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功能单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退变,脊柱功能单位,体外培养
脊柱功能单位论文文献综述
雷昌斌,郭志文,王炯,林宏生,唐新文[1](2019)在《建立大鼠脊柱功能单位体外培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e unit, FSU)体外培养体系模型。方法选取8~12月龄雄性大鼠,用CO_2安乐处死后,解剖大鼠脊柱胸椎和腰椎。保留一侧椎体骨质2 mm,另外一端紧贴椎间盘终板外缘切除,制作骨-椎间盘-骨结构FSU。将FSU用1%PBS清洗后,放入12孔板中并加入培养基连续培养28 d。在不同的时间节点(0、3、5、7、14、21、28 d)用MTT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并冰冻切片分别检测椎间盘纤维环和髓核的细胞活性。提取不同时间点椎间盘髓核组织检测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 content, GAG)的差异性并做定量评估。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时间点椎间盘组织聚糖蛋白聚糖降解碎片(aggrecan fragment)中衰老标志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及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 ADAMTS)的表达差异。Q-PCR检测各组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细胞活性检测显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及髓核细胞活性下降。FSU体外培养7 d后出现髓核细胞(NP)活性明显下降,7 d后细胞活性下降为(58.62±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细胞活性为(10.67±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环细胞(AF)相对比较稳定,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28 d后细胞活性仍为(74.0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G检测髓核0、3、5、7 d糖胺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除以单位含量的DNA后第5天和第7天比值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椎间盘组织aggrecan fragment中的MMPs和ADAMTS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出现升高,其中第7天与0 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检测椎间盘成分基因聚糖蛋白聚糖(aggrecan)及CollagenⅠ基因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表达量减低,并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脊柱功能单位连续培养7 d后髓核细胞活性急剧降低,体外培养28 d纤维环细胞活性仍较稳定。(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21期)
冯伟,王飞,许奎[2](2018)在《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意义。方法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Ⅲ、Ⅳ型共30例,治疗前后应用Adobe Photoshop记录并测量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前后进行腰椎MRI扫描主要观察指标:突出间盘节段,突出类型,与神经根位置关系;突出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构型;腰椎(骨盆)旋转侧弯代偿形式;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结果推测腰椎(骨盆)旋转侧弯代偿可能受到突出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的制约。患侧直腿抬高治疗后提高(P=0.000)。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治疗前后有改变(P=0.000),椎间盘矢状径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结论突出椎间盘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表现的决定因素。单(多)个椎体位移,造成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相邻椎体、突出的间盘形成共同体对神经根造成压迫或牵扯。(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全必春[3](2009)在《骨形态蛋白-2对兔腰椎脊柱功能单位的运动范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可重复性、缓慢演变的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诱导目的:证实经腹膜外椎间盘侧前方手术穿刺途径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够成功诱导兔的可重复、缓慢演变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方法:实验预算使用新西兰大白兔共24只,实际使用了26只(有2只由于意外情况放弃作为实验组的观察)。实验开始3只大白兔被立即宰杀,其椎间盘的影像学及组织学资料被收集与穿刺手术后的大白兔的相关资料做对比。全身麻醉后,通过经腹膜外侧前方对剩余的21只骨骼发育成熟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L2-L3,L3-L4和L4-L5椎间盘运用16号皮下穿刺针进行深达5mm的穿刺手术。在术后3、6、12、24周几个时间点对其穿刺节段椎间盘(L2-3、L3-4、L4-5)和完整椎间盘(L1-2和L5-6)进行连续的MRI扫描,且在这几个时间点分别任意选择3只实验大白兔行X线照片和组织学分析(其余9只作为第二部分实验备用),并且和手术前的作比较。结果:X线照片发现穿刺手术后6周在穿刺椎间盘相邻节段出现了早期的骨赘形成,24周出现了广泛的骨赘,且有骨桥的形成。在手术后3-24周,穿刺椎间盘的MRI指数(T2加权像正中矢状位上髓核区域和信号强度产生)出现进行性的下降(平均MRI指数3周时为术前的82%,24周为术前的31%),且没有证据显示有自然转归的趋势。组织学分析显示髓核内的脊索细胞进行性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纤维软骨细胞,纤维环也发生了结构的紊乱。结论:运用16号皮下穿刺针对兔侧前方椎间盘进行5mm深度穿刺诱导的可重复性、缓慢演变的兔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发现在手术后24周椎间盘发生的组织学、X线照片和MRI扫描改变与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变化相似。这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式适合作为椎间盘退变的病源学和病理生理学动物模型研究,还可以为进一步的发现先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载体。第二部分骨形态蛋白-2对兔腰椎脊柱功能单位的运动范围的影响目的:证实骨形态蛋白-2椎间盘注射治疗能够延缓或阻止兔椎间盘的退变,且能引起椎间盘生物力学的改变,进而为临床上开创一种新型的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兔椎间盘穿刺后3周,自由选取9只实验大白兔同法在穿刺椎间盘的对侧穿刺注入BMP-2,在6、12、24几个时间点观察MRI、组织学及基因表达的改变,同时测量这几个时间点的L3-4的FSU的ROM,并且将正常组、穿刺组和BMP-2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在穿刺术后6、12、24几个时间点椎间盘的MRI、组织学及基因表达均有退变样改变,但是比穿刺组发展的程度低。6周时经BMP-2治疗兔L3-4的FSU的ROM和正常组比较已经发生了改变,但相对于穿刺组还没有发生变化,在12周和24周与正常组比较仍然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是已明显向正常的方向转变,且出现了与穿刺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结论:BMP-2对兔椎间盘局部注射不仅能够在影像学、组织学、基因表达方面显示出延缓椎间盘的退变,而且通过L3-4的FSU的ROM测试发现在注射后9周至21周(穿刺后12至24周)出现了ROM向正常方向的改变。BMP-2椎间盘局部注射治疗或许是将来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脊柱功能单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初步研究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意义。方法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Ⅲ、Ⅳ型共30例,治疗前后应用Adobe Photoshop记录并测量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前后进行腰椎MRI扫描主要观察指标:突出间盘节段,突出类型,与神经根位置关系;突出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构型;腰椎(骨盆)旋转侧弯代偿形式;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结果推测腰椎(骨盆)旋转侧弯代偿可能受到突出节段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的制约。患侧直腿抬高治疗后提高(P=0.000)。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治疗前后有改变(P=0.000),椎间盘矢状径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结论突出椎间盘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表现的决定因素。单(多)个椎体位移,造成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相邻椎体、突出的间盘形成共同体对神经根造成压迫或牵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功能单位论文参考文献
[1].雷昌斌,郭志文,王炯,林宏生,唐新文.建立大鼠脊柱功能单位体外培养模型[J].广东医学.2019
[2].冯伟,王飞,许奎.脊柱功能单位构型改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意义[J].空军医学杂志.2018
[3].全必春.骨形态蛋白-2对兔腰椎脊柱功能单位的运动范围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