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乳放疗论文-喻洁

内乳放疗论文-喻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乳放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旋转容积调强放疗,固定野调强放疗

内乳放疗论文文献综述

喻洁[1](2019)在《IMRT和VMAT放疗技术在需进行内乳淋巴结放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中的剂量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旋转容积调强放疗(VMAT)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IMRT)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照射野包括内乳淋巴结的患者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放射治疗的20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性术后、有术后辅助放疗适应症并需行内乳淋巴结照射的患者。建立相同剂量限制下的VMAT和IMRT程序,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计算出计划靶区体积PTVDmean、PTV V95%、PTV V110%、每分次治疗时间、CI、HI,双肺的V5、V10、V20、V30、Dmean,健侧乳腺、脊髓和食管的Dmean、Dmax,心脏V30、V40、Dmean、Dmax,冠脉左前降支Dmean、Dmax等剂量学参数。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IM RT和VMAT技术在左侧改良根治术后的乳腺癌患者的放疗中是否有剂量学的差异。结果两种放疗技术中,IMRT的HI比VMAT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的CI、PTVM ean、PTV V95%、PTV V110%与IM RT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的VMAT治疗时间最短,平均为5-7分钟,IMRT为15-25分钟,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MAT患侧肺V20、V30优于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3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然而,健侧肺V5、V10,IMRT优于VMAT,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在冠脉左前降支Dmean、Dmax、心脏V30、V40、Dmean、Dmax全部优于IM RT,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VMAT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低于IMRT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不同,VMAT组的健侧乳腺最大剂量明显低于IMRT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脊髓的平均剂量、最大剂量,VMAT组明显优于IMRT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食管平均剂量,VMAT组优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在食管最大剂量,IMRT组优于VMA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MAT可以显着减少心脏、健侧肺、脊髓、食管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照射野包括内乳淋巴结的患者,VMAT技术比IMRT技术可以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郭少伟[2](2019)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放疗技术及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CT、核磁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放疗技术越来越完善,由于受胸壁解剖结构、放疗毒副反应等因素影响,放疗技术的选择存在争议。如何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少放射性损伤,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个体化放疗技术及方案是当前肿瘤放射治疗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乳腺癌根治术后行内乳淋巴结照射可否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7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叁维适形照射技术(3D-CRT)及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数据,探索更优的个体化的临床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7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数据,根据放疗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3D-CRT组与VMAT组,临床靶区(CTV)处方剂量为95%的CTV满足50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评价CTV的剂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度(HI)、V_(95%)、V_(100%)、V_(110%)。比较患侧肺Dmean、V_5、V_(10)、V_(20)、V_(30)、V_(40),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Dmean、V_5、V_(10)、V_(20)、V_(30)、V_(40),健侧乳腺Dmean的差异。在两组原有放疗计划中均勾画内乳淋巴结(IMN)引流区,分析并比较两组内乳淋巴引流区非计划接受的平均剂量(IMN Dmean)、95%的体积所受照射的剂量(IMN D_(95%))。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划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或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D-CRT组与VMAT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临床放疗数据具有可比性。CI与胸廓前后径(D_(AP))呈正相关(0.218,P=0.028);HI与体重、体表面积、BMI、胸廓横径(D_T)、D_(AP)均呈负相关(-0.225,P=0.024;-0.194,P=0.045;-0.252,P=0.013;-0.222,P=0.026);IMN Dmean与胸廓比例呈负相关(-0.302,P=0.004);IMN D_(95%)与D_(AP)呈正相关(0.200,P=0.041)。2.CTV的剂量学比较:与3D-CRT组相比,VMAT组CTV的CI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VMAT组的V110%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CTV的HI、V95%、V10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比较:在患侧肺受量方面,与3D-CRT组相比,VMAT组的平均剂量、V5、V10均低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20、V30、V4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侧乳腺癌患者中,与3D-CRT组相比,VMAT组心脏的V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心脏平均剂量、V10、V20、V30、V4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健侧乳腺及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的比较:与3D-CRT组相比,VMAT组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N Dmea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IMN D95%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I、HI、IMN Dmean、IMN D_(95%)与患者的解剖学特征相关。选择放疗方案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特点,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放疗。2.VMAT技术在CTV的CI方面较3D-CRT更优,VMAT组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在HI、V_(95%)、V_(100%)方面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的剂量学要求。3.VMAT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的患侧肺平均剂量及低剂量区的剂量;3D-CRT技术可降低心脏低剂量区的剂量。4.3D-CRT技术与VMAT技术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均高于剂量限制,且VMAT技术更高。部分患者IMN Dmean可以达到治疗剂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卢德宝,李志高[3](2018)在《乳腺癌术后内乳及锁骨上淋巴结放疗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乳腺癌患者术后进行内乳和(或)锁骨上淋巴结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比较术后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阳性和(或)中央、内象限肿瘤行内乳及锁骨上淋巴结放疗组对比未放疗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中相关标准,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7 2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内乳、锁骨上淋巴结未放疗组相比,术后放疗组在10年生存率(RR=1.04,95%CI=1.00~1.07,P=0.02)、无病生存率(RR=1.05,95%CI=1.02~1.08,P=0.000 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RR=1.05,95%CI=1.02~1.08,P=0.000 8)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5年生存率(RR=1.02,95%CI=0.99~1.05,P=0.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术后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阳性和(或)中央、内象限肿瘤行内乳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行放射治疗可以提高10年的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吕青芳,张秋宁,田金徽,罗宏涛,刘锐锋[4](2015)在《Ⅰ~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内乳淋巴结放疗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Ⅰ~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进行内乳淋巴结放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纳入比较乳腺癌患者术后内乳淋巴结放疗组与未放疗组的临床对照研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2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方法学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6 83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内乳淋巴结未放疗组比较,术后内乳淋巴结放疗组在5年生存率(OR=1.08,95%CI:0.93~1.27)、10年生存率(OR=0.86,95%CI:0.55~1.35)和10年无瘤生存率(OR=1.20,95%CI:0.99~1.45)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内乳淋巴结行放射治疗没有提高Ⅰ~Ⅲ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孔令敏,黄金娟[5](2013)在《治乳腺癌转移如何扫除胸腔“雷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孔令敏 通讯员黄金娟)日前,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龙浩教授,关于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术的文章,发表在最新一期肿瘤外科学杂志《肿瘤外科年鉴》上,这标志着国际同行对此新术式的认可。    据悉,乳腺癌病人的淋巴(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3-02-19)

章倩,陈佳艺,胡伟刚,郭小毛[6](2010)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叁维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常规混合射线计划、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在靶区覆盖率和正常组织剂量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放射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3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CT扫描,在CT图像上勾画胸壁、内乳区、心脏、同侧肺和对侧乳腺,每例患者均设计3种不同的叁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选择最优的叁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结果:3种叁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对于总计划靶区(PTV),3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对于内乳区PTV,分段切线野计划(V47.5:95.19±3.90%)、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V47.5:96.83%±4.56%)与常规混合射线计划(V47.5:88.16±7.77%)相比,剂量更均匀;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都明显多于其他两种放射治疗计划。对于心脏和肺,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与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心脏11.97±3.54Gy,肺13.39±1.97Gy)、常规混合射线计划(心脏11.18±2.53Gy,肺13.17±2.03Gy)相比,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将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比较,对于总PTV,两种治疗计划的覆盖率都是令人满意的。内乳区PTV的高剂量区VD105%、VD110%、VD115%和VD120%两种计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的高剂量区都较小。调强放射治疗计划(CI:0.64±0.02)的靶区适形性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CI:0.45±0.02)。但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心脏:19.03±3.48Gy;肺:15.58±2.01Gy)心脏和同侧肺的平均剂量高于分段切线野计划(心脏:8.47±2.30Gy;肺:12.20±2.20Gy),还使得心脏和同侧肺的V5-10较大。对侧乳腺,2种计划的平均剂量无显着差异(分段切线野技术1.00±0.02Gy,调强放射治疗技术1.08±0.25Gy)。结论:分段切线野计划较好地平衡了靶区覆盖完整性和保护正常组织,对于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照射患者有一定剂量学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0年03期)

章倩,陈佳艺,胡伟刚,郭小毛[7](2009)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叁维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放射治疗的几种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常规混合射线计划、部分扩大切线野计划、分段切线野计划和调强计划在靶区覆盖率和正常组织剂量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放射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9-17)

周敏[8](2008)在《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在乳腺癌术后放疗定位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99)T_C~m-硫胶体性状分析目的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本研究所用试剂盒在本文标记条件下所得到的胶体颗粒的直径、分布、稳定性以及生理盐水对其性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标记过程中煮沸时间控制为2分钟。标记完成后即取表层液体和底部液体各100ul,两份标本分别按下述步骤操作:1)吸取原液10ul在碳支持膜上点样,在电镜下检测颗粒形态、直径及分布;2)用生理盐水将标本稀释至澄清透明后进行点样、电镜下检测;3)比较表层液体和底部液体、稀释前与稀释后胶粒的电镜下表现;4)标记完成后30分钟以及1小时至6小时各整时间点,重复前述步骤,动态观察示踪剂颗粒随时间延长镜下性状的变化。结果1)胶体颗粒两小时内表现为直径10nm左右的球形粒状物,叁小时出现少数25~50nm的大颗粒并出现聚集倾向,四小时及以后颗粒进一步聚集、增大(100~300nm),并最终聚合、沉积为脉络清晰的树枝状图案。2)两小时内表层液体、底部液体胶粒镜下表现无明显区别;叁小时及以后底部胶粒较表层胶粒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聚合性。3)经生理盐水稀释与不稀释标本的镜下表现无本质区别。结论该胶体型示踪剂颗粒的直径、形态、分布在叁小时内基本保持稳定,标记完成后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并即刻使用不影响其性质。第二部分内乳前哨淋巴结~(99)T_C~m-硫胶体显像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各种可能因素对内乳前哨淋巴结~(99)T_C~m-硫胶体显像阳性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分析263例T1或T2期乳腺癌患者的内乳前哨淋巴结~(99)T_C~m-硫胶体显像资料,选取患者年龄、肿块所在乳腺(左或右)、所在象限、肿块直径、瘤周注射钟点位置、注射体积、放射性活度及显像延时时限共8个可能影响内乳淋巴显像的因素,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着性水准为P=0.05。结果在选取的8个因素中,肿块所在乳腺(左或右)、所在象限、瘤周注射钟点位置、注射体积及放射性活度为影响内乳淋巴结显影的独立因素(P<0.05),年龄、肿块直径及延时时限与内乳淋巴结显像的关系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左乳较右乳、内半乳腺较外半乳腺易出现内乳淋巴引流(P值分别为0、0.011);瘤周叁点注射法优于四点注射法(P=0.001);每点0.5ml注射能取得较好的显像效果;在活度/体积组合中,活度不是关键性因素。第叁部分注射压力与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关系的临床研究目的寻找局部组织注射压力与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的关系,确定能获得最佳显像效果的注射体积,实现个体化注射。材料与方法1)入组病例病灶位于左乳内下或外下象限,与乳晕下方一公分处相毗邻。统一为瘤周深部单点注射法,取乳晕下方一公分处为注射点。2)用PSA4-102GP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示踪剂注射过程中的局部组织压力变化情况,用GE Millennium VG SPECT/CT进行显像。3)根据女性文胸的尺寸标准,将乳房分为大、中、小叁种类型。综合分析乳房致密度、大小、注射压力与内乳前哨淋巴结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限的关系。结果1)以乳房大小为观察对象。小乳房较中等乳房、大乳房易出现显影阳性,同等注射体积在小乳房中产生的平均压力高于后两者。2)以乳腺致密度为观察对象。随致密度增加,容易产生较高的组织压力,内乳前哨淋巴结易于显影。0.5ml注射,致密者75%、比较致密者60%能显示内乳前哨淋巴结,且前者显影所需时间较后者缩短;0.5ml注射疏松者中注射张力明显减低,但可能因为乳房小,淋巴管网相对较多,所以内乳前哨淋巴结仍能显示。结论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阳性率首先与乳腺致密度相关,适当增大注射体积以达到一定的组织张力有助于提高显像率并缩短显影时间。同时,乳房体积越小,越容易出现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影。第四部分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在乳腺癌术后放疗定位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的研究目的内乳淋巴结的实际位置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通过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法,用GE Millennium VG SPECT/CT定位内乳淋巴结,以期设计个体化的内乳放疗靶区。材料与方法1)以~(99)Tc~m-硫胶体为示踪剂对4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SPECT/CT检查,测量所示内乳淋巴结的深度及侧方距离(距体中线的宽度)。2)收集、分析前述患者的PET/增强CT图像。在增强CT和SPECT/CT图像中取同一参考点测量深度或侧方距离,比较、验证后者的定位准确性。结果1)40例患者共70枚淋巴结显影。深度范围为1.10~3.99cm,均值2.15cm;侧方距离范围为1.52~6.59cm,均值4.37cm。左右两侧内乳淋巴结的深度及侧方距离均无统计差异。仅11.4%(8/70)的淋巴结、10%(4/40)患者所示的全部内乳淋巴结适宜目前的常规照射野。2)SPECT/CT与诊断CT的定位测量值无明显差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内乳淋巴结放疗靶区宜根据SPECT/CT内乳前哨淋巴结显像法进行个体化设计,以达到疗效最优、损伤最低。(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21)

薛鸣,郑荣辉,廖志伟,管迅行[9](2007)在《乳腺癌术后内乳区放疗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内乳区放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8年1月~1999年7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采用“配对法”设立放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回顾性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后内乳区放疗的临床意义。结果放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0.8%和15.8%,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腋窝淋巴结阳性数目≥4个时,5年局部复发率在放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5.2%和35.8%,p<0.05)。两组间锁上淋巴结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区域放疗对预防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有好处。5年远处转移率放疗组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7.5%和20%,p>0.05)。放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7.0%和80.0%,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内乳区放疗没有降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也未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按T分期、肿瘤象限、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化疗情况及ER/PR状况等进行分层分析也未能发现内乳区放疗的益处。(本文来源于《现代医院》期刊2007年03期)

[10](1997)在《闪烁显影法定位乳腺癌内乳淋巴链以优化放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闪烁显影法定位乳腺癌内乳淋巴链以优化放疗H.Struikmants,etal.RadiotherapyandOncology,1996,41:15.肿物位于乳腺中心或内侧,当腋淋巴结阴性,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0%:而腋淋巴结阳性则为50%。本文目的是...(本文来源于《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内乳放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CT、核磁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放疗技术越来越完善,由于受胸壁解剖结构、放疗毒副反应等因素影响,放疗技术的选择存在争议。如何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少放射性损伤,为患者选择最适当的个体化放疗技术及方案是当前肿瘤放射治疗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乳腺癌根治术后行内乳淋巴结照射可否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7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叁维适形照射技术(3D-CRT)及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数据,探索更优的个体化的临床放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人民医院7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放疗数据,根据放疗技术的不同分为两组:3D-CRT组与VMAT组,临床靶区(CTV)处方剂量为95%的CTV满足50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评价CTV的剂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度(HI)、V_(95%)、V_(100%)、V_(110%)。比较患侧肺Dmean、V_5、V_(10)、V_(20)、V_(30)、V_(40),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Dmean、V_5、V_(10)、V_(20)、V_(30)、V_(40),健侧乳腺Dmean的差异。在两组原有放疗计划中均勾画内乳淋巴结(IMN)引流区,分析并比较两组内乳淋巴引流区非计划接受的平均剂量(IMN Dmean)、95%的体积所受照射的剂量(IMN D_(95%))。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划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或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D-CRT组与VMAT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临床放疗数据具有可比性。CI与胸廓前后径(D_(AP))呈正相关(0.218,P=0.028);HI与体重、体表面积、BMI、胸廓横径(D_T)、D_(AP)均呈负相关(-0.225,P=0.024;-0.194,P=0.045;-0.252,P=0.013;-0.222,P=0.026);IMN Dmean与胸廓比例呈负相关(-0.302,P=0.004);IMN D_(95%)与D_(AP)呈正相关(0.200,P=0.041)。2.CTV的剂量学比较:与3D-CRT组相比,VMAT组CTV的CI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VMAT组的V110%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两组CTV的HI、V95%、V10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比较:在患侧肺受量方面,与3D-CRT组相比,VMAT组的平均剂量、V5、V10均低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20、V30、V4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侧乳腺癌患者中,与3D-CRT组相比,VMAT组心脏的V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心脏平均剂量、V10、V20、V30、V4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健侧乳腺及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的比较:与3D-CRT组相比,VMAT组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N Dmea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IMN D95%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I、HI、IMN Dmean、IMN D_(95%)与患者的解剖学特征相关。选择放疗方案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特点,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放疗。2.VMAT技术在CTV的CI方面较3D-CRT更优,VMAT组有更少的高剂量区;在HI、V_(95%)、V_(100%)方面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及区域淋巴结放疗的剂量学要求。3.VMAT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的患侧肺平均剂量及低剂量区的剂量;3D-CRT技术可降低心脏低剂量区的剂量。4.3D-CRT技术与VMAT技术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均高于剂量限制,且VMAT技术更高。部分患者IMN Dmean可以达到治疗剂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乳放疗论文参考文献

[1].喻洁.IMRT和VMAT放疗技术在需进行内乳淋巴结放疗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中的剂量学比较[D].南昌大学.2019

[2].郭少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两种放疗技术及内乳区非计划性受量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

[3].卢德宝,李志高.乳腺癌术后内乳及锁骨上淋巴结放疗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4].吕青芳,张秋宁,田金徽,罗宏涛,刘锐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内乳淋巴结放疗的Meta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5

[5].孔令敏,黄金娟.治乳腺癌转移如何扫除胸腔“雷区”[N].健康报.2013

[6].章倩,陈佳艺,胡伟刚,郭小毛.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叁维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0

[7].章倩,陈佳艺,胡伟刚,郭小毛.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叁维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研究[C].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8].周敏.内乳前哨淋巴结核素显像在乳腺癌术后放疗定位中的潜在临床价值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9].薛鸣,郑荣辉,廖志伟,管迅行.乳腺癌术后内乳区放疗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院.2007

[10]..闪烁显影法定位乳腺癌内乳淋巴链以优化放疗[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7

标签:;  ;  ;  ;  

内乳放疗论文-喻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