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实践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医学生,职业道德
道德实践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超群,郭彩汾[1](2019)在《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研究——以泉州医高专东南医药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Howard Gardner教授在《智能的结构》提出:关注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以泉州医学高等专科东南医药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为例,聚焦于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系列活动的设计中,旨在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效果提供参考。文章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系列活动,并在实验班尝试实施。学期结束后使用《多元智能自我评价量表》检测实验班的学生与对照班的学生有何差异。同时,结合高职高专医学类学生的特点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设计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系列活动中,证实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高兴月,唐木兰[2](2019)在《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期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25期)
周瑞婷[3](2018)在《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具有深刻的跨时代意义,马克思强调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可以为思政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提供一定的改进启示,学习和践行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政教育的具体推进。(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46期)
王涵青[4](2018)在《从王阳明“知行合一”谈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与统合——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为核心,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为主轴,探讨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与统合的问题。首先,以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为"问题",说明目前台湾地区伦理教育的相关情况与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开展不出其道德实践的动机,学子容易将学校中的伦理教育视为知识(知)而非实践所关(行),以及实际生活中,行为主体会舍弃课堂中的伦理教育所给予的锻炼,让自己能较容易地生存于世界中,因此将个人的道德观与实际行为抉择分割。其次,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为"中介",说明王阳明知行本体的根基概念,以及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内涵。最后,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内涵中的各个观点,对应前述问题进行交涉"思考",讨论如何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之教,响应当代台湾地区在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之间所遭遇的知行断裂问题,在伦理教育层面,寻找可能的弥补与统合之操作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年发展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罗红杰,王可心[5](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建构进路——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通过道德实践获取其对道德原则的第一手认知之维,使道德原则真正内化其自身的道德感情,继而上升到道德理性,最终实现向道德实践的飞跃。这种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的辩证关系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存在的基础"的原理,又能够突破传统的道德培育活动所带来的困境。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现实困境,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逻辑进路:立足生活,培养感受力;提升认知,增强认同感;回归实践,内化自主性。(本文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李云[6](2017)在《教育本身就是一场道德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11月14日《成都商报》)师德为先,职称评审才“称职”。“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7-11-15)
杨秀治[7](2017)在《教师道德实践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往往过分强调道德言说而忽视了教师道德实践对学生的巨大影响。要实现教师道德实践的教育意蕴,必须以尊重学生自主性为前提,以认可教育过程性为保证,以师生交往为实践支持。教师的道德实践离不开道德言说,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乃至相互转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小学管理》期刊2017年08期)
宋丽萍[8](2017)在《微公益新风尚与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实践教育融合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传统公益,以微薄之力济天下难事的微公益应运而生,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大学生微公益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引领了高校新风尚。有效发挥微公益教育效能、规范大学生微公益行为,重在建立教育融合机制,结合传统文化道德理念践行微公益新风尚,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7年04期)
沈丽萍[9](2016)在《道德实践: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然路径——基于品德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品德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突出实践主体价值、创新实践方式、拓展实践路径,使道德实践成为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6年09期)
王栋[10](2016)在《浅议道德实践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来的是不道德行为,这样的环境将对教育下一代不利。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值观趋于多元化。一些人即使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也不会去付诸实践。这样的社会令人担忧。本文即探讨了道德实践对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旨在促使人们重视身边的道德实践,并形成道德自律,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道德实践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以期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实践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欧阳超群,郭彩汾.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研究——以泉州医高专东南医药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2].高兴月,唐木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实践教育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3].周瑞婷.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J].智库时代.2018
[4].王涵青.从王阳明“知行合一”谈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与统合——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为例[J].青年发展论坛.2018
[5].罗红杰,王可心.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目标实现的建构进路——基于认知之维与道德实践辩证关系的启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
[6].李云.教育本身就是一场道德实践[N].长江日报.2017
[7].杨秀治.教师道德实践的教育意蕴及其实现[J].中小学管理.2017
[8].宋丽萍.微公益新风尚与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实践教育融合机制探究[J].中国培训.2017
[9].沈丽萍.道德实践: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然路径——基于品德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J].中小学德育.2016
[10].王栋.浅议道德实践与道德教育的关系[J].时代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