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陈静,李信柱,王志伟,陈汝兰,陈武勇

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陈静,李信柱,王志伟,陈汝兰,陈武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辐照,铬络合物,稳定常数

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李信柱,王志伟,陈汝兰,陈武勇[1](2019)在《微波辐照对铬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摩尔浓度法和紫外光谱测试法,探讨微波辐照对不同羧酸(甲酸根和草酸根)与铬的配位过程以及对铬络合物稳定常数和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水浴加热相比,微波辐照下铬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紫移,配位比提高,稳定常数增大,由此说明,微波辐照加速了甲酸根(和草酸根)与铬离子的络合反应速度,增强了甲酸铬络合物(和草酸铬络合物)的水解和配聚,提高了铬络合物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王荣,王晴[2](2018)在《针对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设计缺陷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是大学化学中的经典学生实验。但针对1∶2和1∶3的络合反应,实验教科书的设计中可能出现数据点过少也就是溶液配制过少的问题。如果按照要求配制溶液,由于没有完全反应的混合溶液,而其他混合溶液给出的数据又都呈良好的线性,就缺少了用来估算曲线的数据点,结果是,将没有足够的数据对稳定常数进行估算。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数据点过少的实验设计的原因、结果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16期)

朱建颖,林继军,段华玲,弓振斌[3](2015)在《凝胶过滤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聚乙烯亚胺-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络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是表征高分子聚合物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高分子聚合物应用于金属离子分离、富集过程及工艺参数优化的理论基础~[1、2],本工作建立了基于凝胶过滤色谱(GFC)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聚乙烯亚胺(PEI)与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杨士凤[4](2014)在《凝胶过滤色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和配位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建立了基于化学平衡理论模型以及凝胶过滤色谱(GF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的高分子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测定新方法。以聚乙烯亚胺(PEI)和金属离子M2+为例,对形成的PEI-M络合物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进行测定,以HAc-NaAc为流动相,凝胶色谱柱分离大分子络合物(PEI-M)以及金属元素的小分子络合物(M(Ac)i、M(OH)j)、游离态离子(M2+),最后用ICP-MS测定不同形态金属元素的浓度;利用建立的化学平衡理论模型,计算PEI与M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建立的在线分离、测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为高分子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水体中重金属(Cu、Cd)的性质、危害及去除方法;简述了聚合物络合-超滤技术在重金属去除领域的应用,及常用水溶性聚合物(PEI)的性质、应用等;对测定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常用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简要阐述了凝胶过滤色谱技术的原理及应用。第二章是络合反应化学平衡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设计。根据络合反应的化学平衡理论,建立了测定高分子聚合物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化学理论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GFC-ICPMS联用技术,设计了测定PEI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实验方案。第叁章在第二章建立的化学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GFC-ICPMS联用技术,测定了PEI与Cu2+形成的络合物PEI-Cu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实验结果表明:25℃,pH4.1~5.3时,PEI-Cu络合稳定常数为109.6~1010.7,平均配位数为1.0~1.3。考查了溶液pH对络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溶液pH的增大,PEI-Cu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均增大。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溶液pH的增加,PEI中胺基质子化的程度降低,有利于PEI络合金属离子。第四章基于第二章建立的化学理论模型,利用GFC-ICPMS联用技术,测定了PEI与Cd2+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结果表明:25℃,pH4.1~5.3时,PEI-Cd络合稳定常数为108.7~1097,平均配位数为1.0-1.4。对影响络合反应平衡的因素pH值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PEI-Cd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也呈现与PEI-Cu相同的趋势,即随溶液pH的升高而增大。最后比较了相同条件下,PEI-Cu与PEI-Cd络合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的大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出现该结果的原因。第五章对本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5-01)

黄佳华,弓振斌,林继军,段华玲[5](2012)在《聚乙烯亚胺-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聚合物络合超滤(PC-UF)技术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结合,利用化学理论计算模型,建立了测定聚乙烯亚胺(PEI)与金属离子络合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的方法.将该方法用于PEI与Cd2+的络合过程.配制不同浓度比的PEI和Cd2+的混合溶液,待络合反应平衡后,用超滤离心管离心分离高分子PEI-Cd络合物,自由离子Cd2+及其小分子络合物渗滤至滤液中;用10 mL体积分数为3%稀硝酸将滤膜上截留的PEI-Cd络合物解离,离心得到Cd2+的稀硝酸溶液;用ICP-MS分别测定2次超滤后滤液中Cd2+的浓度,利用化学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得到PEI-Cd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pH=4.0~5.9时,PEI-Cd络合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常数和平均配位数均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较低程度的质子化可使PEI与Cd2+的络合能力增强,络合稳定常数增大.(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黄莉莉[6](2009)在《铜—氨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及其与BSA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用一种非常简便的毛细管电泳模式,测定了叁种铜-氨基酸络合物的稳定常数,该方法快速,结果可靠。在此基础上将铜-氨基酸络合物作用于牛血清白蛋白,比较了叁种铜-氨基酸络合物对蛋白的猝灭情况。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技术分别研究了Cu(Ⅱ)与丙氨酸,蛋氨酸,硒代蛋氨基酸(Ala、Met、SeMet)的相互作用,运用峰漂移模型结合MATLAB软件测定并计算了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实验选定了1mmol/L咪唑作为电渗流标记物,18Kv作为分离电压,铜离子电泳图峰形尖锐,无拖尾现象;Cu(Ⅱ)-SeMet与Cu(Ⅱ)-Met,Cu(Ⅱ)-Ala体系逐级稳定常数测定结果为10~(7.35),lO~(13.7)及10~(7.91),10~(15.85)和10~(8.17),10~(15.17),均与文献值相一致,叁个络合物体系的稳定性大小顺序为:Cu-Ala>Cu-Met>Cu-SeMet。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氨基酸(Ala、Met、SeMet)络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铜-氨基酸络合物对蛋白的荧光产生了猝灭,其猝灭作用主要是源于Cu(Ⅱ),并计算得出这种猝灭属于静态猝灭。基于Cu(Ⅱ)-氨基酸(Ala、Met、SeMet)络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程度的不同,计算了Cu(Ⅱ)-氨基酸(SeMet、Ala、Met)络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38×10~3、2.47×10~3、2.61×10~3L/mol。铜-氨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小的体系与蛋白的结合能力强,荧光猝灭较强,反之被氨基酸保护强的铜离子与蛋白的结合能力减弱,荧光猝灭作用减轻。(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9-06-10)

宋世军[7](2009)在《细胞内二级信使与PDE4酶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和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的量子化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化学方法研究了鸟苷-3',5'-单磷酸酯(cGMP)在溶液中的构象情况,铝铜络合物稳定常数和PDE4与cAMP的结合模式。在第一章中,我们广泛的使用第一原理电子结构方法进行计算,去探究细胞内第二信使分子可能的分子结构和它的浓度分布。计算的结果预测了在气相和溶液中cGMP的四种不同的稳定构象及cGMPH的八种不同的稳定构象和它们的吉布斯自由能。所有的计算结果一致的显示,在气象中cGMP和cGMPH分别主要以cGMP-chair-syn和cGMPH-chairl-syn构象存在。在溶液中,计算显示cGMP的主要构象仍旧是cGMP-chair-syn,而cGMPH的主要构象是cGMPH-chair2-syn。已经证明在溶液中不同构象转移反应的自由能垒很低(低于约10 kcal/mol),因此不同构象的转移反应就非常快,以至于在结合蛋白质的过程中体系的浓度分布迅速达到热力学平衡。我们预测了cGMP反式和顺式的构象分布,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论证的很一致,这说明我们提出预测cGMP和cGMPH构象浓度分布,各种cGMPH构象pka值及cGMPH表观pka值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在第二章中,我们首次报道了运用电子结构理论研究铝离子、铜离子和其系列螯合物结合反应的稳定常数。运用一套电子结构模拟方法,我们计算了系列络合反应结合吉布斯(Gibbs)自由能改变。对比由实验测得的稳定结合常数logK值而转换相应结合吉布斯自由能改变(△G_bind),我们计算得到的结合自由能(△G_bind)都一致的偏高。然而,我们发现计算得到的结合吉布斯自由能改变(△G_bind)和实验的logK值具有线性关系。基于这种发现,我们建立了一个线性方程。利用这个线性方程可以预测其他的络合反应的稳定常数,而且和实验得到的数据符合的很好。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预测铝铜的螯合剂的螯合能力。在第叁章中,我们研究了细胞内二级信使一腺苷3',5'-磷酸单酯(cAMP)及相关磷酸二酯酶的结合模式。为了获得底物—受体反应前较好的底物初始构型,我们使用cAMP专一酶磷酸二酯PDE4B的活性区和底物分子cAMP的晶体结构。我们用AutoDock程序将cAMP分子对接到PDE酶的活性中心。计算结果认为底物与酶结合的最佳方式是cAMP分子的磷酰氧占据活性中心镁离子的六配位八面体结构中的一个锥顶位置。基于这种结合模式,我们筛选了PDE4可能的抑制剂。(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赵振英[8](2008)在《铁和锌络合物稳定常数及磷酸二酯水解能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化学方法研究了铁和锌络合物稳定常数的预测方法及磷酸二酯水解反应能。全文由叁章组成:(1)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2)铁和锌络合物稳定常数的理论研究(3)磷酸二酯水解反应能的理论研究。第一章中我们对分子力学方法,分子动力学方法和量子化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一种从理论上预测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新方法。以铁和锌的络合物为例,应用化学软件包,计算在水溶液中发生的络合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把计算得到的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实验络合物稳定常数进行线性拟合来预测络合物稳定常数。结果表明本方法对预测未知的络合物稳定常数及配体设计方面有重要意义。第叁章中我们运用理论化学计算方法研究了一些典型的磷酸二酯水解反应,通过比较磷酸二酯不同基团及不同构象对水解反应能的贡献。检查了cAMP及cGMP在水溶液中的构象,结果表明不管cAMP还是cGMP还是其水解产物,在水溶液中都有多种构象,碱基,呋喃环,磷酸环的构象不同及它们的相对位置的不同都会导致分子能量有很大差别。但是比较cAMP和cGMP的最稳构象我们认为cAMP放热比cGMP大是因为碱基构象的反转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张建民,石秋芝[9](2006)在《电位法和极谱法联合确定镉-甘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离子敏感电极和示差脉冲极谱两种实验技术,对镉-甘胺酸络合物体系进行研究,并通过一种联合的数学处理方法,使两种实验数据可以用来设计金属络合物体系模型及计算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如总的络合剂浓度和总的金属离子浓度相同),两种实验技术将会得到几乎相同的实验络合物形成曲线和理论络合物形成曲线.将联合的数学处理方法应用于镉-甘胺酸络合物体系,不但验证了文献报道的叁种络合物 ML、ML_2和 ML_3的存在,还发现了两种新的络合物 MHL 和 ML_2(OH),并且优化得到了这五种络合物的稳定常数.(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06年02期)

刘文涵,单胜艳,张丹,马淳安[10](2005)在《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半胱氨酸锌络合物稳定常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半胱氨酸时,在最佳测定酸度条件下,所形成的络合物半胱氨酸锌的稳定常数,进行数值测定和理论求解获得了成功:在最佳酸度pH=9.7时的碱式半胱氨酸锌的稳定常数在2.998×1030到3.858×1030之间,平均值为β稳=3.286×1030,标准偏差为0.315×1030,其logβ稳=30.517。半胱氨酸锌的稳定常数在7.853×1021到1.011×1022,平均值为β稳=8.607×1021,标准偏差为0.315×1021,其logβ稳=21.935。表明原子吸收光谱不仅可用于微量元素的测定和有机化合物的间接测定,也可以进行络合离子的物理形态、物理常数的研究和测定。(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5年11期)

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是大学化学中的经典学生实验。但针对1∶2和1∶3的络合反应,实验教科书的设计中可能出现数据点过少也就是溶液配制过少的问题。如果按照要求配制溶液,由于没有完全反应的混合溶液,而其他混合溶液给出的数据又都呈良好的线性,就缺少了用来估算曲线的数据点,结果是,将没有足够的数据对稳定常数进行估算。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数据点过少的实验设计的原因、结果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李信柱,王志伟,陈汝兰,陈武勇.微波辐照对铬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影响[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9

[2].王荣,王晴.针对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稳定常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设计缺陷的讨论[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3].朱建颖,林继军,段华玲,弓振斌.凝胶过滤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测定聚乙烯亚胺-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平均配位数[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

[4].杨士凤.凝胶过滤色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和配位数[D].厦门大学.2014

[5].黄佳华,弓振斌,林继军,段华玲.聚乙烯亚胺-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的测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

[6].黄莉莉.铜—氨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及其与BSA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9

[7].宋世军.细胞内二级信使与PDE4酶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和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的量子化学计算[D].华中师范大学.2009

[8].赵振英.铁和锌络合物稳定常数及磷酸二酯水解能的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张建民,石秋芝.电位法和极谱法联合确定镉-甘胺酸络合物稳定常数(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06

[10].刘文涵,单胜艳,张丹,马淳安.硫化锌法原子吸收间接测定半胱氨酸锌络合物稳定常数[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

标签:;  ;  ;  

络合物稳定常数论文-陈静,李信柱,王志伟,陈汝兰,陈武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