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井注水替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
单井注水替油论文文献综述
唐志春[1](2019)在《某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沿空间发育规律不具有连片分布特征,油藏具有很强的分隔性。对于储集体类型为孤立缝洞定容性的单井,天然能量末期采取注水替油补充能量,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通过对W油藏生产资料,结合叁维地震数据、边底水能量等,制定了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细则,现场实践增油效果较好,可为其它同类型油藏提供经验。(本文来源于《清洗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薛江龙,刘应飞,朱文平,李阳[2](2016)在《哈拉哈塘油田单井钻遇储集体类型及注水替油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差异大的问题,在分析哈拉哈塘油田注水替油井动静态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地球物理方法、录井响应特征、动态分析系统判别储集体类型的方法,将哈拉哈塘油田单井钻遇储集体划分为孤立洞穴+弱底水型、孤立洞穴+强底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洞+底部洞穴型等4种类型,并通过注水替油机理研究和矿场试验对不同类型缝洞体的注水替油效果进行了分析。该油田60口井注水替油的矿场实践结果表明,孤立洞穴+弱底水型、裂缝孔洞+底部洞穴型储集体宜采用注水替油方式开采,而裂缝孔洞型、孤立洞穴+强底水型储集体不适宜采用注水替油方式开采。研究结果对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方式优选及改善单井注水开发效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寇显明,王锐[3](2013)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吞吐替油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存在着油藏产能下降快,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的问题。从分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微观孔隙结构着手,通过地应力分析和岩心试验的方法来研究塔河油田部分油井初期产能很高,但很快就能量衰竭、产量递减快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了这部分井注水、升压、闷井、回采机理。为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供一种思路,为合理制定进一步开发方案作参考。(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13年02期)
王锐,王文云,刘健[4](2011)在《浅析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及后续增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局部位置定容体发育。定容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产量递减迅速。注水替油技术能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本文从油水关系角度分析了注水替油效果影响因素,认为有效注水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注水替油效果的好坏。针对注水替油无法继续开采井孔储层上方剩余油的现象,提出侧钻和注N2作为注水替油后续增产措施,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1年06期)
李春磊,陈小凡,余婷[5](2010)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储量、产量巨大。塔河油田属于非均质性极强,地质情况复杂,储集空间多样。目前对此类油藏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利用了各种测试资料和油藏地质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单元地层压力、含水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类系统研究,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0年21期)
杨东辉,郝光灿,李兆杰,梅胜文[6](2010)在《塔河注水替油技术渐入佳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是目前我国西部古生界碳酸盐岩最大的整装油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属于严重非均质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埋深5350米~7000米,储层主要是受多期构造裂缝、古地貌、古水系共同作用形成的缝—洞系统。储集空间以裂缝、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及大型洞(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0-11-15)
涂兴万[7](2008)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开采的成功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主要储渗空间为碳酸盐岩的岩溶缝-洞复合体,非均质性极强,多数井间不连通,油藏采收率仅有12%左右,其封闭型单井油藏年产量递减达到30%~90%、采收率仅有2.5%~5.5%.在封闭型单井开展注水吞吐替油开采试验,利用重力分异原理注水置换替油并补充地层能量,提高这类油井的产能和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这种开采方式是可行的。通过对110口井矿场试验与推广,注水132.18×104t、增油45.25×104t,单井初期日增油13~164t、周期增油55~3076t,其中典型长停井X81注水吞吐替油后采收率已提高了12.67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8年06期)
荣元帅,黄咏梅,刘学利,罗娟,李峰[8](2008)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在碳酸盐岩油藏能量弱的定容性单井缝洞单元进行了注水替油试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通过全面分析塔河油田大量现场注水替油资料,提出了以下注水替油技术:选择通过机采手段无法正常生产的定容性油井进行注水替油,并优先选择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注水替油前要尽可能利用天然能量,在地层压力难以维持正常机抽生产时进行注水替油;在注水替油的第一个周期,周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25~0.50;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1.0~2.0,中后期控制在0.5~1.0;裂缝性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8~1.5,中后期控制在0.3~0.8;溶洞型储集体油井前期可适当提高注水速度,裂缝性储集体油井的注水速度不宜过高;注水压力应低于井口承压能力和地层破裂压力;注水焖井后开井产液量不能高于注水前正常生产时的产液量。这些技术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石油钻探技术》期刊2008年04期)
钟伟,陆正元[9](2008)在《单井注水替油过程中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井控制的局限封闭储层中,单井注水替油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好方法。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高度发育,并以多缝洞系统的形式彼此孤立存在,这种特殊的地质特征为单井注水替油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对典型单井控制的T751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过程中油水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有限范围内缝洞单元产油的主要能量来自地层剩余油体膨胀,注水主要是增加油体能量。单井注水替油可以开发井孔储层下方的油体,油井持续高产水后,需通过注气或侧钻结合注水等措施开采井孔上部储层中的剩余油。(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08年04期)
王庆魁,陆正元,钟伟,杨敏[10](2008)在《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发中的油水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以缝洞单元为开发单位,缝洞单元具有地下储集空间相对较小和流动性能较好的特征。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发可以划分为基本不产水和高含水2个阶段。单井缝洞单元油水产出能量主要依靠原油自身弹性膨胀,油井注水可以等效于常规油藏开发中的边部注水增加油藏能量,注入水进入缝洞单元底部抬升了缝洞单元的油水界面。井孔储层深度与缝洞单元油水界面之间的储集空间(剩余存水空间)体积大小决定了注水替油的开发效果好坏,单井注水替油可以开发井孔储层深度下方的油体,建议井孔储层深度上方的油体通过注气或侧钻等措施来开采。(本文来源于《桂林工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单井注水替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差异大的问题,在分析哈拉哈塘油田注水替油井动静态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地球物理方法、录井响应特征、动态分析系统判别储集体类型的方法,将哈拉哈塘油田单井钻遇储集体划分为孤立洞穴+弱底水型、孤立洞穴+强底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孔洞+底部洞穴型等4种类型,并通过注水替油机理研究和矿场试验对不同类型缝洞体的注水替油效果进行了分析。该油田60口井注水替油的矿场实践结果表明,孤立洞穴+弱底水型、裂缝孔洞+底部洞穴型储集体宜采用注水替油方式开采,而裂缝孔洞型、孤立洞穴+强底水型储集体不适宜采用注水替油方式开采。研究结果对哈拉哈塘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方式优选及改善单井注水开发效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井注水替油论文参考文献
[1].唐志春.某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研究[J].清洗世界.2019
[2].薛江龙,刘应飞,朱文平,李阳.哈拉哈塘油田单井钻遇储集体类型及注水替油效果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16
[3].寇显明,王锐.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吞吐替油机理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3
[4].王锐,王文云,刘健.浅析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及后续增产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
[5].李春磊,陈小凡,余婷.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
[6].杨东辉,郝光灿,李兆杰,梅胜文.塔河注水替油技术渐入佳境[N].中国石化报.2010
[7].涂兴万.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开采的成功实践[J].新疆石油地质.2008
[8].荣元帅,黄咏梅,刘学利,罗娟,李峰.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8
[9].钟伟,陆正元.单井注水替油过程中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J].断块油气田.2008
[10].王庆魁,陆正元,钟伟,杨敏.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开发中的油水关系分析[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