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列夫斯基论文-杜宇鹏

丹尼列夫斯基论文-杜宇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丹尼列夫斯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历史类型论,文化有机体,欧亚主义

丹尼列夫斯基论文文献综述

杜宇鹏[1](2019)在《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论及其当代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论"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不承认世界文化有统一的发展模式,认为欧洲文化不是所有民族文化的样板,不同文化历史类型相对独立,具有自身文化特质。丹尼列夫斯基持文化相对论立场,认为斯拉夫文化历史类型是独特的,区别于以往所有文化历史类型,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有机体",但其"文化历史类型论"又面临着诸多理论困境。从跨文化研究视角阐释"文化历史类型论"的内涵、理论困境以及现实价值,能为当前俄罗斯寻找自我文化定位以及民族特殊性等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我们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应对全球化挑战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向远[2](2019)在《丹尼列夫斯基与俄罗斯立场的“东方—西方”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东方学学术思想史上看,19世纪俄国思想家丹尼列夫斯基最早站在"西方"的东边,使用当时流行的属于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把生物学的生命盛衰周期原理运用于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历史文明形态划分的基本原则、十种重要的历史文明体、历史文化类型及其运动发展的五条规律,从而确立了独特的多元文明形态论,否决了西方文明价值的普世性、对此前西方流行的"古代—中世纪—近代"的历史阶段划分、对单线发展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念都提出了挑战和批判。但在论述的过程中却断言中国等东方文明衰朽必死,暴露出了社会生物主义的严重缺陷及文化偏见。他的理论对后来的20世纪初俄国的欧亚主义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世界性的"比较文明学"学科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贾玉玉[3](2017)在《Вл.索洛维约夫、Н.Я.丹尼列夫斯基及Н.Н.斯特拉霍夫关于“文化—历史类型”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通过对俄罗斯学者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及其支持者斯特拉霍夫关于“文化—历史类型”的争论问题的对比分析,对俄罗斯历史命运以及未来究竟去往何方的问题进行进一步阐释,同时也旨在探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该题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启示。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日常生活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引发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考量。针对西方派的观点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一历史类型”学说,在斯拉夫派的思想基础上,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每个“文化一历史类型”在不同角度上的共同发展的思想。但这观点遭到宗教思想家Вл.索洛维约夫的反对,批评了斯拉夫主义者的文化特殊论和民族主义论,主张用基督教的普世性来为俄罗斯注入新的血液。自丹尼列夫斯基于1885年逝世后,这场争论也就成了以斯特拉霍夫为代表的肯定派与以Вл.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否定派的大争论。Н.Н.斯特拉霍夫是丹尼列夫斯基《俄罗斯与欧洲》和“文化—历史类型”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多次出版这本书,并与Вл.索洛维约夫的观点格格不入,通过对丹尼列夫斯基学说的分析研究并发表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不仅如此,大争论还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基于此,可以对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通过对双方俄罗斯文化特殊性看法的对比,可以为研究俄罗斯究竟隶属于亚洲国家还是欧洲国家的问题提供新观点;再者,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即中国应该认识到自己文明的特点,在批判接受西方文明长处的同时,也要继承我国的历史传统,这样不仅有助于我国人文科学的繁荣,而且适应对话,交流和促进中俄两国在文化理论界的交流。(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张志远[4](2014)在《俄罗斯地缘政治先驱丹尼列夫斯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缘政治学科领域,尼古拉·丹尼列夫斯基所着《俄罗斯与欧洲》一书,是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该书充分体现了丹尼列夫斯基地缘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模式,即:俄罗斯与欧洲的对立、欧化的反思、东方问题和泛斯拉夫联盟构想等,其对于俄罗斯,乃至西欧地缘政治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其思想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丹尼列夫斯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创新以及当代俄罗斯国家安全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本文来源于《俄罗斯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张志远[5](2013)在《国外学术界丹尼列夫斯基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丹尼列夫斯基(Н.Я.Данилевский,1822—1885)《俄国与欧洲》1869年问世以来,这位史学巨擘便受到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丹尼列夫斯基研究是从他去世后开始的。一19世纪80年代,俄国宗教哲学家В.С.索洛维约夫掀起了一场针对丹尼列夫斯基学说的激烈争论。他以自由主义为出发点,通过对丹尼列夫斯基《俄国与欧洲》的分析和整理,发表了一系列(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丁海丽[6](2012)在《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明形态史观理论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期的俄国,不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落后于西方,而且各种社会矛盾激进,这种现状催生了俄国思想界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问题的哲学思考。针对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进步史观丹尼列夫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说,他吸收了斯拉夫派的思想精髓,以文明为出发点提出了各个"文化—历史类型"在不同时空维度内的共同发展的世界历史思想,继而为俄国选择走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撑。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说开创了从文明角度研究历史理论的先河,其理论价值不但伴随着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对文明形态史理论的丰富而日益凸显,而且在亨廷顿和森格哈斯等文明冲突论思想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2年02期)

冯梅[7](2011)在《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的争论与启示——兼谈俄罗斯文明形态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丹尼列夫斯基在《俄罗斯与欧洲》中提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标志着俄罗斯文明形态史学的诞生,而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对文明发展模式及俄罗斯文化特殊性的争论,与今天俄罗斯文明形态学中对现代化还是后现代化争论的目标相同,都是要解决国家发展取向的问题。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来说,俄罗斯所走过的道路和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的。(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1年06期)

张志远[8](2011)在《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明史研究和以文明为视角对社会历史进行的研究逐步升温、愈发炽热,俨然已成为一门显学。因此,对文明史这一学科学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便成为极具价值又十分迫切的工作。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其研究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各种理论流派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地位进行评估。文化形态学派是文明史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俄国学者丹尼列夫斯基率先提出了文化历史类型理论,故而成为了文明形态学派的始肇佣者。自《俄罗斯与欧洲》问世以来,这位史学巨擘便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蔚为壮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中国的史学研究者,虽然在材料方面不能与俄罗斯学者相比,但是我们可以滤去俄罗斯本国学者民族主义情绪而夸大丹尼列夫斯基思想的正面因素,也可以避免西方学者传统敌意;我们可以超越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家对丹尼列夫斯基过度的批判和迷恋,也可以纠正苏联时期对非革命主义阵线思想的简单批判,我们可以能够心平气和地、客观地看待丹尼列夫斯基思想体系。在远端,反而更加透彻清晰。本文研究将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力图克服以往丹尼列夫斯基研究中的教条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偏差,更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丹尼列夫斯基思想体系。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多视角、多因素、多层次地对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进行探求。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采用比较、归纳、演绎等具体研究方法,对丹尼列夫斯基思想体系进行全方位考察,从而进一步丰富、深化国内学界对丹尼列夫斯基研究的认识与把握。本文主要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来阐释丹尼列夫斯基思想体系,兼及丹尼列夫斯基学说的影响,共包括引言、六章、结语共计八个部分,简述如下:第一章“时代、史学、丹尼列夫斯基”,将丹尼列夫斯基置于19世纪的欧洲及俄罗斯的整个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来考察,并结合丹尼列夫斯基的生平和着作,突出丹尼列夫斯基对历史和时代的认识是一个流变的发展过程,也为下文进一步深入分析丹尼列夫斯基思想体系作必要的铺垫。第二章“《俄罗斯与欧洲》及文化历史类型创建”,主要阐释丹尼列夫斯基最为人所知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以及《俄罗斯与欧洲》的创建。文中对丹尼列夫斯基思想的这一重要层面作以系统的理论分析,对文化历史类型产生的前提、内容、运动发展规律以及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的争论逐一阐释。第叁章“丹尼列夫斯基社会政治观”,主要阐释丹尼列夫斯基关于丹尼列夫斯基理解的俄罗斯和西方以及丹尼列夫斯基对东方问题诠释、欧化的反思以及泛斯拉夫联盟的构建。通过以上逐一分析,进一步挖掘丹尼列夫斯基内心世界,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丹尼列夫斯基。第四至第六章“俄罗斯思想源流中的丹尼列夫斯基、文明史系谱中的丹尼列夫斯基、地缘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丹尼列夫斯基”,主要阐释了丹尼列夫斯基在俄罗斯思想、文明史、地缘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丹尼列夫斯基学说的广泛影响。文中的结语部分对丹尼列夫斯基贡献做以总结,突显丹尼列夫斯基《俄罗斯与欧洲》及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在世界史学界以及俄罗斯史学界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张志远[9](2011)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学术界围绕《俄罗斯与欧洲》一书及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开展了一场空前的、超越时空的大论战,即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关于俄罗斯历史命运以及未来究竟去往何方问题的争论。两位学者分别从"俄罗斯思想意识领域"对俄罗斯的未来做出了诠释。(本文来源于《西伯利亚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张志远,王晋新[10](2009)在《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明史理论——读《俄罗斯与欧洲》》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明史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文明史理论的正式形成,当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出版为标志①。但是一些学者,如吴于廑、冯玮②等指出,在斯宾格勒发表《西方的没落》的50年前,俄国学者丹尼列夫斯基就已经(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丹尼列夫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东方学学术思想史上看,19世纪俄国思想家丹尼列夫斯基最早站在"西方"的东边,使用当时流行的属于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把生物学的生命盛衰周期原理运用于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历史文明形态划分的基本原则、十种重要的历史文明体、历史文化类型及其运动发展的五条规律,从而确立了独特的多元文明形态论,否决了西方文明价值的普世性、对此前西方流行的"古代—中世纪—近代"的历史阶段划分、对单线发展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念都提出了挑战和批判。但在论述的过程中却断言中国等东方文明衰朽必死,暴露出了社会生物主义的严重缺陷及文化偏见。他的理论对后来的20世纪初俄国的欧亚主义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世界性的"比较文明学"学科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丹尼列夫斯基论文参考文献

[1].杜宇鹏.丹尼列夫斯基文化历史类型论及其当代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向远.丹尼列夫斯基与俄罗斯立场的“东方—西方”观[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9

[3].贾玉玉.Вл.索洛维约夫、Н.Я.丹尼列夫斯基及Н.Н.斯特拉霍夫关于“文化—历史类型”的争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7

[4].张志远.俄罗斯地缘政治先驱丹尼列夫斯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J].俄罗斯学刊.2014

[5].张志远.国外学术界丹尼列夫斯基研究综述[J].西伯利亚研究.2013

[6].丁海丽.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明形态史观理论及其价值[J].学术交流.2012

[7].冯梅.索洛维约夫与丹尼列夫斯基的争论与启示——兼谈俄罗斯文明形态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理论探讨.2011

[8].张志远.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张志远.穿越时空的“对话”——丹尼列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的争论[J].西伯利亚研究.2011

[10].张志远,王晋新.丹尼列夫斯基的文明史理论——读《俄罗斯与欧洲》[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

标签:;  ;  ;  ;  

丹尼列夫斯基论文-杜宇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