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间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孤立性坏死性结节,磁共振成像,延迟扫描,诊断
时间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曾艳妮,张灿,毕俊英,刘良进,孟俊[1](2019)在《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SNNL)的价值。方法 2013年5月~2018年5月我院就诊的17例SNNL患者和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0例为肝细胞癌和5例为肝转移癌),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MRI增强扫描及MRI多期长时间延迟至120 min扫描,分别比较两组病灶影像学特征,如病灶密度、强化类型,探讨长时间延迟扫描在鉴别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结果在SNNL患者,CT和MRI共检出17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且均为单发病灶,直径为(2.1±0.4) cm;在10例HCC患者,MRI检查发现11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8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单发病灶9例,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5.4±1.6) cm;在5例肝脏转移癌患者中,共检出12个病灶,位于肝右叶者9个,位于肝左叶者3个,直径为(3.1±0.9)cm;在SNNL病灶中有4个病灶在T2WI上表现为"靶征",与肝转移癌病灶的影像学表现类似;在延迟期(DP)3/5min扫描,HCC和肝转移癌病灶边缘多呈中度-重度环形强化,SNNL病灶边缘强化水平随着延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在DP 1 h时,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中度-重度环形强化,病灶中心无强化,而肝脏恶性肿瘤病变边缘强化均已消失。结论 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能有效区分SNNL与肝脏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在延迟扫描时呈病灶边缘和间隔环形强化,且病变中心无强化。(本文来源于《实用肝脏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汤敏,唐兴,廖阳东,胡华强,杨云[2](2019)在《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启动扫描的最佳时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不同时段启动正式扫描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该科行CCTA检查的36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随机分入A、B、C、D 4组。A组87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0~30s启动正式扫描;B组95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150~180s启动正式扫描;C组104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300~330s启动正式扫描;D组81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570~600s启动正式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并统计1级图像质量在各组中所占比例。结果 1级图像质量共161例,A组9例(0.3%),B组21例(22.1%),C组72例(69.2%),D组59例(72.8%)。A组与C组、B组与C组1级图像质量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检查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300~600s内启动正式扫描能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郭睿,胡跃群,胡鹏志,梁友发,何海波[3](2019)在《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灌注一站式扫描中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灌注(CTP)一站式扫描中,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脑缺血症状患者的标准脑CTP图像(标准组),于颅脑CTP图像中将动脉峰值期前后各1组扫描数据剔除,使得其前后间隔时间增加至4.5 s,模拟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P一站式扫描(模拟组)。计算标准组与模拟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绝对百分比误差值,并分析脑灰质左侧与右侧、白质左侧与右侧灌注参数比值(rCBF、rCBV、rMTT)的相关性。结果基底核层面CBF、CBV、MTT的绝对百分比误差值均值均<10%。灰质左侧与右侧rCBF(r=0.988,P<0.001)、rCBV(r=0.963,P<0.001)、rMTT(r=0.983,P<0.001)均呈正相关,白质左侧与右侧rCBF(r=0.980,P<0.001)、rCBV(r=0.957,P<0.001)、rMTT(r=0.986,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P一站式扫描中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向勇生,徐卫国,史鹰勤,于吉利[4](2019)在《双低剂量联合增加扫描时间间隔对头颅320排CT灌注的灌注参数和放射剂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低管电压、低管电流联合增加扫描时间间隔对患者320排头颅CT灌注放射剂量及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全脑动态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甲乙两组各10例,分别采用常规灌注扫描和低剂量灌注扫描,并通过两组的灌注参数值和图像质量指标之间的差异来分析验证本低剂量扫描方案的可行性。结果:通过计算分析可得到灌注参数值之间的比较结果,甲组和乙组在枕顶叶和基底节区测得的CBF、CBV、TTP、MTT值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的客观指标CNR、SNR、CV、SD之间也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均能够满足诊断需要。乙组剂量是甲组的27.31%,剂量显着降低。结论:本实验通过适当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联合增加扫描间隔,减少扫描次数的方法,实现了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同时又保证了灌注图像的质量和参数的准确性,具有可行性和重复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雪英,程云,聂伟东,万乔升,王福霖[5](2019)在《基于两步扫描法的Kirchhoff时间最优偏移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倾角域稳相菲涅尔带的确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判别阈值,需要反复优选设定。在偏移过程中引入拉伸畸变校正因子和加权补偿因子,完成浅层拉伸畸变校正和深、浅层振幅均衡处理,得到高质量倾角道集;根据导出的2D菲涅尔带计算公式,以最佳迭加能量为判别准则,采用两步扫描法研究菲涅尔带影响因素——成像倾角和地震波主频,自适应地确定成像点处成像倾角及菲涅尔带范围,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最优偏移孔径确定方法。常孔径和扫描孔径偏移结果局部对比和信噪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两步扫描法的最优偏移孔径成像剖面中偏移噪声得到较好压制,信噪比提高7.37dB,地质构造成像更加清晰。基于两步扫描法的最优偏移孔径确定方法正确、有效,可提升迭前时间偏移成像质量。(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曾燕妮,张卜天,王娟婷,袁强,谭敏仪[6](2019)在《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估骨肉瘤化疗效果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TIC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24例,均于实施新辅助化疗前和化疗4个周期后行DCE-MRI检查。通过后处理软件观察骨肉瘤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的强化形态和TIC类型。根据病理肿瘤坏死率(TNR)分级法,分为反应良好组(TNR≥90%)和无反应组(TNR<90%)。采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2组间化疗前后及2组组内化疗前后TIC类型分布差异。结果:反应不良组共12例,化疗前TIC以Ⅱ、Ⅲ型(33.3%、58.3%)为主,化疗后仍以Ⅱ、Ⅲ型(41.7%、33.3%)居多,化疗前后TIC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反应良好组共12例,化疗前TIC以Ⅱ型(66.7%)为主,化疗后以Ⅰ型(83.3%)为主,化疗前后TIC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组间化疗前TIC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而化疗后TIC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类型可评估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疗效,Ⅰ型曲线反映新辅助化疗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7](2019)在《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需要患者在扫描过程中静坐不动长达一个半小时。这是因为在扫描中,首先要拍摄人体内部二维图像,然后再将这些图像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3D图像才完成整个扫描过程。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脸书人工智能(AI)正与放射科医生一起研究新型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致力于将扫描时间缩短到5分钟。(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盛鹏飞,陈吉祥,杨敬贤,刘邦,李永恒[8](2019)在《首次放疗时间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误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首次放疗时间对患者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次放疗时间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BCT扫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摆位误差情况。结果两组X轴、Y轴、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对照组有15. 0%(3/20)的患者需要经过再次摆位,观察组有10. 7%(3/28)的患者需要经过再次摆位。结论不同首次放疗时间对CBCT摆位误差无明显影响,主治医生在场对提高放疗精确度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力[9](2019)在《64排CT追踪扫描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启动时间与受检者心率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64排CT追踪扫描头颈部CTA成像技术(CTA)启动时间与受检者心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100例头颈血管成像质量优秀受检者作为研究资料,选择GE64排CT进行追踪触发扫描,设置触发的阈值180Hu,使兴趣区置于主动脉弓下降主动脉处,当显示兴趣区的CT值达到或接近于阈值则开始扫描,分析触发CT扫描启动时间与受检者的心率间的关系。结果:扫描的兴趣区达到阈值或者接近阈值时,CT扫描启动延迟时间与受检者的心率数值呈反比关系。结论:CT追踪扫描的过程中可根据受检者心率的数值检查情况,通过对启动CT扫描的时间进行适当延缓或提前进行扫描而获取更好的CTA图像。(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董方旭,王从科,凡丽梅,赵付宝,张霞[10](2018)在《一种工业CT数字成像检测系统扫描时间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今对工业CT数字成像检测系统检测效率的要求,提出一种工业CT数字成像检测系统扫描时间的计算方法,研究工业CT数字成像检测系统不同扫描模式下扫描时间与探测器工艺参数的关系,获取扫描时间与探测器工艺参数的关系表达式,实现扫描时间的定量表示,为合理安排检测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8年S1期)
时间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不同时段启动正式扫描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该科行CCTA检查的36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随机分入A、B、C、D 4组。A组87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0~30s启动正式扫描;B组95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150~180s启动正式扫描;C组104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300~330s启动正式扫描;D组81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570~600s启动正式扫描。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并统计1级图像质量在各组中所占比例。结果 1级图像质量共161例,A组9例(0.3%),B组21例(22.1%),C组72例(69.2%),D组59例(72.8%)。A组与C组、B组与C组1级图像质量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TA检查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后300~600s内启动正式扫描能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间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曾艳妮,张灿,毕俊英,刘良进,孟俊.MRI长时间延迟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性结节价值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
[2].汤敏,唐兴,廖阳东,胡华强,杨云.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含服硝酸甘油片后启动扫描的最佳时间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9
[3].郭睿,胡跃群,胡鹏志,梁友发,何海波.头颈部CTA联合全脑CT灌注一站式扫描中时间间隔对灌注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4].向勇生,徐卫国,史鹰勤,于吉利.双低剂量联合增加扫描时间间隔对头颅320排CT灌注的灌注参数和放射剂量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9
[5].李雪英,程云,聂伟东,万乔升,王福霖.基于两步扫描法的Kirchhoff时间最优偏移孔径[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9
[6].曾燕妮,张卜天,王娟婷,袁强,谭敏仪.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估骨肉瘤化疗效果的临床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
[7]..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J].微创医学.2019
[8].盛鹏飞,陈吉祥,杨敬贤,刘邦,李永恒.首次放疗时间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误差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9
[9].张力.64排CT追踪扫描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启动时间与受检者心率的关系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10].董方旭,王从科,凡丽梅,赵付宝,张霞.一种工业CT数字成像检测系统扫描时间的计算方法[J].中国测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