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骨鹰嘴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伴迟发性尺神经麻痹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波[1](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基于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方式与无痛性原则下的自主功能锻炼方式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不同影响,为临床中更好地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之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2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简单的外固定制动患肢,应用活血消肿药物,手术皆遵循“筋骨并重”理论。自术后第1天,观察组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行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无痛性原则下行自主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两周创口愈合并拆除皮肤缝线三天后应用中药活血止痛熏洗剂(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剂)熏洗治疗。采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Jupiter评分标准对患者肘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在不同功能康复锻炼方式下,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6、12个月获得随访。通过各阶段MEPS总分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各阶段肘关节运动弧度数,观察组肘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VAS评分,可认为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在Jupiter评分和MEPS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5%、84.6%,高于对照组(53.9%、61.5%),可认为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郭林[2](2018)在《影像学评价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对天津地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Humeral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HLCF)的骨折类型、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致病原因等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为系统性预防儿童HLCF发生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策略;2)基于人尸体HLCF模型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X线和MRI评价HLCF骨折移位程度的准确性以及骨折移位变化规律,为临床研究影像学评价儿童HLCF准确性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3)比较X线和MRI判断儿童HLCF骨折稳定性及评价骨折移位程度的差异,并探讨MRI在诊断无明显移位儿童HLCF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2016年8月2017年12月间在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儿童肘关节骨折病人1736例,对该组病人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总结儿童HLCF的骨折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因素的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2)在肘屈曲位和伸直位下依次旋转前臂0度、45度、90度、135度,分别使用运动捕捉系统(Capture Motion System,CMS)、肘关节X线、MRI测量人尸体肘HLCF骨折模型的外侧和后侧骨折移位距离,以CMS测量值为真实骨折移位距离。比较CMS、X线和MRI三组间测量数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经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肘关节伸直位和屈曲位是否对HLCF骨折间隙移位变化产生影响;3)60例临床可疑HLCF的患儿行肘关节X线和MRI检查,以手术中所见骨折线或随访检查出现骨痂修复为骨折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骨折及肱骨滑车软骨链完整性是否存在差异;X线和MRI评估HLCF骨折移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儿童HLCF的最佳MRI检查序列;35例X线上无明显移位儿童HLCF使用MRI检查评估骨折的稳定性及骨折移位程度,并依据MRI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探讨MRI对于HLCF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结果:1)天津地区HLCF占儿童肘关节骨折的17.22%(299/1736例)。HLCF高发年龄在36岁,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图呈单峰分布。在各个年龄段HLCF发病率上男孩都多于女孩。右肘骨折发病率高于左肘。在06岁导致HLCF骨折的主要因素是摔伤、高处坠落伤,而上学后运动损伤导致骨折的几率明显升高。2)无论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还是伸直位,沿前臂中轴旋转0度、45度、90度、135度时,CMS、X线和MRI三种方法分别测量的HLCF外侧和后侧骨折间隙移位距离,经多组样本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数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CMS和MRI的测量值均大于X线测量值(p<0.05),而CMS和MRI两组测量值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在各个体位下屈肘和伸肘时骨折移位测量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X线和MRI对于儿童HLCF的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76),MRI诊断敏感度优于X线(p=0.031);两种检查方法对于HLCF肱骨滑车关节软骨完整性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123),MRI诊断敏感度明显优于X线(p=0.004)。3D-FSPGR/3D-FS-FSPGR诊断HLCF骨软骨骨折敏感度优于FS-PDWI和FS-T2WI(?2=7.010,p=0.030);冠状位诊断敏感度优于矢状位和横断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54,p=0.178);X线测量HLCF外侧和后侧骨折间隙数值均小于MRI测量值(外侧2.20?1.22mm和2.37?1.38mm,t=-3.005,p=0.004;后侧2.26?1.03mm和2.41?1.02mm,t=-2.544,p=0.014);35例无明显骨折移位HLCF经MRI检查分为不稳定骨折组11例,稳定骨折组24例。MRI发现不稳定骨折组中5例骨折移位≥2mm者改行手术内固定治疗;余6例移位<2mm者采取外固定治疗,其中2例发生继发移位遂行手术治疗。稳定骨折组患儿皆行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未出现继发骨折移位。两组病例均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HLCF是常见的儿童肘关节骨折,多由意外伤害所致,需增加对儿童尤其是36岁男童的外伤性损伤保护教育,可以减少其发病率。X线常低估了HLCF骨折的移位程度;MRI的测量值较X线更接近于真实值;肘关节屈伸对于HLCF骨折移位变化无明显影响。MRI诊断儿童HLCF骨折和肱骨滑车关节软骨完整性(即骨折稳定性)的敏感度及评价骨折移位程度方面皆优于X线。冠状3D-FSPGR/3D-FS-FSPGR是显示儿童HLCF的最佳MR序列。传统X线难以准确判断无明显移位儿童HLCF的稳定性及评估骨折移位程度,而MRI是一种评价儿童HLCF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为HLCF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徐永丰,许永武,夏剑,万爱国,丁健[3](2016)在《改良全肘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改良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7例复杂肘关节骨折患者,应用改良全肘关节置换进行治疗,根据前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角度和May0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7例患者平均随访34.6(1273)个月,1例出现尺神经损伤,1例发生异位骨化,未出现感染及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前臂屈伸活动度从术前的(35.71±21.88)°上升到(107.86±11.85)°;前臂旋转角度从术前的(55.71±32.20)°上升到(72.14±31.07)°;May0肘关节评分从术前(25.71±13.36)分上升到术后(84.29±12.05)分。手术前后的前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角度及Mayo肘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选择合适假体的前提下,改良全肘关节置换能减少软组织和骨质的损伤,加快术后康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高敬尧[4](2016)在《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病理演变及手术方案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早在十九世纪,monteggia首次发表了在尺骨的近端1/3处骨折,并且伴有桡骨头的错位的损伤。在这之后,Bado就提出了新的概念:孟氏骨折,并且对此做出了概念分析:任何部位的尺骨骨折并且伴随着桡骨头的脱位,就称为孟氏骨折,并且细分成了四种类型。随着肘关节外科的不断发展和对损伤机制及分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方法上仍存在众多分歧,直到今天,对于孟氏骨折的机制都有不同的看法。Evens的看法是,骨折后前臂出现旋前的作用力,在杠杆作用的作用下,桡骨头会出现脱位。为了验证他的说法,他通过尸体进行了实验,首先是在尸体的骨头上,做出尺骨过度的前旋的状态,然后成功的模拟出桡骨头错位的发生。Tompkin却觉得,在人摔倒的时候,上肢向前伸展过度,造成了肱二头肌的过度收缩,这样的情况使得桡骨小头过度向前,造成脱位;这时候,因为尸骨需要承受一定的重量,于是造成了更进一步的骨折。在更早的时候,有些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骨折是因为人为的暴力造成的,人为的暴力使得尺骨骨折和桡骨头的错位。在以前的桡骨头错位手术中,特别是亚急性的几例案例中发现:桡骨头的环状韧带是没有受损的,能够紧紧的卡在肱二头肌和桡骨头的间隙中;因为手臂过度的向前运动,但是有弹性的环状韧带没有被横向的拉开,所以在桡骨小头的复合过程中,很难做到使其进入环状韧带的内部。在之后的几次对于情况非常严重,并且具有不稳定性的尺骨骨折案例中,通过进行尺骨的闭合和桡骨头的复位手术,了解到受损极小基本正常的肱桡关节的检查图片。但是在这样的手术过程中,也发现在尺骨得到固定之前,肱桡关节是非常容易发生再次错位的。临床上,因为诊断的过程中,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或者在拍片的过程中,拍摄的部位不完整,不能完全涵盖前臂和肘关节,忽略了尺骨可能存在畸形和桡骨头再次错位的情况,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这就被称作陈旧性的孟氏骨折。甚至有的患者长期的忽略这种情况,病程可能长达数年,一直到手臂的前臂和肘关节活动出现受限,肘关节的内侧严重变形凸起,或者在肘关节外翻的时候,尺骨的骨神经麻痹,肘关节的不正常疼痛时,才会意识到情况不对,继而发现陈旧性的孟氏骨折。陈旧性的孟氏骨折,一般会遗留尺骨生长的短缩和畸形情况,以及桡骨头的生长过度造成骨关节的增大和变形,头部的凹陷会逐渐消失,桡骨的骨颈会变细,出现旋转的情况,肱桡和桡尺关节不对称等各种畸形的发生。很多专家认为,年龄不满十二岁的儿童,在骨折发生到得到准确的诊治时间少于三年的,可以通过手术,对陈旧性的孟氏骨折儿童骨骼进行矫正,矫正前臂的骨骼畸形。还有少数的专家认为,这样的陈旧性骨折,不需要进行手术,在骨骼成长到成熟的过程中,对于出现疼痛的肘关节进行桡骨头的摘除。对尺骨进行截骨矫正,使得尺骨的成角得到矫正和畸形部位得到改善。在手术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尺骨的截骨矫正和尺骨的内部固定,这为桡骨头的正确复位奠定基础。近年来,各种原因的漏诊误诊使新鲜孟氏骨折发展为陈旧性孟氏骨折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陈旧性孟氏骨折严重影响到患儿肘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同时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法往往不尽人意,所以需要从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病理演变来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于儿童的孟氏骨折来说,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增加治疗的效果,对于功能的恢复和环状韧带的重建有极大的好处。对于多年的陈旧性孟氏骨折,采取适当的手术方案进行手术,依旧可以使桡骨头成功复位,并且有利于环状韧带的重建,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对陈旧性的孟氏骨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发现,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病理形态改变指导手术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3年-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孟氏骨折患儿病例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29(3.7±2.9)岁。其中Bado分型34例均采用I型;左侧12例,右侧2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肘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伸030(13.6±7.7)°,屈110135(123.7±6.5)°,旋前3570(50.3±9.5)°,旋后4575(57.9±8.9)°;伤后至手术时间116个月。根据是否重建或修复环状韧带将患儿分为A组(尺骨斜行截骨+钢板内固定矫形+环状韧带重建)18例和B组(尺骨截骨加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不行环状韧带重建)16例。对两组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观察情况记录,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骨折愈合需要的时间以及手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包括桡骨头再次脱位、肘关节屈曲受限、尺骨截骨不愈合、桡神经部分损伤、骨间背侧神经损伤、一过性尺神经麻痹、尺桡骨纤维性融合等)。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定期的门诊随访3、6个月,根据朱玉奎的肘关节评定标准,两组患儿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均采取Boycl切口方法,使尺骨的上端和肱骨头以及脱位的桡骨头显露出来,然后分离桡神经深支,并加以保护,分离出桡骨头关节囊,A组患儿探查环状韧带损伤情况,将尺骨上段斜形截骨,矫正成角畸形,牵引前臂远端,最后将脱位的桡骨头进行复位,然后46孔钢板固定延长的尺骨,最后修复或重建环状韧带,重建多采用前臂背侧深肌膜或自体阔筋膜或断裂环状韧带的直接缝合和修补。B组显露肱桡关节,清理关节周围纤维瘢痕组织及残余的环状韧带,直视下调整尺骨断端角度,并观察桡骨头复位情况,桡骨小头复位满意后屈肘90°,克氏针固定肱桡关节,折弯、剪断钢针,尾部露在皮外,然后钢板固定尺骨断端。不行环状韧带重建术在手术完成之后,进行石膏固定3周。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均数士s)表示,应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设定检验标准a=0.05,确定P值,以P值<0.05表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肘关节评分利用的是卡方的检验方法,制作了关于患者手术时间、出血的数量、骨折愈合的时间、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并发症出现时间。在进行手术的时间和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情况,A组大于B组(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有3例出现桡骨头再脱位,A组手术中出现1例,由此可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A组小于B组。在手术结束之后的6个月,利用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的肘关节功能的评分和比较中得出数据,A组的患者中,有12例的优,良存在3例,优秀率为83.3%左右,;B组优10例,良2例,优良率为68.8%。肘关节优良率方面A组大于B组(P<0.05)。结论尺骨的短缩畸形、桡骨的相对过长、环状韧带的脱位或瘢痕挛缩、骨间膜的瘢痕挛缩是陈旧孟氏骨折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应依据患儿不同的病理变化。在两组手术中,虽然行环状韧带重建或修复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出血量多,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有显着疗效。
尹文化,雷英,马国栋,刘国强,陈沐吉,郭杰坤,刘胜平,华锦嫦[5](2014)在《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行肱骨截骨矫形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加双钢板固定行肱骨髁上截骨矫形术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肱骨髁间和(或)髁上粉碎性骨折夹板外固定后出现肘内翻畸形、屈肘畸形的病例,采用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术后1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平均9个月获骨性愈合,术后评定结果:优9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截骨矫形加双钢板固定术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术后骨折断端愈合坚固,功能恢复良好。
李超,尚希福,鹿亮,姚刚,陈光,曹晓芳,窦正郁[6](2014)在《肱骨远端陈旧性骨折致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采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治疗肱骨远端陈旧性骨折致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患者(轻度16例,中度37例,重度50例)采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治疗。观察患者的尺神经卡压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以及肌电图的结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420个月。患者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试用评定标准:优55例,良37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89.3%。结论采用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治疗肱骨远端陈旧性骨折致肘管综合征,手术方式简易,临床疗效好。肌电图检查具有一定的随访价值,肘管指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原小磊[7](2012)在《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临床疗效,分析该手术治疗方式在防止肘内翻发生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的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40例的治疗方法选择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B组20例在C型臂透视机下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位分布、肿胀程度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病例术后携带角、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肘内翻发生率及总体疗效进行比较,以评价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分析该手术方式在防止肘内翻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方面的作用。结果:60例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无前臂缺血性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A组携带角减少度数明显优于B组,证明A组在预防肘内翻方面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中发生1例轻度肘外翻,未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病例;B组患者中未发生肘外翻及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病例。A组与B组在术后观察的肘关节活动度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说明AB两组的治疗方法都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根据Flynn评价标准:A组治疗后优良率92.50%,B组治疗后优良率75.00%,,经Z检验,Z=-3.35,P<0.05,有显着性差异。表明A组(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论:1.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操作简单易行,断端对位对线好,手术时视野暴露清晰,不必在术中反复复位,避免加重肘关节的损伤,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肘内翻发生率低,且可有效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却可能引起肘外翻畸形。与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相比在预防肘内翻方面有优越性,为手术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2.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具有创伤小,无手术切口瘢痕等优点,但是这种治疗方式肘内翻发生率仍然较高,而且容易引起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这样不仅增加了再次行矫形手术的风险,而且可能给患者带来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朱振洪[8](2010)在《儿童孟氏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儿童孟氏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保守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环状韧带修复以及环状韧带重建的适应证,探讨影响孟氏骨折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2年06月至2009年09月期间住院手术处理的83例儿童孟氏骨折患儿。其中新鲜骨折进行保守复位治疗并当时认为获得成功的病例45例;新鲜骨折保守治疗失败需进行切开复位,作尺骨骨折复位固定、作环状韧带及关节囊原位修复的病例22例;急性期即发现无法修复环状韧带的患者11例,陈旧性骨折5例,共16例,均于术中作前臂深筋膜代替环状韧带。随访中测量患侧肘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并测出对侧正常肘关节屈伸/旋转活动范围,作运动功能得分(motion score)和肘关节功能得分(JOA),不同组间进行比较。根据李汉民等制定的肘关节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评定。结果:所有病例经6月至7年9月(平均2.9年)随访。按照李汉民等【24】制定的肘关节功能分级保守治疗组优41例,良3,中1例,无差,优良率占98%,其肘关节旋转活动功能优于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组(P<0.05),显着优于环状韧带重建组(P<0.01),其屈伸活动与环状韧带修复组无差异(P>0.05),但与环状韧带重建组存在差异(P<0.05);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组优15例,良4例,中3例,无差,优良率占86%,肘关节功能优于环状韧带重建组(P<0.05);环状韧带重建组,优8例,良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占75%。18例神经损伤者中17例未作神经探查,经1月至半年观察,自行恢复正常。结论:儿童孟氏骨折的治疗应根据尺桡骨骨折以及环状韧带的损伤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治疗。保守治疗的效果优于切开复位环状韧带原位修复者,更优于环状韧带重建者。术中应该解剖复位尺骨骨折和桡骨头脱位,在随访中应该关注尺骨畸形和桡骨头半脱位或者脱位的问题。环状韧带不能修复的新鲜骨折或者陈旧性孟氏骨折,在尺骨良好复位固定的情况下,用前臂深筋膜代替环状韧带,仍能期望良好的治疗效果。
郭力群[9](2010)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定型肱骨外髁骨折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正骨手法配合经皮穿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疗效及其并发症等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选取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2009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78例WadsworthⅡ、Ⅲ型型肱骨外髁骨折患者。男63例,女15例;平均年龄4.42±2.13岁。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对照组26例。试验组入院后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整复骨折后,微量手提X光机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好,给予经皮穿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复位失败病例转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入对照组进行治疗及随访;对照组予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石膏外固定患肘屈肘90°,前臂中立位。术后口服外用中医中药治疗,配合西医补液抗炎药物治疗。同时结合物理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病例均在术后6~8周骨愈合,试验组愈合时间5.6078±0.7751周,对照组愈合时间6.2059±0.9241。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术后6月试验组优秀率为95.65%,对照组为81.25%。经统计分析两组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过程中未出现骨折不愈合、迟缓愈合或肘关节内、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确定骨折间距离大于2mm者为骨折整复成败的标准基线。中医正骨手法对于肱骨外髁骨折的整复具有独到之处,可使骨折端紧密接合,同时配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可牢固固定骨折块,促进骨折愈合及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梁瑞歌[10](2010)在《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74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找出此类骨折较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间所收治的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共74例,按非随机同期对照分组法分为两组:A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B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将两组骨折复位后的Baumann角,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费用采用SPSS8.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对于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骨折临床愈合时间、gartlandⅢ型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费用方面A组优于B组(P<0.05);gartlandⅡb型骨折肘关节功能优良率B组优于A组(P<0.05);复位后的Baumann角度数,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总体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闭合复位骨折愈合快、gartlandⅢ型骨折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且费用较低,是一种治疗儿童明显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简、便、效、廉的方式,是此种骨折应当首先试用的方法。gartlandⅡb型骨折手术治疗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治疗亦可以采用。
二、尺骨鹰嘴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伴迟发性尺神经麻痹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尺骨鹰嘴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伴迟发性尺神经麻痹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方法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终止和剔除标准 |
3 临床资料 |
3.1 术前准备 |
3.2 手术时机 |
3.3 手术方式 |
3.4 术后处理 |
3.5 随访观察 |
4 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情况分析 |
6.2 术中情况分析比较 |
6.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讨论 |
一、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 |
(一)损伤机制 |
(二)损伤病理 |
二、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入路 |
(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
(二)肱三头肌自内向外反转入路 |
(三)肱三头肌劈开入路 |
(四)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 |
三、关于“筋骨并重”理论 |
(一)“筋骨并重”理论的概念 |
(二)“筋骨并重”理论源流 |
(三)“筋骨并重”理论的临床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影像学评价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天津地区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儿童肘关节骨折类型分布 |
1.2.2 儿童肘关节骨折与HLCF的年龄分布 |
1.2.3 儿童肘关节骨折与HLCF的性别分布 |
1.2.4 儿童肘关节骨折与HLCF的损伤侧别分布 |
1.2.5 儿童肘关节骨折与HLCF的受伤原因统计 |
1.3 讨论 |
1.3.1 儿童肘关节骨折类型分析 |
1.3.2 儿童肘关节骨折及HLCF的年龄分析 |
1.3.3 儿童肘关节骨折及HLCF的性别分析 |
1.3.4 儿童肘关节骨折及HLCF的受伤侧别分析 |
1.3.5 儿童肘关节骨折及HLCF的受伤原因分析 |
1.3.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小结 |
二、基于尸体模型研究影像学评价HLCF移位的准确性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材料和实验设备 |
2.1.2.1 实验固定材料和影像学检查设备 |
2.1.2.2 实验中真实骨折移位距离的测量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1.3.1 预实验验证方法可行性 |
2.1.3.2 标本制备 |
2.1.3.3 前臂旋转期间骨折外侧间隙移位距离的测量 |
2.1.3.4 前臂旋转期间骨折后侧间隙移位距离的测量 |
2.1.3.5 数据采集 |
2.1.4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HLCF外侧骨折间隙的测量结果 |
2.2.2 HLCF后侧骨折间隙的测量结果 |
2.2.3 肘关节伸直位与屈曲位对HLCF骨折间隙变化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CMS、X线与MRI对于HLCF骨折间隙测量结果的分析 |
2.3.2 前臂旋转对于HLCF骨折位移的影响 |
2.3.3 肘关节屈曲位与伸直位对于HLCF骨折间隙变化的影响 |
2.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4 小结 |
三、MRI诊断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应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材料和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3.1 影像学观察指标的定义 |
3.1.3.2 X线和MRI对儿童HLCF骨折移位程度的测量方法 |
3.1.3.3 影像学图像的判断 |
3.1.4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X线与MRI诊断儿童HLCF及评价骨折移位程度的比较 |
3.2.1.1 X线与MRI诊断儿童HLCF的比较 |
3.2.1.2 X线与MRI诊断儿童HLCF肱骨滑车软骨链完整性的比较 |
3.2.1.3 不同MRI检查序列诊断儿童HLCF骨软骨骨折的比较 |
3.2.1.4 X线和MRI评估儿童HLCF骨折移位程度的比较 |
3.2.2 MRI诊断无明显移位儿童HLCF的临床应用价值 |
3.3 讨论 |
3.3.1 肘关节X线与MRI诊断儿童HLCF骨折的比较 |
3.3.2 肘关节X线与MRI诊断儿童HLCF肱骨滑车软骨链完整性的比较 |
3.3.3 肘关节X线与MRI评价儿童HLCF骨折移位程度的比较 |
3.3.4 儿童HLCF的MRI检查相关技术问题 |
3.3.4.1 MRI检查期间对患儿的镇静问题 |
3.3.4.2 软骨敏感序列对于诊断儿童HLCF的应用价值 |
3.3.4.3 合理选择HLCF患儿的MRI检查序列 |
3.3.5 MRI对于无明显移位儿童HLCF的临床应用价值 |
3.3.5.1 MRI对于儿童HLCF骨折稳定性的判断 |
3.3.5.2 MRI对于儿童HLCF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估 |
3.3.5.3 MRI对于儿童HLCF继发骨折移位的预测 |
3.3.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儿童HLCF影像学评估及诊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病理演变及手术方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陈旧性孟氏骨折病理变化与治疗探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行肱骨截骨矫形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手术相关参数 |
2.3 并发症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既往手术入路的特点 |
4.2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的解剖学优势 |
4.3 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的疗效分析 |
(6)肱骨远端陈旧性骨折致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2 结果 |
2.1 神经功能恢复状况 |
2.2 肌电图检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
3 讨论 |
3.1 肘管的解剖结构和肘管综合征的病因分析、鉴别诊断 |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 |
3.3 肘管综合征患者行肌电图检查的重要意义 |
3.4 肘管综合征患者行肘管指数测定的重要意义 |
(7)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采集时间 |
(三) 病例选择 |
(四) 一般资料 |
二、 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测指标及所用的测量方法 |
(三) 患者的手术方式 |
(四) 术后观察指标及方法 |
(五) 疗效评价标准 |
(六) 统计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一) 两组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比率及统计分析 |
(二) 两组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功能比较 |
(三) 两组患侧肘关节术后携带角减少度数比较 |
(四)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讨论 |
一、 肱骨髁上骨折发生机制 |
二、 肘内翻发生机制 |
(一) 肱骨远端解剖因素 |
(二) 生物力学及骨组织特点 |
(三) 远骨折端的尺侧倾斜及移位 |
(四) 骨折远端旋转移位 |
(五) 尺侧骨皮质的挤压塌陷 |
(六) 骨痂生长紊乱 |
三、 肱骨髁上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及优缺点分析 |
(一) 手法复位外固定 |
(二) 骨牵引固定 |
(三)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
(四) 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
四、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尚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8)儿童孟氏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图 |
英文缩略词 |
肘关节功能评价法(JOA) |
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定型肱骨外髁骨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外固定治疗 |
1.1 手法整复夹板外固 |
1.2 石膏外固定 |
2.内固定 |
2.1 开放复位克氏针固定 |
2.2 可吸收螺丝钉固定 |
2.3 骨片钉固定 |
2.4 张力带及丝线固定 |
2.5 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 |
3.术后治疗 |
3.1 药物治疗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的选择标准 |
1.1 病例诊断标准、分型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方案 |
2.2 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结果分析及数据处理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4.治疗结果 |
4.1 术后骨折移位距离 |
4.2 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 |
4.3 经济学指标观察 |
4.4 术后4周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 |
4.5 术后8周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较 |
4.6 术后10周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活动评分比较 |
4.7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
5.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肱骨外髁解剖特点 |
二、肱骨外髁骨折的发生机制 |
三、并发症处理 |
(一) 骨折不愈合 |
(二) 肘内翻、肘外翻畸形 |
(三) 迟发性尺神经炎、尺神经麻痹 |
四、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治疗方法 |
(一) 骨折无移位型 |
(二) 侧方移位型 |
(三) 旋转移位型、骨折脱位型 |
五、关于本研究的分析 |
(一) 治疗方法 |
(二) 正骨十四法 |
(三) 克氏针固定 |
(四) 对照组手术入路 |
(五) 术后治疗 |
(六) 研究结果 |
(七) 存在问题 |
六、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钢托外固定 |
2.1.1 复位术前准备 |
2.1.2 整复方法 |
2.1.3 固定方法 |
2.1.4 整复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
2.2 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
2.2.1 术前准备 |
2.2.2 麻醉与体位 |
2.2.3 手术方法 |
2.2.4 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
3 观察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1.1 BAUMANN角的测量 |
3.1.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
3.1.3 肘关节功能 |
3.1.4 并发症 |
3.1.5 治疗费用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统计学分析 |
4 治疗结果 |
4.1 治疗后BAUMANN角的测量结果 |
4.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
4.3 肘关节功能 |
4.4 并发症 |
4.5 治疗费用 |
5 讨论 |
5.1 治疗结果分析 |
5.1.1 治疗后BAUMANN角的测量 |
5.1.2 骨折临床愈合时间 |
5.1.3 不同类型的骨折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 |
5.1.4 并发症 |
5.1.5 治疗费用 |
5.2 整复手法与外固定 |
5.2.1 辨证进行手法整复 |
5.2.2 外固定问题 |
5.3 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
5.4 手法复位的时机 |
5.5 手法与手术的适应症 |
5.6 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明显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国内外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尺骨鹰嘴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伴迟发性尺神经麻痹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刘亚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影像学评价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郭林.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2)
- [3]改良全肘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J]. 徐永丰,许永武,夏剑,万爱国,丁健.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6(03)
- [4]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病理演变及手术方案选择[D]. 高敬尧. 郑州大学, 2016(03)
- [5]经肱三头肌腱两侧入路行肱骨截骨矫形治疗肘关节复杂畸形的临床分析[J]. 尹文化,雷英,马国栋,刘国强,陈沐吉,郭杰坤,刘胜平,华锦嫦.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10)
- [6]肱骨远端陈旧性骨折致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J]. 李超,尚希福,鹿亮,姚刚,陈光,曹晓芳,窦正郁. 临床骨科杂志, 2014(05)
- [7]切开复位外侧两枚平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原小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儿童孟氏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的临床研究[D]. 朱振洪. 苏州大学, 2010(02)
- [9]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定型肱骨外髁骨折临床研究[D]. 郭力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Ⅱb型骨折夹板钢托外固定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74例临床观察[D]. 梁瑞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