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伟于兵通讯作者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130031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突然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的一种严重类型,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的危重急症,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251-01
1.临床资料
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57例,女33例;年龄为38—76岁。其中抢救成功84例,死亡6例。患者均符合AMI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显示异常宽而深的Q波,ST段弓背抬高,T波倒置,血清心肌酶谱不同程度增高。
2.方法
2.1.给氧措施:由于吸氧可提升血氧饱和度,保证心肌供氧,阻止心肌进一步损害,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因此抢救时护士应立即给予持续氧气吸入,将患者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急性期氧气浓度控制在4—6L/min为宜,如胸闷、胸痛等症状缓解时可将氧流量调节至2—4L/min,持续吸氧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具体给氧时间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
2.2镇静止痛
疼痛是心肌梗死患者最为突出的症状,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疼痛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因此须及时有效的应用止痛剂及时缓解疼痛。可遵医嘱肌注杜冷丁50-100mg,同时给与患者精神安慰稳定其情绪,以防止患者休克或心律失常。注射过程中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2.3给予严密的心电监护
遵医嘱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以明确心梗部位及范围。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情况。准备好抢救药物及器械。
2.4溶栓治疗的护理
急救过程中如发现患者心肌梗死症状严重,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ST段明显出现抬高,且患者无脑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治疗禁忌症,可立即采取溶栓治疗。方法为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遵医嘱口服0.3g阿司匹林药物后,使用150万U剂量尿激酶药物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输入,输入时间应限制在30分钟以内。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皮疹等:②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③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血尿、便血、咯血、颅内出血等,一旦出血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置。医护人员还可根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①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ST段于两小时内回降>50%;③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
2.5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梗发病突然,常常给患者带来濒死感,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及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应给与患者体贴安慰及鼓励,简明扼要的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消除患者恐惧等心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保证休息
急性期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禁止一切活动,以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协助病人有效活动,逐渐过渡到床边活动。心肌梗死后第5—7天后可病室内行走、走廊散步,在家属帮助下入厕等。若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急性机械性阻塞,可引起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坏死。正确、快速、规范的急救护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的根本所在,正确的急救能维持和保护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及各种并发症,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和氧气供给,遵医嘱适量给予药物,为患者顺利治疗奠定基础,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并且在康复之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积极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
另外,为保证及时有效的抢救提高救治成功率,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各项抢救技术挽救更多生命。
参考文献:
[1]任亚丽,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3:163—164.
[2]尢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丁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4:308
作者简介:于兵,1970.10.2,副高,女,汉族,泌尿外科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