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机纳米粒子,DNA,Amyloid,自组装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燕[1](2019)在《生物大分子与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与无机纳米粒子在自然界就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作用。从珍珠、珊瑚到人体的骨骼、牙齿,都是生物大分子与无机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机纳米粒子与大块的宏观材料相比,有许多奇特的光学性能,如小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而生物大分子(如DNA、蛋白质)具有非常高度有序性,且其自组装的尺寸可调节,并且生物大分子上可以修饰官能团,能够在人为干预下可控合成。生物大分子与无机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必然能衍生出一系列有趣的结构,在光学、电学、纳米器件、癌症治疗等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DNA与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以及银纳米叁角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探索了无机纳米粒子与淀粉样蛋白(Amyloid)之间相互作用,并对其自组装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柠檬酸钠配体交换法,在2h之内成功将13nm的金纳米粒子DNA功能化,并且我们对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最后,我们将该方法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与叁角形的DNA Origami进行了自组装,得到了金纳米粒子-DNA Origami的组装体;(2)将柠檬酸钠配体交换法成功应用在了银纳米粒子快速功能化上,同样的,我们对银球DNA功能化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发现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保护下,用Na2SO4作为老化的盐能够成功完成银纳米粒子的DNA功能化;最后,我们将修饰的银球与正八面体的DNA Origami相互作用,形成了银纳米粒子-DNA Origami自组装结构;(3)在修饰银纳米粒子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在了银纳米叁角片的修饰上,得到了DNA功能化的银纳米叁角片,并且,修饰上DNA的银纳米叁角片具有诱导出的手性圆二色光谱(CD)峰;(4)探索了无机纳米粒子与Amyloid的相互作用,我们将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蓝色InP@ZnS量子点(QDs)与Amyloid进行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高度有序排布的无机纳米粒子链,并且,我们对其中的一些样品进行了光学性能的表征。总而言之,本文主要以柠檬酸钠配体交换法为基本手段,使用多个嵌合硫代磷酸修饰的DNA(ps-po-DNA),在短时间内完成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银纳米片的DNA功能化。并且我们还完成了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与DNA Origami的自组装,以及Amyloid与各种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得到了一系列自组装体,在光学、电学、医疗成像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孙海峰[2](2018)在《生物大分子自组装体在癌症光照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现在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存在着副作用大、靶向性差以及多药耐药性等问题,而近些年新兴的光疗疗法则由于其毒副作用小、选择性好以及无耐药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疗疗法的核心是光敏剂的递送,然而光敏剂分子普遍存在着水溶性差、难以有效的递送到肿瘤部位以及容易被清除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装载光敏剂药物,利用纳米药物的自身优势靶向到肿瘤部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自组装技术,以天然的生物大分子多肽、多糖以及白蛋白等作为组装基元,以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氢键、疏水作用等弱相互作用为驱动力,制备出不同功能的具备良好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剂型,用于光动力或光热治疗。首先,我们通过天然生物大分子多糖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以及多肽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L)的静电自组装制备了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释放的纳米药物载体。其中我们提前对ε-聚赖氨酸进行巯基化修饰,然后利用透明质酸与ε-聚赖氨酸的静电吸引实现组装,ε-聚赖氨酸上的自由的巯基通过形成二硫键可以实现原位交联使纳米颗粒更加稳定并且实现氧化还原响应。最终得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以及装载率,可调节的粒径及电位大小,良好的稀释稳定性以及对肿瘤部位微环境的响应性释放等。在装载光敏剂Ce6之后,体外细胞实验显示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激光照射之后表现出良好的光动力治疗效果。另外,我们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组装基元,白蛋白分子内的疏水区域为疏水性光敏剂药物脱镁叶绿酸盐A(Pheophorbide A,PA)提供疏水空间,以疏水性作为驱动力诱导实现组装。其中在组装的过程中引入Mn~(2+),实现与光敏剂药物以及白蛋白的共配位,增强了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实现MR成像以及分解过氧化氢促进光动力治疗效果的功能。最终我们得到的纳米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可以通过改变光敏剂的浓度来实现对纳米颗粒粒径以及电位的调控,并且可以实现在纳米颗粒解组装之前利用光热治疗,解组装之后利用光动力治疗,相应的结合光声成像,荧光成像以及MR成像实现对肿瘤的多模式的诊断以及治疗。因此,利用自组装的技术手段通过天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装制备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的纳米颗粒,可以有效的装载递送光敏剂药物,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在光动力或者光热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李峰,门冬,王殿冰,张先恩[3](2017)在《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合成多维纳米生物结构与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通过指导的自组装合成种类繁多、功能特异的天然纳米结构,它们在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按照自组装体的维度,可以分为线状(一维)、层状(二维)、笼状(叁维)生物纳米结构。通过设计,这些生物大分子纳米结构可在细胞"工厂"中重组制备,且可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对其组装和功能化进行理性设计和调控,成为功能性纳米器件。这类纳米生物结构和器件已经在生物传感、催化、肿瘤热疗、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生物电池等领域获得展示或应用。相关研究正在成为合成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的一个交叉领域,受到关注。(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德辉[4](2016)在《基于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的仿生粘附及其在材料表面功能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界面的化学物理性质在材料的高科技应用中至关重要,然而制约先进材料进一步应用发展的一个关键难题是缺少简单温和、高效环保的普适性表界面功能化体系。本论文基于生物大分子自组装,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体的表界面粘附,提出并建立了新型的普适性表界面改性方法,并进一步应用于材料表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微纳米结构制造,以及类细胞巨型囊泡的可逆固定,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研究工作简要如下:(1)探究溶菌酶的相转变过程和分级分化自组装机制,通过仿生界面粘附应用于材料表界面改性本工作首先借助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详细探讨了部分解折迭溶菌酶的相转变过程;又探究了时间、浓度、pH值对溶菌酶相转变后分级组装的影响,清楚地解释了聚集成核、逐步融合并分化为相转变产物和二维纳米薄膜的组装机制。并证实溶菌酶纳米薄膜通过界面自组装模拟了自然界生物体的淀粉样结构。受生物体借助淀粉样结构稳定粘附的启迪,溶菌酶二维纳米薄膜也实现了快速、温和、稳定的表面粘附,是一种可大面积制备的多功能仿生界面材料。基于该纳米薄膜的仿生表界面粘附不仅具有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灵活可控等特点,而且较之于多巴胺仿生粘附体系,还具有无色透明,高效稳定等优势,是一个多功能的普适性表面改性平台。(2)溶菌酶二维纳米薄膜介导的材料表面微纳米结构制造本研究工作发现溶菌酶二维纳米薄膜具有较好的紫外及电子束敏感性,可通过紫外曝光及电子束直写,实现纳米薄膜微纳米级的图形化,开发出了一种不依赖于人工合成且易大规模制备的绿色环保型正性光刻胶。此外,以溶菌酶薄膜作抗刻蚀剂可将自身图案通过化学刻蚀转移至Si02、Au和Cu等衬底表面,从而实现了材料表面自上而下的微纳米结构制造。在表现出优良抗刻蚀性能的同时,溶菌酶薄膜也展现出了传统光刻胶无法企及的环境友好性。另外,利用薄膜丰富的反应性基团,通过ATRP反应,成功地在溶菌酶薄膜改性表面合成出了图案化聚合物刷;同时又巧妙的利用溶菌酶表面的正电位,基于薄膜在普适性基材表面的稳定吸附以及易于高分辨率图案化等特点,实现了胶体纳米颗粒的图案化自组装和Cu、Ag的选择性无电沉积。沉积于溶菌酶薄膜改性表面的金属层表现出了优良的导电性及粘附稳定性,为图形化无电沉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3)溶菌酶相转变产物(项链状纤维网络)改性表面应用于类细胞囊泡的可控固定与释放本研究利用静电相互作用实现了负电性类细胞磷脂巨型囊泡(GUVs)在溶菌酶相转变产物改性表面的可逆固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改变溶菌酶浓度和GUVs阴离子的含量,并借助GUVs‘硬着陆”破裂所形成的磷脂缓冲层,创造了基于GUVs与溶菌酶改性基底之间微妙平衡的“软着陆”。通过温和加热破坏静电作用,GUVs从基底表面释放。经过吸附-置换-脱附,GUVs内外溶液环境可充分置换,得到仅内部含有目标分子的GUVs溶液。本工作建立了一种新的类细胞囊泡-固体表面交互模型,并解决了GUVs包载目标分子后外部环境置换这一技术难题。本研究拓宽了类细胞GUVs在化学及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路径,为GUVs在生物芯片、微反应器、药物载体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郭燕[5](2015)在《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份,不但分子量较大,结构复杂,而且有许多诱人的生物特性和功能。正因为如此,生物大分子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各国高分子材料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选择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分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扫描探针显微镜成像技术和自组装技术,以原子力显微镜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了金属阳离子等因素对胶原蛋白自组装结构的影响,以及溶剂、温度、pH、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壳聚糖自组装结构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大小、厚度、孔隙量的壳聚糖薄膜。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含如下:(1)研究了四种不同阳离子基团在胶原蛋白自组装过程中特殊离子效应。采用NH4+、K+、Na+和Mg2+四种阳离子盐,研究不同阳离子基团对胶原蛋白自组装结构的影响,并首次利用霍夫迈斯特阳离子序列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实验表明,归属于kosmotropes的NH4+和K+会增加胶原蛋白的稳定性。然而属于chaotropes的Na+和Mg2+会使蛋白质变性,稳定性降低,改变胶原蛋白自组装的结构。论文中讨论了各种离子对胶原蛋白自组装结构的影响,希望可以为以后研究开发胶原蛋白的应用提供参考。(2)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探讨不同极性的溶剂包括CCl4、CH2Cl2、C6H6、CH3OH、CH3CH2OH、CH3CN对壳聚糖自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乙腈等强极性溶剂中,壳聚糖在云母表面分别吸附并逐渐形成壳聚糖纤维束和壳聚糖薄膜。我们还研究了壳聚糖浓度、温度、pH等因素对壳聚糖自组装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在适宜的条件下,壳聚糖的乙腈溶液在云母表面吸附可以逐渐形成壳聚糖薄膜。通过对这些实验条件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壳聚糖膜后处理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信息。(3)探讨不同金属离子对壳聚糖自组装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观察了不同浓度的Cu2+、Zn2+、Cd2+、Mg2+、Ca2+五种金属离子与壳聚糖的作用,壳聚糖在云母表面都会吸附并逐渐形成壳聚糖网薄膜。重金属与壳聚糖的络合能力远远比碱土金属与壳聚糖的络合能力强。壳聚糖螯合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大致顺序为:Cu2+>Cd2+>Zn2+。我们希望为壳聚糖处理重金属污染方面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赵艳,唐伟,王华明,胡世超,李娜[6](2014)在《基于DNA-链酶亲和素自组装树枝状生物大分子构建增强型QCM核酸传感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枝状DNA是高度分支的、具有叁维构型的生物大分子。本工作选择p53肿瘤抑制基因片段为模型,基于链霉亲和素(SA)和DNA材料,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电极表面自组装树枝状生物大分子(DNA-SA-dendrimer)作为放大元件,构建了增强型QCM核酸传感平台。传感原理见图1。首先将捕获探针通过巯基自组装固定在QCM电极表面,结合p53目标序列后,通过链置换反应打开捕获探针的发卡结构,随后SA-DNA1与捕获探针杂交而结合到电极表面。在连接探针的桥联作用下,SA-DNA1可以与SA-DNA2进一步杂交。通过SA-DNA1和SA-DNA2的交替杂交即可在QCM电极表面自组装DNA-SA-dendrimer质量放大传感层1,因此极大提高了QCM核酸传感体系的灵敏度(图2)。对p53基因片段的线性范围为0.5–15nmol/L,检出限为0.4 nmol/L。通过改变QCM电极表面固定的捕获探针序列,发展的QCM生物传感体系可以应用于不同种类目标分子的分析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期刊2014-08-04)
杨鹏,吴正芳,穆小燕[7](2014)在《基于界面的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新方法和新用途》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界面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和应用价值。我们的课题组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的特色研究成果,期望能够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第一,发现并发展了一种新的生物分子在表面固定的体系,该体系打破了经典理论关于抗生物污染基质(anti-fouling surfaces)抵抗生物分子吸附的特性,表明在小分子特异性识别作用下,溶菌酶分子可以迅速组装成新颖的层次化蛋白质"项链"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可以直接和稳定的吸附到以前被认为是抗生物污染的基质表面。该方法不涉及对基材表面进行任何多步化学改性及化学合成,故成功建立一套不需要化学和物理处理的简便实用方法来实现表面功能化及直接从各种未纯化的混合原液比如细胞裂解液中提取和固定靶向蛋白质。[1]第二,进一步发现核酸和过硫酸盐在金属表面的超分子组装可以用于催化并调节金属基材的氧化刻蚀过程,从而开辟了新的环境友好的仿生金属刻蚀和微纳制造技术。[2]我们的研究被认为是贵金属薄膜微纳米制造领域的一个新方法。[3](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期刊2014-08-04)
胡蓉,卢欢,吕凤婷,刘礼兵,王树[8](2014)在《共轭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组装材料尤其是生物分子参与组成的组装材料在生物传感器、分子器件和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共轭聚合物是一类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具备量子产率高、光稳定性强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因此聚合物在自组装材料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课题组以鲑鱼精DNA、组蛋白(H)两种生物材料为主体,加入共轭聚合物得到了静电复合纤维。通过调节红、绿、蓝叁基色共轭聚合物的比例得到了多色荧光静电复合纤维,并且这种自组装纤维能捕获细菌,并且通过外界加入小分子诱导剂可实现对细菌内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调控(Fig.1)。此外,我们还通过共轭聚合物侧链修饰上烷基-苯丁酸氮芥,以诱导DNA烷基化进而引发交联作用制备得到了一种质粒/共轭聚合物复合体,通过聚合物与DNA之间的交联作用成功实现了细胞内相关基因表达的下调(Fig.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23)
史林启[9](2011)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模拟生物大分子聚集体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嵌段共聚物的多级组装模拟生物大分子聚集体的结构与功能。其中嵌段共聚物复合组胶束表面二次组装,形成带有可调通道的胶束,该胶束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方便调节药物的控制释放速率,并可以调节酶对胶束的降解速率,用于负载多肽类药物能有效通过胃肠道的生理屏障。离子型嵌段共聚物与光活性的金属卟啉复合组装,能避免金属卟啉的酸降解,并提高光稳定性。复合胶束模拟分子伴侣的结构与功能,可有效保护酶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5-17)
孟晟,刘宗军,钟伟,杜强国,葛军波[10](2009)在《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涂层膜改善冠脉支架内皮化和抗血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涂层支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里程碑式的进步,使再狭窄率在有选择的病例中降至10%以下,药物洗脱支架(DES)也迅速成为当前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DES植入后可出现支架内血栓、聚合物的高敏反应、支架贴壁不良、动脉瘤等并发症,而支架内血栓尤其是晚期支架内血栓是DES最严重的并发症,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据(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期刊2009-08-18)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癌症是现代社会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现在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存在着副作用大、靶向性差以及多药耐药性等问题,而近些年新兴的光疗疗法则由于其毒副作用小、选择性好以及无耐药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光疗疗法的核心是光敏剂的递送,然而光敏剂分子普遍存在着水溶性差、难以有效的递送到肿瘤部位以及容易被清除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装载光敏剂药物,利用纳米药物的自身优势靶向到肿瘤部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自组装技术,以天然的生物大分子多肽、多糖以及白蛋白等作为组装基元,以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氢键、疏水作用等弱相互作用为驱动力,制备出不同功能的具备良好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剂型,用于光动力或光热治疗。首先,我们通过天然生物大分子多糖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以及多肽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L)的静电自组装制备了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释放的纳米药物载体。其中我们提前对ε-聚赖氨酸进行巯基化修饰,然后利用透明质酸与ε-聚赖氨酸的静电吸引实现组装,ε-聚赖氨酸上的自由的巯基通过形成二硫键可以实现原位交联使纳米颗粒更加稳定并且实现氧化还原响应。最终得到的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以及装载率,可调节的粒径及电位大小,良好的稀释稳定性以及对肿瘤部位微环境的响应性释放等。在装载光敏剂Ce6之后,体外细胞实验显示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激光照射之后表现出良好的光动力治疗效果。另外,我们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组装基元,白蛋白分子内的疏水区域为疏水性光敏剂药物脱镁叶绿酸盐A(Pheophorbide A,PA)提供疏水空间,以疏水性作为驱动力诱导实现组装。其中在组装的过程中引入Mn~(2+),实现与光敏剂药物以及白蛋白的共配位,增强了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并且可以实现MR成像以及分解过氧化氢促进光动力治疗效果的功能。最终我们得到的纳米颗粒粒径分布均匀,可以通过改变光敏剂的浓度来实现对纳米颗粒粒径以及电位的调控,并且可以实现在纳米颗粒解组装之前利用光热治疗,解组装之后利用光动力治疗,相应的结合光声成像,荧光成像以及MR成像实现对肿瘤的多模式的诊断以及治疗。因此,利用自组装的技术手段通过天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装制备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的纳米颗粒,可以有效的装载递送光敏剂药物,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在光动力或者光热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论文参考文献
[1].唐海燕.生物大分子与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孙海峰.生物大分子自组装体在癌症光照治疗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8
[3].李峰,门冬,王殿冰,张先恩.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合成多维纳米生物结构与器件[J].生物工程学报.2017
[4].王德辉.基于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的仿生粘附及其在材料表面功能化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郭燕.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赵艳,唐伟,王华明,胡世超,李娜.基于DNA-链酶亲和素自组装树枝状生物大分子构建增强型QCM核酸传感平台[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2014
[7].杨鹏,吴正芳,穆小燕.基于界面的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新方法和新用途[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2014
[8].胡蓉,卢欢,吕凤婷,刘礼兵,王树.共轭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制备及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叁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国际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2014
[9].史林启.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模拟生物大分子聚集体的结构与功能[C].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
[10].孟晟,刘宗军,钟伟,杜强国,葛军波.生物大分子自组装涂层膜改善冠脉支架内皮化和抗血栓的作用[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