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徐雪琳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徐雪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语,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生成,理解机制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雪琳[1](2014)在《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当中,反语是一种比较常见但是又非常特殊的方式,相关学术界的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反语的研究一直都比较的关注。而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模型来对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4年07期)

周彦每[2](2013)在《代体宾语的认知范式:心理模型与语用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是揭示语言形式-意义关系的假设性框架。在认知过程中,语言受众凭借对世界"体验"的小型心理模型,以相邻/相似关系对所表达的概念进行集约,客体表征概念中被筛选出的心理模型即V+On{O1(方式),O2(因果),O3(场所),O4(关系)……On}。在推理机制完成的过程中,代体宾语受到语义-句法的管控,要遵循常规关系中相邻/相似律引申出的若干引理,确保意义不产生歧义和误解,从而完成代体宾语的推理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邵春[3](2012)在《“小大人”和“老小孩”——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矛盾修辞格是含有技巧成分的语言,它通过表面上的矛盾说法来说明事物具有两个不同方面的特征,目的是增强说话人的态度和含意。但矛盾修辞格与一般语言不同,矛盾修辞格的文字表达式在现实中找不到所指对象,只能通过含意推出所指对象的特点从而确定所指对象。这是由于一般话语和修辞话语之间存在有距离,即文字表达和意图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修辞语言可以通过"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理论及"自主—依存成分、显性—隐性工作框架"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2年05期)

张静[4](2012)在《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英语阅读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英语阅读的策略一直是很多学者关注的话题。以往对于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仅限于从词汇、语法分析、短语、句子分析等方面,很少关注句子生成机制和语篇理解的认知策略。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英语阅读策略研究关注英语语言的意义建构与理解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张丽君[5](2011)在《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语是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一直受到学界各个领域的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研究反语使用的内在机制,将徐盛桓先生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应用于反语生成及理解机制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12期)

张丽君[6](2010)在《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语是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反语的研究已从修辞学领域逐步扩展到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对人们较好的理解和使用反语提供了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这些研究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对反语心理机制的探索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研究反语使用的内在机制,并由此构建一个描述反语使用认知过程的语用-认知模型。本研究将徐盛桓先生的“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应用于对反语生成及理解机制的探讨。该模型包括两部分,自主依存成分分析框架和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理,分别解释反语的生成与反语的理解。论文从心理实在性出发,采用定性分析和溯因推理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语料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揭示反语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联想,即常规关系(相邻关系)的联想,在反语使用中意义的反向转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邻关系是反语使用过程中的认知中介,在反语的生成阶段,说话人在意向性的驱使下,在相邻关系的指引下建立一个“正—反相邻的语义连续统”,选择与语境最匹配的话语,表达为显性表述;在反语的理解阶段,听话人在语境的制约下,从说话人的显性表述出发,进行溯因推理,在心理模型中建立一个意义连续统,在与显性表述相对的连续统相反或趋于反方向的一端定位隐形表述。通过对显性表述和隐形表述的整合来理解反语的意义及其所传达的说话者的态度。言语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下的,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的驱动和语境的制约。传统的非字面意义理解的过程往往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言语理解的影响,并把社会文化因素排除在语境范围之外。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详细剖析反语使用的背后机制,进一步尝试性的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反语理解的影响,建议之后的研究能充分考虑其影响以拓宽研究范围。我们希望本研究能抛砖引玉,为反语的全面研究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郭艳[7](2009)在《从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看广告中的双关》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语中双关的生成和理解往往用概念合成理论进行解析。徐盛桓倡导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在语言的意义建构与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同样也能对广告中双关的生成和理解进行解析。(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王卓[8](2009)在《语用推理中的心理模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话含义在交际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成败的作用,它又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所以一直是语用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人们在语用推理中是如何运用心理模型这种认知工具来正确理解会话含义的。作者总结了人们对心理模型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对于会话含义理解的假设:任何一个语篇都是在传达表示某种信息的图式集合,即心理模型。听话者或阅读者通过对语篇信息选择性地接受并根据自身的交际目的,用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相结合的办法来建立自己的心理模型,力图还原说话者或语篇创作者所构建的完整或者不完整的模型,达到两个模型的吻合,从而理解话语或语篇所表达的真实交际意图。在建模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推理者建模失败或者对于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建模结果。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对比法和案例分析法。在理论对比法使用中,作者先回顾并总结了传统方法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的内容与局限,指出这成为发展新研究方法的动力;继而介绍了心理模型理论,并创新性地研究了影响模型建立结果的五大因素:建模者的认知原型,建模参照物的数量,建模参照物的组合方法,节约原则和交流者之间的共同背景知识以及建模者的情绪状态。在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传统方法和心理模型的方法分别对同一语篇中包含的会话含义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论证了新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随后作者讨论了如何运用此理论分析经常蕴含着会话含义的两种日常语篇类型:广告和歇后语,以此来论证运用心理模型理论推理会话含义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应用全新的认知方法来研究人脑在会话含义的理解中的认知规律,是对会话含义研究系统的发展和创新。人们通过对正确建模方法的的掌握,不仅能够提高对于日常各种语篇中会话含义的理解能力,减少误解以便更好地交流;还可以在外语教学与学习,和会话含义的生成研究中获得帮助和指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邹春玲,王卓[9](2008)在《心理模型理论在语用推理中的应用——传统方法和认知方法对于会话含义研究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会话含义的理解人们历经几个阶段:合作原则阶段;关联理论阶段和研究认知方法阶段———心理模型理论在语用推理中的应用。心理模型理论在语用推理中的强解释力,表明人们注重结合认知科学来研究语用推理的行为,从而对会话含义的推理结果更加迅速而有效。对心理模型的研究将在某一角度论证人脑对会话含义的认知规律,并将在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08年20期)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是揭示语言形式-意义关系的假设性框架。在认知过程中,语言受众凭借对世界"体验"的小型心理模型,以相邻/相似关系对所表达的概念进行集约,客体表征概念中被筛选出的心理模型即V+On{O1(方式),O2(因果),O3(场所),O4(关系)……On}。在推理机制完成的过程中,代体宾语受到语义-句法的管控,要遵循常规关系中相邻/相似律引申出的若干引理,确保意义不产生歧义和误解,从而完成代体宾语的推理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参考文献

[1].徐雪琳.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探讨[J].现代妇女(下旬).2014

[2].周彦每.代体宾语的认知范式:心理模型与语用推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邵春.“小大人”和“老小孩”——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语教学.2012

[4].张静.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英语阅读策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

[5].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6].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7].郭艳.从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看广告中的双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8].王卓.语用推理中的心理模型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9].邹春玲,王卓.心理模型理论在语用推理中的应用——传统方法和认知方法对于会话含义研究之比较[J].世纪桥.2008

标签:;  ;  ;  ;  

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论文-徐雪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