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储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储蓄率,组群分析,家庭结构
城镇储蓄论文文献综述
汪伟,吴坤[1](2019)在《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储蓄率—年龄曲线呈倒U型,但基于年龄—时期—组群(APC)分解法对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的研究并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测,一些研究发现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家庭储蓄率随着户主年龄不断上升。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APC分解中的共线性识别方法不一致是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基于对四种不同的共线性识别方法的比较,本文认为城镇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正U型曲线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本文还发现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转变,由倒U型转为正U型。关于中年户主家庭储蓄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UHS1988—2009年、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城镇家庭中正在上大学、上高中的学生人数能够解释中年户主家庭的储蓄率为什么偏低。本文推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家庭教育负担的上升,可能是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发生转变的原因。本文的研究澄清了关于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形态的分歧,并揭示了解释城镇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正U型之谜的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李瑞琴,肖忠意[2](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储蓄行为决策机制——基于城市归属感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城市归属感视角切入,聚焦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决策机制。研究发现,提升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可增加其家庭消费支出并降低其家庭储蓄规模,但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储蓄决策却存在明显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差异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消费不确定性会与城市归属感形成显着的交互作用,并对进城农民工家庭储蓄决策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释放消费潜力的思路,应该充分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4期)
刘璨,凌晨,邹红[3](2019)在《延迟退休政策宣告与城镇家庭储蓄率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具体内容不明的待实施政策也有可能造成实际的经济影响,事前预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利用延迟退休政策宣告这一外生冲击,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延迟退休政策对城镇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延迟退休政策宣告显着地降低了城镇家庭的储蓄率,主要影响途径为家庭的可预期收入增加。平均而言,家庭中每多一个尚未退休的劳动力,其储蓄率大约降低5%;可供工作的时间每多一年,储蓄率大约降低0.2%。该宣告效应在不同家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关注社会经济新闻和临近退休的家庭对此更加敏感,而储蓄率较高、流动性约束宽松的家庭相对不易于降低其储蓄率。延迟退休能够有效释放城镇居民储蓄,但必须对潜在受影响人群加以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且应较有弹性地实施。在确认宣告效应存在的前提下,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应该尽快披露后续安排,稳定居民预期。(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章元,王驹飞[4](2019)在《预期寿命延长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率——来自地级市城镇家庭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解释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地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内的收入下降;但这一机制不适合解释农户的储蓄行为,这是因为农民不存在退休和退休后收入的急剧下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部门的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1)基于2005~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预期寿命延长1年会使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提高3.7%;(2)基于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退休后的预期存活时间长于剩余工作时间,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更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预期寿命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储蓄率的走向和影响因素,为评估延迟退休政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奠定实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詹仲华,刘志媛,苏胜强[5](2019)在《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CHIP 7个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国内经济现状,房价持续走高是一个典型特征,而近两年更是出现快速攀升。相反,同期经济增速却明显放缓,消费不足问题日益得到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对房价上涨与城镇居民储蓄率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7个省市的数据,分析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了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投资性质。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不能解释城镇居民储蓄率上升。相反,居民储蓄率与房价上涨具有显着的负向关系。在引入适婚男女比例、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影响因素后,负向关系不改变,且在控制不同收入组家庭的收入不确定性后,房价上涨对不同收入阶层家庭储蓄率仍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马喜立[6](2019)在《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谜的一个解释兼论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高储蓄率是主要因素之一。基于人口结构和不确定性分析高储蓄率之谜,并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口结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是稳健的。人均GDP增长率、城乡收入比、总投资率对储蓄率是正向影响,但实际利率、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储蓄率反而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据此,建议进一步放开人口生育,深化金融改革。(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一亨,何彬[7](2019)在《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少儿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有负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着。因此,老龄化加深将使储蓄率长期处于高水平。另外,收入水平与物价水平对储蓄率也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储蓄习惯未对储蓄率产生预期影响。化解高储蓄率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优化人口政策、刺激消费并加强社会保障。(本文来源于《经济视角》期刊2019年01期)
马喜立[8](2019)在《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兼论储蓄率与银行资管业务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显着促进了居民增加储蓄,且后者因素的影响在西部地区的作用强度要高于非西部地区;实际利率、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储蓄率反而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此外,储蓄率对银行资管、金融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稳定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结论对今后的人口政策特别是二胎开放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深化改革或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顾思蒋,夏庆杰[9](2018)在《中国城镇家庭储蓄行为研究:1995-2013》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1995-2013年间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重点考察了收入风险与财富储备对我国城镇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影响。本文在样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在均值和分位水平上构建并估计了储蓄方程,发现收入水平、收入不确定性、财富水平、家庭规模、人力资本投资、婚姻竞争与家庭储蓄率显着相关。通过对期际储蓄率变动进行反事实分解,我们发现中国城镇家庭在1995-2002年间的储蓄率增长主来源于由储蓄方程常数和省份效应引起的结构效应,而2002-2013年间的储蓄率增长则主要归因于收入增长引起的构成效应。此外,通过结构效应的协变量分解,本文考察了两段时期城镇家庭预防性储蓄针对收入不确定性和财富水平的敏感程度变化。(本文来源于《劳动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末冬[10](2018)在《近八成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张末冬报道 人民银行9月14日公布的《2018年第叁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叁季度银行家货币政策感受指数为51.6%,比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1.0和11.2个百分点。其中,有77.2%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比上季提高1.1个(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8-09-15)
城镇储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城市归属感视角切入,聚焦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决策机制。研究发现,提升农民工城市归属感可增加其家庭消费支出并降低其家庭储蓄规模,但农民工家庭的消费储蓄决策却存在明显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差异性。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消费不确定性会与城市归属感形成显着的交互作用,并对进城农民工家庭储蓄决策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释放消费潜力的思路,应该充分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储蓄论文参考文献
[1].汪伟,吴坤.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19
[2].李瑞琴,肖忠意.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储蓄行为决策机制——基于城市归属感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9
[3].刘璨,凌晨,邹红.延迟退休政策宣告与城镇家庭储蓄率变动[J].财贸经济.2019
[4].章元,王驹飞.预期寿命延长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率——来自地级市城镇家庭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9
[5].詹仲华,刘志媛,苏胜强.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基于CHIP7个省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9
[6].马喜立.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之谜的一个解释兼论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9
[7].张一亨,何彬.人口年龄结构对城镇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31个省市面板数据[J].经济视角.2019
[8].马喜立.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兼论储蓄率与银行资管业务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19
[9].顾思蒋,夏庆杰.中国城镇家庭储蓄行为研究:1995-2013[J].劳动经济研究.2018
[10].张末冬.近八成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N].金融时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