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证明其与多种肿瘤相关,在肿瘤的增殖、凋亡与存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靶向溶酶体从而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巨大潜力,且溶酶体上存在多种膜蛋白及离子通道蛋白,它们对于溶酶体功能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溶酶体膜蛋白相关的新治疗方法或可弥补现有疗法的局限性。目的:溶酶体上存在多种相关膜蛋白及离子通道蛋白,它们与溶酶体功能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今已有许多溶酶体相关疾病与肿瘤的研究报道,而关于其溶酶体膜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特别是血液肿瘤,急性白血病与溶酶体膜蛋白之间的关系与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与其临床指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叁种膜蛋白在AL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试验方法:1、利用western-blot、qRT-PCR检测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HL-60、NB4、Raji、Ramos)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水平与CD34~+造血干细胞的区别。2、共收集骨髓标本85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74例(按FAB分型,M1 6例,M2 15例,M3 6例,M4 9例,M5 21例,B-ALL 17例),其中初治患者5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难治复发患者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男女比例为5:4,年龄为16-77岁,中位年龄50岁。对照组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骨髓11例。3、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及相关内参的表达得其CT值,用公式2-△△Ct计算目的基因LAMP1、TPC1、TPC2的mRNA的表达量相对值。4、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呈非正态分布,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有序logit回归。检验水准取ɑ=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检验意义。旨在探讨多种膜蛋白及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与急性血液病病种、临床指征及预后等的关系。结果: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NB4及淋巴瘤细胞系Raji、Ramos中LAMP1、TPC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造血干细胞(HSC),且NB4的LAMP1表达水平升高最为显着。TPC2表达水平在HSC与血液肿瘤细胞系间的比较中未发现显着差异。2、相比于正常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AML及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LAMP1、TPC1和TPC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进一步比较CD34+的HSC和CD34+原代AL的细胞(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例大于90%)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结果发现相比于CD34+HSC,CD34+AML、CD34+ALL细胞中LAMP1、TPC1、TPC2表达水平亦明显上升。3、将急性白血病人分为初治组、难治复发组和正常人的对照组,结果分析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组,难治复发组)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水平相比于正常人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种膜蛋白在初治组与难治复发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初治B-ALL患者的叁种膜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ML患者与正常人的比较中,M3系患者的LAMP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M1、M2、M5系患者的TPC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M4、M5系患者的TPC2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对照组,叁种膜蛋白在不同病种与亚型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5、LMAP1及TPC1的表达水平与A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性,即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高时其LAMP1表达量随之增高(P<0.05);各膜蛋白与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间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AL患者各膜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6、LAMP1与TPC2被发现与初治病人一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情况存在相关性,其中骨髓内LAMP1的表达量低的患者一个疗程化疗后易达到完全缓解(CR);骨髓内TPC2的表达量高的患者一个疗程化疗后易达到完全缓解(CR)。结论:血液肿瘤细胞系中LAMP1、TPC1的表达水平高于HSC,AL患者BMMNCs中LAMP1、TPC1、TPC2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BMMNCs。LAMP1、TPC1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且LAMP1的高表达不利于初治AML病人一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这两种蛋白可能是AL的危险因子。TPC2的高表达有利于初治AML病人一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其可能对AML患者治疗有利并改善预后。LAMP1、TPC1、TPC2作为急性白血病的新标志具有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常海霞,张丽波,张中馥[3](2018)在《儿童严重脓毒症溶酶体膜蛋白分子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儿童严重脓毒症溶酶体膜蛋白分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脓毒症患儿90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每组各45例,另选择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小儿外周血溶酶体膜蛋白分子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小板(PLT)的参数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一般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63水平和PLT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21、5.362,均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儿入院后第7天、入院后第1天、入院治疗前相比CD63较低,PLT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83、5.214,均P<0.05)。结论溶酶体膜蛋白分子在儿童严重脓毒症中具有较高的水平,促进了PLT参数水平的降低,可能加重了脓毒症的病情。(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熊钱颖[4](2017)在《溶酶体膜蛋白Sidt2对胰岛素颗粒分泌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期研究发现溶酶体膜蛋白Sidt2剔出小鼠表现出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胰岛素分泌相关蛋白等的检测来进一步探讨Sidt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具体机制,深化对溶酶体膜蛋白Sidt2与糖尿病发病相关性的认识,丰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理论。方法:1、将野生型小鼠与Sidt2~(-/-)小鼠合笼,基因型的鉴定采用鼠尾DNA,接着同笼交配子代Sidt2~(+/-)杂合子小鼠,最后选取子代Sidt2~(-/-)雄鼠为实验组,对照组是同窝或者同一个批次出生的Sidt2~(+/+)野生型雄鼠。进行DNA鉴定后行胰岛的光学显微镜和解剖显微镜观察。2、检测Sidt2~(+/+)和Sidt2~(-/-)小鼠的糖耐量。3、对Sidt2~(+/+)和Sidt2~(-/-)小鼠的胰腺组织进行insulin的免疫组化检测。4、在离体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胰岛中参与胰岛素分泌的关键蛋白:SNAP25、VAMP1、Syntaxin、Syntaxin1的表达。5、运用小干扰RNA技术在INS1细胞水平敲降Sidt2,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水平中参与胰岛素分泌关键蛋白的表达。6、检测高糖刺激下,Sidt2敲降的INS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情况。7、运用过表达载体在INS1细胞水平过表达Sidt2,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水平中参与胰岛素分泌关键蛋白的表达。8、Sidt2基因启动子序列设计叁对引物,分别以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7例正常人血清DNA为模板,进行PCR,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寻找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对找到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从DNA分子水平证明Sidt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构造是成功的。2、Sidt2~(-/-)小鼠在生长发育、皮毛的光泽以及应激反应等一般方面相较于野生型均是落后的。光学显微镜和解剖显微镜的观察发现,对照组的胰岛体积较大、形态规则饱满、数量较多;而Sidt2~(-/-)小鼠的胰岛体积较小、形态多不规则、数量较少。3、免疫组化检测发现Sidt2~(-/-)小鼠胰腺组织的insulin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的表达量是降低的(P<0.05)。4、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参与胰岛素分泌的关键蛋白:SNAP25、VAMP1、Syntaxin的表达在Sidt2~(-/-)小鼠中相较于野生型小鼠是降低的(P<0.05)。5、在大鼠胰岛肿瘤细胞INS1水平上用质粒干扰Sidt2的表达,发现VAMP1的表达在Sidt2敲降的INS1细胞中相较于空白对照组的INS1是降低的(P<0.05)。6、在大鼠胰岛肿瘤细胞INS1水平上用过表达载体过表达Sidt2,发现敲降状态下的SNAP25、VAMP1、Syntaxin的表达的下降被纠正了。7、在动物水平和细胞水平两方面证实了Sidt2剔除可以导致糖代谢发生异常。8、发现叁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A1521G,G1816A,C502A,其中C502A在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Sidt2~(-/-)可影响小鼠胰岛形态,主要表现为胰岛细胞的体积变小、形态不规则、胰岛数量减少。2、Sidt2作为多重跨膜溶酶体膜蛋白参与了胰岛素颗粒的分泌过程。Sidt2剔除导致糖代谢紊乱并抑制了胰岛素分泌的关键囊泡蛋白SNAP25、VAMP1、Syntaxin的表达进而阻碍了胰岛素分泌颗粒的正常胞吐,导致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障碍,最终进入糖尿病阶段。3、在细胞的水平进一步验证了Sidt2的缺失对于SNARE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并且这种下调作用可以被外源性转入Sidt2后纠正。4、C502A和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相关,其中CA基因型可能增加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7-05-01)
赵丽娟[5](2016)在《H_2O_2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鼠胚胎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PMP-70)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H202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小鼠胚胎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量的影响。通过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实验方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中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量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胚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抗氧化机制,得出如下分析结果:1.用25 μmol/L H2O2处理1-细胞30min的方法时,体外组与25μmol/LH2O2处理组相比,2-细胞期和4-细胞期PMP70的量有显着差异性,其他细胞期均无显着差异。2.用染色前25μmol/LH2O2处理小鼠胚胎30min的方法时,体内组与体外组相比,除了2-细胞期PMP70的量有显着差异外,其他细胞期均无显着差异。体外组与25μmol/LH2O2处理组相比,各细胞期PMP70的量均无显着差异。但是,体内与25Lmol/LH2O2组相比,除了2-细胞期和4-细胞期PMP70量有显着差异外,其他细胞期均无显着差异。3.用H202一直处理的方法,①确定12.5μmol/L的H202是对小鼠胚胎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量的影响最大的浓度。②对照组,1-细胞期,囊胚与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PMP70)的量,均有显着性差异,与桑葚胚无显着性差异;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与各细胞期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PMP70)均有显着性差异;桑葚胚期与2-细胞期,4-细胞期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PMP70)有显着性差异,与1-细胞期,8-细胞期和囊胚期均无显着性差异。12.5μmol/LH2O2组,1-细胞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PMP70)的量,与各细胞期相比均有显着差异,桑葚胚与1-细胞期,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均有显着性差异,与囊胚期无显着性差异;4.确定1-细胞处理30min的方法是25μmol/L的H2O2处理胚胎时对小鼠胚胎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量的影响最大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6-05-25)
王李卓,章尧,余翠,熊钱颖,谭凤彪[6](2015)在《溶酶体膜蛋白Sidt2对血糖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模式动物研究溶酶体膜蛋白Sidt2与糖代谢的关系。方法:利用Lox P-Flox-Lox P系统,通过基因重组及打靶技术获得Sidt2剔除小鼠模型。检测成年小鼠的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评估Sidt2基因剔除对小鼠糖代谢的影响。同时通过HE染色观察Sidt2-/-小鼠胰岛形态结构改变。结果:通过对Sidt2剔除模型小鼠的Sidt2 mRNA及蛋白水平鉴定,确定Sidt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成功构建。对小鼠末梢血糖检测发现,Sidt2-/-成年小鼠表现出空腹血糖增高及糖耐量受损的糖尿病表现。对Sidt2-/-小鼠胰岛形态检测发现,其胰岛出现结构紊乱,胰岛空泡变性及部分细胞出现肥大等病理改变。结论:溶酶体膜蛋白Sidt2与糖代谢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吕松林[7](2015)在《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溶酶体膜蛋白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溶酶体膜蛋白(CD62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a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力抗栓治疗,经过4周连续治疗后,统计两组患者血小板CD63、CD62P、血浆PAI-1、C-RP的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连续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均有显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各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纤溶的机制异常的炎症反应物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而在抗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方面,葛根素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本次实验证实:草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任庆,谭宁[8](2015)在《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是广西区域性高发恶性肿瘤,其预后与肝癌是否转移密切相关。目前有研究发现溶酶体膜相关蛋白LAMP3在肝癌细胞稳定过表达后,可促进肝癌细胞的转移,同时诱导细胞骨架F-actin重排并上调Cdc42活性,提示LAMP3可能是肝癌转移的促进因子。本文就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的意义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5年11期)
贾丽君[9](2014)在《dTBC22通过Rab40调节溶酶体膜蛋白的运输》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的蛋白合成后需要通过膜泡运输被运送到特定的地方发挥功能,蛋白的正确运送对细胞形态功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与膜泡运输相关的基因的突变都会导致人类疾病的发生。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一类关键的起降解功能的细胞器,它能溶解和消化细胞内的“垃圾”,使得营养物质被重复利用。溶酶体的异常会导致很多人类疾病。Spinster是晚期内体和溶酶体膜上的蛋白,参与溶酶体上糖类物质的运输。LAMP是溶酶体上的膜蛋白,对维持溶酶体内酶活性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个正向遗传学筛选中,我们筛选到一个新基因dTBC22的突变体,该基因编码含有Tre-Bub-Cdc(TBC)结构域的蛋白。该蛋白对于spinster和LAMP在细胞内的运输有调节作用。dTBC22能和小GTP酶Rab40相互作用,行使RabGAP的功能,催化Rab40水解GTP。dTBC22的缺失会改变Rab40在细胞内的定位。当过表达持续激活的Rab40(Rab40CA)时,Spinster在细胞内的运输出现异常。Rab40主要定位在高尔基体上。它的SOCS结构域上的LPLP motif能和CUL5结合,是Rab40定位在高尔基体上的关键的结构域。在dTBC22缺失或Rab40CA过表达的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态发生异常,spinster主要积累在高尔基体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新基因dTBC22编码蛋白通过调节Rab40活性调控溶酶体上膜蛋白的运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4-01)
孙静,褚燕君,张芳宾,郑聪[10](2014)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脏病理分期与溶酶体膜蛋白-2表达及血清学指标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肝脏病理分期与溶酶体膜蛋白-2(lysosomal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LAMP2)表达及血清学指标叁者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06/2012-12于我院确诊为PBC的45例患者肝穿肝脏病理分期及其同期生化、血凝、免疫球蛋白及自身免疫性抗体滴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LAMP2在PBC患者肝组织的表达,分析叁者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BC患者肝脏组织病变程度的加重,LAMP2在肝组织的表达呈增加趋势(χ2=20.534,P=0.002),二者相关系数(r)为0.555(P<0.05);血清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白蛋白与肝脏病理分期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8、0.305、0.410和-0.295(P值分别为0.033,0.041,0.005和0.049),与LAMP2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8、0.522、0.479和-0.335(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和0.024);其中直接胆红素在不同病理分期中位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2.3-69.4)vs22.8(1.8-191.5)vs 18.4(4.1-275.3),P=0.013];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在不同LAMP2表达强度下中位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37.0(21.0-233.0)vs 233.5(5.0-657.0)vs 411.0(180.0-1351.0),P=0.001]、[130.0(42.0-196.0)vs 205.5(74.0-801.0)vs 320.0(89.0-2114.0),P=0.001]、[4.1(1.8-12.6)vs 14.3(2.3-186.0)vs 33.2(3.4-275.3),P=0.006]、[41.3(37.3-45.6)vs 36.6(28.5-47.3)vs36.9(27.0-48.2),P=0.021].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抗核抗体滴度、抗线粒体抗体滴度、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滴度与肝脏病理分期及LAMP2蛋白间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LAMP2在肝组织异常表达可能与PBC发病机制有关;血清生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BC肝组织病变程度的判断.(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溶酶体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现对其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联合化疗为主,其次则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等。化疗后的耐药与复发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成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溶酶体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参与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死亡,信号传导,免疫与应激,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证明其与多种肿瘤相关,在肿瘤的增殖、凋亡与存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靶向溶酶体从而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巨大潜力,且溶酶体上存在多种膜蛋白及离子通道蛋白,它们对于溶酶体功能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溶酶体膜蛋白相关的新治疗方法或可弥补现有疗法的局限性。目的:溶酶体上存在多种相关膜蛋白及离子通道蛋白,它们与溶酶体功能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今已有许多溶酶体相关疾病与肿瘤的研究报道,而关于其溶酶体膜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特别是血液肿瘤,急性白血病与溶酶体膜蛋白之间的关系与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变化与其临床指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叁种膜蛋白在AL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试验方法:1、利用western-blot、qRT-PCR检测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系(HL-60、NB4、Raji、Ramos)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水平与CD34~+造血干细胞的区别。2、共收集骨髓标本85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74例(按FAB分型,M1 6例,M2 15例,M3 6例,M4 9例,M5 21例,B-ALL 17例),其中初治患者5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难治复发患者2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男女比例为5:4,年龄为16-77岁,中位年龄50岁。对照组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骨髓11例。3、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并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及相关内参的表达得其CT值,用公式2-△△Ct计算目的基因LAMP1、TPC1、TPC2的mRNA的表达量相对值。4、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呈非正态分布,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有序logit回归。检验水准取ɑ=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检验意义。旨在探讨多种膜蛋白及离子通道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与急性血液病病种、临床指征及预后等的关系。结果: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NB4及淋巴瘤细胞系Raji、Ramos中LAMP1、TPC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造血干细胞(HSC),且NB4的LAMP1表达水平升高最为显着。TPC2表达水平在HSC与血液肿瘤细胞系间的比较中未发现显着差异。2、相比于正常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AML及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LAMP1、TPC1和TPC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进一步比较CD34+的HSC和CD34+原代AL的细胞(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例大于90%)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结果发现相比于CD34+HSC,CD34+AML、CD34+ALL细胞中LAMP1、TPC1、TPC2表达水平亦明显上升。3、将急性白血病人分为初治组、难治复发组和正常人的对照组,结果分析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组,难治复发组)中LAMP1、TPC1、TPC2的表达水平相比于正常人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种膜蛋白在初治组与难治复发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初治B-ALL患者的叁种膜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AML患者与正常人的比较中,M3系患者的LAMP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M1、M2、M5系患者的TPC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M4、M5系患者的TPC2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对照组,叁种膜蛋白在不同病种与亚型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5、LMAP1及TPC1的表达水平与A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性,即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高时其LAMP1表达量随之增高(P<0.05);各膜蛋白与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间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AL患者各膜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6、LAMP1与TPC2被发现与初治病人一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情况存在相关性,其中骨髓内LAMP1的表达量低的患者一个疗程化疗后易达到完全缓解(CR);骨髓内TPC2的表达量高的患者一个疗程化疗后易达到完全缓解(CR)。结论:血液肿瘤细胞系中LAMP1、TPC1的表达水平高于HSC,AL患者BMMNCs中LAMP1、TPC1、TPC2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人BMMNCs。LAMP1、TPC1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且LAMP1的高表达不利于初治AML病人一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这两种蛋白可能是AL的危险因子。TPC2的高表达有利于初治AML病人一个疗程化疗后的缓解,其可能对AML患者治疗有利并改善预后。LAMP1、TPC1、TPC2作为急性白血病的新标志具有巨大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酶体膜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王祥,林冰倩,代美方,王兴兵.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2].王祥.急性白血病细胞中溶酶体膜蛋白LAMP1、TPC1、TPC2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9
[3].常海霞,张丽波,张中馥.儿童严重脓毒症溶酶体膜蛋白分子变化及意义[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
[4].熊钱颖.溶酶体膜蛋白Sidt2对胰岛素颗粒分泌的影响及机制[D].皖南医学院.2017
[5].赵丽娟.H_2O_2不同处理方法对小鼠胚胎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70(PMP-70)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6
[6].王李卓,章尧,余翠,熊钱颖,谭凤彪.溶酶体膜蛋白Sidt2对血糖代谢的影响[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
[7].吕松林.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溶酶体膜蛋白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5
[8].任庆,谭宁.溶酶体膜蛋白LAMP3对肝癌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5
[9].贾丽君.dTBC22通过Rab40调节溶酶体膜蛋白的运输[D].浙江大学.2014
[10].孙静,褚燕君,张芳宾,郑聪.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脏病理分期与溶酶体膜蛋白-2表达及血清学指标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