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一 用刻度风测长度(论文文献综述)
成张虹[1](2020)在《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变革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下不断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正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整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而导学案作为该模式下的载体,构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其中导学案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实施成为了这种模式能否发挥其优越性的关键。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校现阶段试行的教学模式,为实现高效课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前期推出了多个学科的导学案教学课堂。结果发现这种模式确实契合了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在设计方面依然存在教案化、习题化、形式化等问题。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学生不重视导学案,没有认真完成预习复习的阶段;2.学生课堂上完全脱离教材,把导学案视为课堂上唯一的教辅材料,教师也没有做好引导作用,导致学生无法将导学案的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深化,从而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3.教师对导学案的评价及反馈不够。本课题的研究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得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取得的更好效果,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本课题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数据分析法,研究了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全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单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最后给出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明确了高中物理导学案的概念、组成环节及特点,并利用相关教育学理论为导学案教学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原则,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和学生特点提出了“三段五环”设计策略,选取典型案例提出了理论课、实验课和习题课相应的设计方案,并研究了在备课中如何做到导学案的分层设计。第四部分从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选取不同课型的典型案例分析论证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第五部分对比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导学案模式下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转变。用定量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评价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优势。第六部分基于实践得出导学案在教学中的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特点的应用策略,发现导学案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展望更科学更广泛的推广。
徐钱欣,丁益民,徐瑶[2](2020)在《NOBOOK虚拟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中学教学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虚拟仿真技术和物理教育的融合。NOBOOK虚拟实验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缓解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压力,使课堂演示更加简单高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课程质量。
黄敏[3](2020)在《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基础,梳理国内外科学探究能力文献,确定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各层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工作单结合现场观察测评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存在的短板。针对这些短板应用支架式教学培养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在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中进行了初步教学实践,通过科学探究能力测评在探究式实验中应用支架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与收集证据能力”和“评估、交流与合作能力”。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关于科学探究能力的界定、发展历史和测量与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根据综述确定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对应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见解,对科学探究能力和支架式教学进行概念界定,并梳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支架式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调查一线教师对培养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现状,测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着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面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对教师进行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调查,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各层级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合理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体系。然后以工作单结合现场观察的方法测评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分析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存在的短板。第三部分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存在的短板,尝试在探究式实验中应用支架式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对支架式教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适切性分析;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四种探究式实验中展开教学设计,在实验班中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践;最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科学探究能力后测,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分析二级指标的得分率,结果表明支架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四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本研究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探究式实验,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
邱爱东[4](2017)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要点分析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立足教材,围绕考纲,深入浅出,促进学生知能转化。"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是考纲中规定的电学实验之一。从实验内容看,涉及众多小知识块,所以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组合式命题,灵活多变;从命题角度看,主要围绕基本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等方面进行。因此借用本实验深度剖析,不仅可以掌握基本方法,还可以拓展到电阻的测量等。该实验在近几年新课标的高考中一直未曾出现,复习时要高度重视。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李豆豆[5](2017)在《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趋向在于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注重学习内容的探索。《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生活趋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社会,实验教学倡导教学形式的多元性,注重探究性教学方式,提倡在物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重视多样性、过程性的评价与反馈。同时要求积极开展课外实验,而家庭实验作为课堂实验和物理知识的重要补充更要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并统计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实验的实际效果对教师来说比较困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不断的更新换代,微视频在教学领域内的应用如火如荼,借助于网络、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愈加被受众所追捧。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物理家庭实验的教学现状、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综述,同时对通过录制学生学习过程的微视频改善其学习效果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确立研究的起点和视角。笔者试图使家长将学生的家庭实验过程拍摄成微视频,不仅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积极、认真的完成实验,最重要的是为教师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家庭实验提供了真实、完整、有效的依据,便于教师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研究问题主要有:教师如何选取合适的家庭实验素材并制定实验计划;教师如何设计实验任务并从多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自主进行以微视频录制形式为主的家庭实验;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家庭实验进行评价和反馈等。笔者以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为主线,以A学校八一班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三轮循序渐进的迭代研究,结合学生实验微视频和报告单,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进行反馈。在每轮迭代后进行焦点用户访谈,以期改进和完善前期设计,最终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教师实验微视频、纸质版实验报告的范例指导和学生互评环节等内容。研究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个别家长进行访谈,最终使用SPSS等数据统计软件分析搜集到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颖的物理家庭实验形式得到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极大认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教师和家长也有积极的影响。最终从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三个阶段提出了微视频在初中物理家庭实验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剑[6](2016)在《例谈在物理教学中促进前概念正迁移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一则童话故事是这样描述:"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人.鱼根据青蛙说的做出想象,——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鱼就是鱼"这个故事让笔者深受启发:学习总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的基础之上.笔者从一线教师转到教研员后,由于工作性质的转变,听课较多.在与老师们一起评课议课时,教师经常抱怨学生"不用心"、"记不住"、"屡教不改"等等.这个现象
辛华[7](2016)在《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实验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来探究、验证有关的物理结论、规律、定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当前在农村初中由于各种因素,大部分教师对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极为排斥,物理分组实验开出率很低,有的学校实验室就是摆设,不让学生进实验室,实验室的唯一功能就是迎接上级检查,教师根本不上实验课,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实验素质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做深入的调查,这也是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使命。本文对诸城市农村初中的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对当前诸城市农村初中实验室的管理、学生在物理分组实验中的现状、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状况以及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做了调查、统计、分析,并指出了暴露的一些问题,找到了隐藏在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其次对诸城市农村初中的部分学生及老师进行调查与访谈,通过交流找到了在实验室管理、教师业务素质、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制约分组实验教学的原因。最后根据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该课题的一些优化策略或建议,并力求做到提供的策略具有可行性,所以,希望这些策略或建议能对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郑铃锋[8](2015)在《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从中学物理教材内容的安排中就可见一斑,几乎每章都安排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直观的现象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降低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难度。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从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开展情况的调查入手,通过对在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到演示实验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缺乏演示器材”、“课堂时间有限”、“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因素影响着演示实验教学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文献查阅、教研和自身的教学经历,阐述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制教具在演示实验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运用”、“同伴教学法在演示实验中的运用”分别给出教学课例说明。其中以在演示实验中运用“同伴教学”的教学经历,进一步验证了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李晓明[9](2014)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学习”实践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这项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是最基本的方法。物理实验可将自然现象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可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实验技能等组成,这些内容都和物理实验密不可分。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物理实验教学的成败及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应用;影响着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科学态度
张为宏[10](2013)在《Alevel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案例研究及启示》文中指出我校(无锡第一中学)于2008年引入了英国剑桥高中课程,全称General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简称Alevel课程,我有幸参与了该课程的物理教学,本着学习、研究、比较的目的,选取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研究课题,与国内物理实验教学从各个方面做一些比较,发掘其中一些优秀的可借鉴的做法,充实改善我们的实验教学。本课题首先介绍国内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本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在第三部分重点从Alevel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理念、实验课堂开展方式、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的创新与开发、以及实验的评价等5个方面深入研究,记录了一些典型的案例,并与国内物理实验教学作出一些比较。第四部分则选取分别在中外两种课程体系下学习的同年级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发现Alevel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物理实验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的情感体验,赋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更注重鼓励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Alevel课程体系下的学生更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低碳节能意识。最后得出本课题研究对国内物理实验教学启示和可借鉴之处。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新课改的潮流,拓展了国内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路,有助于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世界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实验一 用刻度风测长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一 用刻度风测长度(论文提纲范文)
(1)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概述 |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4 认知学习理论 |
2.5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 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 |
3.1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高中物理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
3.3 导学案案例设计 |
4 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 |
4.1 实施过程 |
4.2 实施案例 |
5 实施结果分析 |
5.1 实验对象 |
5.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5.3 数据统计结果 |
5.4 结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综述 |
1.2.3 国内外支架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的评述与启示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探究 |
2.1.2 科学探究能力 |
2.1.3 支架式教学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做中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
3.1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3.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3 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初中生现有科学探究能力水平 |
4.1 构建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体系 |
4.1.1 评价原则 |
4.1.2 建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指标 |
4.1.3 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权重 |
4.2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
4.3 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测评 |
4.3.1 结构性工作单的设计 |
4.3.2 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的实施 |
4.3.3 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的结果分析 |
第5章 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
5.1 支架式教学培养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适切性分析 |
5.2 应用支架式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设计 |
5.2.1 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
5.2.2 探究式分组实验教学设计 |
5.2.3 探究式的边学边实验教学设计 |
5.2.4 探究式课外活动实验教学设计 |
第6章 应用支架式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果和分析 |
6.1 教学实践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评 |
6.1.1 结构性工作单的编制 |
6.1.2 科学探究能力后测实施 |
6.2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实验班和对照班分析 |
6.2.1 实验班和对照班科学探究能力综合分析 |
6.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级指标分析 |
6.3 测评结果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物理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指标权重构建意见表 |
附录C 学生前测工作单样例 |
附录D 科学探究能力前测整体得分率 |
附录E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框架(按上课时间排序) |
附录F 学生后测工作单样例 |
附录G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科学探究能力后测得分率 |
致谢 |
(4)“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要点分析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强调基础性 |
1. 游标卡尺 (如图1所示) |
2. 螺旋测微器 (千分尺) (如图2所示) |
3. 刻度尺 |
4. 电流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的比较 |
二、重视思想性 |
三、倡导创新性 |
(5)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初中物理家庭实验 |
2.1.2 学生家庭实验微视频与教师实验微视频 |
2.1.3 物理实验报告 |
2.2 理论基础 |
2.2.1 微型学习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物理家庭实验的研究现状 |
2.3.2 学生自制微视频改善其学习效果的研究综述 |
2.3.3 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3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初步设计 |
3.1 学生特点和教材分析 |
3.1.1 八年级学生特点分析 |
3.1.2 A中学八年级所用物理教材分析 |
3.2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初步设计 |
3.2.1 家庭实验的选取和设计 |
3.2.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实验 |
3.2.3 选定合适的平台接收学生实验微视频 |
3.2.4 家庭实验的反馈设计 |
4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4.1 研究总体情况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焦点用户访谈 |
4.1.3 研究进程安排 |
4.1.4 迭代过程示意图 |
4.2 第一轮迭代:实验1-探究“姆潘巴”现象 |
4.2.1 前期分析 |
4.2.2 任务设计与实施 |
4.2.3 实施效果分析与反馈 |
4.2.4 焦点用户访谈 |
4.2.5 反思与改进 |
4.3 第二轮迭代 |
4.3.1 家庭实验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
4.3.2 家庭实验3-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
4.3.3 焦点用户访谈 |
4.3.4 反思与改进 |
4.4 第三轮迭代:实验4-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针孔照相机 |
4.4.1 前期分析 |
4.4.2 任务设计与实施 |
4.4.3 实施效果分析与反馈 |
4.4.4 本轮实验总结 |
4.5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效果分析与总结 |
4.5.1 问卷结果分析 |
4.5.2 对个别家长的访谈及总结 |
4.5.3 学生家庭实验总体效果 |
5 研究结论 |
5.1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成效 |
5.1.1 教师方面 |
5.1.2 家长方面 |
5.1.3 学生方面 |
5.2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策略 |
5.2.1 实验前充分准备 |
5.2.2 实验时加强指导 |
5.2.3 实验后科学反馈 |
5.3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注意事项 |
5.3.1 实验前需制定科学的计划 |
5.3.2 微视频的应用应结合课堂教学 |
5.3.3 实验的开展需得到家长的支持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微视频脚本设计模板 |
附录2:实验2-微视频脚本设计 |
附录3:实验2-实验报告范本 |
附录4:实验3-微视频脚本设计 |
附录5:实验3-实验报告范本 |
附录6:实验4-微视频脚本设计 |
附录7:实验4-实验报告范本 |
附录8:学生互评家庭实验的评价表 |
附录9:学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例谈在物理教学中促进前概念正迁移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挖掘生活经验,顺势迁移 |
2 类比迁移,变抽象为具体 |
3 联想迁移,新知识的起点 |
4 实验迁移,意义建构 |
5 经验迁移,猜想的依据 |
(7)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的对象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分组实验的理论探讨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学的概念 |
2.1.2 实验、物理实验与实验教学法的概念 |
2.1.3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概念 |
2.2 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
2.2.1 思维发展的特征 |
2.2.2 学习兴趣的特征 |
2.2.3 意志、情绪的特征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3.2 建构主义理论 |
2.3.3 杜威教学基础理论 |
2.3.4 合作学习理论 |
第3章 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
3.1 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室管理的调查 |
3.1.1 实验室管理员的调查 |
3.1.2 实验室器材管理的调查 |
3.1.2.1 实验室器材的常规管理 |
3.1.2.2 学校配备实验器材的类别总数的调查 |
3.1.2.3 学校实验器材老化情况的调查 |
3.1.2.4 实验室教学管理的调查 |
3.1.3 三室配置现状调查 |
3.1.4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款项的投入调查 |
3.1.5 本部分结论 |
3.2 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3.2.1.1 学生问卷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3.2.1.1.1 调查问卷的结果 |
3.2.1.1.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2.1.2 教师问卷的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
3.2.1.2.1 教师问卷的结果 |
3.2.1.2.2 教师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2.2 课堂听课评课记录及师生访谈记录 |
3.2.2.1 听课一:《杠杆》 |
3.2.2.2 听课二:《重力》 |
3.2.2.3 教师个人访谈 |
3.2.2.4 学生个人访谈 |
3.2.3 本部分结论 |
第4章 优化诸城市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
4.1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开发和利用好实验室资源 |
4.1.1 领导层转变对教育的认识,坚定不移的增加资金投入 |
4.1.2 摸清库存实验器材,搞好仪器功能的开发 |
4.1.3 关注生活用品,从生活用品中搞好仪器的开发和利用 |
4.2 转变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探究过程 |
4.2.1 科学探究的正确理解 |
4.2.2 加强教学研究,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 |
4.2.3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向纵深发展 |
4.3 勤学习提素养,驾驭分组实验教学 |
4.4 完善考核制度,组建专职实验教师团队 |
4.5 改良传统分组方法,科学划分小组 |
4.6 健全师生评价体系,激发其积极性 |
4.6.1 对学生的评价 |
4.6.1.1 学生在各方面表现中的评价 |
4.6.1.2 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中的评价 |
4.6.1.3 习题检测评价 |
4.6.1.4 实验操作考试评价 |
4.6.2 对教师的评价 |
4.6.2.1 对分组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
4.6.2.2 教师自制、改装实验器材的评价 |
4.7 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
4.7.1 教师要勤于检查器材,提高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
4.7.2 教师要亲自动手做一下实验,提高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 |
(8)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
1.3.1 国际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
1.3.2 国内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
1.3.2.1 中学物理现状调查 |
1.3.2.2 演示实验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演示实验的地位分析及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
2.1 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分析 |
2.2 课堂“演示实验”的问卷调查分析 |
2.3 课堂“演示实验”的访谈分析 |
第3章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 |
3.1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定义 |
3.2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分类 |
3.2.1 探索性演示实验 |
3.2.2 验证性演示实验 |
3.2.3 应用性演示实验 |
3.3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则 |
3.3.1 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
3.3.2 简单易行,效果显着 |
3.3.3 时间适当,新奇有趣 |
3.4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常用方法 |
3.5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
3.5.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
3.5.2 形成概念、探索规律 |
3.5.3 巩固新知 |
3.6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 |
3.6.1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 |
3.6.2 “参与式”的演示实验教学 |
3.6.3 “同伴式”的演示实验教学 |
3.6.4 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比较分析 |
第4章 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
4.1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 |
4.1.1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 |
4.1.2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 |
4.1.3 学生心理对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
4.2 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4.2.1 有效教学的概念 |
4.2.2 有效教学的主要特征 |
4.2.3 有效教学对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
第5章 提高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课例 |
5.1 自制教具在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课例 |
5.2 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课例 |
5.3 “同伴教学法”在提高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方面的课例 |
第6章 研究总结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level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案例研究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1.2.1 教学理念上的陈旧,实验功能弱化 |
1.2.2 由于受评价方式的限制,教师观念的陈旧 |
1.2.3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学生实验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 |
1.2.4 教师自制教具开发实验的能力普遍不足 |
1.2.5 实验设备地区差异极大 |
1.3 课题研究意义以预期目标 |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2.3 我国《新课标》对物理实验的指导和期望值 |
第三章 Alevel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
3.1 国外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研究 |
3.1.1 关于教育理念的概念界定 |
3.1.2 教育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研究 |
3.2 Alevel实验课堂开展方式的研究 |
3.2.1 Alevel高中课程简介 |
3.2.2 英美等发达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研究 |
3.2.3 Alevel课程与国内课程物理实验开展方式比较 |
3.2.4 Alevel外教课堂实录 |
3.3 Alevel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的研究 |
3.3.1 Alevel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
3.3.2 Alevel高中物理试验数据中如何引入不确定度 |
3.3.3 引入不确定度的意义: |
3.4 Alevel外籍物理教师开发实验能力的研究及案例分析 |
3.4.1 国外物理教师非常注重开发设计实验 |
3.4.2 案例分析:巧用玩具水枪测声速 |
3. 5 Alevel物理实验评价研究 |
3.5.1 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
3.5.2 高中物理为什么要考查实验能力? |
3.5.3 怎么去评价考查物理实验能力? |
3.5.4 A-level实验评价启示 |
第四章 两种课程下学生物理实验四项能力的实证研究 |
4.1 实验组、控制组的组成 |
4.2 实验组、控制组的教学方案 |
4.3 选择考题 |
4.4 试题以及评分标准 |
4.5 批改方式 |
4.6 实验结论 |
第五章 新课改下Alevel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结论 |
5.1 Alevel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结论 |
5.2 问题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02级江苏省普通高中理科实验考查成绩评定表(物理)(监考教师用) |
附录2:2011年春季Alevel物理实验操作考试题 |
附录3:2010年夏季Alevel物理实验操作考试题 |
附录4:两组学生中考总分和物理单科成绩 |
附录5:2010年夏季Alevel物理实验操作考试题 |
附录6:2008年夏季Alevel物理实验设计考试题 |
附录7:控制组和实验组四项考核得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实验一 用刻度风测长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成张虹. 西南大学, 2020(05)
- [2]NOBOOK虚拟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徐钱欣,丁益民,徐瑶. 湖南中学物理, 2020(09)
- [3]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D]. 黄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要点分析及应对策略[J]. 邱爱东. 教学考试, 2017(40)
- [5]微视频应用于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策略研究[D]. 李豆豆.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例谈在物理教学中促进前概念正迁移的策略[J]. 黄剑. 中学物理, 2016(24)
- [7]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现状及其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诸城市农村初中为例[D]. 辛华. 鲁东大学, 2016(06)
- [8]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 郑铃锋.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9]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学习”实践初探[A]. 李晓明.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 2014
- [10]Alevel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案例研究及启示[D]. 张为宏.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