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蜡蝉科论文-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

瓢蜡蝉科论文-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瓢蜡蝉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瓢蜡蝉科,物种组成,区系

瓢蜡蝉科论文文献综述

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1](2018)在《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分析(半翅目:蜡蝉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国瓢蜡蝉科昆虫的区系结构及起源特性,本文对中国已知瓢蜡蝉科昆虫3族45属187种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计3式区系型;东洋界区系型呈现主导优势,计179种,占总数95.72%;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计14式区系型,其中华南区系型所占比重最大,计121种,占总数64.71%;华南区成为现生中国瓢蜡蝉的集中与分化中心,并与华中区的联系最强;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具有较强的北方起源性,这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且燕山运动等地质事件造就了该类昆虫属种水平的分异与演化;该科族级水平演化关系为:瓢蜡蝉族Issini Spinola,1839最为原始,铲头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 Cheng&Yang,1991次之,球瓢蜡蝉族Hemisphaeriini Melichar,1906最为进化;通过聚类分析,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可分成3个区:即A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B区(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C区(青藏区),这可能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瓢蜡蝉自身飞行能力较差等原因相关。(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2](2018)在《球瓢蜡蝉族昆虫区系分析(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球瓢蜡蝉族19属198种昆虫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扩散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族仅分布在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和非洲区,属、种级单元以东洋区区系型占主导地位,分别计12属、179种,占已知总数的63.16%和89.90%。聚类分析显示了东洋区和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澳洲区次之,非洲区较小,这与大陆板块演化历史相一致;球瓢蜡蝉族至少起源于晚中新世时期(11.2—5.3Ma)的东洋区,具有劳亚古陆起源特性,并由此向其他3个区系扩散形成现如今分布格局,而台湾和印度尼西亚是现生球瓢蜡蝉族的分布中心。(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正学[3](2018)在《中国瓢蜡蝉科生物地理学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一文中研究指出瓢蜡蝉科Issidae隶属半翅目Hemiptera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蜡蝉总科Fulgoroidea,全球报道169属1011种,中国计45属190种。基于中国瓢蜡蝉科物种统计及其地理分布信息,并对其物种多样性、区系结构、分布格局以及起源、演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取得如下初步结果:1.中国瓢蜡蝉科物种多样性中国瓢蜡蝉科共计45属和190种,分别占世界已知属、种数的28.12%和18.79%;其中特有属、种比较丰富,分别为26属和160种,占中国已知属、种数的57.78%和84.21%。球瓢蜡蝉族Hemisphaeriini物种丰富度最高,计81种,占总数的42.63%;瓢蜡蝉族Issini次之,计74种,占总数的38.94%;铲头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计35种,占总数的18.42%。2.中国瓢蜡蝉科区系分析中国瓢蜡蝉科45属和190种区系分析可知: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属、种级阶元分布均以东洋界最为丰富,分别计30属,185种,跨区型均以跨“东洋—古北界”区系型最多,分别计10属,182种。以上表明两界物种相似性高于其他界,区间联系较强。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属、种级阶元均以华南区最多,分别计36属,150种,华中区次之,分别计27属,57种,跨区型以跨“华南—华中区”区系型最为丰富,分别计14属,20种,反映出两区物种相似性最大,区间关联最强。跨区区系型及复计方法进一步得出东洋界与古北界联系最强,华南区与华中区联系最强。此外,特有种的区系成分与全部物种数区系成分相差不大。中国瓢蜡蝉在台湾亚区、滇南山地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形成现代分布中心和特有分布中心。3.中国瓢蜡蝉科分布格局依据中国瓢蜡蝉科3族45属地理分布特点可知球瓢蜡蝉族多样性分布中心和特有分布中心位于台湾亚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和滇南山地亚区;铲头瓢蜡蝉族多样性分布中心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特有中心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和滇南山地亚区;瓢蜡蝉族多样性分布中心和特有中心位于台湾亚区。依据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属级地理分布特点,总结出7种分布型。即东洋型、古北型、东洋+古北型、东亚型、中亚型、东洋+古北+澳洲型、东洋+古北+澳洲+新北型。其中东洋型最多,计24属。通过ARCGIS10.2作图更加直观地展示了中国瓢蜡蝉科地理分布格局;分布支序图显示出瓢蜡蝉在中国动物地理各区形成先后顺序依次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反映出华中区和华南区是中国瓢蜡蝉科昆虫现今分布中心。亚区聚类分析表明其划分与中国动物地理亚区区划不太一致。如华南区的闽广沿海亚区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先聚类,后与华南区和华中区各亚区聚类;反映闽广沿海亚区和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物种交流频繁,相似性高。华北区亚区与东北区亚区相聚后先于古北界其他亚区与东洋界相聚,表明古北界的华北区与东洋界分布区物种交流高于古北界其他区系。4.瓢蜡蝉科起源与扩散对瓢蜡蝉科昆虫起源进行初步分析可知起源时间至少位于联合古陆时期,即中生代叁迭纪时期(250Ma),古北界是其起源中心,具有劳亚古陆起源特性,并由此扩散至新北界、新热带界、东洋界、非洲界和澳洲界;在对中国瓢蜡蝉科昆虫起源和演化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也有较强的劳亚古陆起源特性,且从北方扩散到南方于华南区(台湾亚区、滇南山地亚区)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形成现代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而在对中国瓢蜡蝉科各族起源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依次为瓢蜡蝉族Issini、铲头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球瓢蜡蝉族Hemisphaeriini。(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张争光,张梦博,徐镇超,邓德美,尤云菲[4](2018)在《中国瓢蜡蝉科(半翅目:蜡蝉总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瓢蜡蝉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广泛,为进一步明确我国瓢蜡蝉地理分布区间相互关系及其分布格局,通过采用系统聚类法对瓢蜡蝉有分布记录的26个省级地理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瓢蜡蝉科昆虫分布格局大致可以分为4个区域:华北区系(江苏+北京+河南+辽宁+山西+山东)、蒙新区系(内蒙+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区系(陕西)和南部区系(湖北+四川+广西+云南+海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香港+台湾);南部区系从西到东又可聚为3个亚区,即(湖北+四川+广西+云南+海南)亚区、(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香港)亚区、台湾亚区。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华北区系、蒙新区系和陕西区系均属古北界区系类型,南部区系基本属于东阳界区系类型。从聚类结果看,华北区系的瓢蜡蝉种类与南部区系联系较密切,显示两地间存在物种交流。各区系间气候、植被、地貌等异质性生态环境可能是我国瓢蜡蝉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郭梅娜,陈祥盛[5](2015)在《中国6种雄性圆瓢蜡蝉形态比较(蜡蝉总科,瓢蜡蝉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6种圆瓢蜡蝉Gergithus的外部形态及其雄性外生殖器进行了形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种雄性圆瓢蜡蝉体色存在差异,雄虫尾节可分为有刺和无刺2种类型;肛节可根据其端缘凹凸情况分为凹入、近平直和凸出3种类型;6种雄性圆瓢蜡蝉阳茎的结构特征差异最为突出,尤其在其端部的结构上,可作为区别种间的最佳分类依据。此外,本文根据不同形态特征给出了这6种圆瓢蜡蝉的分类检索表,并建议将中胸背板长宽比(2∶1)作为圆瓢蜡蝉属的属征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3期)

孙艳春,孟瑞,王应伦[6](2015)在《基于18S rDNA和无翅基因的中国瓢蜡蝉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测定了19属33种中国瓢蜡蝉和1种外群(Paravarcia decapterix)的18S r DNA及无翅基因(Wg)部分DNA序列,并利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2种分析方法获得的瓢蜡蝉科(Issidae)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将该科分为5个亚科:杯瓢蜡蝉亚科(Caliscelinae)、汤瓢蜡蝉亚科(Tonginae)、帕瓢蜡蝉亚科(Parahiraciinae)、球瓢蜡蝉亚科(Hemisphaeriinae)和瓢蜡蝉亚科(Issinae)。并支持将角唇瓢蜡蝉属(Eusudasina)归入球瓢蜡蝉亚科(Hemisphaeriinae)。(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5年01期)

Vladimir,M.Gnezdilov[7](2015)在《中国西南地区额突瓢蜡蝉属一新种(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额突瓢蜡蝉Terticodes polyphemus Fennah,1956的物种识别,描述了中国贵州的额突瓢蜡蝉属1新种:Tetricodes fennahi sp.nov.(本文来源于《Entomotaxonomia》期刊2015年01期)

郭梅娜,陈祥盛[8](2015)在《中国圆瓢蜡蝉属种类名录及贵州省一新纪录种(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文献资料及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馆藏的圆瓢蜡蝉属昆虫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共记述中国圆瓢蜡蝉属昆虫35种,鉴定出贵州省圆瓢蜡蝉1新纪录种:皱脊圆瓢蜡蝉(Gergithus rugiformis Zhang&Che,2009)。详细描述了该圆瓢蜡蝉的外部形态和生殖器特征及其分布。并浅析了中国圆瓢蜡蝉属地理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争光,陈祥盛[9](2013)在《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蜡蝉总科:瓢蜡蝉科)区系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蜡蝉总科Fulgoromorpha,瓢蜡蝉科Issidae,目前全世界包括12属29种。本研究对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的分类概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编制了该族的分属检索表,给出了该族所有属、种的名录及地理分布,并绘制了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全部种类的地理分布图,深入讨论了该族的分类特征、共有衍征和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伯象瓢蜡蝉主要为东洋界种,共28种,占96.55%,东洋-古北界共有种1种,占3.45%,我国西南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共有13种,占44.83%,因此,该地区可能为伯象瓢蜡蝉昆虫的物种分布中心和起源地。(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车艳丽,张雅林,王应伦[10](2012)在《帕萨瓢蜡蝉属综述及中国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帕萨瓢蜡蝉属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修订了属征,报道采自中国湖北和广西的帕萨瓢蜡蝉属1新种:叁叶帕萨瓢蜡蝉Parasarima triphylla sp. nov.。该新种与帕萨瓢蜡蝉Parasarima pallizona(Matsumura)相似,主要区别为:1)前翅M脉3分支,后者2分支;2)后足刺式,前者6-7-2,后者7-9-2;3)抱器的突起基部尖细、端部钝圆,后者突起的基部和端部钝圆。研究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瓢蜡蝉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球瓢蜡蝉族19属198种昆虫区系成分和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与扩散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族仅分布在东洋区、古北区、澳洲区和非洲区,属、种级单元以东洋区区系型占主导地位,分别计12属、179种,占已知总数的63.16%和89.90%。聚类分析显示了东洋区和古北区关系最为密切,澳洲区次之,非洲区较小,这与大陆板块演化历史相一致;球瓢蜡蝉族至少起源于晚中新世时期(11.2—5.3Ma)的东洋区,具有劳亚古陆起源特性,并由此向其他3个区系扩散形成现如今分布格局,而台湾和印度尼西亚是现生球瓢蜡蝉族的分布中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瓢蜡蝉科论文参考文献

[1].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中国瓢蜡蝉科昆虫区系分析(半翅目:蜡蝉总科)[J].环境昆虫学报.2018

[2].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球瓢蜡蝉族昆虫区系分析(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3].赵正学.中国瓢蜡蝉科生物地理学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D].贵州大学.2018

[4].张争光,张梦博,徐镇超,邓德美,尤云菲.中国瓢蜡蝉科(半翅目:蜡蝉总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郭梅娜,陈祥盛.中国6种雄性圆瓢蜡蝉形态比较(蜡蝉总科,瓢蜡蝉科)[J].四川动物.2015

[6].孙艳春,孟瑞,王应伦.基于18SrDNA和无翅基因的中国瓢蜡蝉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半翅目:蜡蝉总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5

[7].Vladimir,M.Gnezdilov.中国西南地区额突瓢蜡蝉属一新种(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英文)[J].Entomotaxonomia.2015

[8].郭梅娜,陈祥盛.中国圆瓢蜡蝉属种类名录及贵州省一新纪录种(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

[9].张争光,陈祥盛.伯象瓢蜡蝉族Parahiraciini(蜡蝉总科:瓢蜡蝉科)区系分类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车艳丽,张雅林,王应伦.帕萨瓢蜡蝉属综述及中国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蜡蝉总科:瓢蜡蝉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2

标签:;  ;  ;  ;  

瓢蜡蝉科论文-赵正学,常志敏,陈祥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