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携氧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氟碳携氧液,流量,低温机器灌注,肝脏
携氧液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赵浩亮,韩振国,武帅,张智勇[1](2010)在《低流量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低温机器灌注氟碳携氧液保存供肝过程中低流量因素与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4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切取不保存,采用Clavien方法行离体鼠肝循环再灌注;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切取的肝脏经门静脉以4.0~5.0℃的氟碳携氧灌注液持续灌注18h,速度分别为0.4,0.2,0.1mL/(min·g),后行离体鼠肝循环再灌注。再灌注10,30,60min检测再灌注流出液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内皮素质量浓度,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供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和内皮素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II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和内皮素质量浓度明显增高(P<0.05)。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I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轻于实验组Ⅱ。结论:氟碳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离体大鼠肝脏过程中,当灌注液流量降至0.1mL/(min·g)时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严重以至于再灌注时损伤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0年05期)
王勇[2](2009)在《低流量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温机器灌注氟碳携氧液保存供肝过程中低流量因素与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为供肝低温机器灌注保存流量的设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随机以0.4 ml/(min·g)、0.2ml/(min·g)和0.1 ml/(min·g)不同流量氟碳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18小时。测定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再灌注流出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内皮素(ET)的含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另设灌注保存0小时组为正常组。通过与正常组上述指标的对照,了解低流量因素对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0.4 ml/(min·g)组、试验组0.2 ml/(min·g)和0.1 ml/(min·g)组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和ET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但0.1 ml/(min·g)组增高更明显。与0.4 ml/(min·g)组比较,0.2 ml/(min·g)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0.1 ml/(min·g)组上述指标差异显着(P<0.05)。供肝组织病理改变0.4 ml/(min·g)和0.2 ml/(min·g)组明显轻于0.1 ml/(min·g)组。结论:氟碳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离体大鼠肝脏过程中,当灌注液流量降至0.1 ml/(min·g)时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受损严重以致于再灌注时损伤严重。(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3-18)
王宁,刘宏毅,邹元杰[3](2004)在《术中应用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目前临床上应用多种方式改善机体缺氧,术中应用携氧液是否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携氧液对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临床麻醉研究室,对象为1999/2001年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选择头颅CT示出血量40~60mL,美国麻醉协会(ASA)分级为I~III级,其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62岁。随机分为携氧液组和对照组。方法:两组术中分别采用输注携氧液和平衡液。主要观察指标: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h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的浓度,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格拉斯格评分以及手术各阶段的颅内压力。结果:两组颅内压在手术前和诱导后无差别,在清除血肿至术毕,携氧液组颅内压犤(1.87±0.24,1.73±0.18)kPa犦明显低于对照组犤(2.10±0.38,1.92±0.22)kPa犦犤(t=2.37,P<0.05;t=3.06,P<0.01)犦;术后12h,携氧液组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犤(4.1±1.35)μg/L犦明显低于对照组犤(5.2±1.42)μg/L犦(t=2.58,P<0.05)。术后第7天,携氧液组格拉斯哥评分(13.6±0.88)明显高于对照组(12.7±1.22)(t=2.74,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术中早期输入携氧液对血肿脑(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4年25期)
王宁,刘宏毅,邹元杰,孔洁[4](2002)在《术中应用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40例脑保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携氧液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高血压脑出血发病7h内的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携氧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测定两组术中不同时段的颅内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术前和术后12h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sheaghbasicityprotein,MBP)的浓度,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格拉斯哥(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结果:术中A组ICP明显低于B组。术后A组MBP浓度明显低于B组,A组GCS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中应用携氧液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邢建洲,于君,杨辰垣,张凯伦,孙忠东[5](2002)在《氟碳携氧液逆行灌注脑保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氟碳携氧液在深低温停循环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生后 6~ 8周约克猪 1 6头 ,体重 1 5~ 1 6kg。随机分为氟碳携氧液 (PFC)组和血液组。两组除灌注液不同外 ,其余条件相同 ,PFC组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氟碳携氧液 ,血液组用自体血液。逆行灌注压力 2 0mmHg,鼻咽温度 1 8~ 2 0℃ ,维持 1 2 0min ,复温至 37℃ ,取脑行病理学检查并记录逆行灌注时的流量。结果 深低温逆行脑灌注时 ,PFC组每分钟的脑灌注量显着高于血液组 [(2 1 7± 3 6)ml/1 0 0g对 (1 2± 0 9)ml/1 0 0g ,P <0 0 1 ] ,除桥脑外 ,海马、扣带回、尾状核、壳核、丘脑、新皮质、中脑灰质和浦肯野细胞各区病理损害较血液组轻。结论 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时 ,氟碳携氧液通过改善微循环 ,高效供氧 ,减少氧自由基产生 ,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和聚集等发挥显着的脑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索春秀,王艳和[6](2002)在《脑梗死急性期应用携氧液治疗104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照1986年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扫描排除颅内出血。将10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64.2±10.8)岁;有高血压病35例,糖尿病11例;CT示梗死灶在基底节36例,额叶7例,顶颞叶4例,病灶多发者5例。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30.79岁,平均(65.1±10.4)岁;有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9例;CT示梗死灶在基底节34例,额叶10例,顶颞叶6例,病灶多发者6例。根据全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治疗组轻型25例,中型23例,重型4例;对照组轻型24例,中型25例,重型3例。2组年龄、性别、病史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差异无显着性(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02年03期)
刘宏毅,李明,邹元杰,张岩松,常义[7](2000)在《携氧液对大鼠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携氧液对大鼠高血压脑出血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对大鼠脑尾状核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诱导大鼠出血模型 ,观察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组织形态学、脑血流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B组 (非携氧液组 )患侧组织形态学及细胞器损伤明显较 A组 (携氧液组 )严重 ;B组脑含水量 (80 .5 5± 0 .80 % )高于 A组 (77.94± 1.16 % )、B组髓鞘碱性蛋白 (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分别为 0 .87± 0 .44 ng/ml、1.74± 0 .6 8ng/ml,A组为 0 .5 4± 0 .19ng/ml、1.19± 0 .49ng/m l,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 (均 P <0 .0 1)。结论 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00年06期)
毛小平,刘胜,胡小玲[8](1999)在《立体定向锥颅携氧液引流治疗18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T引导脑定位术抽吸血肿并注入携氧液引流治疗18例脑出血患者。术前平均血肿量(63.5±28.1)ml,术后平均(364±21.5)ml;Joseph量表分析显示精神状态、运动功能评分在术后比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果提示立体定向锥颅注入携氧液治疗脑出血,能有效改善神经病学表现和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本文来源于《湖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林道明,邢建洲,高尚志,程邦昌,涂仲凡[9](1999)在《携氧液对心脏停搏后脑复苏作用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讨携氧液对脑复苏的作用。方法:用12~16 kg 杂种犬16 只,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 只,用低压直流电诱发心室颤动 10 分钟。实验组静滴携氧液50 m l/kg;对照组静滴非携氧液(同量)。按相同程序心脑复苏。实验结果评估神经损伤指数( N D)和整体表现评分,记录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心排血量变化,对生化酶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观察各种神经反射的恢复情况和光镜、电镜观察中枢神经的形态变化。结果:复苏时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519±369)分钟〕比对照组〔(1276±852)分钟〕短,心排血量〔(999±315) L〕恢复较快并稳定,与对照组〔(626±124) L〕比较, P< 005;72 小时实验组脑组织含水量(7430% ±330% )与对照组(8000% ±460% )比较, P< 005;实验组脑组织肌酸激酶同工酶〔(29373±132) U/ L〕比对照组〔(77344±130) U/ L〕更接近于正常。实验组72 小时存活率高(875% 与500% ),神经生理反射快(角膜和瞳孔对光反射),中枢神经缺氧性形态改变较轻。结论:携氧液有助于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减少缺氧性脑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期刊1999年09期)
邢建洲,高尚志,林道明,姚震,程邦昌[10](1998)在《携氧液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携氧液应用于心跳骤停10分钟实验犬,旨在探索对心跳骤停后脑复苏的作用。方法:16条成年健康杂种犬以同法诱颤10分钟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8,携氧液50ml/kg静脉滴注);对照组(n=8,非携氧液50ml/kg静脉滴注);除实验因素(携氧液/非携氧液)外其余处理措施相同。评估神经损害指数(ND)和整体表现评分(OPC),记录生命体征恢复情况,观察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苏时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心排量恢复较快并稳定;存活率高;ND低和OPC高;中枢神经缺氧性损害较轻。结论:静脉直接给氧(携氧液)有助于提高CA10分钟犬脑复苏成功率(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1998年03期)
携氧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低温机器灌注氟碳携氧液保存供肝过程中低流量因素与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为供肝低温机器灌注保存流量的设定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随机以0.4 ml/(min·g)、0.2ml/(min·g)和0.1 ml/(min·g)不同流量氟碳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18小时。测定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再灌注流出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内皮素(ET)的含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另设灌注保存0小时组为正常组。通过与正常组上述指标的对照,了解低流量因素对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0.4 ml/(min·g)组、试验组0.2 ml/(min·g)和0.1 ml/(min·g)组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和ET的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但0.1 ml/(min·g)组增高更明显。与0.4 ml/(min·g)组比较,0.2 ml/(min·g)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0.1 ml/(min·g)组上述指标差异显着(P<0.05)。供肝组织病理改变0.4 ml/(min·g)和0.2 ml/(min·g)组明显轻于0.1 ml/(min·g)组。结论:氟碳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离体大鼠肝脏过程中,当灌注液流量降至0.1 ml/(min·g)时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受损严重以致于再灌注时损伤严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携氧液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赵浩亮,韩振国,武帅,张智勇.低流量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2].王勇.低流量携氧液低温机器灌注保存供肝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
[3].王宁,刘宏毅,邹元杰.术中应用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
[4].王宁,刘宏毅,邹元杰,孔洁.术中应用携氧液对高血压脑出血40例脑保护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邢建洲,于君,杨辰垣,张凯伦,孙忠东.氟碳携氧液逆行灌注脑保护的实验研究[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
[6].索春秀,王艳和.脑梗死急性期应用携氧液治疗104例[J].职业与健康.2002
[7].刘宏毅,李明,邹元杰,张岩松,常义.携氧液对大鼠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的实验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
[8].毛小平,刘胜,胡小玲.立体定向锥颅携氧液引流治疗18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9
[9].林道明,邢建洲,高尚志,程邦昌,涂仲凡.携氧液对心脏停搏后脑复苏作用的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
[10].邢建洲,高尚志,林道明,姚震,程邦昌.携氧液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