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山东东营257097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社团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具有积极作用。社团建设机制方面提出以下建议:1.疏通经费供给机制;2.规范社团运行机制;3.构建导师参与机制;4.加强监督,形成奖励机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社团;建设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社团是学前教育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加、陶冶情操、活跃学术气氛、开拓专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综合素质、提高活动能力的学生组织。
它能够巩固专业学习的兴趣,并立足专业优势的同时培养专业实践和创业能力。针对部分学生经费无保障、时间不充足、活动不投入、活动无实效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在社团建设机制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疏通经费供给机制
首先,高校要为社团建设提供支持,形成高校专业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为建立高校社团机制搭建政策平台,并把相关的政策文件落到实处,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舆论氛围。专业社团的成立必须要有学校专门机构、老师的指导及必要的经费支持,完善大学生社团组织。针对大学生专业社团经费紧张的问题,学校应当通过审核社团活动方案的方式,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从而为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解除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应当建立社团活动经费公开监管制度,保证社团资金真正用于社团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上,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同时,提高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目的。
为保证活动经费的支持,必须开拓多元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专业社团的总体财政支持,时刻关注并尽可能满足社团活动的经费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团队可以与其类似的服务团队协同合作,向已经发展壮大的专业社团寻求支持与帮助,与他们共同来担任社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比如,利用学前教育专业独特背景优势与社会接洽共同完成服务活动,联合向辖区5-13岁的孩子提供帮教,获得社会给予的资金补助。此外,要与妇联、基金会组织、各种慈善机构建立沟通渠道,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尽可能的获得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从而使专业社团的持续运行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规范社团运行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来支撑,要有严格的内部组织管理条例,有合理的选拔、考核机制。任何组织的成长都离不开长期有效的监管治理,社团制度化的稳定参与机制保障活动的长效性的关键。一方面,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社团的队伍建设,保障专业社团健康稳定发展,从而促进社团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另一方面,学校应尝试建设社会定点、定时服务的机制,支持社团积极探索项目介入等多种服务方式,为目标社会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从而真正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治理中引入共青团组织的力量不是让它直接治理,而是把其先进理论思想带入社团。社团在运行过程中,对社团内组织管理人员、社团成员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对所招募志愿者的能力要求、岗位说明、服务时限和招募流程等都应做准确、全面的规划,并开通相应的热线或网站供大众咨询、查阅。保证志愿服务参与渠道畅通,同时工作者应该利用社会内各种宣传方式和渠道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在整个社会形成引导社会居民知道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并从志愿服务中受益的良好氛围。先进理论是前进的方向,而方向问题又是专业社团成员应明晰的重大问题。同时,完善社团成员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构建导师参与机制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有专门指导教师,对社团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跟踪式的帮助解决,配备充足的专业导师进行紧凑的指导,以使理论社团自身不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迷失方向,落实社团责任教师工作制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综合素质方面的指导,将专业教师分配到具体的社团小组、具体的服务社会,帮助社团成员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工作,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加强社团组织纪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学生的参与管理也是社团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予以重视的,社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主讨论,最大限度的吸收广大学生的意见,实行民主表决,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有了学校的重视和先进方式的指引,在一个广大同学共同呵护下,学前教育专业社团服务组织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提高校社团社会服务活动的广度,提高社团与社会服务的广泛程度,让高校社团活动更广泛地深入社会,扩大社团活动的辐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去有机会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培养自己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监督,形成奖励机制
要加强对社团服务活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社会工作者要明确自己在志愿服务各个阶段中的角色和定位,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对整个服务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对服务做出评估,发现服务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肯定和改正,以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和服务质量,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能够让工作者找出服务中的缺陷和不足,也能发现优势和成功的做法,为今后相关的服务活动积累经验。学会正确的实践技术和方法,并在社会实践中使用,及时总结经验,并通过自身实践,不断完善理论和实践架构,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社会实际情况的服务理论、实践体系。在按照专业知识和实践方法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时,服务的开展必须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贴近实际情况,让居民边参与边受益,提升社会广大家庭的参与积极性。社团通过科学的大学生社团社会评价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效果的定量评价,对专业社团产生正面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服务社会的社团可以随时获得综合的反馈信息,对下一步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修正和调整,随时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学校通过评价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社团在社会服务中的实际表现,通过具体评价体系完成对社团组织工作的实际评价。从而努力改进自己的专业社团服务质量,改变社会人员对专业社团服务人员经验及质量不足的看法。完善志愿服务的奖励、激励机制。在志愿服务中的利益是很敏感却又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专业社团应该制定完善的志愿服务奖励、激励制度,可从服务类别、服务时间、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制定,并及时对外公开,同时在制度中应避免实物、金钱奖励,颁给奖励应在公开场合进行,比如可以采用表彰大会的形式,对表现良好的社团工作者进行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以起到表彰优秀、激励其他志愿者的作用;开设爱心银行,进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也是促进志愿服务持续开展的有效方法。这样有利于接下来服务的开展,减少服务开展过程中的阻力。
2016年7月,国家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学校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参与社区教育。在此精神的指引下,请学前教育专业社团的力量融入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服务的需要,是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说明:本文是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社团活动对接社会服务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