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光敏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花,光敏雄性不育,花药,ys-1基因
温光敏雄性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蒙[1](2016)在《陆地棉光敏雄性不育系中9106不育基因ys-1的遗传分析与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仍然以人工去雄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制种成本高。雄性不育系的出现为杂种优势利用指明了新的方向,而光敏雄性不育系被认为是理想的雄性不育系,它在可育的光照条件下可以自交繁种;而在不育的光照条件下可作为不育系与其他可育品种配置杂交种。该不育系的研究和利用,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中9106是本课题通过航天诱变育种培育而来的光敏雄性不育系,它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在短日照条件下育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中9106光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定位不仅为揭示其败育机理提供了前提,而且为其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对中9106不育性状进行了形态学特征观察和遗传学分析,同时对不育基因进行了定位与候选基因预测,结果如下:1.对比了野生型中040029与中9106在安阳和叁亚两地的植株整体的形态特征,发现中9106相对中040029植株稍小、长势稍弱。花器官是中9106与中040029差异最大的部位,中9106的花表现稍小,雄蕊长度短于野生型,花药干瘪、不开裂,花粉无活性。然而,中9106种植于叁亚后花器官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雄蕊长度的增长、花药有明显开裂和花粉活力恢复等。2.构建了中9106与乐土603的F1和F2群体,田间调查各单株的育性。结果显示F1代各单株均表现为正常可育;而F2各株系群体中育性出现分离,经卡方检验,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例符合3:1的分离比,可知不育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3.通过构建可育混池和不育混池,利用BSA方法进行了目的基因连锁性标记的筛选。以包含186个单株的中9106×乐土603的F2群体对不育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构建了一张全长为6.8cM的遗传连锁图,包含18个与目的基因连锁的标记。将不育基因定位到了标记NAU3442与CGR6339之间,遗传距离均为0.2cM,并命名为ys-1。4.构建包含2972个不育单株的中9106×乐土603的F2群体,利用连锁图上的18对标记对各不育单株进行基因型分析,寻找重组交换单株,将ys-1定位在了陆地棉D12染色体上,位于标记DPL0183与CGR6339之间。为缩小候选区域范围,在DPL0183与CGR6339之间进行了SSR和SNP标记的开发,对不育单株进行重组交换单株筛选后,将ys-1定位到了标记QZD223与QZD038之间,物理距离2934kb。5.结合多个数据库的注释结果对候选区域内的基因进行注释和分析。得到了25个功能已知的基因和7个功能尚不明确的基因。将功能已知基因的注释信息与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不育系的败育机理作比较分析,最终将候选基因锁定在了Gh_D12G0869、Gh_D12G0870、Gh_D12G0871、Gh_D12G0889、Gh_D12G0896和Gh_D12G0897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马小飞,王震,李雪垠,刘菲,范晓静[2](2013)在《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恢复性测定及杂种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为母本,480个常规品种(系)为父本配制组合,研究BNS育性的恢复性。结果表明,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但恢复源很窄。在480个组合中筛选出自交结实率达50%以上的组合22个,对这22个组合杂种F1自交结实率和7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22个杂种F1组合恢复幅度为53.47%~93.81%(国际法)、42.42%~76.43%(国内法),其中3个组合的育性得到较好恢复,分别是BNS/西农9062、BNS/N9209选、BNS/K460,其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分别为93.81%、91.67%和91.38%,说明这3个材料携带有BNS的育性恢复基因。22个组合杂种F1普遍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7个农艺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组合BNS/西农9062、BNS/N9209选和BNS/K460杂种F1,除千粒质量正向优势不明显外,其余性状都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这3个组合杂种优势表现强,具有应用于生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张艳玉,张卫东,高庆荣,张保雷,李楠楠[3](2013)在《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幼穗发育中的内源激素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与内源激素的关系,该研究以BNS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为研究材料(以鲜重计),在雌雄蕊分化期(Ⅰ)到叁核期(Ⅵ)之间分期取材。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显示:(1)在发育过程中,不育株IAA含量(33~95ng/g)显着低于可育株(57~112ng/g);不育株ABA、GA含量分别为48~129ng/g、3~14ng/g,可育株分别为77~132ng/g、4~11ng/g,大部分时期不育株显着低于可育株。(2)在雌雄蕊分化期,幼穗不育株IAA和GA含量分别为33.85ng/g和7.13ng/g,可育株分别为50.55ng/g和11.84ng/g,不育株IAA和GA含量均显着低于可育株。(3)在幼穗发育期内,不育株IAA/ABA、IAA/GA和ABA/GA分别为0.4~1.1、4.3~15和7~20,可育株为0.5~0.9、4.3~11.5和7.3~13,与可育株相比,不育株中激素比例浮动较大,表现比例失调。研究表明,BNS幼穗发育中激素的比例失调是雄性不育的形成原因之一,而雌雄蕊分化期的IAA、GA的含量下降可能促进BNS雄性不育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马建辉[4](2013)在《芽黄标记棉花光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花药发育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原料,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目前,棉花杂交种的生产主要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一系两用”法这两种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制种程序复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造成棉花杂交种的成本过高,限制了杂种棉的推广应用。因此,选育出一个适宜棉花杂交种生产的雄性不育系,成为棉花育种家的一个关键任务。本研究通过航天诱变选育出一个具有芽黄标记的棉花光敏雄性不育突变体,对其性状特性和败育机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构建了一个棉花花药全生育期的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与数字化表达谱相结合第一次对棉花花药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所得结果如下:1.本研究第一次通过航天诱变育种在中040029的诱变后代中得到了一株具有芽黄标记的棉花光敏雄性不育突变体,经过在河南安阳和海南叁亚两地、四年的回交和嫁接选育,于2010年获得了能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材料,并将其命名为中9106,中9106的发现与成功选育为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种质材料;2.中9106的子叶和真叶期的顶叶表现芽黄,通过形态学和叶绿素含量分析发现,随着植株生长其叶色逐渐转绿,发育至第五真叶时,其叶绿素含量和叶色均与野生型相近,所以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芽黄性状对材料长势的影响可以消除,能满足大田应用的要求;3.以中9106为母本,H559和中040029为父本,构建了两个分离群体,在安阳分别调查两个群体F1和F2代材料的性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9106的芽黄和不育性状受一对共同的隐性基因控制;4.分析中9106在安阳和叁亚两地的育性变化和光温条件,并与人工气候室的处理结果相结合可得:中9106在光照周期为13至14.5小时的长日照条件下生长时表现不育,在光照周期为11至12.5小时,日平均温度大于等于21.5℃的短日照条件下生长时表现可育,能满足短日高温地区自交繁殖不育系,长日照地区进行杂交种生产的要求,从而能在棉花杂交种的生产过程中极大的减少制种程序、降低制种成本,加快棉花杂种优势的应用进程;5.本研究通过对中9106和中040029不同发育时期花药的细胞学观察发现,中9106的花粉在其发育的单核期开始发生败育,至成熟期花粉完全失活。进一步分析两个材料四分体时期和单核期花药的表达谱发现,长日照激活了中9106单核期花药的泛素蛋白酶水解途径,从而引起花粉粒细胞质物质的降解,使花粉粒失活,最终导致中9106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不育;6.本研究以中棉所36为材料,第一次构建了棉花花药减数分裂至成熟期的全生育期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在3′进行测序得到9,896条高质量的EST,拼接得到6,643条unigene,并经过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分析,筛选得到了花粉壁合成相关基因和其它一些在棉花花药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学途径,为深入开展棉花花药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序列;7.本研究以中040029的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成熟期花药,以及根、茎、叶、胚为材料,构建了8个数字化表达谱文库,并以cDNA文库中的花药相关基因作为参考序列,第一次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棉花花药进行了表达谱分析,得到10,178个棉花花药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165个花药优势表达基因,并通过分析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谷胱甘肽循环在棉花花药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与有丝分裂和激素响应相关的基因,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棉花花粉、花药发育的研究和败育机理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马小飞[5](2013)在《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强恢复系筛选及育性转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为母本,480个常规品种(系)为父本配制组合,研究BNS的恢复性,在480个组合中筛选出自交结实率达50%以上的组合22个,对这22个组合杂种F1自交结实率和7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为BNS设计了秋播和春播共五个播期,利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了秋播不育株和春播可育株不同时期幼穗中四种内源激素的含量。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22个组合杂种F1恢复幅度为53.47%~93.81%(国际法)、42.42%~76.43%(国内法),其中3个组合的育性得到较好恢复,分别是BNS/西农9062、BNS/N9209选、BNS/K460,其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分别为93.81%、91.67%和91.38%,说明这3个材料携带有BNS的育性恢复基因。(2)22个组合杂种F1普遍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7个农艺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组合BNS/西农9062、BNS/N9209选和BNS/K460杂种F1,除千粒重正向优势不明显外,其他性状都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这3个组合杂种优势表现强,具有应用于生产的潜力。(3)在BNS温度敏感的单核小孢子时期,幼穗中IAA、GA_3和ZR的含量均为不育株低于可育株,ABA含量为不育株高于可育株,由此认为单核期幼穗中IAA、GA_3和ZR的亏损以及ABA含量的增加与BNS的不育有关。(4)BNS不育株与可育株幼穗中除IAA/ZR无明显差异,IAA/ABA、IAA/GA_3、ABA/GA_3的差异都比较明显,所以不育株中IAA/ABA比值下降,IAA/GA_3、ABA/GA_3比值上升可能与BNS的不育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张保雷,张卫东,高庆荣,王茂婷,李楠楠[6](2013)在《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的遗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型生态型雄性不育系BNS的遗传特点,为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提出理论指导,并为BNS败育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7个品种(系)与BNS的正反交组合,判断BNS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连续3年对BNS/山农055525 F1、F2的育性表现进行分析,判别其最佳模型,并估计遗传参数。【结果】BNS雄性不育性主要受核基因的控制,部分品种(系)表现胞质效应。BNS/山农055525 F2育性呈现连续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多峰或偏态现象,遗传符合E_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72.5%—79.7%,多基因遗传率为4%—11.6%,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为8.8%—23.6%。BNS雄性不育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因子的影响较大,F2自交结实率及遗传参数因年度间的温度不同而异。【结论】BNS的雄性不育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共同控制,并初步发现存在一定的胞质效应。2对主基因对育性的遗传影响较大,其加性效应远远大于显性效应。因此,在不育系的转育与改良过程中可以进行早代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8期)
王帅,韩红江,田琴,李维平[7](2012)在《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系9417叶片叶绿体蛋白质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玉米温光敏感雄性不育-可育"两用系"9417的不育型和可育型叶片中的叶绿体蛋白质组进行研究,试图找出不育型与可育型的差异蛋白,确定导致不育的蛋白。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玉米雄性不育-可育"两用系"不育型与可育型8叶期功能叶叶绿体蛋白质组中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育型与可育型存在3条蛋白差异条带,其中No.1条带为不育型中新出现的蛋白质条带,而其余两条条带只在表达丰度上有差别。利用MALDI-TOF-MS方法,运用MASCOT软件于NCBI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查询,结果显示No.1条带中含有3种蛋白质,而这3种差异蛋白的出现可能与玉米不育性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姚伟[8](2012)在《温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玉米叶片annexin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基因的电子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Annexin,是一种钙依赖的磷酸蛋白,普遍存在于在于动物,植物.人体以及菌体内,在细菌中至今仍未发现..在玉米雄性不育的选育过程中,李维平等获得了一种具有明显雄性不育特征的类型.直观表现为无小穗无小花白化.此类型玉米可以通过在不同的季节时期种植来选择和鉴定.提取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叶片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发现在14.4kD到166kD分子量间有5条蛋白条带的差异.,通过对其中在不育系多出的一条蛋白条带的质谱分析推断可能是annexin.生物信息学是借助计算机数据库和计算机算法研究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用来处理庞大的生物学数据.获得生物学意义的信息..由于annexin蛋白的研究玉米中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本实验通过在Genbank搜索获得annexi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annexin蛋白信号肽、疏水性、亚细胞定位,跨膜区、二级结构.叁级结构等一系列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获得结构和功能信息,为annexin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基础.电子克隆(In silico cloning)是随着基因组计划和EST计划实施而发展起来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基因克隆的新方法。以annexin蛋白为信息探针进行电子克隆,在玉米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和筛选并克隆获得annexin蛋白的cDNA序列。该序列分析显示该长为1035bp.并对序列进行开放阅读框和启动子预测..对全长cDNA翻译获得的新蛋白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获得与探针蛋白的比较信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郝勇锋[9](2012)在《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系9417种子诱发和雄性幼穗期叶片叶绿体蛋白质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采用温光敏雄性不育玉米为实验材料。较深入地探讨了9417种子播种出苗中的问题和幼穗分化敏感期叶片蛋白质差异。实验采用温光敏雄性不育玉米9417为实验材料,通过使用壳聚糖溶液诱导处理玉米种子和蛋白质组技术分析叶绿体蛋白,较深入的探讨了壳聚糖处理9417种子的效果和幼穗分化敏感期蛋白质分子及生理生化层面上的育性转化机理。主要实验结果见下:1.种子壳聚糖诱导研究,研究测定了不同壳聚糖浓度处理9417种子的效果。经综合比较,得出浓度为0.5%壳聚糖诱导处理效果最佳,找到了解决玉米9417种子低活力问题的新技术方法。2.9417育性转换机理的研究,研究建立了玉米雄性幼穗分化期叶绿体蛋白质提取方法体系:丙烯酰胺浓度13%的SDS-PAGE凝胶,叶绿体蛋白14μL上样量,考马斯亮蓝G250是适宜于玉米9417雄性幼穗分化期叶绿体蛋白凝胶电泳条件;在叶片叶绿体中分离出4个差异蛋白:①AOL_s00004g466,②luc7-like protein3-like,③putative T3SS effector EspN2-2,④ABC transporterATP-binding protein;幼穗分化敏感期叶片物质代谢与不育特性的关系,脯氨酸含量在玉米不育株与可育株的雄穗分化发育的初期(时期Ⅰ)差异不大,但不育株含量要小于可育株,在不育株雄穗孕育完全但没抽出的时期(即时期Ⅱ)脯氨酸含量显着低于可育株;在雄穗的发育过程中,可育株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时期Ⅰ、时期Ⅱ明显高于不育株;不育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可育株,但含量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郝晓芬,王志民,王根全,王贵荣,王晓宇[10](2011)在《SSR方法标记谷子光敏雄性不育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快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寻找谷子光敏雄性不育基因,利用SSR方法对谷子光敏雄性不育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首先用166对引物在谷子光敏不育系GM与恢复系恢东1号两亲本间进行了筛选,其中有61对引物在亲本间存在差异;经F2群体153株单株验证后,仅有一对引物b159和目标基因连锁;通过Kosambi函数计算,其连锁距离为13.5 cM,位于第6条染色体。(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温光敏雄性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为母本,480个常规品种(系)为父本配制组合,研究BNS育性的恢复性。结果表明,BNS不育系具有可恢复性,但恢复源很窄。在480个组合中筛选出自交结实率达50%以上的组合22个,对这22个组合杂种F1自交结实率和7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发现22个杂种F1组合恢复幅度为53.47%~93.81%(国际法)、42.42%~76.43%(国内法),其中3个组合的育性得到较好恢复,分别是BNS/西农9062、BNS/N9209选、BNS/K460,其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分别为93.81%、91.67%和91.38%,说明这3个材料携带有BNS的育性恢复基因。22个组合杂种F1普遍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7个农艺性状大都表现出正向优势,组合BNS/西农9062、BNS/N9209选和BNS/K460杂种F1,除千粒质量正向优势不明显外,其余性状都表现出一定的正向优势,这3个组合杂种优势表现强,具有应用于生产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光敏雄性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蒙.陆地棉光敏雄性不育系中9106不育基因ys-1的遗传分析与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2].马小飞,王震,李雪垠,刘菲,范晓静.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育性恢复性测定及杂种优势[J].西北农业学报.2013
[3].张艳玉,张卫东,高庆荣,张保雷,李楠楠.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幼穗发育中的内源激素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13
[4].马建辉.芽黄标记棉花光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花药发育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马小飞.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系BNS强恢复系筛选及育性转换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6].张保雷,张卫东,高庆荣,王茂婷,李楠楠.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的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3
[7].王帅,韩红江,田琴,李维平.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系9417叶片叶绿体蛋白质差异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2
[8].姚伟.温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玉米叶片annexin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基因的电子克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9].郝勇锋.玉米温光敏雄性不育系9417种子诱发和雄性幼穗期叶片叶绿体蛋白质差异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0].郝晓芬,王志民,王根全,王贵荣,王晓宇.SSR方法标记谷子光敏雄性不育基因[J].华北农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