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贮量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兴安落叶松,木质物残体,龄组,腐烂等级
贮量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良,王飞,李小梅,张凤鹤,青梅[1](2013)在《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木质物残体贮量及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兴安岭藓类-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估算木质物残体(WD)的贮量及组成,分析WD随着龄组的动态变化趋势。WD又可分为粗木质残体(CWD)和细木质残体(FWD),随着对CWD研究的不断深入,CWD的直径划分标准有了改进,美国学者把直径大于10 cm的WD定为CWD,但我国大多学者的研究仍然沿用以往的直径大于2.5 cm的标准,致使研究结果与国际研究无法进行比较。鉴于此,采用新的CWD划分标准,分析C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腐烂等级及树种组成等特征,揭示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贮量及特征随着龄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WD体积和生物量为2.09~151.03 m3.hm-2和1.57~55.11 t.hm-2。从组成上来看,中龄林以倒木和小枝为主(占73.00%),近熟林以枯立木和倒木为主(占96.04%),过熟林以枯立木为主(93.18%)。从类型上来看,中龄林均为FWD,近熟林和过熟林中CWD生物量达75%以上。(2)龄组显着影响着藓类-兴安落叶松林WD和CWD的生物量和组成。随着龄组的增加,WD生物量和枯立木比例逐渐增加,倒木和大枝比例减小。CWD生物量和体积随着龄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3)近熟林中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217株.hm-2、40.51 m3.hm-2、20.61 t.hm-2)均小于过熟林(258株.hm-2、138.82 m3.hm-2、48.88 t.hm-2)。(4)近熟林CWD体积和生物量均以Ⅱ-Ⅲ级腐烂为主(两者之和分别占90.81%和89.01%),过熟林以Ⅲ级腐烂为主(占36.15%和41.23%)。(5)过熟林CWD密度、体积和生物量均以10~20 cm为主,且以枯立木居多。(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园敏[2](2012)在《森林重建对生态系统碳贮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变化及大气CO2浓度的不断升高,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科学前沿。丘陵红壤区荒山灌丛森林重建是我国南方近20多年来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别是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造林19年后重建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对象,研究了森林重建对不同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壤碳库、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在团聚体中分布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灌木草丛和马尾松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2.85和111.31t/hm2,均表现为自上、中坡至下坡呈增加的趋势;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中的植物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1.2%和59.5%。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0-75cm层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差异不显着,但均表现为随土壤层次加深呈下降的趋势;马尾松林地土壤容重低于灌木草丛,土壤石砾含量与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森林重建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砾含量将影响土壤碳积累。(2)与灌木草丛相比,马尾松林地0-15cm层各坡位土壤中>5mm粒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均高出3%以上;在15-30cm层土壤中,上坡>5mm团聚体比例降低,而中坡和下坡>5mm团聚体比例升高;30-45cm层土壤中上坡和中坡>5mm、2-5mm两种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而下坡>5mm团聚体含量升高。<0.25mm团聚体含量比与>5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其它粒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变化不明显。(3)与灌木草丛相比,马尾松林地上坡0-15cm层土壤1-2mm、0.5-1mm、0.25-0.5mm团聚体,中坡0.25-0.5mm团聚体,下坡0.5-1mm、0.25-0.5mm、<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其它粒级变化规律不一致;而15-30cm、30-45cm层不同粒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两种生态系统有机碳在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壤层次加深逐渐下降。(4)马尾松林地土壤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明显低于灌木草丛,灌木草丛74天内累积矿化量为1722mg/kg,而马尾松林仅为1143mg/kg。>5mm团聚体土壤碳矿化速率最低,2-5mm和1-2mm团聚体居中,而0.5-1mm、0.25-0.5mm和<0.25mm团聚体最高。总体来看,森林重建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年均增汇3.08t/(hm2a),林分生物量的积累是造林增汇的直接原因。森林重建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提高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稳定性。推断森林重建是提高丘陵红壤区生态系统的碳汇的有效途径,但造林时必须考虑坡位的潜在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6-02)
贺旭东,杨智杰,郭剑芬,陈光水,马书国[3](2010)在《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及其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木质残体(WD)包括粗木质残体(CWD)和细木质残体(F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通过对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及其组成的研究表明,木质残体总贮量为28.06 t.hm-2,其中FWD贮量为4.88 t.hm-2,占总贮量的17.39%;CWD贮量为23.18 t.hm-2,占总贮量的82.61%.在CWD中,倒木占了绝大部分(77.26%),其次为枯立木(21.75%),大枝和根桩贮量很小.木质残体贮量中以直径20~60 cm的倒木和枯立木占主体部分,直径大于60 cm的大径级倒木和枯立木数量最少,占总贮量的8.99%.从分解程度来看,CWD中倒木以Ⅲ~Ⅳ级居多,二者合计占了倒木贮量的60%,枯立木以Ⅱ级为主.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木质残体的贮量及组成反映了中亚热带地区森林群落演替后期阶段木质残体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陈明皋,田育新,周小玲,李锡泉,陈业银[4](2008)在《湖南低丘区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结构及碳贮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低山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天然次生林、荒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组成、结构,并从生态系统尺度上,估算了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碳贮量。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恢复最快、垂直结构复杂、系统的碳贮能力最强,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物种多样性相对较低、碳贮能力一般,而荒草地群落的结构最简单、物种多样性最低、碳贮能力也最差。研究结果对于评价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有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杨礼攀,刘文耀,杨国平,马文章,李达文[5](2007)在《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木质物残体的组成与碳贮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和3个主要次生演替类型(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和旱冬瓜林)木质物残体的组成和碳贮量特征.结果表明: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原生森林(常绿阔叶林)木质物残体的碳贮量达36.56t.hm-2,树种组成以腾冲栲、木果石栎和景东石栎等为主,多数是直径≥10cm的大径级、处于中等分解状态的倒木.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常年潮湿温凉,木质物残体中占优势的壳斗科倒木的材质坚硬,难以分解.3类次生林木质物残体的碳贮量在1.2~5.0t.hm-2,为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旱冬瓜林,表现出木质物残体碳贮量随群落演替进程而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杨礼攀[6](2007)在《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物残体的贮量、组成和生态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物残体(Woody debris,简称WD)包括粗木质物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简称CWD)和细木质物残体(Fine woody debris,简称FWD),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组成要素。其中CWD主要由倒木、枯立木、枯桩和枯落大枝组成,是森林木质物残体的主体;FWD主要指小枝,其数量和生态功能相对次要。木质物残体在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影响着系统内外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不仅为微生物、节肢动物、鸟类以及哺乳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而且在减少土壤侵蚀和森林水文生态方面具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林WD的贮量、组成及其来源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了原生林CWD的碳素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并估算了优势树种CWD的分解速率和碳素释放速率;同时也对CWD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原生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WD的总贮量为74.78 Mg ha-1,其中,CWD贮量为70.33 Mg ha-1,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WD贮量的上限。坚硬的木材质地、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以及较少的人为干扰是该区域原生林形成高CWD贮量的主要原因。而原生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形成的叁类次生林木质物残体的贮量较低,表现出贮量变化随演替进程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较高的WD贮量,使该区域原生林贮藏了群落中相当数量的碳素和养分,总的碳素贮量为36.33 Mg ha-1,是该森林地面凋落物中碳素贮量的6.5倍;N、P、Ca等10种营养元素的总贮量为548.08 kg ha-1(其中CWD中营养元素的贮量为495.55kg ha-1,占总贮量的90.4%),相当于地表枯落物中养分贮量(679.75 kg ha-1)的80%,因此是群落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根据密度变化所估算出的主要树种CWD的平均分解速率为0.019 (0.010-0.030),远远低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CWD的分解速率,也略低于一些温带森林的研究结果。CWD的呼吸速率在干季和雨季变化明显,干季平均为0.073μg C g-1 C min-1(0.007-0.506μg C g-1 C min-1),雨季平均为0.170μg C g-1 Cmin-1(0.023-0.892μg C g-1 C min-1)。而且不同树种之间的呼吸速率差异显着(p < 0.05)。据估算本区原生林CWD每年释放的碳素为0.752 - 1.039 Mg ha-1 yr-1,低于热带森林CWD的碳排放量。研究区域CWD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除了对碳素和养分的贮藏,还表现在为附生植物等提供生境和基质。调查显示:倒木、枯立木和枯落枝上共生长着58种附生植物(苔藓植物52种,蕨类植物3种,种子植物3种),其中倒木上附生植物种类最多,共有44种附生植物;此外,CWD在干季和雨季的自然持水量分别为34.12 Mg ha-1、87.08 Mg ha-1,雨季超过其自身干重,表现了很大的水分蓄持能力。降雪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干扰因素,一次降雪产生的CWD生物量2.26 Mg ha-1;同时形成0.88 Mg ha-1的FWD生物量。根据约8-10年一次的降雪周期,研究区域由于降雪输入CWD的速率为0.23-0.28 Mg ha-1 yr-1;输入FWD的速率为0.09-0.11 Mg ha-1 yr-1。除此之外,该群落CWD组分中,倒木来源于老树自然死亡,降雪、大风等自然干扰是产生林内枯落大枝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期刊2007-05-01)
陈华,徐振邦[7](1992)在《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倒木站杆树种组成和贮量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倒木是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存在不但具有减少水土流失、影响土壤发育,提供动植物生境的功能,而且起到贮存营养、碳素和水分,供给养分和能量的作用。倒木贮量的调查是评价倒木生态功能的基础。以往国内森林凋落物研究中,片面(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1992年01期)
贮量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全球变化及大气CO2浓度的不断升高,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科学前沿。丘陵红壤区荒山灌丛森林重建是我国南方近20多年来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别是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仍知之甚少。本研究选取江西泰和典型丘陵陡坡(>25°)荒山灌木草丛和造林19年后重建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对象,研究了森林重建对不同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土壤碳库、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在团聚体中分布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灌木草丛和马尾松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2.85和111.31t/hm2,均表现为自上、中坡至下坡呈增加的趋势;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中的植物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11.2%和59.5%。灌木草丛和马尾松林0-75cm层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差异不显着,但均表现为随土壤层次加深呈下降的趋势;马尾松林地土壤容重低于灌木草丛,土壤石砾含量与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呈显着负相关,表明森林重建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石砾含量将影响土壤碳积累。(2)与灌木草丛相比,马尾松林地0-15cm层各坡位土壤中>5mm粒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均高出3%以上;在15-30cm层土壤中,上坡>5mm团聚体比例降低,而中坡和下坡>5mm团聚体比例升高;30-45cm层土壤中上坡和中坡>5mm、2-5mm两种粒级团聚体含量降低,而下坡>5mm团聚体含量升高。<0.25mm团聚体含量比与>5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其它粒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变化不明显。(3)与灌木草丛相比,马尾松林地上坡0-15cm层土壤1-2mm、0.5-1mm、0.25-0.5mm团聚体,中坡0.25-0.5mm团聚体,下坡0.5-1mm、0.25-0.5mm、<0.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高,其它粒级变化规律不一致;而15-30cm、30-45cm层不同粒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两种生态系统有机碳在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均表现为随土壤层次加深逐渐下降。(4)马尾松林地土壤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明显低于灌木草丛,灌木草丛74天内累积矿化量为1722mg/kg,而马尾松林仅为1143mg/kg。>5mm团聚体土壤碳矿化速率最低,2-5mm和1-2mm团聚体居中,而0.5-1mm、0.25-0.5mm和<0.25mm团聚体最高。总体来看,森林重建有利于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年均增汇3.08t/(hm2a),林分生物量的积累是造林增汇的直接原因。森林重建还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组成,提高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及其稳定性。推断森林重建是提高丘陵红壤区生态系统的碳汇的有效途径,但造林时必须考虑坡位的潜在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贮量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秋良,王飞,李小梅,张凤鹤,青梅.藓类-兴安落叶松林木质物残体贮量及组成[J].生态环境学报.2013
[2].张园敏.森林重建对生态系统碳贮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碳稳定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
[3].贺旭东,杨智杰,郭剑芬,陈光水,马书国.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木质残体贮量及其组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
[4].陈明皋,田育新,周小玲,李锡泉,陈业银.湖南低丘区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结构及碳贮量评价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
[5].杨礼攀,刘文耀,杨国平,马文章,李达文.哀牢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木质物残体的组成与碳贮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
[6].杨礼攀.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物残体的贮量、组成和生态学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7
[7].陈华,徐振邦.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倒木站杆树种组成和贮量的调查[J].生态学杂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