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儿童论文-项盈如,华乐,周雪阳,黄仙红

母亲和儿童论文-项盈如,华乐,周雪阳,黄仙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母亲和儿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喂养方式,学龄前儿童,健康行为,社会经济状况

母亲和儿童论文文献综述

项盈如,华乐,周雪阳,黄仙红[1](2019)在《社会经济、健康行为因素对学龄前儿童母亲喂养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杭州市学龄前儿童母亲的喂养方式,分析社会经济、健康行为因素对其喂养方式的影响,为促使家长采取科学、正确的喂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喂养问卷评估学龄前儿童母亲的喂养态度、信念和行为,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主要的喂养方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喂养方式的主要因素。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喂养方式主要包括监督型、压迫型和限制型。社会经济状况越差、自评健康水平越好、蔬菜水果摄入频率越高的母亲越倾向于采取监督型喂养方式;体重指数越高、蔬菜水果摄入频率越高、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越高的母亲趋向于采取限制型喂养方式;年龄小、学历低、自评健康越差的母亲倾向采用压迫型喂养方式(均P<0.05)。结论母亲的社会经济、健康水平与监督型喂养方式和压迫型喂养方式密切相关,母亲的体重、健康行为与限制型喂养方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周楠[2](2019)在《学前儿童母亲的喂养类型与体型感知及儿童饮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肥胖和超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公共卫生隐患,而我国城市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趋严峻。家庭喂养是影响幼儿饮食和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和家庭养育环境出发,对这一公共卫生隐患的跨学科研究将为早期干预提供途径。当前喂养研究大都关注喂养行为的群体水平,而忽略了喂养在不同层面的组合模式及其相关的因素。本研究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使用聚类分析探究家庭喂养的信念和行为在我国城市母亲中的潜在喂养类型,并考察母亲对学前儿童体型感知和儿童饮食在喂养类型上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测量167名城区的母亲(Mage=34.14; SD=3.54)对学前儿童(M=60.60 months,SD=6.69, 89 girls and 78 boys)在喂养方面的责任感知、对儿童体重的担心、限制、逼迫进食、监督,和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用勺喂和使用社会比较,及其对儿童体型的感知和儿童健康和非健康的饮食。结果发现:(1)根据七种喂养信念和行为,可将母亲分为不参与型喂养(35.3%)、限制型喂养(21.6%)和过度喂养型(43.1%)。限制型喂养的母亲出于健康考虑,而在饮食上有较多限制和担忧,过度喂养型母亲表现出最多的逼迫进食、用勺子喂、使用社会比较和监督等高控型喂养行为,而不参与型母亲则在喂养信念和行为上均最低。(2)限制型喂养母亲对儿童实际体型的感知较高,同时,她们期待的儿童理想体型也高于其他母亲。过度喂养型母亲的儿童进食不健康食物要多于其他儿童,而在健康饮食上并无差异。(3)过度喂养型母亲在城市居住时长最短,而不参与型母亲的儿童年龄最大。本研究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初步揭示了我国城市母亲在学前期的喂养模式,也反映了不同喂养模式的母亲对儿童体型和喂养的信念及家庭喂养环境可能受到的城市化社会变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英杰,孙娟娟,李燕[3](2019)在《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3-6岁是儿童身体、认知、情绪、社会性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时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与其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母亲作为孩子的主要教养人,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母亲的教养压力、教养参与、教养效能感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间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205名学前儿童(男孩109名,女孩96名)和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探讨了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母亲参与和母亲教养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在T1测查母亲的亲职压力、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在T2测查儿童的问题行为。采用Amos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1)母亲亲职压力、母亲参与、教养效能感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母亲亲职压力可以显着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3)教养效能感在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在亲职压力和问题行为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母亲亲职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在其中的作用,对教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对儿童的教育实践中,应当更加关注母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当下母亲的教养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母亲参与不足、教养效能感低等问题,通过各种方式缓解母亲的教养压力和提高教养的幸福感,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欣琪,汪纬静,金国敏,徐美玲,李丹[4](2019)在《儿童社交偏好与社会技能:母亲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社交偏好指退缩儿童在社交情景中存在不同的社交动机,划分为两个类型,分别是害羞退缩和社交淡漠。害羞退缩指儿童在陌生情境或存在他人评估的场合感到焦虑和紧张,是高趋近社交动机和高回避社交动机的结合。社交淡漠指儿童对于独处行为的偏好,儿童并不会体验到害怕情绪,是低趋近社交动机和低回避社交动机的结合。根据社会互动理论,个体通过社会互动习得相应社会技能,害羞退缩型与社交淡漠型儿童与同伴互动较少,社会技能的发展受到限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个体生活的"微系统"对其有直接的影响,而家庭作为"微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社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环境因素中,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为直接,它对儿童社交偏好与社会技能间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值得探究。本研究以上海市某幼儿园的237名3到6岁的幼儿为被试,由母亲填写幼儿社交偏好及教养方式问卷,幼儿园教师评定幼儿的社会技能,探讨儿童社交偏好与社会技能的关系,以及母亲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母亲教养方式可以调节儿童社交偏好与社会技能的关系。与较低母亲鼓励的儿童相比,幼儿得到较多的鼓励,会弱化其害羞退缩与社会技能的负向关联。但是,与较低母亲惩罚的儿童相比,幼儿受到较多的惩罚,会弱化其社交淡漠与社会技能的负向关联。(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夏云川,曹晓君,陈旭[5](2019)在《二胎家庭中母亲婚姻满意度对4~6岁头胎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父亲协同教养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胎政策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关系、教养行为以及头胎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在二胎出生以后的显着变化。研究通过使用婚姻满意度问卷和协同教养问卷分别调查母亲对婚姻质量的评价和父亲的协同教养质量,并结合自然观察法对4~6岁头胎儿童的合作行为中的主动性、领导性、坚持性和目的性进行编码,探讨了二胎家庭中同胞间的年龄差和性别一致性是否在4~6岁头胎儿童中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验证父亲协同教养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4~6岁头胎儿童的合作行为间所起的中介作用。在同胞因素与头胎儿童合作行为的关系中,研究结果发现:(1)同胞年龄差距越大,头胎儿童合作得分越高;同胞年龄差为<2.5岁组、2.5~2.5岁组、3.5~4.5岁组的头胎儿童合作总分均比同胞年龄差>4.5岁的头胎儿童的总分低,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4~6岁头胎儿童的合作得分具有显着的同胞性别差异,即具有同性别同胞的头胎儿童的合作得分比异性同胞的头胎儿童合作得分高(P<0.05)。此外,研究也发现,父亲协同教养在母亲婚姻满意度与4~6岁头胎儿童合作行为中具有中介作用,即父亲协同教养中的凝聚力正向促进母亲婚姻满意度对4~6岁头胎儿童的合作行为的积极影响,父亲协同教养中的贬低、责备和惩戒则负向阻碍母亲婚姻满意度对4~6岁头胎儿童合作行为的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6](2019)在《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元情绪理念是母亲对于自己或子女的各种情绪所持的一套特定的情绪反应、认识、理解、评估及运用。早期研究已经发现,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的社会化(如亲社会行为)有关。然而,母亲的元情绪理念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尚不清楚。情绪社会化启发模型认为,父母的教养理念会通过情绪相关的抚养方式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结果。因此,本研究采用《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儿童教养方式问卷》和《儿童社会行为量表》对341名2-6岁学前儿童的母亲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母亲教养行为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母亲情绪教导与接纳温暖的教养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显着正相关,与拒绝惩罚的教养行为显着负相关;母亲情绪摒除、情绪紊乱与接纳温暖的教养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显着负相关,与拒绝惩罚的教养行为显着正相关;母亲情绪不干涉和拒绝惩罚的教养行为显着正相关;母亲接纳温暖和拒绝惩罚的教养行为显着负相关,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着正相关。(2)在控制性别、年龄之后,母亲接纳温暖的教养行为在母亲情绪教导、情绪摒除及情绪紊乱理念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因此,母亲元情绪理念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教养行为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韩雯,陈斌斌,傅钰珊[7](2019)在《第一胎儿童在同胞照料中的合作行为——努力控制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第二胎出生1个月后观察第一胎儿童在同胞照料任务中的合作行为,参与者来自复旦大学二孩追踪研究项目的 95个二孩家庭,母亲在给第二胎儿童换尿布时请求第一胎儿童帮忙,根据儿童的遵从和拒绝等计算出合作行为,并测量第一胎儿童的努力控制水平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努力控制的儿童更倾向于合作;同时,努力控制和母亲控制的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斜率检验发现,对于低努力控制的儿童,母亲控制维度得分越高,其合作水平越低;而对于高努力控制的儿童,母亲控制对合作水平的预测不显着。本研究表明家庭养育因素和儿童努力控制共同对儿童适应同胞生活产生影响,养育环境同气质相匹配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杨天卉,张丽锦[8](2019)在《母亲数学焦虑对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影响:数学学习动机和父亲数学焦虑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焦虑是指个体在面对与数/数学相关的情境时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反应,即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等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担忧等焦虑体验(Ashcraft&Moore,2009)。调查发现,大约有30.6%的青少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感到非常紧张(OECD, 2015)。不仅青少年,有研究报告,甚至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报告自己不同程度的数学焦虑了(Ramirez et al., 2013;Maloney et al., 2015);而在小学阶段,到了四、五年级时,儿童能够十分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焦虑与担忧(Ashcraft&Moore, 2009)。因此,本研究基于儿童自身和养育环境的主客观因素的视角,以132名(年龄(岁):M=10.08, SD=0.63)小学四、五年级儿童为被试,在控制特质焦虑的基础上,通过施测儿童数学焦虑量表(MASC)、成人数学焦虑量表(R-MARS)、数学学习动机量表(MLS),考查父/母数学焦虑和儿童数学焦虑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个体内部因素——儿童数学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而非父亲数学焦虑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数学焦虑(β=0.274, p <0.001),且母亲数学焦虑对儿童数学焦虑的直接作用受父亲数学焦虑的正向调节,即父亲数学焦虑越高,母亲数学焦虑对儿童数学焦虑的影响就越大;(2)数学学习动机在母亲数学焦虑和儿童数学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3.55%)。本研究将父亲、母亲数学焦虑分开调查,揭示了母亲数学焦虑对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路径及其解释机制,可以为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改善和调节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谢阳,朱元多,陶芳标[9](2019)在《儿童青少年肥胖与母亲孕期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肥胖为一种具有潜在不良健康后果的全球性疾病,且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对健康构成威胁。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为20%~35%,且儿童肥胖与成年后的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不良结局密切相关~([1])。在中低收入国家,儿童青少年超重的总(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9期)

徐靓亮,郑徽,王富珍,尹遵栋[10](2019)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实施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母婴传播是中国公共卫生的突出问题。围产期传播和幼儿期传播是慢性乙肝感染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防控HBV感染的主要策略仍然是乙肝疫苗接种,而免疫后血清学检测(Postvaccina tionserologictesting,PVST)结果是验证疫苗保护作用的直接证据。本文回顾了全球HBsAg阳性母亲所生儿童PVST策略的发展和实施现状,阐述了中国实施PVST的必要性和技术考虑。(本文来源于《中国疫苗和免疫》期刊2019年05期)

母亲和儿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肥胖和超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公共卫生隐患,而我国城市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也日趋严峻。家庭喂养是影响幼儿饮食和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从发展心理学视角和家庭养育环境出发,对这一公共卫生隐患的跨学科研究将为早期干预提供途径。当前喂养研究大都关注喂养行为的群体水平,而忽略了喂养在不同层面的组合模式及其相关的因素。本研究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使用聚类分析探究家庭喂养的信念和行为在我国城市母亲中的潜在喂养类型,并考察母亲对学前儿童体型感知和儿童饮食在喂养类型上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测量167名城区的母亲(Mage=34.14; SD=3.54)对学前儿童(M=60.60 months,SD=6.69, 89 girls and 78 boys)在喂养方面的责任感知、对儿童体重的担心、限制、逼迫进食、监督,和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用勺喂和使用社会比较,及其对儿童体型的感知和儿童健康和非健康的饮食。结果发现:(1)根据七种喂养信念和行为,可将母亲分为不参与型喂养(35.3%)、限制型喂养(21.6%)和过度喂养型(43.1%)。限制型喂养的母亲出于健康考虑,而在饮食上有较多限制和担忧,过度喂养型母亲表现出最多的逼迫进食、用勺子喂、使用社会比较和监督等高控型喂养行为,而不参与型母亲则在喂养信念和行为上均最低。(2)限制型喂养母亲对儿童实际体型的感知较高,同时,她们期待的儿童理想体型也高于其他母亲。过度喂养型母亲的儿童进食不健康食物要多于其他儿童,而在健康饮食上并无差异。(3)过度喂养型母亲在城市居住时长最短,而不参与型母亲的儿童年龄最大。本研究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初步揭示了我国城市母亲在学前期的喂养模式,也反映了不同喂养模式的母亲对儿童体型和喂养的信念及家庭喂养环境可能受到的城市化社会变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母亲和儿童论文参考文献

[1].项盈如,华乐,周雪阳,黄仙红.社会经济、健康行为因素对学龄前儿童母亲喂养方式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9

[2].周楠.学前儿童母亲的喂养类型与体型感知及儿童饮食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王英杰,孙娟娟,李燕.母亲亲职压力与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母亲参与和教养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李欣琪,汪纬静,金国敏,徐美玲,李丹.儿童社交偏好与社会技能:母亲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夏云川,曹晓君,陈旭.二胎家庭中母亲婚姻满意度对4~6岁头胎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父亲协同教养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母亲元情绪理念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韩雯,陈斌斌,傅钰珊.第一胎儿童在同胞照料中的合作行为——努力控制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杨天卉,张丽锦.母亲数学焦虑对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影响:数学学习动机和父亲数学焦虑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谢阳,朱元多,陶芳标.儿童青少年肥胖与母亲孕期邻苯二甲酸酯暴露[J].中国学校卫生.2019

[10].徐靓亮,郑徽,王富珍,尹遵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免疫后血清学检测实施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

标签:;  ;  ;  ;  

母亲和儿童论文-项盈如,华乐,周雪阳,黄仙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